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lCorpu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ngzhy (调酒师), 信区: Poetry
标  题: 现代诗学常用术语简释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0月02日10:12:59 星期三), 站内信件

摘自陈超编<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

 
现代诗学常用术语简释

B

不纯诗论
    指现代诗中应兼容不同向度的意向和经验, 尽力展示诗歌
智性的广度, 反对狭隘的 "纯诗论".由英美新批评派首先提出.

不相容透视
    指诗歌比喻两造之间, 应具有异质形象间冲突的张力, 将
不相容的语境置于同一格局之中, 造成诗语的复杂性和震惊感.

包容诗
    指现代诗不能满足于有限的经验范围, 和单维的线性结构,
而应包容彼此纠葛的异质性, 在对立冲动中取得平衡. 

巴罗克风格
    指代一种特殊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大约兴起于十七世纪
的西欧, 其基本特征是华采、神奇、戏谑、夸张、机敏、热烈、
迷幻、雕琢。现代诗中亦有对巴罗克风格的戏仿,但目的是为
了造成反讽和对易感倾向的消解。

本质直观
    现象学中初级现象学的基本概念。胡塞尔认为,本质不是
从大量经验事实中综合抽象出来的,本质是独立的观念性存在。
像通过感性直观可以感知经验对象一样,人们可以通过另外一
种非感性的直观能力,直观到本质的存在。这种非感性的直观
能力及活动叫做本质直观。现代诗论家在处理具有玄学和超验
倾向的诗作时,常借用此概念。

本体论
  本体论是个哲学名词,指哲学中关于存在的本质及基本特
征的研究,它说明什么是世界的本原或本性。现代诗学借用此
术语意在探寻诗歌存在的独特依据或理由。它认为,现代诗是
自足的独立于诗人和读者之间的本体存在,批评家应专注于文
本,即诗歌本身存在的现实。这种意识有其狭隘性,但从具体
文本出发讨论诗的特性,对常规诗学漠视内部研究的做法不失
为有力的提醒。

本我
  精神分析学概念。本我指人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
识的结构部分。它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构成,是同肉体联
系着的。肉体是它能量的源泉。本我凭快乐原则行事,原欲冲
动、非理性、幻觉和梦境等是其体现方式。现代诗在释放人的
本能和欲望时受此观念影响极大,洞开了人无意识的茫茫大海,
在揭示生命体验的复杂性上,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本能
  指生命个体释放心理能的生物力量,是原始的推动或启动
因素。本能的主要根源是人体生命的需要或冲动,它在相当大
的程度上决定着人感知、记忆、思维、愿望、行动的方向。本
能的核心就是本我,其在现代诗学中的意义,与本我大致相同。

表层结构
  既指诗歌这种文体视觉排列形式的特殊性,它以分行的形
式提醒读者的阅读态度;又指诗中排除隐喻、象征、暗示因素
后,面对的表面语义的纯语事实。

悖论
  逻辑学和数学术语,指一种矛盾的陈述。它也是现代诗学
在进行语义分析时,称道的语言技巧之一。诗人将互否的义项、
不协调的品质综合展现,看似违反“常识”,实则深切揭示了
生存和生命的两难困境,捍卫了世界以“问题”、“难题”的
形式存在,防止被廉价的历史决定论、独断论所简化抹平。可
替换词为:“诡论”、“反论”、“佯谬”、“吊诡”。

C

存在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的派别之一,是现代人本主义思潮
的代表,具有国际性规模。存在主义反对西方哲学传统,它不追
问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不崇尚人类理性僭妄的力量;它更
倾心于从人生的心理体验及个人主观意识的存在出发,去揭示生
存,解释现实。它的基本思想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个人
在现代社会中动荡、苦闷、压抑、尴尬的处境。存在主义把个人
的生存当作哲学研究的对象,认为真正的哲学是探寻人的具体存
在的“人学”。而人的存在是人的本能的意识活动,它的基本内
容是烦恼、畏惧、厌恶、荒诞、冒险、死亡等主观心理体验。它
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每个个体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共
同的人性,所以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存在主义的影响远远
逾出哲学界,成为世界范围内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意识背景。这
种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哲学,对开辟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新方
向具有极大推动作用。存在主义的理论先驱是克尔恺郭尔、叔本
华、尼采、胡塞尔。主要代表是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
马赛尔、加缪、梅劳—庞蒂、蒂利希、巴雷特等。

创造性自我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提出的主要概念之一。他认为一
个人决定其人格的能力是与其独异的生活风格相一致的。人在塑
造他自己的人格和命运中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人有可能直
接参与他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让命运被动地拖着走。这种个体心
理学观念,对中国现代诗学有较大影响,是诗论界“个体主体性”
命题的支点之一。

此在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重要概念。此在是指人的存在状态及其
各种可能性。人的存在乃是人具体的、原初的在世活动及方式,
以及对这些活动及方式的体验。对存在的揭示必须以人的存在为
前提。海德格尔拒绝接受一个与世界相脱离的主体,与主体相脱
离的世界。这种以人的世间存在为中心的基本本体论,对现代诗
学关注人的在世活动及情感体验,抑制无边的超验主观性有很大
影响。可替换词为:“亲在”、“定在”。

传达谬见
    新批评派理论家退特创用的术语。他们认为,把诗作为传达
某种思想概念的工具是错误的。艺术来自人们对绝对经验的渴求,
而这种渴求在现实中无法满足,艺术经验只能在艺术形式本身的
限度中得到理解。重要的不是诗所云,而是诗本身。这种观念虽
有偏颇,但在反对艺术功利主义时,有很大意义,揭示了深刻的
“片面真理”。

纯声论
    纯诗论之一种,推重诗的音韵效果而忽视意义。早期象征主
义诗人的作品及理论曾表现出纯声倾向,但实际上并不妨碍读者
进行语义解读。因此,我们可以将纯声论视为强调诗歌从声音上
给人一种感动,超越固定语义的缠绕。新批评派反对纯声论,但
其主要成员布拉克默尔则将纯声论吸收转化到其“姿势论”中,
认为声音是诗人精神的“姿态”之一,是有意味的形式,通过音
韵的重复与变化,表现生命的状态,实现幻觉语言,增强诗的表
现力。纯声论若推到极致显然是自设牢狱,但注重诗的音响效果,
则是自觉诗人的天职。

纯诗论
  一种形式主义诗歌主张,认为理想的是应摒除一切功利目的,
为诗而诗;诗歌作品与真或善无关,只涉及美;诗歌应追求“音
乐的纯度”,摆脱世俗的概念与思维成分,达到纯粹的美。纯诗
论有显而易见的狭隘性,但做为一种意识,有助于提醒我们捍卫
诗的本体自足、诗歌话语的特殊性、不可消解性和非还原性。我
们可以接受瓦雷里《纯诗》中的说法:“纯诗是从观察推断出来
的一种虚构,它应有助于我们弄清诗的一般概念,应能指导我们
研究语言与它给人的效果之间的多种多样的关系……一言以蔽之,
这是对语言所支配的整个感觉领域的探索……纯诗概念是一种达
不到的类型,是诗人的愿望、努力和力量的理想极限。”总之,
纯诗论只有从语言角度而非素材洁癖角度提出,才有意义和话力。
对此,我们应有胸怀吸收其合理成分,而不是简单地批判它。

纯粹经验
    哲学概念,由美国哲学家詹姆士提出,意指作为构成世界万
物的基本素材的经验总体。在他看来,人所谓的世界就是纯粹经
验的世界,纯粹经验可以指认识对象,在另一种意义上也可以指
认识者(主体)。纯粹经验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不是静态的,
而是处于活动或流变状态的意识总体,即“意识流”或“主观生
活之流”。二,没有稳定性、确定性,只是一个朦胧不清的总体,
感觉的一种原始的混饨。纯粹经验为人们的认识提供了基础和素
材,人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情感和意志,通过反省和思维活动,
从纯粹经验中攫取某些片断作为主体和对象,意识和实在。这种
理论对现代诗学有较大影响,它扩大了诗的表现力、意识流动的
自由度、诗歌话语的经验混成力。使诗由单纯的“言志”、“载
道”、反映现实,发展到表现诗人内宇宙的复杂性、文本世界的
含混包容力。

超我
    超我是弗涪依德人格理论中的第三层次,是人的道德律。超
我由两个系统组成,即“自我理想”和“良心”,二者就像一枚
道德钱币上的两个不同侧面。自我理想是习俗教育的产物,它是
以现实原则为基础的,它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良心负责对违反
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超我的目的主要是控制和引导本能的
冲动,如果这些冲动不加控制地发泄出来,就可能危及社会的安
定。如果把“本我”看做是生长进化的产物,是生理遗传的心理
表现;把“自我”看做是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较高级
的精神活动过程的领域;那么,“超我”就可以说是社会化的产
物,是文化传统的运载工具。现代诗学常以超我喻指诗歌中的精
神升华。

超越
    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概念之一。雅斯贝尔斯认为,“超越”是
存在的基本性质,从本体意义上说,“超越”表示我们生活于其
中的世界永远不可能是世界全体,在它之外还有其它一些东西,
引导我们不断超越现有的界限。这种超越活动的结果就是要将我
们引向一个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相对的“超越”亦即超验世
界,因此,超越也是神性的代名词。海德格尔认为超越乃是最本
质的存在,但他进一步把超越与人的本质相联系,认为不断超越
现有界限的行动乃是人的本质,因为人的存在正在于他能够不断
超越自己当下所是的,“超越表示主体的本质,表示主观性的基
本结构。超越构成自我,“超越表示主体的本质,表示主观性的
基本结构。超越构成自我”。现代诗学之一翼特别倾向超越理论,
认为诗乃是诗人超越俗世实现形而上体验的结果,是超验的产物;
它非但没有背离具体历史中的人,而且他就是存在的深层本质,
也是人的本质。这种观念有很大合理性,但推向极端会抑制诗歌
的世俗活力。理想的诗似应在超越与“当下”中保持动态平衡。

超现实主义
  二十世纪兴起于法国,后酿成国际规模的艺术潮流。其基本
理论是:超现实乃是超理性、反传统、解放人的无意识领域、反
抗荒诞的社会;现实和梦幻可以统一为“绝对的现实”,梦幻是
被压抑的本能摆脱理性控制后的一种释放形式,它以扭曲的方式
揭示出人灵魂深处秘而不宣的本质,诗人应将内外现实看做处于
同一变化中的两个潜在成分,肯定并写出具体世界与抽象世界的
活动的同一性;在写作中,要摒弃理性思维,依循潜意识的喷涌
去“自动写作”,解放心理官能,在意象自由并置自由转换中带
来神奇体验和幽默品格,如此等等。超现实主义对诗歌、绘画、
雕塑、电影影响巨大。在诗歌方面,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
苏波是代表人物,但真正汲取其合理内核,又不简单认同其“自
动写作法”的集大成者,还是聂鲁达、埃利蒂斯、帕斯等诗人,
他们提供了具有现代经典意义的成熟作品。八十年代中期,超现
实主义诗风在我国诗坛出现,在激活现代汉诗的想象力、揭示语
言内部奥秘等方面功不可没,但未曾酿成诗坛主导潮流。

嘲仿
  文本中刻意设置的摹仿国素,它可以是被仿对象的观念、结
构,话语形式。但从整体语境可看出,其用意是讽刺、颠覆、滑
稽的。嘲仿常将已成经典文本作为嘲笑对象,表现出后起诗人消
解权势的意图。可替换词力:"戏仿"。

D

对抗共生
    指诗歌中各局部意向间发生的盘诘、冲突。互否所形成的张
力关系,最终在整体结构中达成平衡。现代诗不满足于单向度的
经验,它企图形成几种不同向度共振的场,对抗而共生。这样,
诗的意义不再是各局部意向之“和”,而是其“乘积”。可替换
词为:“包容力”。

对症阅读
    阿尔都塞从哲学家拉康的心理分析学中借用的概念。指一种
学说思想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它的“理论框架”,而这种“理论框
架”却很少以明显形式出现在它所支配的每个原理和概念之中,
它是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结构隐藏着,并通过错综复杂的矛盾所决
定的空白、沉默、缺失等症状,在作品表面显现出来。所以,要
理解一篇著作的基本思想,把握其“理论框架”,就不能只凭感
性直觉把原文还原分解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满足于字面上的比
较对照,而是应运用理性思维,去考察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结构,
把原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字里行间去把握它的内在统一性。
这种理论对现代诗学有一定影响,许多诗评家告别了狭隘的文本
中心,“不仅看诗人写出了什么,还要分析他空出了什么”。

多声部写作
    巴赫主小说理论基本概念之一。他认为,传统小说作者是主
体,小说人物是客体,小说的整体统一性服从于作者的安排。是
一种独自型写作。而现代小说(以陀斯妥耶夫斯基为例)打破了
独白型的统一性,人物与作者各有意识,形成复杂的对话、复调
关系,揭示了深遂的经验世界。这种观念也影响了九十年代的汉
语诗人,许多诗歌文本不再是单一的声音传达,而是彼此纠葛、
质询的多重指向与意义声部,体现了“我”的多样性、经验的复
杂性。

E

二元对立
    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将事物设置于一正一反的对立框架上。
善与恶。美与丑、纯洁与低下、真理与谬误、本质与现象。革命
与反动……如此等等。这种思维定式,简化了生存与生命的复杂
性,遮蔽了事物的差异性、可变性,矛盾缠绕性,往往借助于独
断论的“道义优势”。制约着人们思想的发展。诗歌这种文体的
特殊性在于诗特有的抒情功能,抒情往往易于陷入简单的二元对
立框架,使作品成为“孩儿国”的肤浅表达。因此,警惕二元对
立,增强诗歌追向生存的幅度与力度,就成为现代诗学常论常新
的问题。

F

反讽
    反讽是一种讲话的方式,它表达的意义与声称的或表面的意
义不同,而且常常相反。文本中的同句受到语境的压力而意义发
生扭曲,所言非所指,正话反说,旁敲侧击,造成鲜明的谐谑讽
刺意味和悸论品格。反讽可分两大类别:总体结构的反讽和局部
话语的反讽。

反身抽象
    心理学家皮亚杰创造的概念。指人类那种更高水平的抽象活
动。一般的抽象活动是将认识对象的性质、形式从内容中抽象出
来,以达到对客体实物性质之认识;而反身抽象是对主体的活动
及图式的协调进行抽象,以求达到对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的认识。
反身抽象是主体的建构活动,强调主体的能动作用。人的认识不
惟是对现实的简单反映,亦可是对主体活动不断进行反身抽象的
结果。这种认识观念,对现代诗中主智倾向有一定启示。

发生谬见
  新批评派术语。指那种依赖于作品产生的社会和历史原因来
解释作品内涵的做法。新批评派认为这种做法属于外部批评,没
有将重点放在文本内部的修辞特性、结构的分析上。公正的说,
外部批评与内部批评各有胜境和实绩,理想的姿态是对历史与文
本的双重关注。

泛性论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主要内容。他将人的个体发展视做一
系列性心理的发展过程。在弗氏看来,人的力比多主要是性冲动。
这看法有合理性,但不够全面,会影响我们从文化和社会条件等
方面探究人的性质。但弗氏的泛性论有很高发现价值,他揭示了
长久以来被人类忽视的重大内容。现代诗对性题材的广泛处理,
受泛性论影响极大。

非个性化
  英籍美国诗人艾略特的观点。他认为,诗不是感情的放纵,
而是感情的逃避;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这种观念,意
在反拨浪漫诗风的滥情主义和表现自我,强调了诗歌对传统的吸
收、转化,强调了诗歌独立自足的品质。“感情的生命是在诗中,
不是在诗人的历史中”。

非指陈牲伪陈述
    英国批评家瑞恰慈常用的术语。他认为科学语言是指陈性的,
而诗歌的语言不指向现实对应物,无法也不必在现实中还原。这
种观念强化了诗歌话语与实用话语的区别,使前者能为一个自身
有价值的客体获得自足性。

范式
    即规范、范型。库恩认为,一种范式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
所共有的东西。或许这些成员在其它方面观点相左,但由于他们
掌握了共有的范式,就形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范式包括科学共
同体中公认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世界观。这些是其得以形成和持
续的基本条件,并对研究工作起到定向与协同作用。有无范式是
区分前科学与科学的标准,没有形成范式的前科学期,研究者意
见纷坛,争执不休,很难取得扎实的成果,到有范式后研究方进
入科学时期。科学的进步,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过程,而是新旧
范式的取代,即积累与革命的交替。范式理论对中国现代诗学有
一定启发,八十年代后期起,诗评家常常动用“范式”这个概念,
吁求诗论结束无序的状态,进入现代诗性语境,在约略相同的起
点上展开研究,使诗学成为准常态科学,而不是非专业化的印象
——感悟表述。

复义
    诗歌话语的特殊品质之一,指诗中词语的含混多义性。一般
地说,这些不同的意义不是彼此分裂的,而是几个意义组成一个
综合的、更富于表现力的复合意义。

复杂经验聚合
    现代诗常常体现诗人各种经验的综合展现,不同感受的对抗
共生,构成多义的智力空间。这种多向度的经验综合,增强了现
代诗的表现力。包容性,称为复杂经验聚合

G

工具理性
    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霍克海默、阿道尔诺、马尔库塞提出的
重要概念。指在发达工业时代,理性由于自身的辩证发展,成为
纯粹研究手段和达到实用目的的工具,对人起到奴役作用,使人
失去自由和人性,发生人的异化,变成“工具理性”。这种对科
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产生的病态现象的批判,引起了人们对真
正精神需求、感性革命、恢复人性和自由的思考。此观念在文学
艺术领域有很大影响。可替换词:技术理性。

个体主体牲
    针对一些诗怦家将"陡肮诗"的意味简单归结为“表现自我”,
先锋诗论家将之扩展后提出的更科学、准确的概念:“个体主体
性”。这里,个体和主体是两个相互制约的因素,缺乏主体性的
个体只是某种微不足道的自我中心;而缺少个体的主体性,则是
空洞无谓的主体性。这里,既强调了个体独特的生命经验和创造
才能,又涉及了其对广义的人文精神的承续、包容。

公共象征
    公共象征是指在某种文化语境和历史传统中,固定下来的为
人们广泛采用的象征。由于它形成时间久远,代代相袭,约定俗
成,读者一望即知其含义。如十字架象征苦难和救赎,鸽子象征
和平,竹子、寒梅象征气节,如此等等。公共象征又叫传统象征。
在现代诗中,公共象征使用频律很少,更多采用私设象征。

功能
    指诗歌在历史语境中所发挥的作用、效能,就现代诗而言,
本体与功能是扭结一体的,所谓“有意味的形式”。话语的修辞
基础往往与诗人的知识型构、世界观密切相关。正像我们不能将
舞蹈和舞者分开一样,本体与功能也不能截然二分。

共主
    即共同生长或共时生成。借用于过程哲学的概念。指诗歌中
各复杂意向彼此互动,由“多”凝结为坚实的“整一”结构。在
这种“整一”结构中,不排斥内部的复杂性,不压灭相对性,而
是共时到场。可参看“对抗共生”条。

共时性研究
    语言学研究的一种方法,由索绪尔提出。共时性研究是研究
一种语言或多种语言在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的情况。与之相对的
“历时性研究”,则研究一种语言或多种语言在历史上的演变情
况。这种方法的区分对诗学研究有一定影响,它使诗评家由过往
单独着重于诗歌历史演变情况的研究,转而注意诗歌的结构式系
统。在诗论界摆脱庸俗的“艺术进化论”,专注于诗的本体依据
方面,功不可没。

固定反应
    “新批评派”理论家布鲁克斯和沃伦创造的概念。指读者对
于文学中某一个情境、题材、词或字,站在习俗或习惯的立场上,
笼统的未加考虑的反应。如做广告的人为了推销某种商品,常常
利用人的固定反应,把该商品和爱国心、母爱、爱情等高贵情操
任意联系在一起。低劣的诗人则类同做广告者,只是对付读者心
中现成已有的态度,虽然这种态度可能是粗鄙的、无知的、陈旧
的、笼统的,但诗人恰在利用之。而优秀的诗人总设法在作品中,
提供一种有发现的、有价值的意向,读者加入这种意向,产生类
似的共鸣、对话。优秀的诗人应避免讨巧的固定反应。

构架
    指使诗歌意义得以连贯的逻辑或情感线索,它是诗中能用散
文语言转述的部分。此概念的提出更多是为了陈述的方便。因为
一首真正的诗不可能只有构架而没有肌质。

孤独个体
    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尔哲学的核心范畴。指一种孤独的非理
性的主观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与上帝相联系的个人在自己的存
在中才能领会和意识到的。这种心理体验不能被思维所掌握,不
能为理性所说明,亦难以用语言表述。其基本特征是精神性、非
理性、个体性。现代诗的意识背景与这种说法有较深切的关联。
但在具体的运用中,更多诗人排斥了宗教因素(但亦有例外),
不再写与上帝神秘交流的个人;而专注于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写
出其孤独。迷惆与无告体验。但在精神性、非理性、个体性上,
又与克氏说法一致。

感受力
    指诗人以感官感受生存与生命、现实与神性的能力。感受力
的高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诗人的质量。该词也用来指诗人、
批评家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度强弱。从特定角度说,它有赖于天赋。

感觉
    感觉是外部世界在人脑中最具体、鲜活的初级呈现,是外在
刺激通过感官引起种种冲动而产生的混茫经验。现代诗很强调感
觉的鲜明、强烈、陌生化,以使诗歌葆有神奇、尖新、准确的表
现力,摆脱简单的“主题”式写作。

感觉分裂
    艾略特在《玄学派诗人》一文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英语
诗歌在十六世纪时,感觉发生分裂,经验与认知、思想与情感两
部分隔离,这样的诗歌显得简单、不成熟。而玄学派诗人的作品
则不同,其作品的感觉是完整统一的,能“像感知玫瑰花的香味
一样直接地感知思想“。现代诗人应学习玄学派,重获这种感觉
的统一。

H

互否性
    指某类现代诗中,不同经验、意向、声部之间发生的彼此质
询、对话、摩擦关系。互否因素的增强,扩大了现代诗的包容力。
诗人帕斯认为,写作是诗人与“另一个人”不断地进行对话,我
们每个人身上同时有好几个人,如果在一个文本中出现了那些被
压制的声音,这作品就活了;而当我们封住“他(另一个我)”
的口时,我们的作品很可能变成乏味枯燥的道德说教。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一般指二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显明起来的文
化现象。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其文化哲学,精神价值取向。
书写格局与现代主义有较大区别。就文学而言,两者的对立与差
异可约略概括如下:现代主义试图创造一个假想的中心,后现代
主义则努力消除这个中心;现代主义美学指向仍是严肃高迈的,
而后现代主义则有商品时代的消费印记,是非崇高化的;现代主
义沉迷于精英文化,后现代主义致力消解精神等级制度,而与大
众文化沟通、合流;现代主义信奉“宏伟叙事”,后现代主义倾
心于“稗史”写作;现代主义喜欢形而上的沉思和追问,后现代
主义崇尚平面化的反讽与戏拟;现代主义拥有历史意识,后现代
主义则体现出悬置历史意识;现代主义写作是文化型的,后现代
主义有很深的反文化倾向,如此等等。有关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定
义,歧义迭出,争执不断,这里只采用为学术界多数人认同的说
法,供读者参考。

含混
    诗人、批评家燕卜荪著有《含混七型》一书,在这里,“含
混”是指诗歌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现象,含混并非胡乱的
联想和任意的堆砌,诗歌话语的多重含义必须由严谨的结构激发
与召唤出来,形成张力场,可参阅“复义”条。

话语
    在语言学中,指比句子更大的音段(语段或句群)。“话语
分析”这个术语常用于表示研究那些描述时,既需要考虑句子结
构,又需要考虑上下文的语言效果——语义、文体、句型、句法
上的综合效果。但“话语”一词,在诗学的使用中概念有所扩大,
它既指作品文字组成的实体,有时又指与此密切相关的具体历史
语境。通俗些说,“话语”就是一套活的意思,如“历史话语”、
“诗学话语”、“神学话语”等。

荒诞感
    现代主义文学处理的基本母题之一。指现代人不仅难以认识
这个世界,而且也无法认识自己。但人却力图在无从确定目标和
秩序的世界中去寻找目标与秩序,这种愿望必然失败,因此产生
荒诞感。荒诞感使人解除了责任,对未来亦不报幻想,只留下一
种确定无疑的东西——勇敢地承受生存并藐视它,这是另一种生
命的欢乐。

核心意象
    指某类现代诗中具有主宰地位、指示意味方向,并反复出现
(重复或变奏)的意象,核心意象迫使读者和批评家充分注意,
是理解具体作品意义的关键。参看“主题意象”。
                            ]
句型
    句子模型。如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命令句、祈使句等。
但“句型”一词,在诗学使用中含义有所偏离和扩充,它更多是
指由特殊修辞效果形成的言语形式及风格;常具有个人性而非普
遍意义。

肌质
    美国诗人、诗论家兰色姆创用的诗学术语。指诗中无法用散
文语言转述的部分,非逻辑的部分。一般他说,肌质是诗中能感
触到的形象、特殊的细节、节奏的变化、声音的强调等。兰色姆
认为,诗离不开某种逻辑和情感线索即构架,但决定诗之本质的
却是肌质。参看“构架”条。

具体共相
    新批评派理论家维姆萨特采用的黑格尔逻辑概念,用来指陈
诗歌中感性和理性融合而成的“有机混成体”。以“具体”的意
象、隐喻、象征、寓言,表达意义、价值、观念等抽象的“共相”。
实际上这种说法大致类同黑格尔所云:“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但在具体使用中,新批评派理论家更强调二者的整一性,即诗歌
话语在本体论意义上的自我指涉品质。

具象
    头脑中再现出来的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诗人由此感发生命,
但又准确、深入地贴近物质实体的形貌,使诗具有质感。

结构
    指诗中意义的组织,即作品展开的整体。在现代诗中,成功
的结构应体现文本内部的张力关系、包容力、反讽因素。如瑞恰
慈认为,“通常互相干扰、冲突、排斥、相互抵消的方面,在诗
人手中结合成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是现代诗的结构原则。

结构主义诗论
    系指结构主义在诗学研究中的运用。结构主义诗论不把具体
作品看成一个独立自足、有本体意义的客体。他们强调整个“文
学系统”对个别作品的决定作用。他们的分析着眼于超乎作品之
上的系统结构,而非作品本身。正如结构主义文论家卡勒所言:
“结构主义很难论述具体的诗作,至多不过说,它们可以做例子
来证明诗背离普通语言功能的各种方式。”结构主义诗论强调文
学大系统对个别作品的决定作用,有助于我们放开眼量,进行宏
观的文类研究;并且开创了对文学传播活动与其它相似的交际形
式——如“文本系统”与“语境”——的比较研究方法之先河。

经验
    通常指感觉经验,即感性认识;在诗中带有心灵体验的主观
性。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认为:“诗歌井非只是情感,而是经验。”
这种认识为现代诗人普遍接受,有效地抑制了浪漫诗风的滥情易
感倾向,使诗歌朝向深邃的智性。

集体无意识
    精神分析学家荣格创用的概念。他认为人的心灵整体可分为
二层:主观意识,个人无意识,和种族、社会集团的集体无意识。
其中,以集体无意识为心灵的最底层。集体无意识凝聚着人类从
远古以来长期积淀的巨大心理能量,是复杂经验的沉淀物。荣格
认为,“这类意象是无数同种类型的经验在人类心理上的沉积”,
艺术家的职责之一是揭示它。激活它,完成个人与人类的深层沟
通。这种理论,对现代诗中具有史诗倾向的诗人影响甚大。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
    德里达解构主义观念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具有反对二元对
立,否定等级,消解中心、本源、“在场”,抹除统一性。稳定
性、确定性;而强调差异性、不定性、边缘性、可变性。间接性
等特征。表现在文学批评上,批评家否认文本为有机统一体,不
去追求统辖全文的意义,而强调意义的自由竞争,即指意活动的
“自由游戏”。巴巴拉·约翰逊为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下的定义是:
“它把在文本自身内部起作用的、产生相互矛盾的意义的力量小
心翼翼地引逗出来……一个文本不止以一种方式产生意义,它能
产生比它声称的意义更多、更少或者和这个意义完全不同的东西。”
一言蔽之,文学作品自身会包含着怀疑、否定和拆解自己主旨的
种种因素,揭示这种怀疑、否定与拆解因素,描述意义之间的自
由争辩,这种批评就是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以上的“定义”,只
是无数定义中的一种,因为任何确定的定义,正是解构主义解构
的对象。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文论家哈特曼、布
鲁姆、米勒和保尔·德曼。

精神分析学文艺批评
    精神分析学文艺批评又可称为“弗洛依德主义文艺批评”。
弗氏心理学中对人格本质、无意识领域、梦的解释、原欲冲动的
研究和发现,同时也开辟了全新的批评领域。这种文学批评将写
作看做是下意识的象征表现,具有类似梦境的象征意义;文学的
作用在于使作者和读者的本能或欲望在受压抑后能获得一种补偿,
或变相满足。创作和欣赏都类似“白日梦”,是某种“情结”的
发泄和变相替代。这种观念对现代诗学影响很大,比较著名的理
论文本有:《诗歌与民间传说中的乱伦主题》(兰克),《论诗
人的心灵》(普莱斯考特),《诗歌与神经官能症》(施特克尔),
《创伤与巨弓》(威尔逊),如此等等。

K

口语诗
    我国八十年代中期大面积出现的诗歌类型。新生代诗人反对
朦胧诗的“唯修辞”倾向,主张使用日常口语写诗,强调语感,
强调语境的透明,将诗作得像呼吸一样自然畅达。一般认为,口
语诗体现了诗的平民化倾向和对“人格面具”的拆除。

可证伪性与证伪
    可证伪性是波普尔提出的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它是指,
一种理论体系的种种论断有可能和观察的结果相冲突,从而遭到
否证。他认为,只有具有可证伪性的理论才是科学的。可称为科
学的理论是能使自己遭到批判、反驳,并经受得住批判的理论。
相反,如果某种理论或命题不能受到批判和反驳,它就不属于科
学。证伪就是用经验否证从一般陈述演绎出的个别陈述,从而表
明一般陈述为伪。证伪过程是首先从一般陈述推演出一个个别陈
述,再根据经验检验这个个别陈述。

可信性
    文学阅读是作家诗人与读者的信念、经验、视角的对话、质
询或认同。一般他说,大多数诗人希望读者相信文本的真实性。
这使其在写作中处理幻想性、荒诞性题材时,也要保持灵魂体验
的真实性。换言之,不能题材一荒诞,诗人的情感也跟着混乱起
来,这就会失去可信性。优秀的诗人会不断提醒自己保持灵魂
体验的深刻与真实。卡夫卡的寓言小说乃具有高度的可信性。

卡里斯玛
    原为现代西方社会学和政治学术语,由韦伯和希尔斯提出。
它是指一种具有原创性、神圣性,和感召力的人物、行为、角色
或符号等。人们常说的具有超常权势和魅力的英雄、领袖、圣人、
伟人、先知,或者公认的不朽艺术作品,都可称为卡里斯玛
(charisma)。这个概念在今日的诗学使用中稍稍偏离了其中性
含义,成为后现代诗人反抗、拆解的对象。

夸大陈述
    反讽之一种,指故意把话说得强烈,实际暗指相反的意思。
参阅“反讽”条。

克制陈述
    反讽之一种,指故意把话说得轻松,实际暗指强烈的情绪。
参阅与之相反的“夸大陈述”条。

客观对应物
    诗人艾略特创用的术语。他说,“用艺术形式表现思想感情
的惟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换言之,即寻找一套
客观物,一个情景,一串事件,这都是表现特定情绪的公式。这
样,当获得相应的种种外界事实时,情绪就会即刻被激发起来”
(《哈姆莱特及其问题》)。这种理论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甚大。

L

力比多压抑
    弗洛依德创用的心理分析学概念。“力比多”意指人先天的
本能冲动,其核心是性欲冲动。这种本能冲动受到社会要求限制,
就构成所谓“力比多压抑”。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的发展是以
力比多压抑为前提的,文明越发展,这种压抑就越严重。这种理
论对现代诗中感性解放;反文化倾向的出现,有密切的启发关系。

浪漫主义
    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大致特征为按照主观的体
验描绘生活、吟唱心灵、表现激情。浪漫主义重在抒写对理想世
界的热烈追求,直接抒发强烈的内心感受,常采用奇特的想象和
夸张手法。

浪漫反讽
    反讽之一种。即先做浪漫的渲染、夸大的陈述,最后点破其
虚妄。

逻各斯中心主义
    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创用的概念。它是指这样一种
思想形式,这种思想形式立足于某个外在的参照点上,把人的认
识、理论等看做是某种外在的自在之物、绝对真理或上帝的意志
等绝对东西的表现。德里达认为,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
学的,是建立在一正一反的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的。这种体现等
次关系的对立面起到了突出统一性、同一性、稳定性、直接性,
而贬低矛盾性、差异性、可变性和间接性的作用,应予批判。由
于逻各斯中心主义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语言中,它对我们的思维习
惯和语言有极大束缚力。因此,要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思想,就必
须对它们所有的概念进行语言学的批判。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
义的揭示,对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先锋诗论有极大启示。

理性
    指形成概念、进行推理和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能力,是认识
过程中的高级阶段。这个词在现代诗学使用中有所偏离。理性的
诗,它更多是指那些唯意志因素、直觉因素、幻想因素在诗中成
分极少的一类诗作。这类诗更主要是强调清晰、严饬的运思和抽
象的知识(但并非完全排斥直觉和幻想)。

理趣
    新批评派常用的诗学概念,亦称之为“机巧”。它是指那些
具有玄学品质的诗歌,诗的理性融合于感性之中,因此其话语带
有一种论辩、沉思性的趣味。

滥情主义
    指诗作中感情主宰一切,过多过滥的煽情,夸大其辞的感伤。
有许多浪漫主义诗属于此类。它是现代诗极力反对的。

M

矛盾修辞
    指诗中将相互矛盾的概念或感受扭结一体的修辞手法,又称
“浓缩的悖论”。这种修辞有助于造成诗语的复杂性、体验的深
邃感。

陌生化原则
    结构主义诗学常用的概念,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提出。
系指诗语的目的,就是要颠覆习惯化和庸常化使用,使我们熟悉
的东西“陌生化”,以增强新鲜的感受,事物的质感,艺术的具
体形式之长久魅力。这种观念,对现代诗影响很大,诗语在某种
程度上已成为一种令人惊愕、陌生的实验性语言。但流弊也是明
显的,如果将“陌生化原则”推向极端,会失去诗歌话语的分寸
感及处理日常经验的能力。

N

女性诗歌
    女性诗歌并非指所有女诗人的作品。它特指女诗人写的具有
如下倾向的现代诗:从女性的立场、女性的处境出发,言说自身
的生命体验;与本世纪女权运动有关的提倡两性平等,批判男权
中心思想;作品整体语境多体现为“深渊冲动”、“沉沦反抗”、
“性”的正面认识;语言形式多为“自白化”、“私语化”、非
崇高。本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为我国女性诗歌的高潮期。

内倾型
    荣格“性格类型学”概念,内倾型人格对于探索及分析自己
的内心世界有浓厚兴趣,他是内省的人,孤独和害羞的人,其感
觉、情感、思维多为细腻、深邃。在诗人中,这种性格类型极为
多见。绝对的内倾型与绝对的外倾型的人是没有的,这个概念只
是指某类人性格的主导方面。

内涵
    诗论家退特使用的术语。在诗学中,“内涵”是指诗歌的暗
示意义、联想意义、情感色彩。而与此相对的“外延”,则指诗
歌的词典意义、指称意义。诗的魅力在于内涵和外延的张力关系。

拟古
    在现代诗学使用中有两种含义。其一,指那些肤浅地追摹传
统诗型式、情调的陈腐仿作。其二,在现代诗语境中嵌入一些陈
腐的语段,对此进行反讽、戏谑。

能指
    指用以表示物质事物或抽象概念的一系列语音或文字符号。


P

拼贴
    后现代主义诗歌常用的书写策略之一。指诗歌从其它文类中
挪用一些固定词汇、形象、情景、概念、符号等,将之并置拼合,
以达到消解核心、杂语喧哗的效果。一般他说,拼贴策略的使用,
使语境富于更大包容力,也较便于表达怀疑主义观点和嘲仿因素。
因此,拼贴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手法,不是信手拈来的讨巧的堆砌。

Q

曲喻
    玄学派诗歌比喻的特征,在逻辑上环环相扣复杂地展开的比喻。
新批评派认为这种比喻更有力、更深刻,是智性与感性结合的典范。

奇巧
    指诗作具有巧妙恰当的“人为性”技艺,它不同于那些“直抒
胸臆”的诗,而是机智的结构,准确鲜活的修辞技术,新奇的意蕴
的组合。

R

人本主义
    以人或人格为中心来解释一切问题的哲学学说。它侧重于人和
人类事业在认识论上的中心地位,力图真正实现那个伟大原则:人
是万物的尺度。

人文主义
    一个意义广泛变化的词,一般被用来表示一种理论或学说注重
于人而不是在人之外的某种事物。有时与人形成对比的是:上帝,
例如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其目的是要使人们的注意力从关于上帝
的理论思辨,转向对于在人类历史、文学和艺术所展现的人本精神
的高扬。这种意识虽很古老,但却成为中国现代诗人党醒的起点。
他们以此反对权力主义意识形态,肯定人的尊严和自由,认为一切
价值以人为中心,人就是目的。可以说,没有人文主义的觉醒,就
没有中国的现代诗潮。

S

生命体验说
    生命哲学认为,生命是世界的。绝对的。无限的本原,它跟物
质和意识不同,是积极地、多样地、永恒地运动着的。对“生命自
身的直接经验”,不能借助于感觉和逻辑思维来认识,只能靠直觉
和体验来把握。这种理论,深刻地启发了现代文学与艺术。表现艺
术家神秘的生命体验,是二十世纪世界前卫文学艺术的主要母题。

生命意志
    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范畴,指作为世界基础和本原的意志“求生
存”特点。生命意志在叔本华看来是一切表象。可见性、客体性的
神秘的源泉和动力,人生即为生命意志所支配。生命意志主要是人
的欲求,但人永难满足,所以总是痛苦、厌倦。这种观点对现代诗
人影响很大。其中一类诗人像叔本华那样否定意志,遁世隐逸;另
一类则肯定生命意志,表现其原始状态。

生活流诗
    指一种以日常生活琐屑细节为材料,以日常白话乃至俗语、俚
语力主要话语方式,表达市民生活及趣味的诗歌。这类诗中有价值
的方面是反讽因素和幽默感,其流弊是缺乏反讽因素的对生活现象
的皮相描述。进入九十年代,此词语已不再流行。

圣词
    圣词是指诗歌写作中那些带有不容分说的道德优势。代言人幻
觉、绝对知识、升华特许的核心词。对现代诗人而言,圣词遮蔽了
生存与生命的差异性、矛盾性,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使诗歌精神类
型化、整体化。因此,对于圣词的怀疑、消解,成为九十年代汉语
诗界的主要话题。

世界1、2、3
    英国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创始人波普尔提出的概念。世界1,
指物理世界,即物理实体(物理事物、物理状态、物理过程)。
世界2,指精神状态的世界,即人的一切主观精神活动,包括各种
心理活动,感性和理性认识活动,意识和非意识状态等。世界3,
是知识的世界,思想内容的世界,或客观精神的世界,即人类精神
产物的世界,它包括:语言、故事及神话、诗,各类艺术、科学。
波普尔认为,“世界3”的对象也是实在的,本质上是人类心智的
产物,但它具有独立自主性,能自主地发生、发展,有自己的生命,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研究它,却难以改变它。

诗体破格
    指诗人有权利使用一种偏离正常语法、词汇规范的语言,以求
感觉的新鲜、深刻,表达个体生命的体验。常常是,“诗体破格”
是为了更真实更透彻地表现诗人意识到的世界。对某些诗人来说,
“正常”的语言型式是衰竭的,已无力承担诗歌为世界万物命名的
使命,因此,必须“诗体破格”。

私设象征
    亦称个人象征。它是诗人在具体作品中靠一定方法建立的象征。
韦勒克说:“个人象征暗示一个系统,而一个细心的研究者能够像
一个密码员破译一种陌生的密码一样解开它。”私设象征涵纳着诗
人个体生命的体验,是诗人的独特发现,难以类聚化,与此相应问
题,可参阅“公共象征”条。

所指
    指一系列语音或文字符号所表示的具体事物或抽象思想。可参
阅其对应同:“能指”。

实在
    哲学术语。在不同哲学派别的使用中有不同含义。诗论家在借
用“实在”概念时,多指精神范畴的东西。在精神之外,没有也不
可能有任何实在;而且,任何东西,其精神含量越高,就越是真正
的实在。最高的实在,也就是包容一切的绝对的普遍精神。对此词
这种特殊的使用,虽然是“唯心”的,但有助于诗评家专注于诗歌
文本中的经验、感情、意志、思想、超验性等,避免庸俗的“反映
论”诗学观,

实存
    萨特使用的存在主义哲学概念。它特指人独特的存在方式和状
态,而不是其它事物的存在。人存在的方式和状态即实存,不能像
一般的存在那样,诉诸概念范畴去把握;而是自身通过“情态”
(mood)及诸种当下直接的意识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人类社会生
活的主观经验,尤其是个体生命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体验。现代诗
学受此影响很大,诗论家关注诗中对人的“实在”的探询,其目标
之一乃是追问人生命的根基。

实验诗
    实验诗是指那些先锋派诗歌。诗人通过写作探索生存、情感经
验、话语方式的广泛可能性,其作品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质。因其不
主故常,读者面相对狭小。

视角转换
    指诗中意象群的不断更迭、抒情角度的调整变化、异质经验的
彼此激活。这种书写策略,有助于召唤读者加入指意活动的自由想
象,“转换”之间的“空白”也陡然增大了“意义”。

深层结构
    指诗中在表层结构后(排列形式、节奏、音韵等),应具有内
在的暗示性、象征性之意蕴。没有深层结构的诗,无论在快感上还
是在启发性上都难以给读者充分的满足。

T

体验暂学
    有相接近的两种含义。一,克尔恺郭尔所言,人乃孤独痛苦的
存在。人只有在激烈的苦难震动中,方能意识到自我,从内心深处
体验到“存在”。二,狄尔泰认为对生命经验的把握,不能依赖知
识,而要凭人自身神秘的直接体验。这种哲学称为体验哲学或生命
哲学。对现代诗学而言,体验哲学有助于批评家从研究外在存在转
向研究诗人的内心世界。

通感
    指诗人写作时多种感觉之间的沟通、联系、呼应、转化。亦称
为“联觉”。

W

文本
    一般指以语词和句子为基本单位的文字集合体。但在结构主义、
精神分析、人类学中,“文本”含义被扩大了,所谓“人也是一段
文本”,“社会是一部大文本”。但在诗学中,文本仍沿一般用法。
旧译“本文”。

文本间性
    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的重要术语。文本间性是指文本与文
本之间的交互关系。从横向方面说,此一文本与彼一文本相沟通,
彼此形成能产生新意义的关系网络,从纵向方面说,现在的文本总
与过去的文本发生联系,并能组成新的文本织体。由于新的文本只
有在与旧的文本的关系中才能获得自身的意义,因而,“文本间性”
成了生发和分配意义的场所。“文本间性”这一概念,重视了历史
生成原则,将共时性与历时性统一起来,给现代诗学极大助益。

文化工业论
    法兰克福学派使用的社会及文化批判概念。意思是,在发达工
业社会,文化艺术已失去深刻的精神产品特征,成为一种迎合市场、
谋取利润的商品,成为“文化工业”,这种文化工业生产出大量消
费型的大众文化艺术,完全抹煞了人的多样性的个性需要,带有成
批生产的“复制”特征。这种立场九十年代以后被我国“精英文化
圈”接受,成为他们抨击“消费性、世俗性、复制性的通俗文学艺
术”的学理依据。

唯美主义
    原指兴盛于十九世纪欧美国家的文学艺术流派。此派艺术家注
重艺术形式,赞美纯粹的美,反对文学艺术的功利性。“为艺术而
艺术”可视为其观念的简洁表述。后来这个词的使用被一般化了,
泛指现代艺术中那些追寻纯粹的美感,注重艺术的自足品质,反对
任何工具论意义上的对艺术的伤害、利用……的艺术家及作品。唯
美主义作为诗人的一种意识是很必要的,这有助于诗人对写作的虔
诚,对诗歌本体依据及存在理由的洞识。但若将唯美主义推向极端
而成为惟一指认,则会妨害诗歌的包容力、异质混成力。因此,恰
当的说法应是,仅有唯美意识不会成为优秀而重要的诗人;丝毫没
有唯美意识则不会成为真正的诗人。

X

玄学诗
    英国十七世纪初出现的一类诗歌。特征是,常常处理形而上思
辩题材,充满深邃的内省和盘诘。在修辞上,大量运用曲喻、悻论、
反讽、矛盾修辞及自由联想,能将抽象的思辩与感性体验融为一体,
在奇思异想中,表达哲理。玄学诗对二十世纪现代派诗产生了很大
影响。

形而上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无形的东西。《周易》有言:“形而上
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指无形的精神本体(道),
形而下指由道派生出的具体事物(器)。

戏剧化结构
    新批评派理论家认为,许多诗具有戏剧化的结构,像一出戏。
它们的任何成分,“它们的品质,它们的相关性,它们的雄辩力量,
都无法从语境中孤立出来”,因此,形成诗的张力关系的各种成分
在冲突之中发展,最终达到一个“戏剧性整体”。

戏剧性独白
    指某些诗歌,其中“说话者”并非诗人自己,而是他塑造的戏
剧性人物。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主观的行情,能客观而深入地探寻
人的内在世界。同时,诗人与诗中人物亦可保持“对话”关系,扩
大了诗歌的包容量和载力。

现代诗
    现代诗是指十九世纪末在西方出现,二十世纪发展为具有国际
规模的现代诗歌。它与古典诗和近代诗从情调到写作技艺有很大不
同。约略说,它与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及弗洛伊德学说关系密
切,比如它不再虚妄地赞颂人之伟大、智慧,而是揭示人的荒诞、
无告。在手法上,现代诗反对滥情易感和说教,多采用深层的暗示、
象征、隐喻等,表现了诗人内在的生命体验。现代诗名目繁多,但
大的流派包括:象征主义,意象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象征
    用具体的物象符号,暗示某种抽象精神或情感内涵。诗歌中的
“象征主义”运动是指十九世纪末,滥觞于法国后来影响世界的现
代诗革新运动。其革新主要体现在:(1)通过暗示来识读奥秘。
(2)以含蓄代替激情。(3)写梦幻以表达思想。(4)从联想产
生形象。(5)运用对应物构筑意念。(6)借音韵增强冥想。象征
主义代表性诗人有波特莱尔、马拉美、瓦雷里、艾略特、里尔克、
叶芝等。

效果历史
    枷达默尔提出的概念。意指过去和现在之间的不停的交互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了主体和客体的活动;传统发现自己是一个持
续不断的冲动力量和影响力量。简言之,效果历史就是在实际效果
(或后果)上承认“过去”是我们意识的决定力量,也就是说出了
这样一个哲学解释学的根本思想:“存在甚于意识。”这种立场也
影响到了我国诗论界,使其告别了简单的“反传统”,认识到传统
或历史不是一个可以弃置的外在对象,而是一种与我们同在的关系。
人的解释活动受历史的限制,传统是我们当前“理解”的基础之一。

虚无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虚无一般他说有三种含义:
(1)超乎一切的超越性。(2)前反省的我思的虚无,即指意识没
有任何内容,又丧失了自身的同一性,意识的本性就在于它永远把
握不住自身,不知道它“是什么”的虚无。(3)向着尚付厥如的
未来的无限可能性,意识本身具有的无限存在性所造成的虚无。这
些虚无一方面揭示出人的存在状况,另一方面又展现出人的绝对自
由。它既使人烦心,又使人感到无可推 托的自我承担的自由。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是在解构主义大潮之后出现的人文思潮。它不满于
后者仅仅将目光停留于形式分析和无休止的文本消解,它重新注重
艺术与人生。文本与历史现实的关系。新历史主义的立足点是“历
史”和“理解”,文化、思想、历史、意识形态是其关注的焦点。
他们将问题丛生的文学研究置于历史文化基础之上,从而把对作品
的文学分析和对作品历史语境的研究结合起来,使历史成为当代文
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新历史主义并不是传统的历史美学批评的
简单回归,从思想资源上它具有“杂交血缘”优势,诸如西方马克
思主义、某些解构思想、女权主义、话语理论、福柯思想的启示,
如此等等。这些因素,使新历史主义在对文本施行政治、文化、历
史、语言、意识形态的“综合治理”上,显示了深厚的力量。

新批评派
    英美现代文论中影响极大的流派之一。其内容庞杂,约略地说,
新批评理论家反对只注重从作家生平与心理。社会环境、历史与政
治等角度研究文学,认为这是“外部研究”。他们主张“内部研究”,
将文学作品视为有机的自足的客体,通过对文本的“细读”,精确
地分析一部作品内各组成部分的复杂互动关系。他们提出的“包容
诗”、“反讽论”、“张力论”、“意图谬见”、“感受谬见”、
“含混”、“语境”(可参见本书词条),对现代诗学研究产生了
决定性影响。

Y

异质构成
    指现代诗中为扩大文本的包容力和指意向度的复杂性,容纳不
同的经验与素村,使之具有对抗共生的语境张力。异质混成的扭结
性,是对狭隘的“纯诗论”的超越。

有机论
    指将文学作品视为有机自足体,强调其整体性。不可分割性,
由此也强调此部分和各彼部分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整体的
关系。

语言——言语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应在研究中把“语言”与“言语”
区别开来。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是个人现象;不同的言语可以表
达同一语言。言语以音响表达出来,是具体使用的词句,而语言则
是整个符号系统。这就突出了语言系统的结构性质,确认任何具体
言语都没有独立自足的意义,它们能表情达意,全有赖于潜在的语
言系统起作用。这种发现深深影响了文学研究中的结构主义音,他
们不再将具体作品视为独立自足,有本体意义的东西,而强调文学
大系统对个别作品的决定作用,即强调具体作品依赖于“系统”才
能取得存在的意义。

语言游戏
    维特根斯但提出的概念。他认为语句的意义不在于它是反映事
实的图画,而在于它的“用途”(即说出和写出它时的特殊情况、
环境),语句的用途就是它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的“语言游戏”。
语言是人的一种现实活动,它像游戏一样没有本质;语言的使用、
词的功能、上下文关系,都是无穷无尽的;一个词的用法像一个棋
子的走动,总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也包含在上下文关系中;怎样
使用词句总有规则,就像网球是一种游戏而且有规则一样,但词和
语言的使用也像网球一样,并没有处处受到规则的限制,并且规则
在一定意义上是随意提出的。“语言游戏说”在对“形而上学”的
治疗上,给诗学以极大启示。

语感
    语感是语态—心态的有机重合,是诗的有意味的形式。语感是
诗人内在生命节奏的外现,是精神的呼吸以声音的形式呈现出来。
“语感”是一个含义复杂的词,但在我国诗学界的使用中,它特指
那些有口语倾向的诗,有人称为“心灵的听觉化”。

语境
    现代哲学语言学和现代文学批评的一个中心概念。在现代文学
批评中,“语境”有两个含义:(1)一部作品内部能囊括意义的各
个方面,对一种言词的解释要依赖其前后左右的各部分意义给定,
(2)广义他说,它可扩大为我们诠释某词句时有关的一切方面,即
具体历史语境。可替换词为:“上下文”。

音素
    从言语的连续体中抽取出来的尽可能小的音段,亦即音位学中
的最小单位。诗评家在研究诗的音调、音韵时,从音素开始。这与
小说评论家从句型、句群开始是不同的。

原型象征
    公共象征之一种。指诗中从神话原型、仪式、种族集体记忆中
选择象征体。这种原型象征,积淀着久远历史序列的公共经验,是
永恒存在的种族记忆的重现。可参阅“集体无意识”条。

隐喻
    用某种名称或描写性的词汇去描写入或物的譬喻,但不是用这
种名称或描写性词汇的字面意思去说明人或事物,它暗示一种类比
的意思。隐喻不用喻词(像、如同。似等),甚至其喻指也不出现。
隐喻包括四个要索:类比,双重视野,揭示无法理解诉诸感官的意
象,强烈的情感效果。与传统诗多用明喻、转喻不同,现代诗肌质
的主要构成物乃是隐喻。

移情
    德国美学家立普斯使用的概念。“移情说”的出发点在于主客
体之间的完全同一,它有两个含义:(1)人在观察外部事物时设
身处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
觉、思想、情感、意志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这种错党
的影响,并与之发生共鸣。(2)人在带着某种主观感觉、思想、
情感、意志去观察外界事物时,主动把主体的生命活动移人或灌注
到对象中,使对象也染上主观色彩,人就和这种染上主观色彩的对
象发生共鸣。

意识流
    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詹姆士创用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人的思
维活动和经验处于连续不断。变化不定的流动状态,像河流一样川
流不息。詹姆士认为,意识流具有五个特征:(1)属于个人内心
独有的。(2)永远在变化的。(3)连绵不断的。(4)是应付
独立于思想之外的对象的。(5)是可以对对象加以筛选的。意识
流理论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甚大,作为一种写作方法,作家诗人试
图记录纷乱无序。难合逻辑地流过人物大脑的感觉印象、纷杂记忆。
这种方法,揭示了人混茫的原始经验和内心真实。但真正的杰作,
不能纯然使用意识流;作为局部效果,它有极高价值。

意图迷误和感受迷误
    新批评派理论家使用的术语。指两种错误的批评方法:“意图
迷误”是从作者创作意图、写作过程来评价作品的方法。“感受迷
误”是从读者心理反应、感受来评价作品的方法。新批评派认为,
批评家的注意力应全部集中于作品本身,文学作品是自足的存在,
对文本世界来说,重要的不是作家、诗人想写什么,而是落实到文
本上的东西。这种立场有助于批评家从“作家中心”和“读者中心”
中走出,确立“文本中心”立场,但绝对排斥作家意图和读者的能
动反应,也有显而易见的偏颇。

意象
    意象是诗的基本艺术符号,它是诗人感情、智性和客观物体在
瞬间的综合。它暗示着诗人内心世界的图景,是具体化了的感觉。

意象派
    二十世纪初二十年内英美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庞德认为,
意象是“在一瞬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意像派的基
本原则是(1)直接处理“事物”,无论它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2)决不使用任何无助于表现的词语。(3)诗的节奏,要用音
乐性短语,而不要按拍节的机械重复来写作。意象派诗歌是短小、
干脆、写事物的诗歌,他们追求强烈、精确、客观。作为对浪漫主
义诗风的挑战,意象派写出了非感伤、非矫揉造作的现代诗人的情
感体验。但与象征派(特别是后期象征派)诗人相比,它在诗歌承
载经验和智性的广度上,显出了薄弱。意象派的代表人物有:庞德、
休姆、弗林特、威廉斯、阿尔丁顿、多丽特尔(H.D.)等。

意象叠加
  指在一个意象上叠加另一个意象,构成感觉的“和弦”效果
(二者联合起来暗示大于二者意味的新的综合意象),从而完成诗
人更复杂的寄托。

意境
  中国古典文论的核心词之一。指艺术家审美体验、情趣、理想,
与经过提炼、加工的生活形象融为一体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
是主观与客观、有限与无限、意与境、情与景的高度统一,达到一
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境界。

Z

主体移心
  后期结构主义使用的术语,意指取消主体(人)的中心地位。
他们认为,以往某些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从主体性出发,
把人和人的意识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结果,世界成了主体的世
界,成为被意识化了的世界,社会历史成了依附于个人意识的东西。
主体移心论者强烈反对这个绝对的主体概念,反对把主体作为哲学
思维的中心。因为在他们眼里,世界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主体
只是这个关系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或项目,它消融在这种关系网络中,
而没有自身的独立性与绝对稳定性。因此,在他们看来,主体的中
心地位纯属意识的虚构。这种理论于八十年代中期被译介到中国,
但真正发生影响却是在九十年代中国学术界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热”
中。

主题意象
    或称核心意象。指在诗中反复出现,内涵指向作品主题,具有
象征意味的一种意象。

自白派
    二十世纪中叶兴起于美国的诗歌流派。该派反对现代派诗中的
“非个性化”原则,主张诗歌表现自我内心体验。诗人将自己的痛
苦、分裂、忧惧、梦幻乃至隐私写入诗中,坦率地倾诉个体生命的
体验,自白派代表性诗人是:洛威尔、伯里曼、普拉斯、塞克斯顿、
罗特克等。自白派诗歌对我国“新生代诗”(特别是其中的“女性
诗歌”)有极大影响。

杂语喧哗
    或译“众声暄哗”。这是前苏联批评家巴赫金创用的概念。指
异质的、杂多的语言的竟相齐鸣之情形,或者说社会语言的多样化、
多元化状况。“杂语喧哗”是我国九十年代文化界的突出状况,它
对主流意识形态语言和精英独自式语言都有消解作用。在反对独断
论和精神等级制上它有很大意义,但同时亦带来价值削平、深度缺
失等负面效果。

张力
    指诗中应有互补因素、逆反因素、对立因素之间的冲突与平衡。
张力就处于相对立的力。冲突或意义彼此分辨又彼此关联的结构关
系中。“张力”一词含义广泛,不同的批评家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
它。我们可借用物理学中的“张力”概念来意会诗中的“张力”:
不同向度的作用力产生的物体内部的拉力。可替换词为:“紧张关
系”。

知性
    又译为“悟性”,指人认识能力三个环节——感性、知性、理性
——中之一。在康德看来,“我们的一切知识从感性开始,由感性而
知性,最后以理性结束。”但对诗而言,纯粹的感性未免浅陋,严饬
的理性又会丧失诗美。知性介于二者之间,是描述诗人创造力形态的
较理想的词语。但审美意义上的知性与哲学意义上的知性有所不同,
故有人将之译为“悟性”。

直觉
    指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感受。柏格森认为,直觉是一种使认
识摆脱经验和理性的内心活动,它能够突然地看出处于对象后面的生
命的冲动,在一瞬间完整地把握宇宙的精神实质。这种理论对现代诗
影响很大,以致在八十年代中期,“直觉主义”成为我国许多诗人在
做理论自我表述时的关键词。




--

  六月的痛苦慢慢驶进

  太阳变黑的风景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etp4.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2.8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