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lCorpus 版 (精华区)

http://wingzero.y365.com/luntan/z03niulang.htm
牛郎织女隔河望,炎黄恋战七千年 王红旗
 
农历七月初七,为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民间相传是日牛郎与织女登鹊桥相会
,这一天如果下雨,那就是他们悲喜交加的泪水。白天,姑娘媳妇聚在一起,将绣花针放在
水盆上,观看针影的形状,从中获得设计刺绣图案的灵感,谓之乞巧。夜里青年男女躲在瓜
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传授婚恋知识。
 
上述风俗已经流传很久很久了,几乎所有的人都把它当成一个虚构的美丽的爱情故事,笔者
对此也是不假思索就从众而人云亦云。但是,忽一日,发现这不仅仅是个故事,而且还可能
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记录的是在数千年前黄帝与炎帝交战的同时,炎帝族的男子与黄帝族
的女子曾经苦苦相恋。
 
一 、牛郎织女故事梗概
民间故事说,牛郎家贫,仅有一牛;忽一日,老牛开口对牛郎说,天上仙女下凡洗澡,让牛
郎偷走七仙女的羽扇衣;牛郎依言而行,七仙女没有羽扇衣,不能飞回天上,便嫁给了牛郎
;小两口恩恩爱爱,生得一双儿女;天上的王母娘娘以七仙女违犯天规,派天将把七仙女捉


回天上;老牛垂死嘱牛郎用其皮制衣可升天,牛郎挑着一双儿女追到天上,王母娘娘用簪子
在天上一划,就变成了波涛汹涌的天河,隔开了牛郎与织女,每年只有七月初七日才能够踏
上鹊桥来相会;其他日子人间只能看到银河两侧的牵牛星和织女星,那就是苦苦企盼团圆的
牛郎和织女。
牛郎织女故事见于记载者,《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歧彼织女,终日
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焕彼牵牛,不以服箱。”《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
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本《淮南子》(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注引)称:
“乌鹊填河而渡织女。”南朝梁殷芸《小说》(《月令广义·七月令》引)称:“天河之东
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
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唐朝学者韩鄂《岁华
纪丽》卷三引《风俗通》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宋代学者罗愿《尔雅翼》卷
十三云:“涉秋七日,(鹊)无故皆髡。相传以为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
渡,故毛皆脱去。”
二 、牛郎织女相爱为什么被惩罚?
根据上述记载可知,牛郎织女的故事少说也已经流传了两千五百多年。那么,它究竟是古人
的文学创作,拟或是事出有因?
《太平御览》卷31引《日纬书》:“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尝见
《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取天帝钱二万备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是也。”《尔雅·释
天》亦云:“何(河)鼓谓之牵牛。”袁珂先生在《中国神话大词典》中指出:“营室,亦
星名,谓当夏正十月,此星昏而正中,于是可以营造宫室;此则借为罚作苦工之地。”“总
之,牵牛织女因相爱而被罚,则自古无异辞。”


 
问题在于,牛郎织女相爱为什么要被惩罚?从人类婚俗演变的历史来说,可以接受的一种答
案是,当时正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型的初期,女方开始到男方家里住,所生子女也开
始属于男方家庭(或家族、氏族、部落)。这种变化遭到母系社会统治者的强烈反对和抗拒
,并对那些愿意嫁到男方的本族女子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对此,已经实施父系社会制的
人,采取的对策则是“抢婚”,即用强制力把别族的女子娶过来。在牛郎织女故事里,所谓
偷七仙女“羽翼衣”的情节,实际上暗示的正是抢婚习俗。事实上,我国民间流传有许多天
仙配的故事,它们很可能都记录着古老的婚俗变化。
 
三 、牛郎、织女何许人也?
长期以来,人们都想当然认为牛郎就是凡间的一个苦农民,养头老牛,艰难度日;织女就是
天上的一位纺织姑娘,终日劳作。但是,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即牛郎是农耕部
落的一位代表性人物,织女是纺织部落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众所周知,炎帝族以牛为图腾,
以农业为主要生存手段,因此牛郎应当属于炎帝部落的成员(牛郎织女故事里的老牛,实际
上代表的是炎帝族图腾)。在古史传说里,黄帝的妻子是嫘祖,嫘祖是养蚕纺丝的发明人,
因此织女应当属于黄帝族里纺织部落的成员。
唐朝诗人胡曾在《黄河》诗中写道:“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待灵槎送上天。”显然这是在把
黄河比作天河。与此同时,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说法,则表明在古史传说里,黄河与天河存在
着相互转换和替代关系。这就意味着,如果牛郎织女故事有某种现实生活的影子,那么它应
当发生在黄河流域的黄河两岸。事实上,在古史传说里,炎帝族、黄帝族都兴起于黄河流域
,而黄河又是一道天然屏障,因此炎黄两大民族的势力范围很有可能曾长期以黄河为界。
 


四 、牛郎为何名“河鼓”?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牛郎化作的牵牛星又名河鼓。那么,牛郎为什么会有一个“河鼓”这样
奇怪的名字呢?其实,牛郎的真实身份原本就是河鼓,而“河鼓”一名的意思乃是居住在黄
河岸边的一个名叫“鼓”的部落。
 
我国古代难道真有一个名叫“鼓”的部落?答案是肯定的!《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经记
有:“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邳杀葆江于昆仑
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瑶崖。钦邳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
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俊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
则其邑大旱。”由于昆仑是黄帝族的大本营,因此袁珂认为鼓部落的冤家对手指的就是黄帝
,而鼓部落当然也就属于炎帝族,上述战争亦即炎黄逐鹿之战的延续。
 
笔者在《全本绘图山海经》(共计612幅图,每图均有解说文字)一书写道:“这是一段远
古部落战争的故事。钟山之神(烛龙,又名烛阴)有一个人面龙身之子名叫鼓,他与钦邳率
领人马进犯黄帝族,黄帝族迎战的首领名叫葆江。葆江战败,鼓与钦邳一直追杀到昆仑丘的
南面,并把葆江杀死。此后,黄帝率领大队人马展开反击,很快就把鼓与钦邳赶回到他们的
老家钟山地区,然后在钟山东面的一个名叫瑶崖的地方,将鼓与钦邳处死。”
 
五 、关于鼓部落与织女部落通婚的文字记载
如果说先夏时期我国确实有一个名叫鼓的部落,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个鼓部落与织女有
何干系?回答同样是肯定的,答案也是在《山海经》这部中华文明宝典中。《山海经·海内
经》记有这样一段话:“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


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所谓“伯陵同吴权之妻”云云,“同”即“通淫”,意思是说炎帝族的伯陵部落与吴权部落
的阿女缘妇,彼此发生了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合法的婚姻关系。有趣的是,缘妇所生的子女(
在古史传说里实际上是指后裔)中就有一个名叫“鼓”的人(在古史传说里,“人”通常也
可指氏族或家族)。
 
需要说明的是,在远古时代,每一个部落或每一个氏族都有着与之相对固定的通婚部落或通
婚氏族。也就是说,如果伯陵的通婚对象是阿女缘妇氏族,那么鼓的通婚对象也可以继续是
缘妇氏族。那么“缘妇”之名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先夏时期经常用工作状态来命名
一个人或一个氏族。因此“缘妇”当指某种工作状态,而“缘”的本义是指衣服的镶边,据
此可知“缘妇”即织花边的女人,也就是“织女”。《诗经·小雅》所谓织女“终日七襄”
、“不成报章”,说的正是织女每天都要织七色花边彩带,但是由于心绪不宁,总也织不出
完整的花样;因为河那边的心上人帅哥牛郎“不以服箱”(即没有办法驾着牛车来相会)。
 
六 、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地方在哪里?
前面说到炎帝族与黄帝族曾以黄河为界,那么究竟是以那一段黄河为界呢?根据古史记载,
炎黄古战场位于太行山山脉的南北,北抵涿鹿,南过黄河(今河南省新郑县)。其中,炎帝
族的女娃部落居住在太行山地区(发鸠山,根据《帝禹山河图》约在今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
的漳水流域)。炎帝族的蚩尤部落则世代居住在黄河壶口瀑布以东的地方,当地人至今仍然
祭祀蚩尤。
 


具体到鼓部落,根据《帝禹山河图》所绘《山海经·五藏山经》26条山脉447座山的方位,
可知其所在的钟山位于今日黄河河套北面的阴山山脉上,而当时的黄帝大本营昆仑丘则位于
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上。也就是说,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地方,大体在今日托克托(黄
河前套,古为湖泊)至潼关段的黄河两岸,亦即山西省与陕西省和内蒙古的分界线,而最有
可能的地方则在河套地区。所谓“鹊桥”,实际上是以喜鹊来传情。
 
七 、牛郎织女爱情悲喜剧发生在何年何月?
那么,为什么牛郎织女只能在每年的七月初七才有机会相会呢?情况是这样的,当时黄帝族
的统治者严加防范炎帝族的男青年“勾引”本族少女,由于河套冬季结冰,因此冬季就成为
防范最严的时候。到了夏秋之交,雨水充沛,河套一带几成汪洋,这时防范措施懈殆,牛郎
织女这才有机会涉水约会,再诉衷肠(所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指农历七月天气开
始转凉,大火星渐渐远去,人们该提前准备过冬季的衣服了)。
 
至于炎黄之战发生的时间,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事实上,炎黄两大族之所以爆发长期
的有时甚至是惨烈的战争(曾经“血流漂杵”),最根本的原因是两者生存空间的消长。其
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乃是近一万年来的气候变迁。简言之,一万年前的冰期,海平面比今日
低近百米,我国渤海以及黄海、东海的大陆架都出露为平原,所谓女娃“游于东海”即向沿
海地区迁徙。约在七八千年前,全球气温迅速回升,海平面高出今日数十米,海岸线曾一度
侵进到太行山脚,女娃部落几乎陷入灭顶之灾,幸存者逃到太行山上,举行“精卫填海”巫
术,企盼着恢复往日的家园(愚公移山故事的本义也是填海)。在这种大范围的生存环境变
化的情况下,不可避免会导致相邻民族与部落的冲突。据此,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当发生在
上述历史大背景中,亦即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


 
八 、牛郎织女的爱情促成了炎黄两大民族的融合
历史经验表明,战争虽然是一种民族交往的方式,但通常都不是平等的交流方式。对比之下
,通婚同样是民族之间交往的重要方式,而且通常都是平等的交流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
正是鼓部落与缘妇部落对爱情的勇敢追求,极大地促成了炎帝族与黄帝族的和解,并最终形
成了以炎黄为核心的中华民族。
 
事实上,在炎帝族与黄帝族之间,不仅仅发生过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同时还发生过许许多
多类似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有着重大影响的故事,就是黄帝族的喾部落与炎帝族的姜原部
落(炎帝长于姜水,以姜为姓,因此姜原属于炎帝族)的伟大婚姻,他们的爱情结晶就是农
神后稷,与此同时炎帝族也通过姜原把农业耕作技术传给了黄帝族。当然他们的婚姻也不是
一帆风顺的,刚刚生下的儿子曾不得不一度违心地抛弃掉。
 
尽管如此,爱情的力量最终战胜了敌对的情绪,两个古老的民族,终于走到了一起,这是决
定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最关键性的事件之一,因为它促成的是人类社会人口最多、社会结构
最庞大的一个统一的民族。
 
再过十多天就是七夕了,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必要记住这一天。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2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