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lCorpu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iki (我宣布黎明开始), 信区: Movie
标 题: 另一种感动--关于《钢琴家》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8月17日08:49:20 星期天), 站内信件
将要讨论的是一部荣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以及最佳改编剧本三项大奖
的影片。本片导演的另外两个头衔或许能更让人感兴趣:李小龙的弟子,以及幼女奸淫
犯。可能你已经知道了,这部影片就是波兰导演波兰斯基的大作--《钢琴家》。
这是一部关于纳粹蹂躏下的波兰的一名钢琴家命运的电影。你猜会是怎样一个主题?音
乐?爱国?抑或抗争?
影片一开始对纳粹在波兰的暴行和身限其中的犹太人所遭受苦难的描写,会让人禁不
住想起另一部鼎鼎有名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实际上,有几个情节,比如男主角,
波兰著名钢琴家日彼曼一家被纳粹从气派非凡的宅院赶到一个破败的难民所时所表现出
的绝望,以及纳粹将犹太人的行李集中起来后进行大肆洗劫等,看起来好像直接拷贝了
《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场景。
当然,这绝不是说《钢琴家》只是在对《辛德勒的名单》进行任何形式的模仿。虽然《
辛德勒的名单》中也有许多对犹太人悲惨命运的直接描写,但总的来说,《辛德勒的名
单》是从一个局外人,即辛德勒的角度来描写这些苦难的。而《钢琴家》则不同,它是
直接以当事人的身份来进行这种描写。视角的不同使两部影片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别,
这种差别有时候就好像看着别人挨打与自己正在挨打之间的差别一样不可弥合。当辛德
勒(当然,也就是你自己)用饱含忧伤的眼睛注视着他的犹太工人时,背景中响起的是
帕尔曼柔美的小提琴声。忧郁的眼神和悠扬的音乐,足以构成一幅温情脉脉的画面。于
是,在导演的处理下,别人的苦难提供了你用来体验感动的机会,仅此而已。但是,在
另一部影片中,你却远不能这样怡然自得。没有令人陶醉的音乐,更没有怜悯的眼神,
你休想从一个超然的立场来观察这一切,而只能随着片中的人物一起,感受真真实实的
冲击。在某一处,纳粹强迫一群聚集的犹太人跳双人舞:两个糟老头子、一个高个妇女
和一个刚到她肩头的男人、一个孩子和一名老太太,甚至还有一个拄着双拐的残废。在
音乐的伴奏下,这些奇妙的组合面无表情的滑稽的动作着。如果你全无心肺,会对这一
幕发出最开心的笑声。在另一处,一个衣 礼 褛的老头从?个抱着食品瓦罐的妇?手里
死命的抢夺粮食。瓦罐打落在地上,里边的粥全都流了出来。老头急急趴到地上,像狗
一样的舔食着。剩下老妇人一边绝望的号哭,一边无力的拍打着老头的脊梁[注]。而在
即将踏上死亡列车之前,日彼曼一家用仅存的二十块钱买了一个糖块,用小刀切成小拇
指大的六份来分享,以感受这人世间最后的甜蜜。这样的场景,片中几乎无处不在,它
们是如此轻易的就可以使观众产生共鸣,以至于让我不禁怀疑,在事隔将近10年之后,
再度选择这个题材来打动奥斯卡评委,是否有讨巧的嫌疑。
这个疑虑终于打消了,从日彼曼被抓进监狱起,一切开始变得不同。所有关于波兰人民
全景式的苦难描写渐渐隐去,而只剩下对日彼曼一人孤苦身世的叙述。其实这说来也简
单,无非是越狱-躲藏-躲藏-躲藏,直到影片结尾。但正是这种叙述,彰显了《钢琴
家》独立于《辛德勒的名单》的意义所在,也是影片给人的真正震撼所在。
现在回到开头的问题:本片的主题是什么?我的一个弹钢琴的朋友T抱怨说影片中的音乐
太少了。但与其他几部同样以"钢琴"命名的影片(比如《钢琴别恋》、《海上钢琴师》
、《钢琴师和他的情人》)不同,音乐显然不是本片的主旨。实际上,除了临近结尾的
打动了德国军官的那次演奏外,其他为数不多的几处音乐场景即使删掉,也几乎不会对
整部影片产生什么影响,而对于其他的几部与钢琴有关的片子来说,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那么,是"爱国"吗?像电影《肖邦》中的那位波兰音乐大师那样,以自己的身体为代
价来捍卫祖国?在影片的一开始,当日彼曼一家人决定不离开华沙,不佩戴显示犹太人
身份的袖章时,看上去好像是那么回事。可是马上就会发现,他们并非那么有骨气。在
国家危如累卵之时,他们像大多数人一样,只求自保,而无暇他顾。在这一点上,日彼
曼甚至不如他弟弟来得热血。当然,"抗争"也不是本片的重点。虽然片中确实有几处抗
争的亮点,但是在所有的战斗中,日彼曼都充当了无助的看客角色。
但即使缺乏这些主题,也丝毫影响不了《钢琴家》的价值所在。因为与这些"崇高"的主
题相比,本片有一个更加原始,更加接近人的本性的主题,那就是"生存"。如果你曾经
为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感动过,你就不能不为这部影片感动。是的,当你看到
日彼曼从一开始的西装革履,一丝不乱,到渐渐的陷入困顿,然后是窘迫不堪,捉襟见
肘,直到最后沦落成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满头满脸的毛发,瘸着一条腿,活象刚从垃
圾堆里爬出来的半身不遂的耶稣,但仍然千方百计的活着时,你无法不感慨万千。
知道"塑造偶像"和"塑造形象"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前者的例子可参见《六天七夜》里的
哈里森.福特、《终结者》里的史瓦辛格、或是《007》里的皮尔斯.布鲁斯南。无论处在
怎样狼狈的境况下,这些人始终都能保持漂亮的发型和迷人的风度,而衣服上的破洞,
也只是恰到好处的显示出了他们身上完美的肌肉。与这类影片中的角色相比,日彼曼是
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形象,一个波兰版的"白毛女"。
最后说一句,我相信本片的导演在拍摄《钢琴家》这部影片的时候大胆借鉴了不同剧种
的表现手法。在影片刚开始不久,日彼曼家中的一场争执中,那个在一边的喊"order,
order(静一下,静一下)"的女孩,与Ginger(动画片《小鸡快跑》中的小母鸡)在一次
类似事件中的表现,如出一辙。另外,日彼曼在躲避一次危险时的 怎怎孽 ,明显是参
考了陈佩斯在《主角与配角》中的造型。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观点。在经历了冗长的
叙述后,希望这个观点能让坚持看完的人稍稍轻松一下,以表示我的感谢。
谨以此文纪念我半年来的收获和……收获。
2003-8-16晚
[注]:观看这一幕时,我不禁想起了我童年时代我们的那个小城镇里一男一女两个著名的
傻子(现在来说,应该叫"智障人士"),男的叫"大力",女的叫"羊肉"。有一天,两人
难得相遇了,并且引起了围观的盛况。自然,他/她们之间的这次会晤和互相仰慕没有任
何关系,起因是羊肉辛辛苦苦积攒下来了一堆馒头等食品放在河边,却让不期而至的大力
给抢食了。我赶去的时候,抢食那一幕正在继续。羊肉手拿一把扫大街的扫帚,一次次的
往河里蘸水,然后哭骂着往大力背上拍。蹲在河边的大力则毫不躲闪,自顾自的大嚼着,
顶多在挨了扫帚时回骂一声。每次他回骂,都引起了我们的轰然大笑。
--
我发誓,这是我最后一次向大家说谎。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6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