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ANHAN (空间点阵), 信区: Aerospace
标  题: 中国航天四十年
发信站: 紫 丁 香 (Tue May  2 08:57:57 2000), 转信

从1957年10月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到今天空间站和航天飞机载人长期
飞行,40年来,航天技术日新月异,获得了惊人的进展。我国航天科技工业跟踪
世界航天的风雨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同样取得了辉
煌成就。
四十年的中国航天,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拼搏腾飞、屹立于世界的发展道路。
发展导弹 保卫国防
我国航天事业,同世界航天大国一样,也是从仿制、研制导弹开始发展的。50年
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周恩来总理组织制定
了包括火箭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56年刚从国外回国不久的火箭
专家钱学森博士提出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中央作出决策,在钱学森的主持
下,集中30多名专家和100多名应届大学生,组成最初的科研队伍,在十分简陋的
条件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始攀登航天技术高峰。
在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1956年10月8日建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利用苏
联的援助,通过仿制,学习自行设计的本领。我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发愤图强,刻
苦攻关,突破了P2导弹的仿制关。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
地导弹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它的发射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转
折点。
任何事业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国航天技术发展道路上第一次重大挫折,是第
一种自行设计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首次发射失败。1962年3月21日,这枚导弹在
发射升空21秒时,因控制系统失稳和发动机起火,69秒时在发射台附近坠毁。但
广大航天科技人员和工人毫不气馁,经过两年的辛勤努力,1964年6月29日我国独
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腾空飞起,沿着预定弹道飞行,命中目标。这是中国战略导
弹发展的良好开端。
6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频传捷报:1966年我国导弹核武器发
射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中程和中远程导弹相继完成飞行试验;1971年洲际导弹
飞行试验基本成功。最令世界震惊的是,我国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取得的
胜利。
1977年,我国决定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试验发射9000千米以上的远程运载火箭。
在总设计师屠守锷的带领下,几百家工厂、研究所的数万名科技人员和工人经过
3年奋战,按计划于1979年12月31日24时之前完成研制全过程,做好了发射试验
在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1956年10月8日建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利用苏
联的援助,通过仿制,学习自行设计的本领。我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发愤图强,刻
苦攻关,突破了P2导弹的仿制关。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
地导弹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它的发射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转
折点。
任何事业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国航天技术发展道路上第一次重大挫折,是第
一种自行设计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首次发射失败。1962年3月21日,这枚导弹在
发射升空21秒时,因控制系统失稳和发动机起火,69秒时在发射台附近坠毁。但
广大航天科技人员和工人毫不气馁,经过两年的辛勤努力,1964年6月29日我国独
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腾空飞起,沿着预定弹道飞行,命中目标。这是中国战略导
弹发展的良好开端。
6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频传捷报:1966年我国导弹核武器发
射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中程和中远程导弹相继完成飞行试验;1971年洲际导弹
飞行试验基本成功。最令世界震惊的是,我国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取得的
胜利。
1977年,我国决定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试验发射9000千米以上的远程运载火箭。
在总设计师屠守锷的带领下,几百家工厂、研究所的数万名科技人员和工人经过
3年奋战,按计划于1979年12月31日24时之前完成研制全过程,做好了发射试验
的一切准备。1980年5月18日上午11时45分,随着一声山崩海啸般的轰响,一枚
巨型火箭拔地而起,划破万里长空,直飞南太平洋。经过30分钟的飞行,远在万
里之外的火箭落区传来火箭准确溅落在预定海域的喜讯,我国远程运载火箭全程
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为征服太空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自80年代以来,我国洲际导弹全程试验和水下潜艇发射固体战略导弹相继成功,
表明中国已经掌握了有效的反击能力,提高了国防现代化水平。同时,各种战术
导弹获得重大进展。陆续研制成功中低空防空导弹系统和便携式低空防空导弹系
统,基本形成能攻击不同空域目标、具有不同发射方式的装备体系;已拥有从岸
舰导弹到空舰、舰舰、超音速反舰导弹等飞航式导弹系统,初步形成具有多种打
击手段、多种装载方式的装备体系,具备了抗登陆、封锁重要水域和近海作战的
能力,增强了海防力量。我国研制发展导弹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目的,建立自己
巩固的国防,对付任何敌人的侵犯,打破超级大国的垄断地位,维护世界和平。
卫星应用 造福人民
我国发展航天技术,不参加外空军军备竞赛,把力量集中在研制各种应用卫星,
为国民经济建设、造福人类服务。在毛泽东主席“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下,从1965年开始实施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工程的研制计划。

1965年在我国地地导弹取得一定进展的基础上,钱学森等科学家建议加速航天技
术的发展,并受命领导第一颗卫星的研制工作。著名火箭专家任新民作为这项计
划的技术总负责人,带领一批科技人员和工人,排除“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战
胜技术上的困难,仅用5年时间先后如期完成“长征1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1号”
人造卫星的研制任务。1970年4月24日,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起我国第一颗
人造卫星,从太空传到地面的东方红乐曲声,表明卫星上天后实现了“抓得住、
测得准、看得见、听得着”的要求。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
的国家,中国航天掀开了新的一页。
我国研制并发射成功的第一种应用卫星,是返回式遥感卫星。它的总设计师王希
季从50年代后期参与探空火箭的研制开始,在卫星返回技术领域独有建树。在他
的主持下,与参加“长征2号”运载火箭设计研制的科技人员密切配合,保证了卫
星返回地面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选择了十分有把握的卫星着陆方式和地点。1975年
11月26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在轨道上正常运行3天后载誉凯旋。卫
星回收技术复杂,目前也只有美国、俄罗斯和我国掌握了这一高难技术,表明我
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长征2号”运载火箭经过不断改进,增大
推力,提高性能,在发射返回式卫星中屡建功绩。迄今我国共成功发射17颗返回
式卫星,其中有16颗均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它们所获得的遥感资料对国土普查、
大地测量、地震预报、矿产资源勘探、农林水利开发、铁路航道选址、海洋研究、
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都产生了重要作用。
从1977年开始,在张爱萍将军的组织指挥下,我国科技人员担负起了攻克同步静
止轨道通信卫星的任务。在整个通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任新民的主持下,火箭专
家谢光选负责组织研制新型“长征3号”运载火箭,其中最关键的技术是研制火箭
第三级的液氢液氧发动机。我国科技人员经过反复试验,攻下了这一低温推进剂
火箭技术的堡垒。1984年1月29日,最新研制的“长征3号”火箭初试锋芒,由它
发射的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由于第三级火箭二次启动发生故障而未能送到赤道上空
36000千米的静止轨道,只在一条大椭圆轨道上进行了通信试验,这次发射获得基
本成功。两个月后的4月8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再次发射“东方红2号”试验
通信卫星完全成功,卫星定点在东经125°赤道上空的同步静止轨道上,通信广播
和电视传输效果良好。后来,我国又用这种先进的运载火箭连续发射成功6颗实用
通信卫星,开辟了我国卫星通信的广阔道路。
与此同时,在总设计师孙敬良的领导下,我国开展了使用常规燃料的“长征4号”
运载火箭的研制,并于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先后成功地发射了两颗“风
云1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它们为我国气象预报、环境监测、防灾减灾等提
供了先进手段,取得显著效益。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成功发射太阳
同步轨道卫星的国家。
从90年代开始,我国航天型号进入更新换代的发展阶段。经过几年的攻关,1997年
5月12日和6月10日,我国先后用“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发射新一代通信卫星“东
方红3号”和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发射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2号”传出捷报,
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和通信、气象现代化建设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拥有9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覆盖了近地
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静止轨道的所有轨道范围,发射成功40颗不同类型的
国产人造卫星,包括科学试验、国土普查、通信广播、气象观测等多种应用卫星,
在航天技术的一些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跨出国门 走向世界
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一项伟大成就,是它迈着坚定步伐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
1990年4月7日,我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
洲1号”通信卫星准确送上预定轨道。我国运载火箭首次发射美制卫星成功,壮国
威,振民心,表明我国以无可争辩的实力跻身国际商务发射市场。
我国航天发射要在国际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拥有更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我国
航天专家提出采用捆绑技术研制大型运载火箭的设想。经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长征2号E”捆绑式火箭提上了研制日程。在总指挥王永志和总设计师王德臣的
组织下,我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征服了火箭捆绑技术的所有难题,在规定的期限内把
一枚巨型运载火箭竖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架上。1990年7月16日,这枚象
征中国巨龙腾飞的“长征2号E”捆绑式火箭一举发射成功,从而为履行发射美制
澳星的合同铺平了道路。尽管出现1992年3月22日发射澳星的失利,但终于在1992年
8月14日和1994年8月28日用“长征2号E”捆绑式火箭先后把两颗澳星发射入轨,
胜利地完成了这一举世瞩目的任务。
在中国航天走向世界的道路上也充满荆棘和风险,遭受过令人痛心的失败。1995年
1月26日“长征2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发射“亚太2号”通信卫星和1996年2月15日
“长征3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国际708通信卫星先后失败,使我国对外发射服务出现
严峻局面。但是这些困难并不能阻止中国航天进军国际舞台的步伐。我国“长征2号
丙”、“长征3号”和“长征2号E”捆绑式火箭都创造过成功发射外星的纪录,
特别是1995年12月28日“长征2号E”捆绑式火箭发射美国“艾利斯达1号”通信卫
星成功,足以证明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国际发射服务市场所享有的地位。
我国从为外国客户搭载试验装置起步,迄今已成功搭载和单独发射9颗国外卫星,
在国际商务发射市场赢得了一席之地。
中国航天科技工业40年取得的成就和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能力,成为
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对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和威
望,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可以预料,中国航天在跨世纪的长征中,将获得新
的振兴和腾飞,为开发太空、造福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                                                              

--



         一阵风起,我心与之飞翔
 
              yanhanism@263.net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188.5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3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