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lCorpu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aea (嘎雅§无焦距的凝视), 信区: Wisdom
标 题: [溶解权力] 第二章(上)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21日10:49:48 星期二), 站内信件
◎第二章 权力的异化——沟通结构之不容沟通
如同阳光、空气、水对生物的人一样,沟通对于社会的人是须臾不可离的,因
而,社会沟通当如阳光、空气和水,是天然所有,归人类共享的。在这种意义上,
沟通的结构——权力,应该听命于全体社会成员。
然而自古以来,有谁见过沟通是按上一章所构造的模式,自下而上地按或“层
块”或“倒树”的结构进行的呢?权力从来都是垄断沟通、利用沟通和主宰沟通的
主人,沟通只能附属于它,服务于它。
——这就是权力的异化。
权力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在于作为社会沟通的结构,它自身却不容许社会
对其进行沟通。沟通结构不容沟通,是权力最大的异化所在。
前面谈到人类社会的二元结构——权力与社会的分离,正是二者的分离,使得
权力不容社会对自身进行沟通有了可能。本章将从导致权力与社会分离的两个因素
——权力的复杂化和权力的私有化谈起,讨论社会的二元结构,以及权力异化的具
体表现。
◎第一节 权力的复杂化
按照前面的计算,随社会规模扩大,每个成员可能与其他成员发生的关系总数
之增加远非正比关系,17人社会的人数仅是10人社会的1.7 倍,关系总数却增加一
千万倍以上。
社会复杂性的增长也是一样。
为了解决这种复杂性,权力体系必然随社会规模扩大而扩大。如上一章举例,
社会规模为17人时,间接沟通结构只有一层,沟通枢纽只有A 、B 两个,当社会规
模扩大为34人,间接沟通结构增加为两层,沟通枢纽共有一级枢纽A 、B 、C 、
D
和二级枢纽ⅡA 、ⅡB 共六个(" 层块型结构" ),或有一级枢纽A 、B 、C 、
D
和二级枢纽Ⅱ共五个(" 倒树型结构" )。如果以需要枢纽较少的" 倒树型结构
"
为基本模式,按照上一章设定的直接沟通极限——每人的直接沟通对象不能超过
9
人,可以建立以下的算式:
(其中n 为沟通枢纽总数,x 为沟通结构的层数)
以此式可算出,在一个500 人的社会里,至少需要62个沟通枢纽;而当社会规
模不到4 ,200 人时,所需的沟通枢纽就达到500 个。中国有十二亿人,按照上述
算式计算,所需的沟通枢纽将达到一亿一千多万。这个权力结构的规模已超过当今
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规模,其复杂性达到何种程度,可想而知。
人类本意创造一种结构解决复杂,但是社会规模的不断扩张使其创造的结构同
样落入复杂。这里既有不得已的成分,也有源于权力自身的有意推动(这一点在
"
权力的私有化" 一节论及)。正是这种权力结构的复杂化,为权力异化提供了基础
。
从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给我们提供的知识中可以得知,在人类社
会发展初期,人们生活于比现在小得多的社会,那时的权力没有那么复杂,所有事
物,包括权力的构成、功能、运作及因果关系都能包容在每个社会成员视线之内,
凭经验即可把握。
如分配一头猎获的野鹿,部落成员都跟部落头领一样知道怎么分配是合理的。
没有隐藏舞弊的隔层,任何分配不公所有人都能发现。这时的权力就只能是更多地
履行其天然功能——作为沟通工具发挥作用,顶多披上一层仪式性的威严。
可以想象,那时的当权者在实施权力过程中时时都会受到部落成员的沟通,其
掌权须得到大多数部落成员的认可,他的决策要先征询有否被接受的可能,其所作
所为要考虑在部落成员眼中的印象,还要考虑公平的原则、传统习惯等……即不仅
是他以权力沟通部落成员,部落成员也与他保持沟通。而只有满足了部落成员自下
而上的沟通,他才能顺利的履行自上而下进行沟通的职责。
做到那一点,在于权力是简单的。没有复杂的间接沟通层次,也就没有障眼的
隔层与壁垒。社会成员有能力与权力发生直接沟通——能知能行。所谓能知,即每
个人都了解权力的性质与操作、熟悉当权者的人格与能力、并能洞察实施权力的意
图与目的;所谓能行,即每个人都能与当权者直接对话、监督当权者的行为、表达
自己的想法与要求、并能与其他社会成员直接沟通(串联),反对某项具体的权力
实施甚至反对当权者本人。
当权者不能不受到这种沟通,是因为在这样简单透明的结构里,他想躲也躲不
了,无处躲藏。事实上,研究认为早期原始社会一般没有专职领袖,由有威信的长
者主持公共事务,即使发展到已具有等级制和律法的酋长领地时期,首领也在相当
大的程度上是要服从" 民意" 的。
所以,在权力保持简单形态的时候,权力与社会是溶于一体的,不会产生分离
。
社会沟通是一种" 自治型" 的自我沟通,真正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而权
力真正是社会沟通的工具。
随着社会规模扩大,间接沟通的层次开始出现并且增加。比如说,当不同的部
落越来越多地发生联系,需要合作或调节的时候,就产生了部落联盟。这时,割断
经验的隔层也就随之出现了。当部落首领只带着自己的儿子离开部落驻地去参加部
落联盟的酋长议事会时,可想那种部落间的沟通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脱离了普通部落
成员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眼界。他们对那种沟通的认识便只能通过首领的嘴——即以
语言为载体的、经验之外的抽象理念来获得。那种认识不但因为信息的单一性极易
模糊,而且是可误导和可操纵的。
沟通之复杂性最主要的来源就在于割断经验的隔层,一旦有了隔层,也就披上
了制造专业化和神秘化的隐身衣。部落成员既然不能参加只有部落首领才能出席的
联盟会议,当首领告诉他们需要打仗或者需要交易,他们还能有多少资格参与意见
呢?如果部落的命运越来越取决于部落在联盟中的地位和对外关系,那么当老首领
去世时,除了常年陪同其参与对外活动的首领之子,谁又有那么多经验,那么多对
外关系,足以担当起部落命运呢?当部落联盟发展成国家,从诸侯国到王国再到帝
国,权力的层次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社会成员也就与之相距越远,越无法把握
,
最终不但失去经验的联系,连理念的联系也没有了可能。
社会发展到今天,权力的隔层已有多少?复杂性到了什么程度?普通社会成员
对权力之不可沟通又到了怎样的地步呢?不妨做这样一种想象:把管理中国十二亿
人的权力结构设想成一个上亿人口的大国,那是你从未进去过、也从不允许你进的
一个国度,那里有层层壁垒,重兵严守,有无数城墙、关卡、死角、密室、山涧、
河流,还有千万条你不认识的大路、小路、明路、暗路,那里讲你不通的语言、实
行你不懂的规则……你难道能够了解知晓那个比巴西小不了多少的国家,并与它沟
通,让它也愿意接受你的沟通吗?那就像一个乞丐站在巨大王国的城门下,要让那
王国受他的控制、成为他的工具、为他服务一样,除了疯子,没有人会这样想。
今天的社会权力机器之复杂,出自间接沟通结构纵向层次的只是一部分,还有
一部分——甚至是更多的一部分——来源于权力机器内部日益精细的专门化造成的
横向隔层。权力领地被无数壁垒所割据,其各种门路之繁复,让你永远摸不准;其
官僚文牍之浩瀚晦涩,让你如读天书;其运转程序之迂回曲折,让你越绕越糊涂;
其协调的手腕之圆滑,让你只能高山仰止、望尘莫及。试想当今世界任何一个社会
之数不清的法律、制度、叠床架屋的机构、互相扯皮的推诿、办一事盖上百个章的
官僚程序……原本已经十分复杂的纵向层次再被众多横向隔层分割、组合和交错,
变得加倍复杂。现代社会的权力机器本身已经成了一门极其深奥的专业,只有长期
混迹于其中的" 专业人士" 才可能掌握,圈外人士则只能望洋兴叹。复杂性所形成
的的鸿沟,使权力与社会发生二元化断裂,也使社会失去自下而上对权力实施沟通
的可能,于是只剩下单向的沟通——权力自上而下的统治。
◎第二节 权力的私有化
所谓“沟通枢纽”,只是一种理论抽象,在现实中,每个“沟通枢纽”都是有
血有肉,有头脑、判断、感情和欲望的活人。作为人,除了有公益心、责任心、义
务感的一面,还有私心、野心和贪婪的一面。相比之下,至少在人类迄今的发展中
,
后一面比前一面表现的机会更多,起到的作用也更大。
在此,需要提出一个基本认识。它是下面的论证马上要用到的,也是这本书通
篇内容的基础。它本身看似毫无理论味道的大白话,但我把它视为人的基本性质,
并且是永恒的、不可改变的。这个性质就是:人不断追求自身更好的生活。
对此,每个人都能通过经验直接把握,因此应该是无须证明的。但既然此书所
有内容(包括逐层递选制)都以这个性质为基础,不做稍微深入的讨论,会有草率
之嫌,所以我用专题方式进行讨论,没有时间的人可以跳过不看。
专题讨论2 人的基本性质
“人不断追求自身更好的生活”,其中的三个关键词是“更好”、“不断”和
“自身”。
而最为模糊的是“更好”。不同的人对好坏之判断有天壤之别。然而肯定没有
人把饥饿、寒冷或生病看作更好,也不会把疼痛或刑罚当成享受。在人类基本的生
存温饱尚受威胁时,每一点客观条件的改善——食物增多、住房改善、安全加强—
—都是非常明确的“更好”,并且可以在量上加以确定。即使人类已经达到温饱,
在以物质满足为基本价值判断的社会中,“更好”的含义也是相当明确的。当今世
界各国无不以数字说明自身状况是否更好——国民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人均收
入、福利指标、就业率等等。“增长”
成了“更好”的同义语。个人也大多以明确的数字判断自己和别人——工资额
、
消费额、住房面积、寿命、存款数等等,多就是好。物质世界是客观的,评判标准
便具有客观性。
只要人类的生命构成和生存基础继续是物质的,人的“更好”就将始终存在着
这种客观的共性。
但人有精神世界,并且人的精神随着人类温饱的满足,愈来愈变得广阔和具有
主导性质。一旦进入精神世界,“更好”就开始失去共性和客观性,判断也就变得
模糊了。人和人的追求太不一样。有些观点力图把这些千差万别都归结到经济基础
与后天实践一类客观根源的差异上,然而精神是文化发展的造物,已经远不是仅仅
反映客观的镜子。它甚至具有比客观世界更为活跃的独立生命。
我把每个人的这种精神世界称作“个人意志”。千万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正
是历代所有个人意志导致的无数行动汇合在一起的结果。
我们可以利用个人意志的概念,对“更好”下一个简单而普遍适用的定义:“
更好”即是个人意志得到满足。
不同个人意志追求的“更好”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然而那“更好”会使他们的
个人意志获得满足,这一点却是人人相同的。之所以是“更好”,全在于具体个人
意志的判断和树立的目标,因而,与其说人是在追求“更好”,倒不如直接说成是
在追求个人意志得到满足。当人们追求从艺术创作到总统职位或美满家庭那些各不
相同的目标时,最终要得到的其实是一种彼此相同的精神满足。因此,“更好”的
关键不在具体目标及目标的实现,全在是否能使个人意志得到满足。
推而广之,上述结论也可适用于人所追求的那些具有客观标准的“更好”。例
如,一个人饥饿时,尽管是他的生理机能感觉饥饿,但势必同步地转化为他的意识
,
即形成他的个人意志。生理要求同时成为意志要求,想吃饱就是他的个人意志在饥
饿问题上追求的“更好”,吃饱了,这部分个人意志也就满足,“更好”也就实现
。
而当一个人想拥有一座大厦或一艘游艇时,就更多地是产生于意志要求而不是生理
要求,个人意志的概念就更为适用了。
引进“个人意志”的概念,可以更多地把人当作能动的精神体对待,而非仅仅
当作只会进行机械反映的生物。千差万别的“更好”由此有了统一的定义。人的基
本性质——“人不断追求自身更好的生活”,也由此可以等量代换为——“人不断
追求个人意志得到满足”。对于以后的讨论,这一代换有很重要的意义。
有了个人意志的概念,第二个关键词——“不断”也就不难解释。意志是时刻
活动变化的,某种意义讲是个过程而非一个事物。如果不是不断树立新的目标,过
程便会失去延伸的可能,这就是人总是“不满足”、“求变”、“喜新厌旧”的原
因所在。
目标,也就是“更好”,只有在尚未实现的时候才是“更好”。一俟已成现实
,
即使是“好”,也没有了“更”。“更”总是在前面。因此,只要追求“更好”,
便只能“不断”。可以看出,人的基本性质存在着一个自身的悖反——追求满足却
又永远得不到最终满足。但正是在这种悖反中,人的基本性质得以产生出永恒的张
力,把追求变为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成为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来源。
动物有满足,人没有满足。当年二者大同小异,都没有房子,不穿衣服。但是
今天猪仍然是猪,吃饱了就睡,而人建立了联合国,登上了月球。不断的不满导致
不断的进步,使得人类越饱暖越奔忙,越富有越贪婪,越探索越无知,越加速发展
越恐惧落后。可以说,今天人类所拥有的一切,归根结底全都来自人的基本性质。
如果能用“不断追求个人意志得到满足”来代换“不断追求自身更好的生活”
,
人的基本性质中第三个关键词——“自身”,就已包含在其中并已经获得直接证实
了。个人意志是自身的,个人意志的满足当然也不可能不是自身的。因此人不断追
求的“更好”永远只能是为自身的“更好”。
然而,又该怎样解释那些献身者、苦行者、自找苦吃的冒险家们呢?他们追求
的献身、苦行和危险难道是“更好”吗?那些为别人或人类牺牲的人难道是在为“
自身”吗?虽然那种人只占人类中极少数,但哪怕世上只有一个人与“不断追求自
身更好生活”的性质相违背,也就不能说这种性质是人的基本性质。
其实,把人的基本性质换成“人不断追求个人意志的满足”,解答上述问题并
不困难。
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人除了有肉体生活,还有精神生活。人的两种生活都有
对“更好”的追求,有时相同,有时也可能不同。当理想、信仰或道德伦理一类的
精神追求成了某些人个人意志中的主导部分,即成为他们判断自身生存状况和树立
目标的主要依据时,他们对肉体“更好”的追求就相对处于了从属地位。如果肉体
的“更好”与精神的“更好”发生冲突,尽管他们不会把肉体痛苦或牺牲生命当作
享受,但若为肉体而背叛理想,放弃精神追求,对他们却会是更大的痛苦。以个人
意志的满足来权衡,他们就可能宁愿接受肉体折磨甚至死亡,也不愿放弃精神的“
更好”,去忍受心灵的苦闷与沉沦。
“更好”的具体内容是可以截然不同的,献身、牺牲、痛苦都能在一定的文化
根基上成为“更好”。但是“为自身更好”则是人人相同的,并且永不改变。因为
“更好”的具体内容只是人的基本性质施加的对象,而“为自身更好”则是人的基
本性质本身。
没有人的基本性质,人类生存就失去意义,而没有基本性质提供的动力,人类
也不可能生存发展下去。当然,人类社会的丑恶事物——贪婪、剥削、专制、欺诈
、
相互残杀……也源于此。发展不全是美好,有时还可能以丑恶为主。但无论美好还
是丑恶,只要是人的所作所为,追根溯源,那都必定是由人的基本性质所驱动。
回到正题,“沟通枢纽”也具有人的基本性质,因此也会始终把自身更好的生
活或个人意志的满足作为不断追求的目标。比起他作为“沟通枢纽”的职能,其个
人意志的满足更为基本,因而只要有可能,这种基本的目标就会压倒“沟通枢纽”
的职能。
人的基本性质的立足点在于“自身”——也即所谓的“私”。在人类以往历史
中,最能体现这种“私”的就是私人占有。几千年来,地球上一切可以分割的都被
人据为私有,私有制也因此发展成社会最高信条和激发人类创造性的源泉。既然离
开权力的沟通,社会就不能运转,就象没有石油汽车寸步难行一样,权力当然也是
一种货真价实的资源和财富。那么,为石油不惜发动战争的人,怎么会不把这驱动
社会之车的“石油”攫为私有财产呢?
上一节谈到,权力的复杂化使权力与社会分离,当权者因此得以躲进复杂性的
屏障之后,用权力为自己谋私。权力的复杂化可以被视为权力私有化的基础。
在部落里分鹿肉,所有成员都能看到,任何偏向都能被察觉。然而当分配发展
成今日这种复杂的黑洞,每人的所得再不会像眼见从鹿身上割肉那样明了,而是沿
着千万个环节的链条千回万转地绕圈,通向金融系统、银行机构、法律体系、国际
贸易、市场起落……
在不知哪一个环节中,哪个官吏躲在天书般的法律制度或是成吨重的帐本之后
贪污,有谁看得见,又有谁能查明白?即使你真发现了不公,你也摸不清“上访”
或诉讼的途径,不会跟“中纪委”谈话或没钱雇佣律师;你很可能不懂怎么拿出符
合法律标准的证据;当你发现面对的不只是一个不公正的分配者,而是一个不公正
的制度或体系,你只能陷入更加无能为力的沮丧……
可以确信,只要存在既能避人耳目又能让人无奈的“掩体”,“人的基本性质
”
就会理所当然地促使当权者以权谋私。然而仅仅在复杂性后面躲藏谋私还不是权力
私有。如同有人乘月黑风高到公有土地上偷了玉米,并不能使公有土地变成私有一
样。复杂化只是为权力的私有化提供了可能性,使权力真正成为私有的,是权力结
构脱离社会母体,成为与社会相对的另一元——那就是一个可以被人占领的领地。
权力私有的实质就在这里。一旦权力有了自主的封闭空间,而社会失去了对权
力进行全面、随时、直接沟通的可能,权力就成为被当权者所占的私人领地,权力
就变成统治者把持的自上而下的统治工具,而不再是人类社会拥有的自下而上的自
治工具。这时权力进行的沟通再不是根据社会需要,而是根据当权者的意愿。当权
者可以只进行有利于自己的沟通,而禁止一切不利于自己的沟通。一旦他们具有了
限制社会沟通的能力,当权者就必然会利用那种能力,进一步彻底地割断社会对权
力的沟通,使权力的私有领地更加封闭。
谈到权力私有,人们首先想到的常常是世袭、终身制、不受制约、寡头政治、
腐化堕落等等,这当然是权力私有的典型特征,但若仅仅局限于这种极端范畴,就
会掩盖权力私有化的实质。因为权力私有也可以有温和的外衣,并不显出凶残和霸
气。即使是专制制度下的当权者,也不排除有人格高尚者。然而无论他们多么无私
地使用权力,也只能被称作“私有的无私”。权力私有也不意味必定是终生私有或
世袭,几年任期的私有与世袭只是量的不同。关键在于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只
要权力在手,如何使用权力就由当权者自己决定,其下者就必须服从。在这样一个
前提下,即使当权者因为用权不当遭到了弹劾罢免,也不能说权力非他私有,只能
说另外一种权力起了作用。
因此,只要社会(或集体)仍然是被统治而非自治的,社会(或集体)的权力
就是私有的——我把这一点当作判断权力是否私有的根本标准。
◎第三节 二元的社会结构
所说的自治不是从政体角度而言的那种外在的自治,如自治领地、自治区、自
治团体等。那种自治只是针对自治体与外部的关系而言,在包容它的权力体系内有
较多的独立性与自决权,但在自治体内部,权力则仍然以统治方式实施。这里所说
的自治是指内在的自治。
所谓内在的自治就是沟通结构与沟通主体的一体化。或者说,权力要具有双向
的沟通性,其不仅可以履行沟通社会的职能,自身也受来自社会的沟通。后者是更
重要的,前者则只是服务性的。
我们曾谈到当权者需要借助复杂化的屏障阻隔社会对权力沟通,同时权力还存
在着另外一种相反的冲动,即简化。为了应对“复杂性爆炸”的挑战,社会不断增
强对一章四节归纳的间接沟通结构之功能的依赖,即:①合并信息渠道;②集中处
理信息;③指挥社会合作;④统一决策;⑤程序化。不难看出,这五项功能事实上
都在从事着简化的职能。也可以说,五项功能正是由于简化的需要才应运而生的。
但是在所有的简化之中,最大的简化岂不就是让“精英”成为权力的主人,实行自
上而下的专制统治?与其让“庸众”在没完没了的充分沟通中得不出结果,不如让
更高明的“精英”简单而有效地独自决断,代大众做主。
为了避免冲突、求得稳定和提高效率,当权者不但需要割断社会对权力自下而
上的沟通,还要尽可能地限制大众相互之间的沟通。复杂化与简化看似相悖,实际
却相辅相成。
复杂化的取向是使权力不受社会沟通,简化的取向是便于权力沟通社会。二者
同时作用的结果,使得权力越来越远地与社会分离。
权力一旦不再受社会的沟通,就与沟通结构倒转了180 °。虽然结构是相同的
,
沟通结构上的节点是沟通枢纽,应该由自下而上逐层推出;权力结构上的节点是当
权者,是被自上而下逐层任命。二者最大不同在哪里?可以想象,自下而上逐层地
推出的沟通结构必然是与社会一体的。“上”产生于“下”,不可能与“下”断裂
,
否则无从产生。
而自上而下地逐层任命一个权力结构,到达无权者时就必然断裂,因为无权者
是不需要任命的,也无从任命。
用图7 直观地表示:这种图形代表一个典型的极权社会结构。图中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权力金字塔,另一部分是组成社会的无权者——平民百姓。权力金字塔的
顶端是最高当权者(帝王或政治局),他们自上而下地任免下级当权者,由此形成
血脉一体的关系,使得下级当权者自下而上地对他们负责。这种任免关系延伸不到
百姓中去,所以百姓也不会向上负责。权力集团只能把他们当作对象来治理。同时
,
这种自上而下任免又决定了权力集团不会向百姓负责。有权与无权的二元处于分裂
和对立的状态。
各种社会理论划分各种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大部分是以经济为划分标准。
但是以我看,有成文史以来的人类社会归根结底可以按上述二元——权力一元和非
权力一元来划分。经济问题说到底也是一种权力问题。几千年来,无论社会怎么演
变,这种二元结构的基本关系都没有变化。
--
跑道人生: ftp://gaea.hit.edu.cn/pic/runninglife.gif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gaea.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17.07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