Board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huqiao (爱你一万年), 信区: NewBoard
标 题: 【范文】毛泽东与书法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Nov 20 09:49:18 2003), 站内信件
民族艺术版范文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内
容之一。从年轻的时候起,毛泽东便在书法领域耕耘和求索,至老而不倦。
1910年毛泽东考入湘乡东山书院(东山高等小学堂),他常临摹王羲之《十七帖》和学
院附近东台山凤凰寺所藏清代湘乡书法家萧礼容碑,字字写得很有功力,尤以草书为精
妙。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有一句口头禅:“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
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
现在还保存着的一张毛泽东还书的便条,是他16岁时写的,用笔严谨,而又有开拓,
可知那时他已有相当功底。他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后,作了一篇文章,叫《宋襄公论
》。国文教师谭咏春阅卷时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
里。”这个年轻人确似有“仙骨”,文章固然可取,又用楷书写就,工整秀丽,故当时
师生们誉他的文和字为同学中之“两绝”。现在还保留着的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
校写的一篇作文的手迹,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用的也是丝毫不苟的小楷,一气
呵成,笔笔遒劲。
1913年10-12月,毛泽东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时,留下了一本笔记。前11页是
手抄的《离骚》和《九歌》,后36页冠名《讲堂录》。从这些墨迹看,这个时期,毛泽东
深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既潇洒飘逸,神采飞扬,又古拙可爱,质朴自然。
1927年11月,毛泽东上井冈山,在江西宁冈县砻市创办了第一个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
队。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笔墨纸张比较缺乏,有一次,一个学员提出用柳枝烧成炭可以
写字,毛泽东在青石板上试了试,软硬适度,写出来的字还挺清晰。毛泽东满意地说:
“倒真像墨笔哩!”他说,“敌人越是封锁,大家的办法就越多。看,封锁得同志们用
木炭树枝当笔,在地上、石板上、沙滩上写字。这种笔墨纸张是用不完的。”
毛泽东走到哪里都在研究学习书法。红军时期他率部转战到贵州遵义县北娄山关时,见
一石碑,上刻“娄山关”三个红漆大字,便问陈昌奉等:“娄山关刻碑干什么?”许多
人回答不出,他便解释说:“关乃要塞重地也,是出入的通道,常以碑柱碑石为界,区
分和标志地名。”之后,他向大家介绍了“娄山关”三个大字的特点和价值。他赞扬这
三个字写得苍劲,像峻峰那样挺拔屹立,运笔如飞。工匠石刻也非常精美。他还反复揣
摩,不断用手在笔画上临摹运笔走势,不时感叹:“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这碑
又修建于何代。”
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毛泽东身边。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
他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写字,并且经常阅览法帖。当时延安的老百姓知道毛泽东喜欢写毛
笔字,为表示对他的敬意,特地用一块古砖刻磨成一方砚石,送给毛泽东。可惜,这方
砚台在后来转移时丢失了。这个时期,毛泽东的书法创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以行草为
主,用笔恣肆,刚劲挺拔,大气磅礴,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 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
一位青年作家奔赴延安的途中,从被日军炸毁的废墟中拾得四册名著及《石索》、《三
希堂法帖》各两卷,如获至宝。他不辞辛苦,带到了延安。一天,素有“长征才子”之
称的朱光和那位青年作家谈得投机,便引他去见毛泽东。毛泽东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一见如故,殷勤款待。青年作家感动不已,便将自己挎包中那辛辛苦苦背到延安的“宝
贝”一股脑儿掏了出来,欲赠毛泽东。毛泽东喜出望外。不料一旁的朱光手疾眼快,一
把将书夺了过去。“见面分一半!”朱光面无愧色。“谁说应该归你?……”两人互不
相让。青年作家连忙调停,结果是平分秋色。毛泽东得到了两册名著和《三希堂法帖》
。
在毛泽东丰泽园故居的书房里,至今仍然存有毛泽东读过的大量字帖和书籍。其中有
规整秀丽、形意翩翩的汉代隶书,又有妍美流畅的“二王”法帖;有厚重雄劲、气势磅礴
的楷书墨迹,也有逸势奇壮、应手万变的“狂草”,还有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宋
徽宗“瘦金体”法帖;不但有中国历代名家的墨迹、法帖、碑文拓片,还有中国历代书
法理论著作。因此,毛泽东可以说是“神游书海目览千帖。” 1949年,毛泽东阅读法帖
更多更勤了。二十来年的时间里,他读过的帖约有近四百种。“二王”帖及孙过庭、怀
素的草书帖,是他时常披阅的。他在访苏的短暂而紧张的日子里,也未忘随身带几本《
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为清乾隆时期搜集刻印。乾隆皇帝得到晋书法家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鹮《伯远帖》珍贵墨迹三种,很是欢喜,名其
收藏处为“三希堂”。乾隆将这三种法帖与内府收藏的自魏晋至明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
三百四十余件,各种题跋二百余件,汇集刻印,而以《三希堂法帖》命名。这是我国一
部书法巨制。1958年,毛泽东请田家英向故宫博物院“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
,其中就有《三希堂法帖》。
毛泽东读帖不重版本是否珍贵,而着眼于分析各家的长短,体其风貌,察其用笔、结
构、章法等,吸取其精髓,以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中,毛泽东最喜爱的是草
书。而在草书中,毛泽东又最喜欢怀素。毛泽东对怀素的《自叙贴》、《论书帖》、《
苦笋贴》等百读不厌,爱不释手。1974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访华时,毛泽东在书房里
接见了他。亲切交谈之后,还特地赠送给他一本自己喜爱的《怀素自叙帖真迹》,大平
正芳十分高兴。
如果拿毛泽东的草书和怀素的《自叙帖》相比,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很多字不但形似
,而且神似。田家英就认为: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和怀素《自叙帖》有相同的地
方:一是笔画都较细圆;二是字形都较大;三是在大草的布局上,都采用了行行逶迤、
翩翩恣肆的写法;四是“神”上很相似。毛泽东热爱怀素的狂草,但他又不拘泥于此,
勇于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家的“毛体”,正如他常对秘书所说的那样:“如果每个人写
的字都和字帖或是某人的字一模一样,那书法就停滞不前,没有发展了。”
毛泽东书法的造诣,固然是他转益多师的结果,同时也和他善于从生活中吸取美的营
养分不开。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一诗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往者吴人张
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毛泽东早
在1937年就与朱光等人说过:杜甫这段话说出了舞蹈、戏剧等艺术与书法艺术相通,是
至理名言。那时毛泽东曾表示想看朱光表演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以便用戏剧艺
术来丰富自己的书法。
--
辗转反侧的夜里
我叹了一声
很长很长
天就亮了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9.217.226.23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6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