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ain (江南好), 信区: CRC
标  题: 从通信技术主题看我国通信产业发展(二)
发信站: 紫丁香 (Sat Sep 20 12:24:02 1997)

    我国的通信市场是相当开放的,通信产业发展的速度也是相当快的。国内目前
整体应用水平可以说是一流的。外国公司许多仍在试验室的产品,我们已经在打算
购买。我们国家应用先进技术的时间比国外差不多要提前两年,国内在1993年开始
大量引进的先进设备,法国电讯1995年10月才开始使用。从通信技术角度来讲,能
一步跨到最先进的技术是好事,但从市场角度来说,从研究开发的角度来说,未必是
好事。因为一开发出来即投入使用,等于没有给我们研究开发留有一点时间。如果
我们的市场需求能稍晚一些,那么我们开发出来的产品也可立即投入使用。但现在
由外国公司抢先一步,那么用户极容易"先入为主",通信部门也都不希望型号太多,
这对我们的压力相当大,我们必须在性能/价格比等各方面与它竞争。此外,现在的
电话普及率仅4.6%,到2000年的10%还有很大范围,外国公司纷纷看好中国市场的巨
大潜力,不惜降价销售。这样,我们劳动力价格便宜的优势也就难以体现出来了,目
前他们在国内的ATM交换机价格基本趋于500元,而在国外差不多是几百美元,差距
相当大,因此使我们在价格方面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当然我们在软件方面还
是有相当大的优势的,通信产品的发展使软件工作量很大,软件经常需要版本更新
,因此对国外的产品来说,也许现在卖给你会便宜,但将来版本更新时会很贵。其
次,软件很多方面涉及到一个国家的通信布局,其中有一些属于通信主权范围,不可
能全部交给外国人。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我们的民族通信产业应该说还是有一定市场的,但总
的来看,道路是艰难的,市场并没有敞开着大门,等着你随便进来。从这个意义上来
说,我们始终要强调的是,争取出成果并不是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怎样开拓市场,把
它产业化。


     由于目前我们的成熟程度和竞争能力还相当有限,要在邮电部的主要"干线"
上同外国公司较量是比较困难的,但就支线、本地网这些市场来说,一来比较小,外
国公司尚无兴趣顾及;二来其技术支持服务要求比较高,外国公司也不愿意费事。
我们可以从这些小领域着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国家来讲,也已经认识
到需要扶持民族工业,象计委从"攻关"来支持,科委从"863"
来支持,经贸委从"贷款"来支持,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通信产业的发展。

     我们国家提出现在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集约型体现在结构型效益、
规模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就通信产业而言,当然也存在着规模效益,而我国现在的]
通信企业规模可以说都不大,这不是指其生产能力不够,而是说他们的市场开拓程度
不够,或者可以这样认为是"没有市场的市场经济"。而规模一旦上不去,竞争能力自
然也不会大。有些象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品本来可以自行开发,但由于规模上不去
结果导致开发不合算,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此外是科技效益,这几年大部分通信企业
都采取了一些改造措施,其中许多都采用与国外企业合资的方法,使生产条件得到很
大改善,但通信产品更新换代一日千里,这批产品合资了,一两年后遭到淘汰,是不是
再去与另外一家外商签订合同呢?这也就是说,我国的许多通信企业依靠自身科技力
量来进行科技改进的能力比较差,目前仍有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仍然热衷于
与外商合资。事实上,由于我们的宏观调控并不是很好,每个单位的力量又都比较
薄弱,结果一是导致缺乏合理的组织与分工,彼此之间互相残酷竞争;二是许多电讯
设备厂商纷纷与外商合作,造成一些象光纤、光缆生产线的过剩,而无法团结起来形
成一股与外国公司抗衡的巨大实力。


     从这个意义来说,通信产业的发展仅靠"863"来团结一部分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要真正形成一个产业,同国外相抗衡,必须从国家政策、统一组织等方方面面来
加以引导。为了复关,通信产业必须作出一些让步———放开通信市场,降低关税
。这给国内通信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压力,从国家来说,对重要的先进设备的引
进必须制定一定的技术规范来加以约束和限制,不是"你有什么,我就进什么",而
是"需要什么进什么",中国的电讯网并不是外国公司的试验场,事实上在国外叫的
很响的产品,并不一定马上就需要投入使用,也未必就非常适合国内的具体国情。
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给国内通信产品多一些机会发挥其作用,使我国的通信
产业更迅速地壮大。

--
※ 来源:.紫丁香 pclinux.hit.edu.cn.[FROM: sys02.hit.edu.c]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4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