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lCorpu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ibyl (庵主), 信区: LilacPark
标  题: 再读鲁迅(孤独情结篇)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1月02日20:57:49 星期四), 站内信件

    鲁迅作为一个时代的代名词,他的一生却是悲剧性的。心灵上的孤独带来的意识深
处的被弃的痛楚,生存还是死亡的“哈姆雷特”式的问题,是鲁迅所意识到的内心冲突
的核心。一切都无法平息他内心的动荡不安,怀着一种受伤的心情走向人生,走向社会
。被称为“乞食者”的轻蔑和长辈亲朋的倾轧以及乡邻的流言和药房与当铺的连年奔走
,使他过早地感受到了世态炎凉。鲁迅的人生记忆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有谁从小康
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
序》)他是悲哀的。
    鲁迅经其一生都在探究着中国的“国民性”,对于国人愚昧的失望和悲观与其说是
他超拔于国民之外的洞察,不如说是他置身于国民的自我挣扎。当鲁迅清晰地看到自己
身上同样的“国民性”时,个性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加剧了他的负罪心理。有人将这
种心理称为“原罪”意识,这种深刻的原罪意识使鲁迅的生活开始真正具有了一种悲剧
性质:他并非想成为“超人”而不能,恰恰是他意识到不能成为“超人”,却试图作出
某种努力。随着一场“超人”梦幻的破灭,鲁迅体验到了一种被自己所抛弃的绝望。
    鲁迅的绝望无助与内心的分裂,使他更加严酷地自我剖析。“我独自远行,不但没
有你,而且没有影子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野草
·影的告别》)“我将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将得到自居于布施之上者的烦腻
、疑心、憎恶。”(《野草·乞食者》)鲁迅是以对自己的深刻否定而显其伟大的。他
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幸,并反抗这不幸,但他却根本无法把自己从意识到的不幸中解脱
出来。他的人生悲剧是无法避免,也无可避免的。“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纪念刘和珍君》)也许鲁迅早已意识到了“灭亡”的必然。他的过于敏感的自
我意识,注定了他将以孤独终其一生。
    《狂人日记》作为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是他深层心
理和意识的投射。狂人有点歇斯底里的变态心理以及他深度的恐惧是鲁迅深刻怀疑和不
安的表现。“救救孩子!”的绝望、无助的呼喊是鲁迅孤独人格的冲撞。孤独感不仅来
自于社会,即那些“吃人的人”,而且也来源于鲁迅自身,在近乎窒息的氛围的包围中
,“狂人”心态在相当的程度上说是鲁迅自己的潜意识。鲁迅的孤独感成为了他绝望感
和末路感的先导,他自己意识到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绝望的
残酷,孤独的悲哀不断强化着鲁迅,使他的作品不断重复着同一个主题——“牺牲者的
被弃与愤怒”。
    谈到鲁迅不免让人想起他严峻的表情和洞察世事的眼神,这表情与眼神是对社会的
嘲讽与愤怒亦或是对自我的审视与剖析?从呐喊到彷徨,从怀旧到自剖,鲁迅永远是一
个孤独的跋涉者,在冲突中走完他悲剧性的人生。也许正因为是悲剧才会更加深刻地震
撼心灵。

--
            一个幽灵,无趣主义的幽灵,在紫丁香游荡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09.122.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34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