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lCorpu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st (洛之秋◎盲眼刺客), 信区: WeAreFamily
标  题: Re: Re: 我见识过丑陋的台湾──呵呵,一个发泄的文章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19日18:51:33 星期三), 站内信件


【 在 seeoff (灰老鼠)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  题: Re: 我见识过丑陋的台湾──呵呵,一个发泄的文章
: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19日17:41:21 星期三), 站内信件


: 【 在 tst (洛之秋◎盲眼刺客) 的大作中提到: 】
: :          我已经承认了,说可耻可能是夸大其词。
: :          但我可以告诉你,对中国的文化,我的确
: :          一直批判的在继承的。这是世界观问题。
: 问题在于你只进行了批判,继承的是西方的民主文化观点.
: 如果中华文化需要生存,那么必经之路是融合,而不是单纯的批判.
: 评判这个建筑物象征的意义,并且因此而对天安门这个古老的建筑产生羞耻
: 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
: 这些年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当中,因世界文化浪潮的冲击,产生了很多
: 对中华文化的质疑.它迎合了一些西方人士打压中华文化的想法.
: 进一步打击中华民族的自信心.祸起萧墙,中国所谓精英人士中赞同他们
: 观点的人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其实质是文化投降主义.
: 文化可以批判的接受.但是结局是为了接受,不是为了望而觉可耻.
: 如果批判的目的是为自己的文化感到可耻,那么批判的本源已经被歪曲.
        我坦言我不喜欢那个城楼和广场,但是我认为这不代表我彻底
        否认了中国传统文化。把天安门当成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中心
        是我无法认同的。天安门和中国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我
        提出要反思的也只是部分,而不是整体。
: 文明的发展史同样是进化史.你不会是因为人从猿猴进化来,见到猴子就
: 产生可耻的感觉吧?什么人对文化的批判而生可耻之感欲除之后快?
: 想想当年烧毁孔子书籍的红卫兵?想想炸毁巴米扬大佛的塔利班?
: 难道研究历史就是为了让我们获得一种可耻的感觉?而不是为了发现
: 人类在进步而自豪?说天安门"可耻"难道不是对一个古老建筑文明的破口大骂?
: 我鄙弃的是你文化投降主义的观点,认为没有对你本人做什么攻击.
: :          今天我本来讨论的心情很好,你非要给
: :          我扣一个“破口大骂”的帽子。
: :
: :          我主观上没有你说的那些动机。你  咄逼人
: :          我也没有办法。
: 我的"咄咄逼人"说明义正词严,你"没有办法",或者说是无言以对.
: 鲁迅先生强调打落水狗,并非对胡适等人的个人有什么刻骨仇恨.
: 而是对这些文人的软弱思想进行批驳。把错误思想这条落水狗彻底打掉.
: 你也承认你说的"可耻"一词过火.但是你没有承认根本就不应该有可耻的感觉.
: 我没有鲁迅先生的功力,充其量做个小刺,扎醒你作为一个中华文化后来人
         刨祖坟刨得最厉害的,正好就是鲁迅。他最痛恨的是钻进
         故纸堆整理国故的遗老遗少,他说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就是
         “吃人的文化”。如果你赞同这样一种说法的话,你会不
         会为这样一种吃人的文化感到可耻呢?你又会不会说鲁迅
         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文化投降主义者呢?
: 应该有的良知.错误的思想也应该剖析清楚.你没有贬低中华民族的本意.
: 但你自己对于文化传承的信心其实已经被深深打击.如果你肯在被我"咄咄逼人"
: 的言辞刺痛后,从文化的本源和世界观的角度来考虑,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
         爱之深,责之切。我的确对中国文化的未来没有信心,事实
         上,当你真正读过国内文化学者的书后,譬如张岱年,譬如
         赵元任,譬如朱学勤,譬如以前的鲁迅,你会觉得这样一种
         怡然自得的满足感是并不存在的。文化并不因为历史悠久而
         变得先进,那些死去的文化,衰亡的文化,都还历历在目。
         现在杜维明在哈佛大学讲儒学的复兴。什么叫复兴?如果一
         直很强盛,如果现在没有衰微,为什么还要用复兴这个词?
         和那些东亚的伙伴比起来,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战争,运动,
         狂热,冲动。朱学勤甚至尖刻的指出中国文化有基因断链,
         摩罗甚至写“中国人,你如何跨得过文革这一页”。这些言
         论也许在你看来都是一种“错误思想”,“文化投降”,但
         确实是一些学者们的切肤之痛。
: 所谓批判不是勇敢是懦弱.anticulture是一种潮流,不随潮流随波逐流需要勇气.
: 如何在一片对中华文化的批判声中保留民族自尊同样需要勇气.
         anticulture在这里用的不一定恰当,不是说批判本民族文化
         就是anticulture,这个词是用来指那些违背一切主流文化的规范
         来选择自己独特生活方式的人。如果你有疑问可以查一下百科全
         书。另外,知耻而后勇这次词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
: 我怀疑你是否仔细的看过中国的古典建筑.除了外形,它还有什么值得你注意?
: 批判的前提是大量的研究,仅仅从一个象征意义,和当年皇帝的想法的角度就否定
: 一个古老文明的建筑,说"幼稚"过分吗?
         我对建筑没有专门的研究。我说过了,关于天安门的讨论
         我很大程度上是在转述别人的观点。但我的确深深的被作
         者的论证触动过。
: 若说你单纯以西方民主观点来对待这座建筑,怕是不确切的.因为即便从西方人的审美角度
: 来看,也为这些建筑赞叹不已.一个颇喜摄影的美国医生曾经对我说:他们太美了。
: 你们很幸福,继承了如此优秀的文化.或者你把它解读为一个个例.但是,真正的西方人
: 恰恰就是称赞这些建筑"overwhelming""fantastic"的人。
: 为什么一些中国的知识分子对这份文化传承却如此悲观?
         中国文化有值得自豪的地方,但同时也有值得悲观的地方。
         我寝室里现在还有一本《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这本书,是
         一个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的传教士在一百年前写的。如果
         感兴趣,还可以读读罗素,李约瑟。尤其是写出了中国科
         技史的李约瑟对中国人“懒惰,冷漠"这些劣根性也是直言
         不讳的。
: 因为他们对于祖国文化过于自卑,而对于西方文明充满羡慕.
: 仔细想一想,不要急于否定.
: 这就象有半杯咖啡摆在你面前,你可以说:哦,可惜,只剩半杯了.
: 你也可以说:还好,还剩半杯.坚强的人拥有自信.软弱的人只剩下自卑.
: 你的自豪感恐怕在西方强大的浪潮中被淹没了
: 重新拾回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人的自信
: 重新塑造文革后中国人对自己人性的尊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这是我批驳你的原因. 
: :          文化学者从来就是很看重一个国家和城市
: :          的建筑风格的,这不完全是出于审美的考虑,
: :          而是因为建筑是和历史上的某种传统一脉相承德。
: :          这种见解不是我提出来的,是所有文化学者和
: :          社会学家的共识,是和我阅读中所理解的东西
: :          完全吻合的。
: "所有"文化学者,和社会学家?
: 和你的理解"完全"吻合"?
: 我想你是太急于证明自己的观点,至于其中逻辑上的错误,不用我指出
: 你自己也会一目了然.
: 而且你这里有另外一个偷换概念的地方,就是:其他学者或许对天安门构建
: 上的含义做了论述和批判,但没有对天安门本身提出所谓一见就觉可耻的观点吧?
: 别人对文化的某点,或某面的批判,不是你对文化进行全面否定的理由。
: 从你对问题推导的逻辑错乱和荒谬上,指出你看问题的幼稚,何错之有?


: : 
: :          天安门究竟只是一个门还是一个代表集权的政治
: :          图腾恐怕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起码我认为是可以
: :          拿出来讨论的。当然,这和帖子原来的论题就相去
: :          太远,如果你有兴趣,我们可以深入探讨。
: 既然见仁见智,若真大度,我的意见不同,批驳你的观点,又何来
: "扣帽子"一说?无非我"见仁见智"罢了.
: 真虚怀若谷?呵呵,我看你应该从自己更深层次反省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 反省自己的民主和辨证思维.
: 若鲁迅先生在此,怕比我的言辞更激烈数倍,你便也说他"扣帽子"?
: 斑竹也要说他"做人身攻击",警告无效则封之?
: 那于国民政府何异?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愿你真的能以那样的角度和气度对我的批驳三思!
: --
: ※ 修改:·seeoff 於 12月19日17:59:17  修改本文·[FROM: 202.204.20.65]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204.20.65]


--

   当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食指 1968年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mtlab4.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3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