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lCorpu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idday (龙溪), 信区: LilacPark
标  题: [合集]从战争中走来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8月20日09:49:00 星期二), 站内信件


────────────────────────────────────────
 sibyl (庵主)                         于 2002年08月17日22:31:00 星期六 说道:

                         从战争中走来
                              --对宋元战争的一点解读
    历史的轨迹总是以血来铺承的,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更迭过程中,战争似乎永远是一
个主题,就如同孟子所说"春秋无义战",王朝更替的过程,我们并不需要用"征"、"伐"
、"侵"、"攻"等等的字眼去区分它的性质。与其他历史时期的战争相比,宋元战争作为
十三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一次王朝更迭,是一次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争夺,是一个军事弱
国与一个马背上的野蛮民族(本文所涉及的野蛮均为文化学意义)的抗衡。从1234年至
1279年南宋的彻底灭亡,四十五年的战争历史曲折、复杂、激烈、残酷可想而知。但是
对于宋元战争的解读,不仅仅是历史的,更重要的是文化学的,正如亨廷顿在他的《文
明的冲突》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人类的冲突是文明的冲突。因此宋元战争从另一个角度
看,就包含了两种文明的冲突,以及宋朝自身在适应文明和解决危机时所陷入的困境。
    回顾宋代的历史,从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皇袍加身"建立北宋到公元
1279年南宋张世杰所部将校168人降元,宋史是一部处于弱势的,不断被入侵的屈辱史。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开"岁币"之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
历二年(1042年),宋夏之战,北宋连连败北;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海上之盟"
,北宋屈从于金;靖康二年(1127年),"靖康之难",宋徽宗、宋钦宗为金所劫,北宋
王朝灭亡。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绍兴和议",岳飞一曲《满江红》道出多少血
和泪;隆兴二年(1164年),宋金"隆兴和议";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嘉定和议"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宋元(忽必烈于宋咸淳七年,即至元八年,1271年定国
号为"大元",本文宋元战争的提法为统称,包括忽必烈定国号之前的"蒙古")战争拉开
帷幕。一部宋史,一部少数民族的入侵史,宋如此背运地成为马蹄下的失败者,似乎偶
然,又确乎必然。一带天骄成吉思汗一统蒙古,实现了蒙古族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唯一
一次的统一。北方蒙古族内部战斗频繁,内耗占据了历史上大部分时间,不对中原够成
威胁。但是当极具个人魅力的领袖出现的时候,蒙古开始了它最为辉煌的历史,蒙古马
蹄踏上了亚欧大陆的土地,发出了震撼世界的怒吼,他们以摧枯拉朽的气势横扫其他民
族,北方的粗犷造就了蒙古人的强悍,这也给其他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花剌子模覆
灭了,西夏文明从此消失,宋也迎来了它的最为苦难与屈辱的历史,走向灭亡。野蛮与
文明的冲突在宋元的战争中展现地淋漓尽致,在此背后又隐藏着宋元的不同风格以及历
史的积淀与演化。
    端平元年(1234年),宋将赵范、赵葵力主收复三京,得右丞相郑清之支持,端平
入洛之役宋入洛之师全线溃败。至于历史上"蒙古背约"、"南宋背约"的说法暂且不论,
宋蒙的败盟点燃了一场大规模军事战争的导火线。1235~1251年蒙古军兵分三路南下,在
巴蜀、荆襄、江淮战场激战,宋关外诸州告失,宋襄阳、随、枣、荆门、江陵等地被兵
;四川利州、潼川、成都被攻占,"凡破四川府数十,残其七、八。"……1256年始,蒙
哥汗图蜀攻宋。1260年忽必烈即位,宋元有了短暂的相持,战争态势有所缓和。咸淳三
年(1267年)~咸淳九年(1273年)襄樊之战,"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于可下也"。
从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
,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孤城无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
陷而告结束。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至元十三年(1276年),伯颜取临安之战,元军
攻占建康、临安,中经溧阳之战、独松关之战、常州之战、五牧之战等激战,以南宋朝
廷投降元朝而告结束,成为元朝灭亡南宋的最后一战。简单地列举宋元战争的历史似乎
只是在讲述曾经的过往,期间的大小战役,已是不胜枚举,而其中的惨烈又有几人可以
体会。"西州之祸",宋军"阵亡者众",蒙古军"搜杀不遗。僵尸满野,良为寒心"①,不
过宋元战争一隅,却也可见一斑。当然,宋元交战并非宋军全败的历史,这里想特别提
到的是1259年的钓鱼城之战。1259年2月至4月,蒙哥汗挥军攻合州钓鱼城,宋军将王坚
率军民协力固守,屡败蒙军。7月,蒙哥汗崩于钓鱼城下金剑山温烫峡,蒙古军全线北撤
。10月,宋以"蜀道稍宁",诏谕四川守臣"恤军劳民,庶底兴复"。至此,钓鱼城战役宣
告结束。宋以山城设防击败蒙古铁骑,但此役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宋军的胜利和南宋灭
亡的推迟,蒙哥汗的死,加速了蒙古诸王贵族内部的汗位之争,为忽必烈君临北中国提
供了历史的楔机。而1260年,忽必烈的即位,不仅带来了宋元军事上的缓和,在民族的
融合中也有着深远的意义。蒙古南进,烧杀抢掠,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忽必烈认识到落后的军事奴隶制不可能取代中原的封建制。只有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采取汉法,以"文治"取代"武治",才能巩固蒙古汗国的统治地位,所谓"今能用士,而能
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②。虽然忽必烈的改革都是在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特权的基
础上进行的,但是他对于儒学和汉法的学习和仿效,对于民族的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虽然这样一种融合是缓慢而惨烈的,是以文明的破坏做为代价的,但是元统治者对于
汉民族文化的关注,已经开始了民族融合的第一步。
    作为纯游牧民族的蒙古族地处漠北,获得生存资料的能力有限,受外部环境影响无
法定居生活,无法产生城市,文明始终没有超越新石器时代。社会劳动分工的同质性,
无法自给自足,使他们必须以掠夺的方式获取最基本的生存资料。长期的马上生活,使
他们具有流动性、机动性和迅速性,军事成本非常之低,在冷兵器时代蒙古族具有比农
耕民族更为强大的战斗力。从当时的力量对比来看,蒙古是一个"小而强的国家",南宋
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从地理位置来看,南北两大版块的冲突从一开始就再所难免;
从文化上看,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最强大的民族与文化距离最大的民族的冲突,可
想而知。加上中原优越的生存条件,蒙古在灭金之后移兵攻宋,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
然趋势。"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棺定论了
。但是南宋亡于元是否是"弱宋"的必然结果,似乎还是值得讨论的。如果我们改变一下
自己的视角,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只是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
会经济的发展,我们会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有人把中国封建时代生产发展形象地
描述为两个马鞍形,即战国秦汉时发展至第一个高峰,两宋时发展至第二个高峰,可以
说宋代在经济、生产技术上是当时全人类农业社会中最为繁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
和海外贸易在宋代飞速发展,作于北宋覆亡前夕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给我们留
下了宋代物质文明繁荣的见证。即使是在半壁江山的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手工
业、海上贸易等在北宋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许多人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代
,但是可以说早在宋代,商品经济观念的变革,中国就已经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时机。
有一个数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
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文;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与明清相比,宋
的人口远远少于以上两朝,而岁入却是明的几倍,清则至其末年才达到了宋的水平。
    用今天的眼光看,宋代如此雄厚的经济实力,似乎是不应该上演屈辱的被外族入侵
的历史的,宋元战争也应该是另外的一种结局。但是,宋作为一个过度成熟的封建社会
,鉴于唐五代社会混乱的前车之辙,处于对唐五代乱世困境的一种解决方法,必然地走
上了中央集权和思想大一统的道路,由此也基本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向。高度的中
央集权和大一统使得唐代的多元、开放和宽松的氛围荡然无存,并进一步削弱了整个社
会的微观活力和自主性,这就决定了整个社会很难应付外部的挑战。礼教的束缚,纲理
伦常的制约,宋代社会走向了沉闷,重文轻武的观念,尚武精神的逐渐消失,宋代军事
实力在这样一个保守封闭的环境中是无法和蒙古抗衡的。唐代的藩镇割据,使宋代的军
事制度更加的中央集权,地方军权弱化,兵将分离,军队调动频繁,虽然达到了中央对
地方控制的目的,但是却牺牲了地方的主动性和因地制宜,整个社会失去了自主性。强
大的外部压力,宋元战争时,宋已不堪重负。王朝的灭亡并不仅仅是外侵的结果,帝王
的奢侈,官僚的腐败,阶级矛盾的激化,南宋王朝内部的腐朽与衰落,为蒙古入主中原
提供了条件。各种历史因素的重合,最终形成了宋元寡与众的对抗,弱与强的较量,劣
与优的角逐。
    宋元两个不同的民族在战争中来到了一起,野蛮与文明,落后与繁荣的对比中,历
史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有人甚至在猜测,如果宋元战争的结果不是如此,那么中国是否
会走上一条不同的道路?但是,历史是不需要,也不可以假设的,历史让宋只能在解决
一个危机的时候,产生另一个危机,如此地循环往复。当然,每一次少数民族的入主,
都给汉族带来了灾难和文明的破坏,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创造和新鲜的血液,民族在不
断的冲突中融合起来。极端地说中国的历史是一个异族的入侵和统治史似乎不很恰当,
可以说中国国家发展的历史不是一条线,而是一条绳--一条由多个民族国家之线搓成的
绳。宋元战争就是这样一个历史的片段,宋元战争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是深远的。

────────────────────────────────────────
 ZhongNanHai (燕无心以出岫◎学补心术◎大道无门)  于 2002年08月17日23:20:54 星期六 说道:

能静下心来写这么长的论述殊为不易
应该奖励一根一米长的糖葫芦
呵呵
宋朝为什么会在创造中国古代最繁华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却无力在
外族的军事威胁下游刃有余?
曾经有人归咎于朱程理学
本文试图进行一些解读,初衷相当可贵
从结构上而言窃以为略显虎头蛇尾
开宗明义之后铺陈史事过多因而显得较难捕捉作者的思维脉络,
而且这些史事中很少有为后半部分的论述作佐证的,这是不足之
处之一
之二是对外族和本朝的对抗缘起没有跳出历来对北方各族谋求水
草丰美的生存空间以及对中华文化向往与宋朝抵御外族文化、经
济骚扰的既有论点
ft!没心情写了,一句话至少能被打断两次,kick sibyl

────────────────────────────────────────
 sibyl (庵主)                         于 2002年08月17日23:40:07 星期六 说道:

呵呵,明天继续啊~~~~~~~~~~~

────────────────────────────────────────
 bell (花谢时是冷冷星光)              于 2002年08月17日23:54:32 星期六 说道:

期待中。

────────────────────────────────────────
 yidday (龙溪)                        于 2002年08月18日18:51:40 星期天 说道:

好文章呀。论述简约,思考足见功力,而且这么认真!不过似乎展开不够?
呵呵,我们习惯于用阶级、生产力、民族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但是读起来
感觉有些虚。如果能结合具体史实,一一分析,那就非常有说服力了。

────────────────────────────────────────
 nono (无主题)                        于 2002年08月18日21:58:01 星期天 说道:

史实?那就看看多桑《蒙古史》,《续通鉴》,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也不错。

────────────────────────────────────────
 yidday (龙溪)                        于 2002年08月18日22:22:26 星期天 说道:

呵呵,我想单纯就这篇文章来说,可能展开一下更有说服力。
这些书怎么样?如果条件允许,我一定看你介绍的书。
hoho,如果你写几篇书评,就更会减少我的工作量了。

────────────────────────────────────────
 sibyl (庵主)                         于 2002年08月18日22:25:09 星期天 说道:

呵呵,想偷懒,不容易哦~~~~~~

────────────────────────────────────────
 yidday (龙溪)                        于 2002年08月18日22:33:03 星期天 说道:

呵呵,还是你认真呀,pfpf
呵呵,想偷懒,不容易哦~~~~~~

────────────────────────────────────────
 ZhongNanHai (愁容骑士)               于 2002年08月18日22:33:31 星期天 说道:

nodnod

────────────────────────────────────────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0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