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iracle (若尘), 信区: CRC
标 题: NO.7信令系统在我省的应用(1)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Jan 31 15:57:31 1999), 转信
(一)、NO.7信令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图 1 NO.7系统结构1
1、NO.7信令系统采用功能模块化的结构,主要包括消息传递部分(mtp)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用户部分(up)。(如图1)实现呼叫的建立和
释放功能。此外还开发了OSI数据分层模式和设计方法,采用了分层结构实
现数据分散应用处理。使系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能够适应计算
机通信和电信网智能化发展的需要。
(1)、消息传递部分(mtp),MTP的主要功能是在信令网中提供可靠的信
号信息的传送。 它包括信令数据链路功能(第一级)、信令链路的功能
(第二级)和信令网的功能(第三级)。第一级(信令数据链路功能),
规定信号数据链路的物理电气和功能特性确定数据链路连接方法;第二级
(信令链路的功能) ,规定在一条信号链路上消息的传递和与其传递有关
的功能和程序;第三级(信令网功能)规定在信号点之间传递消息的功能
和程序,包括信号消息处理和信令网管理两部分,能保证在信号链路和信
号转接点故障的情况下可靠地传递信号消息。
(2)、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信令连接控制部分扩展了MTP的业务
功能, 增加了利用全址地址(GT)和子系统号码(SSN)的寻址功能,
即:信令连接控制部分为消息传递部分提供附加功能,以便通过NO.7信令
网,在电信网中的交换局和交换局,交换局和特种服务中心(管理和维护
中心)之间传递电路相关和非电路相关的信令消息和其他类型的信息建立
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网络业务。它提供四类业务(a)0类:基本无连接
类;(b)1类:顺序无连接类;(c)2类:基本定向连接类;(d)3类:
流量控制定向连接类。
(3)、ISDN用户部分(ISUP),规定电话或非话交换业务所需的信令功能
和程序,它不但可以提供用户基本业务和附加业务,而且支持64kbit/s和
n×64kbit/s等多种承载业务。
(4)、交互能力(TC),是NO.7信令方式的一种通信规程。只规定了OSI
的第7层(应用层)的规程(TCAP),TCAP主要包括移动应用部分(MAP)
和运营,维护和管理部分(OMAP),MAP规定移动业务漫游和频道越局转接
等程序。OMAP只提供 MTP路由证实测试和SCCP路由证实测试程序。
(二)、NO.7的消息格式
消息格式采用不等长的信令信息。NO.7信令方式采用三种信令单元:消息
信令单元(MSU),链路状态信令单元(LSSU)和填充信令单元(FISU)。
(如图2)
图2 信号单元基本格式1
MSU传送NO.7信令消息(如TUP,ISUP和TCAP消息)时使用;在接通,恢复
和退出信令链路时使用LSSU;在正常工作的信令链路上无信号消息业务时
发送FISU。
二、NO.7信令系统在我省的应用分析
(一)、NO.7信令系统的组网原则
NO.7信令网由信令点(SP),信令转接(STP)和信令链路组成,它是为
NO.7信令方式的多个用户传送信令信息提供的专用数据网。
1、NO.7公共信道信令网的可靠性要求:为了保证信令网具有足够的可靠
性,应尽量选用高可用性的信令点,信令转接点和信令链路设备的基础上
提供安全冗余措施。(1)、附加信令路由,每个信令至少连到两个信令转
接点,一条信令路由故障时,倒换或选择至另一路由。(2)、附加信令链
路,信令点和信令点(或信令转接点)之间至少设置两条信令链路,正常
情况下采用负荷分担方式工作,一条信令链路故障倒换到另一信令链路。
(3)、附加信令设备,每个信令点和信令转点都备有一定的备用信令设
备,一旦信令链路故障,可以启用备用的信令设备替换故障的信令链路。
2、我国NO.7信令消息信号单元的路标和链路的负荷分担:信令消息处理的
消息选路功能。在每一信令点用于确定到消息目的地信令点地去的信令链
路组和信令链路。消息路由要根据消息信号单元中的路由标记和业务表示
语来识别。我国的路由标记格式采用24bit位长信令编码。(如图3)
图3 我国NO.7消息信号单元的路由标记2
目的地信令点编码(DPC)指出消息要达到的目的地,源信令点编码
(OPC)指出消息起源点,信令链路编码(SLC)是用于负荷分担的选择信
令链路的编码。信令业务负荷分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同一链路组内的
不同信令链路分担信令业务,另一种是不属于同一链路组的链路分担信令
业务。(如图4)
图4 信令业务分担3
(二)、我国NO.7信令网的组成结构
我国采用三级信令网结构,第一级为高级信令转接点(HSTP),第二级为
低级的信令转接点(LSTP),第三级为信令点(SP)。NO.7信令网采用了
备份冗余度的措施来保证整个信令网的高度可靠性。(如图5)
图5 我国NO.7信令网结构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wb502.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3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