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ab (香格里拉), 信区: Aerospace
标 题: 中国空间技术的历史回顾与现状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Nov 26 12:59:20 1998), 转信
中国空间技术的历史回顾与现状
我国建立自己的空间技术研究中心的构想始于中国航天创建
初期。1958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此后,
中央就把人造卫星列入国家重点项目。1968年2月,中国空间技
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国航天总公司的前身第七机械工业
部,钱学森同志任院长。这一举措,不仅使我国建立空间飞行器
研究中心的构想变为现实,又标志着我国空间活动由初期的探索
、准备阶段上升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利用阶段。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建院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
关怀下,在国防科工委和航天总公司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有关部
门的支持下,经过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在航天器的研制和卫星
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30年来,我国共自行研制和发
射了40颗各种类型不同功能的人造卫星,航天高科技为我们祖国
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70年4月24日,由我院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
红一号”发射成功,这颗人造卫星在当时不仅具有较先进的技术
,而且其重量也超过美、苏、法、日第一颗卫星之和。东方红一
号的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苏、法、日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
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进入了新时代。
1971年3月3日,我院研制的实践一号科学试验卫星顺利升空
,此后在空间运行了8年,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
从1975年开始迄今,我院研制的17颗返回式卫星先后发射并
成功回收16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
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80年代后,我国空间事业实现了由科学
试验到应用的转变,卫星研制技术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981年
,我们利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把三颗卫星送入太空
。从而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为跟踪世界现代卫星技术,70年代末,研制发射静止轨道通
信卫星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攻克了姿
态控制、通信转发器、统一载波测控系统等关键技术。1984年4
月8日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在此后不到两年
,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又于1986年6月2日发射成功,在当时使我国
成为继美国、苏联、欧空局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具有发射地球静
止轨道卫星能力的国家。1997年5月12日,我院研制的东方红三
号广播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此举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研制技
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80年代初,国务院决定开展气象卫星的研究。我院广大科技
工作者迎难而上、奋力攻关,于1988年9月7日,发射成功风云一
号气象卫星。与此同时,我院与兄弟单位一起开展了静止轨道气
象卫星的研制,于1997年6月10日,成功地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定点于东经105度地球同步轨道,从而使我国成为继美、苏后第
三个能同时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经过几十年的拼搏,我国的卫星研制技术已日臻成熟。在卫
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卫星姿控、温控、地面指令与数据
接收站研制技术等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同时,建立形成了中
容量通信广播卫星、返回式卫星、对地观测卫星和现代小卫星等
4个系列的卫星平台,这些卫星平台的建立和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不仅将有效地提高卫星可靠性、长寿命,同时还将大大加快研
制速度,努力达到年均研制4到6颗卫星的能力。
30年奋斗,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配套、具有相当规模和
较强能力的卫星工程体系,不仅能够研制各类应用卫星,而且能
承担更复杂空间飞行器的研制使命。
30年来,中国的空间技术在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促进经济发
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去也好,今天也好
,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
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
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
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
1984年4月8日,我国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迎来了中国卫
星通信的新时代。一系列通信卫星的发射成功,广泛用于电视、
广播、长途电话、电视教育、金融、电力等部门,使我国收看电
视的人口覆盖率由30%增加到83—84%,基本上改变了新疆、青海
、西藏、云南、贵州、四川等边远地区及海防收视难、通信难的
状况;中国教育台每天通过通信卫星播出30个小时的节目,每年
可节省培训费几十亿元。通过通信卫星,为全国500多个大中城
市开通了长途自动拨号的电话,利用卫星向各地传送报纸整版版
面,实现全球性数据通信和计算机通信。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
发射的通信卫星所创造的直接效益达20多亿元,其社会效益是无
法估量的。
我院研制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所获得的高质量的卫星云图照
片,已达到国际水平。利用卫星云图,进行天气预报,为国民经
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与此相配套的
由我院研制的指令与数据接收站投入运行,成功的保证了第八届
全运会的举行,同时还为长江截流提供了可靠、优质的气象服务
。
多年来,我国研制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在国土普查、地质调查
、石油勘探、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地震预报、铁路选线、考古
研究等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从1987年开始,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作为空间微重力
试验平台,为国内外科研单位进行了300多项搭载试验,使空间
微重力试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新材料的研制生产、合成新的
药物、改善传统的农作物栽培等,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用返
回式卫星进行的空间育种试验,在航天和农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下,取得了重大突破。经过空间育种选育的水稻卫—36株系,单
株质量在50克以上,比对照增产20%。经太空育种的青椒,已形
成单果达350克的新品种,亩产增加20%—30%,VC含量明显增加
。小麦、番茄等其他农作物种子经卫星搭载培育,也都获得了新
品系,在试种中取得丰收。实践证明,利用空间飞行器进行太空
育种并选育推广是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实现“科教兴农”
的有效手段。
空间技术集中了人类社会的最新技术成果,同时空间技术又
客观地推动了科技进步和发展。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
不少新兴产业的新兴科学的发展。例如,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
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随着四个现代化建
设的需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贯彻“以天为
本,天地结合”的方针,已将1800项空间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
济各部门,开发出的STD总线工业控制电脑、医用X线电视诊断系
统、新型铁路车辆红外线热轴探测系统等多种高质量、高水平的
民用产品。这些技术运用于电视转播、纺织、石油、交通运输、
医疗等行业,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形成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
效益。
在技术上由我院承建的深圳证券交易VSAT卫星通信网利用航
天高科技,实现了同时广播、双向数据传输、数话并举的实时通
信和异地报盘、成交回报和行情、公告播级一体化。该网于94年
8月正式开通,运行情况稳定。委托成交传送到不重、不漏、不
错,即时成交回传迅速,行情播放准确及时,解决了深交所异地
会员与深圳证券市场的证券业务通信的急需,极大地推动了我国
证券业务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做出了实际贡献
。
同时,中国空间技术国际合作不断扩大。早在1987年和1988
年,我院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就为法国的马特拉公司和原联邦德国
宇航公司搭载了微重力试验装置,已发射的巴基斯坦卫星在我院
进行了环境试验,我院还为发射瑞典卫星提供了旋转火箭,现在
和巴西共同研制的资源卫星已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们正在利
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努力开拓空间技术进入国际市场的新领域。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我院有
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人
,部级有重大贡献的专家63人,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正在为推动
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www-post@bbs.hi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6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