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lCorpu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y (小修), 信区: LilacPark
标 题: 无奈而来,失望而去 -- 写在两岸大学生交流版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8月13日12:22:50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在下混迹与这bbs之上,基本上仅仅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而已-
-结识些朋友,获得些知识,甚至纯粹为了空谈而空谈--无心加入什么
严肃的话题,更加不想加入那些没有意义的互相攻击。因此当我收到
好友的邀请来这个版参与讨论一个政治性话题时,心里还是很犹豫的
。
我本没有立场--既非工大学生,也非国党共党,这里本来就是不
适合我的地方。
不过既然来了,自然就要看文章,看到不以为然之处,自然就要
发文以反驳--我应该说算是一个直来直去的人。
讨论本身并没有什么出奇,我却对这个板子深深地失望了。这所
谓的失望,不仅有对大陆一方的,也有对海峡对面的网友的。
在此之前,我结识过很多台湾的朋友,其中大多数都是我的同窗
,也有商界人士。他们的性格中比较共性的方面就是,总会给人以一
种温文尔雅而又不失幽默的感觉,懂得礼貌,有逻辑性,知识渊博。
所以我曾猜想,这样一个海峡两岸对话的版面,应该是充满了智
慧的交锋与思维的碰撞的,最起码会是一个和谐安宁的雅园。甚至我
还有些担心大陆这边的网友会不会有时过于冲动而对对岸有所冒犯了
。
猜想终归是猜想,在我来到这个版以后,就不止一次产生过要永
远离开的念头。
以前,当我无聊到了极点的时候,也会去一些讨论激烈的话题里
凑热闹。很多时候,我为对方的缺乏逻辑性和基本的知识而哭笑不得
。大谈经济的不懂经济学基本原理,强调以史为鉴的文中史学谬误不
断,讨论技术前景的甚至对技术本身糊里糊涂……更不要说缺乏逻辑
性的来回扯皮了。这种情况下,我还要从解释每个名词和每一步论证
过程开始,详细描述各个步骤之间的关系,活脱脱像是在写论文了。
而对方还要挖苦我说:"何必这么认真呢。"因此一来二去,我也就对
这种讨论兴味索然了。
以前,我也曾遇到把我的言论和我的的id搅在一起熬浆糊的事情
,也就是,看文章的时候脑子里先要过滤一下,哦,这个是某某某的
文章,那么一定是要反驳的。事实上bbs上面仅仅有言论而已,id只是
一个载体,只是一个物理存在的人的一个断面。比方一下的话,就像
是从管子里看到了黄底黑圈,但并不能说明一定是头豹子;也许昨天
曾是,但今天只不过是件花衣裳罢了。尽管从辩论的角度来说,直接
驳倒这个载体是个很好的途径,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往往演化为对个
人的攻击或对细枝末节的穷追猛打。历史上反对孔子之儒学的人为数
不少,不过倘若非要追究他不知肉味的时间够不够三个月,这就有点
入了歧途了。
不幸的是,居然在这里我依然陷入了类似此二种情况的境地。
逐句批注《义勇军进行曲》的朋友,显然没有勇气把类似的方法
用在美国的《星条旗永不落》或法国的《马赛曲》上。如此批注又与
泄愤何异?
硬着头皮说中国目前制度并不需要太大改动、让时间来解决问题
的朋友,是不是应该重新学习辨证唯物主义?又或者找找论述无为而
治是怎样祸国殃民的文章来看看?
和我一起讨论地震的感度应该如何描述的朋友,我只是在指出新
华社记者知识面实在太窄,居然把普遍规律当作可供描述的细节(我
曾经举了山的例子,姑且允我再多举一个:形容人的时候,自然不能
只说此人有鼻子有眼睛有嘴巴,要想描述,自然要从普遍性质之外寻
找特别之处。也或许根本我们就在争论相同问题的不同侧面--这样最
好)。不过对我的文字逐篇地围剿暂且不提,妄加猜度在下从未经历
过地震,是不是也太相信自己的直觉了?
还有loneman,和我也算老相识了,有过分歧,有过共识。在这个
版遇到你不算意外,因为我相信你对bbs反正也无欲无求了。唯独在你
似真似假的"呵呵"声中,我愈发地看不懂你到底是超脱还是迷惑。
说来说去,这里大概是充斥着太多的门户之见,每个人都从自己
的角度去争辩。道理仿佛也没有怎么明晰,我反倒看见多数人都在纷
争的漩涡里旋转下沉。
其实抛开争辩不说,这里很多观点求证类型的文章以及相关的讨
论还是很不错的,双方都能做到言之有物,并且有理有据,令我获益
匪浅。
究竟是这里不适合我?还是我不适合这里?很难回答,好在我也
并不需要明确的答案。
也或许这里其实很好,只是我对它有了太高的期待,所以才会有
这样的落差。无论如何,我是没有继续参与的兴趣了。对于习惯了非
零即一的我来说,并没有中间的第三态存在,适应,否则就离开。
最后讲两个我身边的故事,其实也不算故事,离开这里总得留些
赠言罢。
一、给大陆这边的朋友
大约半年前,我结识了一位希腊朋友。初次见面,我告诉她我是
中国人,她很惊讶,说从我的装束上看还以为我是日本人;我又告诉
她在中国的大城市,在年轻人中间,我属于穿着比较朴素的,她更惊
讶,连说不可思议。我再告诉她我在国内可以很方便地上网,浏览新
闻、查找资料、email、ICQ等等,她简直惊奇得不知说什么好了。她
在家乡所接触到的信息,对中国的描述还停留在文革的那个时候,了
解多一些的也就最多还能知道六四。对这些年的改革开放,也仅仅说
在经济上有了很大进步而已,文化上的开放则几乎没有什么提及。
# 我们在对"妖魔化中国"表示愤然的同时,是不是也要思考如何向世
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呢?#
二、给海峡对岸的朋友
我有一个朋友,年纪不小了,现在在美国半工半读,会武术。
他和我讲,他刚来美国的时候有一次救了一个遭遇打劫的台湾人
。他说当时看到有中国人遇险了,他就去救了,也没去想对方手里有
没有枪;事后还挺后怕的,毕竟他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
小的。
我问他,事后知道是台湾人的时候有没有后悔。
他笑了,眯着眼睛说:"啥台湾人大陆人,在老美(=美国佬)眼
里,都没啥区别。"
# 他在美国讨生活,很是受过一些屈辱的,我不知道他这话里还有没
有深层的意思。但我时常在想,如果一个中国人遭劫,一个会武术的
台湾人经过,会不会去救呢?……#
2003年8月13日,于高之原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我
只希望能理性地思考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33.186.68.16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3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