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lCorpus 版 (精华区)

    
    《Tous les matins du monde》/《Every Morning of The World》——(日出前让悲

伤终结/黎明前让恋爱终结/世界的每一个早晨),法国

   
    显然,这不是一部可以让大多数人容易接受的电影。

    
    这么说,并不是为了膨胀孤芳自赏的优越感,而只是想请你在选择看这部影片的时候

多些思想准备:如果你想被打动,敏感细腻的神经和一定程度的对音乐的领悟和感受能力

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本身就是一部探讨音乐的本质和意义的电影。音乐在这里,不是画

外音,不是旁白,不是为了烘托气氛投机取巧地挤压你的感情的骗子或者小偷……
    
    
    音乐,是影片的角色本身,不仅拥有自己的声音,也有自己的呼吸和表情。

    
    如果不是在古乐团的演出或是历史文献记录当中,即便是热爱音乐的我们,也很少可

以一睹维奥尔(Viol)的风采,作为提琴家族的早期成员,只有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中,

我们才可以听到它略显黯哑的声音,极富表现力地展示着从少女的叹息到男人的啜泣的所

有可能。

    
    中年丧妻的维奥尔演奏家哥伦布(Colombe)谢绝了皇帝的征召,和两个美丽的女儿隐

居乡间,“比起受赐的金银,我更偏爱金色的夕阳”,他对前来怂恿他入宫的主教说。他

为自己搭建了一个孤独的木屋,一边探索着低音古大提琴维奥尔的演奏技法,一边执著地

怀念着死去的妻子。
    
    
    青年玛莱斯(Marais)前来拜师学艺,在哥伦布看来,他并不缺乏技巧,缺少的只是

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音乐是什么?音乐又在哪里?从吹过田野的罡风,到画家素描时笔

与纸的摩擦;从村童小便时的淋漓,到湖中梦境中泛起的涟漪,哥伦布让玛莱斯了解到:

音乐,不仅仅是声响,也不止是技巧,当然也不是什么上帝,音乐,是一种可能性,一种

将过去找回的可能性,一种向死而生的永恒……

    
    玛莱斯后来成了宫廷乐师,一个又一个夜晚,他徘徊在老师的木屋门口,等待着记录

老师秘不示人的传世佳作,终于有一天,老师打开门,交给他一本乐谱,那是他为了悼念

亡妻而作的《悲哀之墓》、《卡伦的小船》、《泪》,师生默契的二重奏就此成了人间绝

响。

    晚年的玛莱斯,在乱哄哄的乐队排练之中,回忆起了当初恩师的教诲,老泪纵横……



    如果仅仅用一个词来评价《黎明前让恋爱终结》/《日出前让悲伤终结》这部电影,我

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优美”这个词。这的确是一部优美的电影,是从“优美”一词所具有

的最为纯正的意义来说的。

    
    先说影片的结构:影片的叙事十分从容,哥伦布和玛莱斯之间的师生冲突和玛莱斯与

哥伦布大女儿马德莱娜之间夭折的爱情这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平行发展,偶尔交叉,严谨整

饬,从总体上体现出了一种简洁和秩序的美。   
    

    影片的画面更是充满了油画般凝重的质感,构图讲究、色彩饱满,人物、道具鲜活得

生机勃勃、呼之欲出,绝对是不可多得的视觉享受。
    

    然而影片最为优美的,不是简洁的结构,也不是精致的画面,而是它的音乐——这部

影片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角色。影片的对话很少,于是音乐便充当了叙述着的角色,维奥尔

的音色本就低沉暗哑,非常适宜表现哀愁、思慕、无望的爱情和死亡的主题,与影片营造

的气氛十分一致。

    
    影片音乐全由约尔蒂-萨瓦尔(J.Savall)一手包办,作为低音维奥尔演奏家和指挥家

,他已经整理制作了100多张唱片,但想来没有哪一张能像这张《日出前让悲伤终结》(C

D唱片片名)的电影原声一样为他赢得了广泛而持久的声名,这张唱片,让在浪漫派古典音

乐浸淫许久的人们,似乎重新发现了巴洛克音乐音乐精致的美与和谐。

    
    提供一个链接:
    http://www.chinasee.net/music/filmmusic/music138.htm
    可以下载收听专辑中的全部十六首乐曲。
    
    
     专辑中的第一首曲子是吕利(J.B.Lully)的《土耳其仪式进行曲》,是由一个二三

十人的小乐队合奏的,节奏感很强,很有气势,也可能是大家最容易接受的曲子。
    
    
    专辑中的第五首和第九首是人声作品,从中也可以看出十七世纪法国音乐与格里高利

圣咏以及一系列宗教音乐的传承关系,尤其是第五首“Une Jeune Fillitte”更是不知被

多少个人改编过,连歌词都有若干版本,却依然脱不出圣歌般的虔诚与纯洁,影片中这首

歌出现在电影开始不久,哥伦布对自己的女儿进行早期音乐教育的场景之中。天使般的少

女马德莱娜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哀歌一曲,唱出的竟是对自己多舛命运的谶语。
    
    
    专辑中的第八首“La Reveuse”(《梦中女孩》)是玛莱斯写给马德莱娜的。师徒交

恶之后,几乎全部仰赖马德莱娜的指导,玛莱斯的技艺才得以提高,可后来他还是抛弃了

她,去做了宫廷乐师长。当玛莱斯在形容枯槁的马德莱娜病榻前拉起这首曲子的时候,一

咏三叹之间,在他心中,或许已然为自己当初的忘恩负义挣扎出些许悔恨了吧?

    
    值得推荐的还有第六首和第十二首“Les Pleurs”,翻译成《泪》似乎比较合适。影

片结尾时师徒二人合奏的也恰是这个曲目,还是重奏的表现力要丰富一些,更耐听一些。


    法国的“大鼻子情圣”杰拉尔-德帕迪约父子双双上阵,分别扮演暮年和青年时期的玛

莱斯,他那么帅气的儿子,如果到老的时候长成他那个样,倒有几分可惜了。

    
    
    飞马D5,109min,法语发音,中文、日文字幕,画质清晰,读碟流畅。


                                                 2003 08 0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6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