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lCorpus 版 (精华区)
·老 面·
几个人的圣殿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沉沦的圣殿》上市了,因为朋友间的传闻,
我买了一本。书的副标题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地下诗歌遗照”。看标题不
知道想说什么,副标题倒是言简意赅。
诗人是个性化的,所以诗也应该个性化。五十年代开始,一切为革命服务的
最高指示导致文学或是诗歌失去了这种个性。所有的文学作品必须表现出工农兵
的生活和感情(无产阶级感情),必须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
个人化”绝对不允许出现。正因如此,这种几乎可以说是硬性的规定导致的是文
学与诗歌创作逐步出现了共性,所以诗歌也不复为诗歌了。
世界是复杂而非单一的,当“单纯”的诗歌仅剩下摇旗呐喊为当局粉饰思想
的时候,当某些文学青年开始怀疑并厌倦这种共性的时候,地下诗歌不可避免地
由涓涓小溪变成了一股潜流。
无论在70年代或是现在,北京始终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书的副标题告
诉我们编者想说明的问题,所以他理所当然的、首当其冲地选择了北京当时的地
下诗坛。错也错在,他仅仅选择了北京当时的地下诗坛,甚至是紧紧选择了北京
某本地下文学期刊及围绕在这本期刊周围的几个人的历史、生活、思想及创作-
-用一本期刊、几个人概括了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地下诗歌史。
这是一本叫作《今天》的杂志,相信大家已经很熟悉了,用不着我赘言。他
周围的某些人也是大家所熟悉的:北岛、芒克、舒婷、顾城……舒婷在书里仅是
个插曲,因为她是福建人。顾城也是个插曲,因为70年代的诗坛还没人带他玩
。
《沉》由一些人的采访、回忆文章及编者找的资料构成,主要是前两部分。
其中还提到了两个不属于70年代的文化事件,一是“X诗社”和郭沫若之子郭
世英;二是张郎郎和“太阳纵队”。说实话,就我个人认为,这两件事与70年
代地下诗歌关联不大。
书中还提到了几个当初围绕在《今天》周围但不进行诗歌创作的文学爱好者
,比如说赵一凡、徐晓等等。他们不是那段历史的缔造者,只是个参与者而已。
如果真要说他们也参与了缔造的话,也许赵一凡的贡献巨大,因为他暗暗收集了
很多在特殊背景下早已流失的作品,一个无私的保管者,北京70年代地下诗坛
因他而填补了很多空白。如果这本书的副标题改为“北京70年代地下诗歌遗照
”,作为《今天》历史的见证人,编书者收入他们无可厚非。关键他们选则的题
目太大了,大到他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与金钱使之完善。
显而易见,这是一本书商出的书。读这本书有一种窥视当年北京地下诗坛内
幕的感觉,与书商策划的其它书,比如《绝对隐私》什么的相比,性质相同,层
次高之甚远。总的来说,出这本书的书商还是有一个文化经营人的文化良知的。
通读了一遍后,我觉得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的,让我了解了不少内幕,也理解了
一批人,不过标题还是改一改的好。如果要写中国70年代地下诗歌遗照,不要
忘了在同样时期在祖国其他地域甚至是在北京做着同样坚持的地下诗人们。
■〔寄自大陆〕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8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