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lCorpu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oscow (郊外的晚上), 信区: PersonalCorpus
标 题: [转载] 赵本山——二人转——东北乡土文化 第一篇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Mar 16 22:57:14 200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rama 讨论区 】
【 原文由 moscow 所发表 】
我的家乡是东北松花江边的一座小城,我出生在1980壬申猴年,2004甲申猴年,
我仍在东北的一所大学读研究生,肯定这里很多朋友都和我“同时代”。除了在北京
和山东待过较长时间,一直都在东北,更具体就是黑龙江。‘生于斯,长于斯’,
让我这个第3代东北人,来说说我眼中的东北吧。
第一部分
就从赵本山说起吧,因为我知道赵本山这三个字在BBS上的分量就像他本人在
春节晚会上一样举足轻重,“光彩照人”。赵本山的成功,应该归功于他的平民化特
色:
一 小品的内容取材于普通百姓生活,就像我们同学酒桌上的胡扯,感觉很亲 切
。 艺术要有受众,就要有能够让人产生共鸣的东西,“艺术来源于生活”,“阳春白雪”
,所谓的高雅艺术,也因为有它孕育,成长的贵族阶层的支持。“下里巴人”也有自己的
艺术。 生活培养了艺术,艺术反过来又影响着生活,改变着生活。艺术和受众就是这样的
关系,好像母鸡和鸡蛋。
二 赵本山本人的低调,也因为他本人有自知之明,本色的本山不可能高高在上,小
丑受人欢迎,因为观众感觉自己比小丑高,不要误会,并不是瞧不起,或者是潜意识里。
受欢迎的喜剧演员必须要保持低调。另外一个东北人——雪村(我不喜欢他,后面另说)
说过:艺术要有高于生活的含义,有低于生活的形式来表现(好像是这么说的),其实说
到底,还是两个字——
升华。
三 本山的特点,小品的形式,完全和中国文化的特点相符,罗素在他的《东西方文
明的比较》当中说中国人一大优点就是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子,甚至苦中作乐。
我把赵本山的小品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块阵地,他的成功在一片平庸中显得孤
零零,反衬了其他中国传统文娱活动的衰落。相声,民乐,杂技,民歌,皮影,地方戏这
些中国特色的文化载体慢慢的,悄悄的衰亡。这是真的吗?起码在电视这种占压倒性的媒
体上,它们是这样。当然也未必尽然,寒假看了好像一期华语音乐颁奖晚会,真可以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乱七八糟”“北方名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杂烩” 来形
容,港台,新加坡的流行音乐,李雯代表的美国气息很重的音乐,还请了一位欧洲来的老
外,中国的民歌在里面显得可怜兮兮,同在各种各样的晚会上的“主旋律”地位相比,毫
不夸张的说,“一个天上,一个人间”,但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男歌手清唱了
一曲“信天游”,(如果他扔掉麦克风,那么可能更加震撼)在一片嘈杂的pop中仿佛天籁
之声,技惊四座。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依然具有感染力,它不应该死亡
,谁能否认《二泉映月》的不朽?“应该跪下来聆听”。
追逐新鲜,是每个人的正常心理,但是回过头来,仍然离不开我们的根。现在影视文化
上的“老上海”现象,就可以用此解释。
问题在于我们要去发掘民间的宝藏,用我们的电视这种强大媒体进行推介。赵本山就
是一个例子:姜昆下地方表演,结果大家不乐反而嘲笑,姜昆有些生气,埋怨观众
“不解风情”,观众说:你还不如我们当地的赵本山呢。还好姜昆气量还算大,发现赵本
山,这是姜昆这个没落的相声演员对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做的老大贡献~
相声和小品,在我看来,就是同胞兄弟一样。相声的没落,因为他远离了生活,
变成了贫嘴,我尤其讨厌的一位叫什么##斗的相声演员,我的印象中好像没听过他有什么
优秀的相声作品,唱几句京剧,大大阴沟鼻子,是否在夸耀自己下面的活大呢?此人
能霸占相声舞台,是我的悲哀,他自己的悲哀,更是文化的悲哀,文化的腐败。
被养起来的演员可能曾经优秀,但他们就像离开了水的鱼,难逃一死。这一点
我有点替本山担心。
--
傍晚时候的雨燕,
无法克制内心的欢畅,
喜悦冲出了喉咙,
在空旷的原上四处回荡.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9.217.224.227]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9.217.224.22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8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