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lCorpu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st (洛之秋·憋屈的时候倒立,贼好使~), 信区: Wisdom
标  题: 汉语的内在缺陷与近代科学文明衰败的关系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3月15日13:05:11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发  言  提  纲


by tst

虽然作为一个语言学专业的学生,但是在德高望重的陆老先生面前,我几乎没有什么发
言权。上次脱口而出的一些谬论既然老先生让我自圆其说,那我只要殚精竭力的找出一
点佐证,来供大家课堂讨论参考。

首先我需要的重新表述我的观点:我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源地
,从某种程度上与我们的汉语自身构造缺陷有关系。这样一个论断是建立在一个这样的
五个前提之上:

1) 虽然中国有着伟大的四大发明,但是中国在近代对科学文明的贡献远远不如欧美,
这样一种落后一直保持到现在,甚至有扩大的趋势。

2) 无论是古汉语还是改革后的现代汉语,汉语虽然具备其他外国无法比拟的优势,但
是汉语自身的内在缺陷的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

3) 虽然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研究从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开始并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
,但是Sapir-Whorf假说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们对语言与思维互相影响的基本论断。

4) 文化是社会艺术,思维,风俗的独特系统,所以思维的特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
民族的社会文化的特性。

5) 中国在近代科学文明中的衰败和落伍和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综上所述,我的逻辑推理为:汉语的缺陷影响汉语使用者的思维,思维变异导致文化劣
根性,文化劣根性制约科学的发展。



汉字的内在缺陷问题

总所周知,汉语缺乏识记规律,难学难记,不易掌握,根据廖才高先生在1997年的一篇
论文,我们可以先对汉语的载体“汉字”的缺陷做一个总结:

1) 汉字没有统一规则的标音符号。汉字近五万个,根据1998年语委会颁布的《现代汉
语通用字表》我们有现代通用字7000个。这么多字,却没有一个比较严格的读音规律。
汉语的形声字本来既表意又表音,但是现存的形声字大部分失去了正确的标音功能。

2) 汉语形体结构多种多样,没有统一的规律性,不易辨认,理解,合体字和独体字难
以区别,给区别形旁声旁带来了麻烦。

3) 部分汉字结构复杂,转折多,难记难写,也有碍于书写速度。说文解字上最多的笔
画数达到37划。

4) 汉字一字多音的现象很严重,很不利于学习掌握。

5) 汉字中音差极小的近音字多,即是汉语学习的难点,也给人们念准汉字带来了麻烦
。现代汉语一共有410多个基本音节,其中有几十组的音质差别非常微笑,给南方的很多
方言区的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发音障碍。

6) 汉字虽然是表意文字,但现存的汉字缺乏统一规则而且科学的意旁,不便于正确的
辨认和识记。



汉语结构的特点

根据高万云在《汉语的结构特点和语用语法》(1997年第一期 河北师范学报 社会科学
版)这篇文章对吕叔湘,郭绍虞,胡玉树等多个汉语语法学家的的观点的总结,汉语语
法结构特点可以表述如下:

1. 没有形态变化。
2. 词,短语,句子的结构基本一致。
3. 词法跟句法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4. 量词丰富。
5. 词序与虚词是主要的语法手段。
6. 词序的固定与否,虚词的省略与否,对语境有着极大的依赖性。
7. 基本的结构虽然对应简单,但是其具体形式却复杂多变。

正是由于汉语具有以上的特点,所以汉语没有形态语言所具有的严密的语法学,汉语讲
究的的是语义的流动,语气的沉浮,语用的和谐。所以,汉语在组合的时候更加强调深
沉的逻辑事理基础,更加注重文化心理和“合作原则”,更需要上下文隐含或省略的帮助
,更突出信息的焦点。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从柏拉图开始,语言就被视为是思维的外衣。我们通常可以从一个人的语言来了解
他的真实企图,甚至他的人格特点。在这种基础上,思维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独白。如果
没有思维,语言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没有语言,思维就没有形式得到表达。虽然语言
学家对这个关系问题还存在着争论,但是大多数人还是相信,在人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
的同时,他的思维能力也同时得到了提高。

    非常著名的Sapir-Whorf假说则如此表述语言对思维的决定性关系:

1) 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他的母语决定,因为一个人只能通过母语编码成的概念和类别
对世界进行感知。

2) 一个语言系统所编码成的概念和类别是该语言系统所独有的,与任何其他语言系统
都不一样。

虽然该假说后来受到了抨击,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个发源于索绪尔和洪德堡的观点
从某种程度上正确说明了思维对语言的依存关系。我从另外一本书中找到了一个医学上
的论据来进一步阐明这一点:

科学家认为,中文属于象形文字,与音素听力无直接关系,所以,司管听觉信息的颞叶
受损的中国人仍然能够书写和理解书面文字。而英语以及各种字母文字系统与音素听力
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白种人如果大脑颞叶受到损伤,就会完全失去书写能力。相仿
,如果大脑顶松受到损伤,对白种人的书写能力几乎没有影响,但是能严重影响日本人
和中国人的书写能力。这种大脑功能上的差异,并不能说明不同种族的大脑有明显区别
,这其实是因为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字系统而已。心理测验也表明,中国儿童在算术
,词汇以及图像概念上得分比美国儿童高。



汉语与中国人的人文性格的关系


作为儒家学说代表的孔子倡导以道德伦理,内省反思建立和维系一个以等级为基础的和
谐社会。他推崇“仁者好静”的思想,对于语言,他主张慎言,戒言。以老子为代表的
道家学说的核心则是:万物皆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言行合一。他们认为语言交流
这是人格涵养的外在表征。正是由于道家儒家学派对语言采取了不积极的态度,从而造
就了中国人自我压制和中庸的整体文化性格。以上是对中国人文性格的简单描述,参考
了余莉2000年的一篇论文。

在王琪的《论古汉语和中国传统的内向型文化心理特征的关系》一文中,汉语对中国人
的人文性格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得到了论证。他认为中国古代封闭式的生活环境以及长期
的小农经济造就了中华民族内向型的文化心理特征,它以崇尚向内探求为标志,以标识
自我(即自省)和完善自我(修身)为价值取向。

古汉语同样也具有这种内向型特征,表现在:

1) 汉字不同于表音体系文字之处在于它以表意性质展示了人们的主观认识,实现了造
字者的主观意图,从而具有了鲜明了内向性特征。

2) 而古代汉语语法则重语义,轻形式,受主观意念的驱使而表现的灵活流动,缺乏形
态的特征。

3) 根据张岱年的观点,汉语句子的发展脉络也是一种依循事理逻辑自然发展的心理时
间流。

4) 古汉语的复句内部的逻辑关系主要靠内在的先后语义的制约得以表现。古汉语表示
语义和逻辑的关系更加隐晦,更具有内向型特征,而这一特征,与中国传统的内向型文
化心理特征紧密相连。

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一方面指出了汉语的优点在于拘泥于形式,灵活而又生气
,含义深刻,但是另一方面,他的弊端在于表意模糊隐晦,不利于交际。

王琪的最后结论是:古汉语的内向型特征与中国传统的内向型文化心理特征之间具有一
种辩证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实际表现,后者是前者形成的基础。

另外,王守纬,高万云在《关于汉语特质的哲学思考》一文也谈到了汉语和人文性格的
相互影响问题。他在文中举了冯友兰的例子。冯先生说“形而上学有两种方法,正的方
法和负的方法。正的方法的实质,是说形而上学的对象是什么;负的方法的实质,则是
不说它,这样做,负的方法也就其实了他的性质的某些方面。西方哲学以所谓的假设为
概念为出发点,但是中国哲学则是以直觉的概念为出发点。正的方法在西方哲学中占有
统治地位,负的方法很自然在中国哲学中占有统治地位。所以,王和高进一步认为,汉
语是“负的方法”的产物,它缺乏西方语言的那种明晰,但是又有西方语言所没有的那
种“模糊”。可以这样说,西方语言是“科学的语言”,汉语是一种“诗”的语言。

他们进一步阐述道,汉语从直觉和经验出发,以逻辑组合和新理流动为结构方式,汉语
的结构直接反映了现实的时间结构以及汉人认知事物的心理结构。所以他们的结论是,
汉语的语言结构和思维结构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语言顺序和认知顺序互为表里,其次,
汉民族的整体思维,务实心理,动态知解决定了言与意的有机统一。

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论文,由于时间关系无法全部介绍了。



小结

    至此为止,我们讨论了汉语的结构特点和内在缺陷,讨论了语言与思维依存关系,
讨论了汉语和中国人内在文化心理的高度统一,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汉语作为中
国文化高度凝合的部分,是中国文化人格的形成基础,它的利与弊,直接导致了汉民族
在古代文化的得与失。至于汉民族的的人文性格又是如何影响并导致我们与西方建立在
演绎与归纳上的的科学传统越走越远的,并造成了我们在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巨大落后这
一点,我相信张岱年等学者的书中都有很详细的论述,大家也可以参考贾老师的《跨文
化交际》一书,时间紧迫,我也没有时间详细说明了。

--

        网络文学电子期刊《丁香雨》第二期已经在圣诞节前推出!
        欢迎到 lilacpark版精华区 来看我们自己的电子期刊!
        web版网址为 http://gaea.hit.edu.cn:99/ 
        电信网用户请访问 http://lilacrain.wenxin.net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mtlab4.hit.edu.cn]
※ 修改:·tst 於 03月15日13:05:44 修改本文·[FROM: mtlab4.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