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lCorpu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aea (嘎雅§无焦距的凝视), 信区: Wisdom
标 题: [溶解权力] 第一章(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21日10:48:42 星期二), 站内信件
◎第五节 间接沟通结构的两种模式
有了间接沟通的结构,我们便可以将社会规模无限扩大。假设上面的十七人社
会在迁移途中遇到另一个十七人社会,结构与其完全相同。两个十七人社会决定合
并为一个新社会。新社会将怎样实现沟通呢?
两个十七人社会原各有两个枢纽,因此总共有了四个枢纽。这时由四个枢纽代
表各自单元直接进行沟通,每个枢纽需要进行直接沟通的人数就超过了限度。以枢
纽B 为例,本单元从B1到B7七个成员,加上枢纽A ,再加上另一个十七人社会的两
个枢纽,他的直接沟通的对象将达到十个。而极限允许的沟通对象最多是九个。不
过,有了间接沟通的概念,问题的解决已经变得非常简单,无非是在原来的“间接
”
之上再加一层“间接”,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构架多层次的间接沟通结构,排除任何现实考虑,只从逻辑上寻找可能性,可
以得到两种不同的结构模式。模式一如下图(图2 ):原来各自独立的两个十七人
社会分别称作单元ⅡA 和单元ⅡB.两个社会各推出一个第二级枢纽,分别称作枢纽
ⅡA 和枢纽ⅡB.假定枢纽ⅡA 出自单元A ,枢纽ⅡB 出自单元C ,单元A 和单元
C
的人数就由原来的九人变成了八人。这时以枢纽A 为例进行检验:与枢纽A 发生直
接沟通的除了其下属的七个成员和枢纽B ,再加上新设置的枢纽ⅡA ,正好未超出
实现充分沟通的人数限度。同级别的其他枢纽B 、C 、D 与枢纽A 完全一样,也未
超出限度,而新设置的两个枢纽——枢纽ⅡA 、枢纽ⅡB ,除了它们二者彼此发生
直接沟通,每人只剩与自己下属的两个一级枢纽直接沟通,更是远离限度,因而肯
定能充分沟通。我们在第四节里已经证明,单元ⅡA (单元ⅡB 与其相同)自身能
够充分沟通,现在它与单元ⅡB 之间的渠道——枢纽ⅡA ←→枢纽ⅡB 也能充分沟
通,那么这个扩展了的社会当然也是能够充分沟通的。
另一种模式如图3 :这种模式只推出一个第二级枢纽(枢纽Ⅱ)沟通四个单元
。
假定枢纽Ⅱ出自单元D ,单元D 的人数从原来的八人变为七人。在这种结构中,枢
纽A 、B 、C 、D 之间不发生直接沟通,全通过枢纽Ⅱ进行间接沟通。明显地,图
中任何层次的任何成员所需直接沟通的人数都不超过限度,所以合并后的社会也必
定是能够保证实现全面的充分沟通的。
我把第一种模式称作“层块型结构”,第二种模式称作“倒树型结构”。两种
结构都可以无限扩展,直至覆盖任何规模的社会。“层块型结构”的特征是隶属于
同一个上层枢纽的数个下层枢纽之间保持横向的直接沟通。“倒树型结构”则是下
层枢纽之间没有横向关系,彼此只能通过上层枢纽进行间接沟通。
“层块型结构”的基本组成——“层块”如图4 所示:以图中Y1为例,他一身
属于两个层块。在他与X1、X2、X3、X4组成的层块中,他是枢纽;在他与Y2、Y3、
Y4、Y5和Z1组成的层块中,他是一般成员。图中由Y2、Y3、Y4、Y5充当枢纽的沟通
结构为简便起见未画出。Z1有可能属于更高一层的层块(在那里变为一般成员);
Y1可以被看作是从社会最低层块到社会最高层块之间的任一枢纽;每个X 也可能是
更下层的层块枢纽。整个社会的沟通结构就是由这种一层托一层的层块搭嵌起来的
。
对于任一节点○,最直观的判断是只要与其相连的连线不超过允许与其直接沟通的
人数限度(我们的假定是九人),这个节点就可以实现充分沟通。如果沟通结构中
的所有节点都满足这个条件,整个社会(无论多大的规模)也就是能够实现充分沟
通的。
假设每个节点的连线数都是九条,正好不超过限度,那么至多只需十二层层块
的结构,就可富富有余地囊括当前中国的全部人口。而且处身于这个结构之中的任
何两个人之间,都能被各层枢纽之间的沟通渠道联系在一起。
“倒树型结构”的基本组成如图5 :
与图4 所描绘的层块结构相比,这种结构呈现得更鲜明的是层次。结构中所有
节点都没有横向的连线,只有数根向下的连线和一根向上的连线。Y1可以被看作是
从社会最低层到最高层之间的任一节点(图中其他Y 的下属层次未表从略)。这种
结构与“层块型结构”的不同之处之一是由于没有横向沟通,每个节点下属的沟通
人数可以增加,同样是不超过九条连线,除了一条是向上的,每个节点可以有八个
向下的沟通。以此计算,这种结构只需八个层次就能尽括当前中国的全部人口。
“倒树型结构”与“层块型结构”的另一个区别是前者一定有一个“顶尖”,
即由一个节点作为整个结构的最高枢纽,而后者——“层块型结构”的最高层却可
以是由数个节点组成的“平台”。
这两个区别仅仅是目前能从图形上反映出来的区别。实际上,二者还有更为重
大的区别,尤其是在结构的沟通性质已经体现为权力性质的时候。我们将在后面逐
步深入地分析这两种结构的区别,以及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六节 权力
上一节所谈的间接沟通模式只是出自假想的一种逻辑虚构,然而不难看出,那
与现实中人类社会的组织系统结构是颇为相似的——二者都是金字塔型;间接沟通
结构的层次类似组织结构的科层(其中“倒树型结构”与现实官僚结构更为接近)
;
沟通结构中担负间接沟通功能的“枢纽”,相当于在组织结构中掌握权力的“官”
。
好了,“官”组成组织结构的权力系统,而“枢纽”组成对社会进行间接沟通
的沟通系统——二者之间这种相似使我们有理由认为它们二者实质是一体的,即间
接沟通的系统即是权力系统。
这并非是逻辑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也认为权力是以社会沟通为基础才能
建立的。
正是因为社会不能直接沟通而必须依靠一种结构进行间接沟通,权力才成为须
臾不可缺的,才具有了被人自觉服从的“天经地义”的性质,也才因此具有巨大的
威力。以往的权力定义多数把着重点放在权力的“力”上:“迫使他人服从的能力
”
、“影响力”、“强制力”、“参与决策的能力”等。而从沟通的角度,则更着重
于“权”。
“权”在古汉语中指秤,也指称量。所谓“权其轻重”就是把轻的和重的通过
秤进行沟通,沟通的结果即是衡量,这应该是“权”字的基本含义。从“权谋”、
“权宜”、“权衡”、“权变”、“权术”、“权威”等一系列有关“权”的词汇
中,都能感受到这种含义。
先掌握“权”(沟通)而后具有“力”,这是我认为“权”和“力”的恰当次
序。从第四节所列举的沟通结构五个功能(一、合并信息渠道;二、集中处理信息
;
三、指挥社会合作;四、统一决策;五、程序化)上,已足以看出包括了权力行为
的全部内容。
那时我们完全是在谈沟通,然而一旦架起沟通的结构,就已必然地出现“力”
的身影。
现在,让我们从虚构逻辑转到经验范畴,把这个思路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来
看沟通结构究竟怎样建立“天经地义”的权力地位,沟通中如何体现具体的权力,
以及是否掌握了沟通就能迫使他人服从而具有“力”的性质。
人类社会只要有分工,就须有配合,还要有交换和分配,这些都属于沟通的范
畴。如果社会规模小到全部分工和分配都能在所有成员眼前进行,每个成员对自己
、
他人、集体和环境都彻底了解,也就是成员彼此都能直接充分沟通时,那样的社会
将主要靠协商来活动,不需要间接沟通的枢纽,也就没有权力存身的位置。
但是那样小规模的社会也许只有在海难一类特殊条件下可能偶然发生。当今时
代的大多数人都可能穿着浙江衣服吃台湾速食面,看卫星传来的电视画面,茫然不
知自来水煤气从哪来而污水垃圾往那儿去。这样的生活之所以可能,完全依赖于沟
通。而这沟通的复杂和规模巨大,已是必须由间接沟通的结构所支撑。作为一个系
统,社会的每个成员互不谋面,却需一致行动,精确配合,那么除了依据沟通结构
的支配,是别无可能的。
沟通结构连接、调度并决定着所有的社会成员,除非有人决意退出社会,社会
成员的意志与行为就必须服从沟通结构,这种服从体现的结果便成为权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说间接沟通的结构与权力是一回事。由此而论的权力,
其“天经地义”的性质显然应该放在第一位,而一般概念赋予权力的首要性质——
“力”的性质或“强加于人”的性质,则应退居其后。
显然,最基本的沟通在于建立规则。规则是程序化的沟通。沟通结构本身也属
于规则的一种。如果没有固定的沟通结构与程序,沟通的协商代价会大得不可思议
,
成为实际上付不起的成本。这也就是权力概念中的立法之功能所在。法律使人类社
会有公认的结构、一致的标准。当全体社会成员以此种共同结构和标准为参照原点
决定自己的行动时,实际就已经进行了整个社会一次普遍与基本的大规模沟通。这
种沟通常常是其他沟通得以进行的基础。
一个社会的沟通结构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它已经庞大和复杂
到如此地步,以至每个社会成员都会觉得置身在一个永远摸不清全貌的迷宫中,只
能按照既定的程序行动,通过固定的渠道触及外界。长期的历史积淀已在多数人的
无意识中得到永久认可,不会去想能不能改变那些程序或渠道。或即使有什么人想
有所改变,也难以在迷宫中找到出路。不遵从既定的程序和渠道,以其他方式进行
沟通是无法得到呼应的,这就是权力的根本倚仗,也是其能够具有“实体性”的缘
由所在。
让我们设想一个企业。企业中某人是个专会拍马逢迎和搞阴谋的小人,被大多
数企业成员所厌恶,没人愿意理睬他。但某天他钻营成功,被上级任命为企业总经
理,尽管他还是原来的他,一点没变,他对企业的影响却有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即
使照旧厌恶他,却不得不服从他,再也不能不睬他。这种变化源于哪里呢?
显露在表面上的,当然是总经理的职位,但需要把这个职位放在程序化沟通的
背景上,才能理解其实质。总经理是一个固化的沟通结构上的枢纽,不管由谁担任
,
企业系统各条沟通渠道都必须交汇于其上,这是由规则(法和规章制度)确立和保
证的。
以企业聘任一个部门经理的程序为例,一般的流程如图6 :
正常的程序是:人事部门在总经理提出要求后选择和考察聘任对象,然后上报
,
经总经理批准后正式聘任,列入企业编制;财务部门得到总经理通知后给受聘者发
工资;受聘者便开始在总经理的指挥下领导其新上任的部门。
这套程序好比一个逻辑电路,总经理的位置是开关,电路各部分的电流在那里
决定通断,从而控制整个电路的运行与结果。财务部门并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
人才,也不必知道。哪怕新上任的总经理完全是为结党营私,聘用的是个混蛋,见
到总经理的签字财务部门也得照发工资。这是程序。不管总经理由谁当,是否招人
厌恶,只要他是总经理,就得执行。虽然人事部门也许最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
才,但如果不按总经理的意图选人,找到再合适的人才也不能被聘用,因为财务部
门不按人事部门的指令发工资,那不符合程序。逻辑电路的任何“短路”都会使整
个结构错乱。
假设人事部门终于说服了财务部门,打破固有程序,超越总经理自行聘任了称
职的部门经理。那仅解决了财务部门给受聘者发工资的问题,受聘者将去上任的部
门是否同意接受他的领导呢?企业其他部门又是否承认他,与他配合呢?不难想象
这一步程序的破坏将带来多少混乱和纠纷。企图脱离程序框架而获得共识,经验告
诉我们难以指望。
退一步,就算企业全体成员认同了人事部门自聘的部门经理,那也就等于整个
企业在自身沟通结构中取消了总经理的枢纽和相关的既定程序,企业的运转将由此
而变成各部门的直接沟通,那将产生什么结果呢?通过前面讨论的直接沟通限度,
首先就可以想知那是无法运转的。
再退一步,暂且认为各部门之间的直接沟通可以实现良好运转,但作为全社会
沟通结构的一个局部,企业内部超越既定程序的同时,也就破坏了与外部系统的沟
通。且不说专制社会是否能容忍这种“篡权”或法治社会能否不管这种“犯法”,
只从沟通角度看,凡属企业必须与社会进行的重要沟通,都离不开企业“嵌”在社
会沟通大框架之上的一个关键枢纽——对于现代社会,被称为法人。法人常常由企
业的最高领导人(如我们例中的总经理)担任。没有他的存在,经济合同、银行贷
款、供货进货……都将无效,既得不到法律认可,也得不到客户信任。
权力不是职位本身,而是职位在沟通结构中所起的枢纽作用。企图绕开或甩掉
枢纽,离不开枢纽沟通的系统就会陷于瘫痪或混乱。不管系统成员是否愿意,他们
只有遵守程序,服从枢纽,才能得到沟通。这就是权力。
把权力的“力”归于仅由强力提供是片面的。强力肯定是权力的一种保证,但
它更多的作用是在镇制对既定权力结构的破坏,而非为日常的权力实施提供力的来
源。权力最根本的力不在别的,正是在于它对沟通的控制。
还以我们那位令人讨厌的总经理为例。按照沟通程序,他通知人事部门一个解
雇决定,人事部门就要把解雇对象打发走;他通知财务部门减薪或扣薪的决定,财
务部门就得执行。这些过程完全属于沟通程序的运行,一点强力的影子也没有,却
使企业所有员工都受到威胁。即便是人事部门和财务部门本身,也在这种程序中受
到制约。人事部门不按照总经理的解雇决定执行,总经理可以通知财务部门扣发人
事部门的薪水;而若是财务部门违抗总经理的指示,总经理又可以指令人事部门对
其解雇。每人都可以想出权力在现实生活中对人进行制约的更多花样。确实如此,
权力可以让一个人飞黄腾达,也可以令其一败涂地,其间少有刀光剑影,大量的只
是无声的程序在沟通结构中隐秘地运行。
因此,剥掉权力的层层外衣,它的内核所呈现出来的,其实只是在间接沟通结
构中运行的程序。
◎第七节 权力的强力
在承认权力的强制性大部分来自程序化沟通的同时,也不能否认还有相当一部
分的确来自强力。一旦有人决意不服从社会沟通的结构与程序,其“天经地义”的
强制力就失效了,这时要想保证结构的有效性,就只有由强力登台出场。即使是对
权力的“顺民”们,日常权力身后的强力身影,也是保持他们对权力敬畏的因素之
一。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强力威慑,反对既定秩序的各种势力就将立刻无止境
地膨胀,从而使权力失效。
由此而论,既然权力须由强力保证,是否就与权力产生于沟通的结论相矛盾呢
?
当然不是,因为说到底,权力的强力也同样是产生于沟通。
个人的肌肉、勇气、单枪匹马的武功虽然也是强力,但那只对闯荡江湖或打家
劫舍有用。权力强力的职能是镇制整个社会,因而必然是一种整体的强力而非个体
的强力。
提到权力的强力,立刻可以想到军队、警察、特务机关,还有武器、经费、器
材设施、技术与训练等,那一切的基础首先是组织起来的人。武器、经费一类的物
质条件再重要,也必须在人的掌握下才能发挥作用。有组织的十个人有可能打败无
组织的一百人;有组织的一万人有把握打败无组织的一百万人……既然是组织,首
先就是一个沟通结构,认可这一点,强力与沟通的关系便已了然。
更重要的还有武器,权力正是利用其对社会沟通的控制,使武器完全被自己垄
断而不落入他人手中,才取得对其他社会力量(包括与权力集团为敌的强力组织)
的强力优势。
因此,即使说权力的“力”只能由强力保证,那保证也同样是生长在沟通之上
的。
◎第八节 非人格权力
除了以人作为枢纽的沟通结构具有权力的特性,金钱、舆论、知识、伦理等事
物,也都具备权力特性,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清晰感受到的,甚至有时连巫
术都有拆散家庭或判人为鬼一类的生杀大权,宗教权力就更是显而易见。
从沟通的角度,解释这类非人格权力没有理论上的困难,反而能更清晰地分析
出这些权力的根源及作用方式。不过此话题不是本书的目的,只为进一步说明权力
产生于沟通做点简单的描述。
●金钱
作为商品交换的中介,金钱的沟通功能是不证自明的。它代表着一种典型的大
规模间接沟通。它作为人类社会千万种分工和分配之间相互沟通的基本枢纽,渗透
得如此之广,携带的信息量如此之大,以至在今日这个把一切都变为可交换商品的
世界上,金钱权力已足可以和政权权力匹敌。别说每一个人的生存状况(甚至生死
)
都被它决定,就连总统当选、国王下台在很大程度上也能被它左右。
这种“金钱万能”不是因为那些从印刷机下流出的纸片有什么天然魔力,而是
完全出于它在沟通结构中扮演的角色。它是一个身份单一的枢纽,没有复杂的层次
,
因而沟通简单明了;同时它又分化出亿万计的“同身”,满布于人间任一角落,因
而它的沟通最为广泛;与人格化权力相比,它不带倾向,没有立场,不搀杂人的变
数而具有客观性与稳定性,对任何人一视同仁,因而容易“说服”人,易于把各种
力量集中在它的旗帜下,也因而能把它的触角与统治伸进一切领域。金钱是当今人
类一切沟通中最广泛的沟通,金钱也由此成为组织社会和推动发展的核心。
●道德
道德并不仅仅是说教,在很大程度上还能迫使人服从,从而出现权力的特征。
典型的是传统道德支配的舆论,世世代代曾迫使过无数人放弃自己意愿而不敢越雷
池。就连专门恃强凌弱的恶人,也常常要带上道德的面具。
人结成相互合作与依存的社会,要有相互认可的准则作为依据。道德就是把具
体的个人依据合并为公共依据。它以传统、风俗的形式沿革,积淀为社会意识,把
人际关系中许许多多复杂万分难以实现的直接沟通(个人达成契约)简化为明确单
一的间接沟通(道德命令)。道德权力正是来自这里。没有它,人之间的沟通就失
去依据,沟通便无法进行。人们需要它,因而也得服从它,尽管有时不情愿,尽管
道德并不等于就是正确,也不得不服从。
把道德视为权力,仅从“力”的角度解释权力的逻辑就遇到困难。道德是最没
有强力因素的,即使是对人制约性最强的道德舆论,也不具备任何强制手段。理论
上,你尽可以蔑视它,不理睬它,走自己的路,它拿你没办法。然而,从沟通的角
度来看却不是这样。道德虽然不能直接制裁你,却能阻碍你与社会其他人的沟通。
你不遵守以道德形式存在的共同依据,别人就会防备你,排斥你,堵塞与你的沟通
,
你就可能处处受挫,最终一定影响到你各方面的实质利益。正是因为这一点,大多
数人就不能不小心翼翼地服从道德,避免舆论谴责。这进一步证明了权力的强制性
是来自沟通。
●宗教
宗教组织内部的权力是组织权力的一种,与前面谈过的世俗组织权力没有什么
区别。
除此而外,宗教更广泛的权力体现为其对非组织化的信教者所具有的影响力。
那种影响力除了以偶像、教义、教规直接作用于信仰者,还有相当部分是由神职人
员——即主教、阿訇、活佛们——承担的。神职人员与教民之间并无组织关系,大
多数情况下也无“力”的强迫,但无论从那方面看,他们都对教民具有权力,使教
民畏惧、服从和无条件地奉献。
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沟通是权力的来源。虽然神职人员不是世俗社会沟通
结构的枢纽,但他们却是偶像、教义和教规的代表者与诠释者,充当着——至少在
教民的心里充当着——教民与上帝或佛祖之间的沟通者。离开这些“枢纽”,教民
就成了“迷途羔羊”,违抗这些“枢纽”,就会沦入“地狱”。在这方面,教民与
“天国”进行直接沟通的困难程度、因而也是对间接沟通的倚赖程度,甚至远远超
过在世俗社会中对“沟通枢纽”的需求,这种“沟通”便是宗教权力的基本来源。
占星术者、跳大神者,包括今日中国的气功大师们,都是以这种沟通枢纽的角
色,使那些不能与神秘世界直接沟通的人听从支配,从而确立他们的权力。
只要有人敬畏或向往一个对他们来讲是未知遥远的世界(不管那世界是真是假
)
,凡是能被他们认为是他们与那世界沟通之枢纽的人或事物,都将对他们具有权力
。
●大众传播媒介
这个名称本身已经把它在沟通中的角色和作用表达得很清楚。在西方社会它被
称为“第四权力”。社会的三大支柱权力——立法、行政、司法都受它的牵制。它
对大众也有强大的影响力,不但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引导他们的消费需求与意
识,甚至能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
这种权力产生于沟通是显而易见的。商品广告最为典型,大众传媒作为消费者
与商品之间的沟通枢纽,控制着消费者买什么,不买什么。尽管可能某种商品质量
好得多,但若不借助传媒的沟通,大众就不会购买它而去买另一种被广为宣传的商
品。这种通过使大众“知晓”从而决定大众态度的权力是大众传媒的基本权力;大
众态度产生的压力迫使有关方面做出相应调整,是大众传媒派生的权力。
从大众传媒产生之日起,就常可看见其为了获得派生权力而有意使用基本权力
的情况。把传媒当作工具(“党的喉舌”)、收买传媒(商业广告)、操纵传媒(
制造舆论)、以及传媒人士的偏见与诱导,都是在牵着大众鼻子从“知晓真情”走
向被愚弄利用。当今无论专制社会还是民主社会,利用传媒玩弄权力把戏都举目可
见。
●知识
当今社会某种意义上可称为专家社会,知识的权力特征已经非常明显:工程师
可以决定生产线的停转;医生对病人拥有处置权;教授掌握奖学金的分配和学位的
授予;许多人离开律师就不知道该怎么行动……随着社会日益专业化,知识除了是
人类与自然世界和客观规律相沟通的纽带,还是社会与专业领域沟通、获得专业功
能服务的唯一可能。
不同专业好比社会之车上的不同零件,缺少其中一个,整辆车就不能行动,这
便是知识权力的来源与保证。
教育是当今社会系统最大的子系统之一,同时是一个典型的知识权力系统。抛
开其行政组织不谈,它的等级层序与权力大小完全取决于知识,而那些权力就存在
于把学生与知识沟通起来的各个环节中。
另外,知识产物——武器、设备、方法等,可以成为其他权力(政治权力、传
媒权力等)的手段,使那些权力得以加强扩大,这当然也离不开从传授到训练等一
系列知识的沟通。
与组织结构中的人格化权力相区别,本节所谈的权力附着于非人格化的符号(
货币)、信息(道德、知识、宗教等)、手段(传媒)之上。前者是一种自上而下
的沟通结构,后者是一种更侧重平面横向沟通的机制;前者的权力性质、权力操作
、
服从关系是明确的、硬性的,后者却比较模糊、软化,可被视作“隐形权力”;前
者的运转主要依赖人为控制调节,后者则主要靠“无形之手”的自动功能。
人类社会如此复杂,需要进行的沟通如此之大量,仅靠以人充当枢纽的结构进
行沟通免不了间接环节太多、成本过高、反应过慢,以至虽然理论上能实现最终的
充分沟通,但已失去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本节谈到的这类非人格沟通形式把大量
的日常沟通规范化、自动化,从而使大量沟通绕过科层繁多的“人枢纽沟通结构”
自发进行,只需通过单一媒介(货币)或少得多的环节(亿万人从电视上得知一事
,
即使有一千道采播环节,也比分别告知每个人的环节少)。在当今社会,此类沟通
成为实际生活中日益广泛和大量的沟通,这种沟通类型所代表的权力在权力中所占
的份额也相应越来越大,成为权力发展的趋势。
◎第九节 永恒的“金字塔”
有没有这种可能,有一天“官”的权力全部被无形的非人格化权力取代,而人
类社会照样能实现充分的沟通?那是一种鼓舞人心的理想,以自动调节的机制取代
“官”的决策,从而避免“官”所不可避免的错误、腐化及个人立场,也更符合人
类天然要求平等的心理。几千年前的“无为而治”思想就已有这种倾向;近代的无
政府主义更为彻底地打出了这样的旗帜;今日也存在着类似的自由主义期望:通过
建立民间社会,加强社会横向联系,发展非正式组织,以及完善与保障公民权利,
培育运转社会的“无形之手”,达到逐步取代“有形之手”的目的,最终使个人及
社会获得完全自由的发展。
作为对社会权力结构进行某种程度的改造,上述想法肯定是积极的,已经并将
继续起到有益的作用。然而彻底拆除人类组织金字塔的垂直权力结构,似乎还看不
到那种可能。
首先,即便是无政府主义,也不排斥集团、联合体、联邦、合同、仲裁等概念
,
而且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其主张的自治集体。自治不光是“自”,还有“治”。不
论用什么形式,只要“治”,就要有组织,有组织就有垂直结构。哪怕所有决策都
由少数服从多数的集体投票来做,决策一形成就已居于所有成员之上,即使有人持
反对意见也必须服从,并且离不了有人具体操作和监督决策的执行、代表集体与其
他自治体打交道等。起这些作用的仍然是“人枢纽沟通结构”,只是以规模小一些
、
数量多一些的“自治金字塔”取代了“国家金字塔”。
人类社会除了国家组织以外还有各式各样的组织,都离不了垂直结构。当代一
些巨型跨国公司,其权力金字塔比许多小国的国家组织都高大得多,所以即便把国
家组织废除,也不等于人类就能从权力金字塔下解脱。
不妨以科学幻想的思路探讨一种可能:正如今天的计算机网络和卫星通讯在几
十年前还无人料到一样,未来人类的信息处理与通讯技术的进步更难想象。既然建
立间接沟通的必要在于直接沟通存在极限,如果未来科学进步能消除这种极限,间
接沟通的结构——也就是所说的“权力金字塔”——不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例如第三节举的例子,一个十七人的社会中每人有九十一万亿种可能与他人直
接沟通的关系,取万分之一的概率也有九十一亿种,一个人仅数清九十一亿个数,
以一秒钟数一个数计,需275 年,由此得出直接沟通不可能的结论。然而对于今天
的计算机,数清九十一亿个数只需要几秒钟,对未来的计算机可能只需千分或万分
之一秒。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否可以想象每个人直接沟通的对象范围能不
断扩展,最终囊括全人类呢?那时人类的分工合作就不再需要间接沟通的组织结构
,
每个人在信息海洋中以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罗盘,就能自由地驶向正确目标,并且
能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相互配合成社会整体完美的运转。
理论上这种设想是很诱人的,也没有什么逻辑上的困难。但这与阿基米德撬动
地球一样,问题是永远不可能在技术上实现。且不说随社会进步,信息的密度、复
杂性和变化频率都在猛增,也不考虑专业的分化使人与人之间即使有“沟”也不能
相通,仅以我们在专题讨论一中用过的算式:
来计算一个人在五百人规模的社会中有可能与他人发生的最多关系,可得总数
为3.310042410797E+1134. 这个数是一个1,135 位的整数,其巨大的程度是以地
球上任何数的概念都无法把握和理解的。当代的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约为每秒四十
亿次,假设未来的计算机能将这个速度提高一兆(百万)亿倍(物质及运动的性质
使这种提高一定有一个不能超越的极限,很可能会低于一兆亿倍),以每次运算数
一个数,再假设每人有一亿台这种计算机,一共数上四十六亿年的时间(地球迄今
的寿命),也才能数完5.802624E+52个数,远远低于关系总数。这还仅仅是一个五
百人规模的社会(我之所以用五百人举例,是因为巨型机也只能算到这个数,再大
的数就发生溢出),也仅仅是以数数代替该发生的具体关系。那么,在人口达到上
十亿并且活生生地发生着复杂关系的社会里,就更不能想象有直接沟通的可能了。
“无形之手”也好,科学进步也好,能够降低权力金字塔的高度,却永远不能把金
字塔变成平面。
当然,无政府主义者也许并不否定民间社会的小金字塔,他们只是想以“无形
之手”取代作为最高主权的国家权力金字塔。这是否有可能?我们尽可想象以“无
形
之手”不断地剥夺国家权力,然而最后还会碰到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无形之手
”
怎么产生和保障?是否要随社会发展加以调整改造?“无形之手”自己能无形地完
成这个任务吗?
还是必须由“有形之手”有形地介入?
以最广泛的“无形之手”——金钱为例,没有国家政权对货币的发行、控制、
调整、监督与保证,便无法想象存在有效的货币,以及货币能正常地发挥作用。历
史上多次出现过这种情况:每当最高权力趋于衰微,社会便陷入混乱与解体。“无
形之手”不能自行建立法律与秩序,也不能在没有法律与秩序的状况下完好地独立
运转。当群雄并起、暴民横行的时候,各种“无形之手”都将支离破碎,只剩下赤
裸裸的“有形之手”——暴力,在世上安排一切。
我们也有另外一种经验——国家权力力图斩断“无形之手”,剥夺财产,摧毁
道德,禁止宗教,践踏知识,扼杀言论和传播自由……把所有权力都握在自己手中
。
那时的“无形之手”是多么脆弱,我们仍记忆犹新。
所以,期待社会整体的权力金字塔消失,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好处。由垂直层
次构成的社会权力是一种根本权力,其他权力的性质以及整个社会的状态都被它决
定。改造权力,不该回避它,更不可能甩开它,而恰恰应该首先从它入手。
--
http://gaea.hit.edu.cn/ 嘎雅音乐 ( 202.118.230.7 )
http://gaea.hit.edu.cn:99/ 丁 香 雨 ( 紫丁香原创期刊 )
http://gaea.hit.edu.cn:66/ 故事接龙 ( 紫丁香故事期刊 )
http://gaea.hit.edu.cn/hdw/ 嘎雅硬件文摘
嘎雅音乐 http://gaea.hit.edu.cn 嘎雅音乐 http://gaea.hit.edu.cn, 现14000多首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gaea.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57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