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dc (高个子,大胖子), 信区: CRC
标 题: 试论我国数字集群通信共网的发展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May 28 03:35:50 2002) , 转信
试论我国数字集群通信共网的发展
郑祖辉
------------------------------------------------------------------------------
--
集群通信在我国徘徊了十年左右后,终于开始从模拟走向数字。2000年12月28日信息产业
部关于我国“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体制”的推荐性行业标准的发布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
,数字集群通信正式开始亮相登台了。在随后的2001年,为了推广和促进数字集群移动通
信在我国能够走上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信息产业部的有关司、局以信息产业部的名义发
布了几个指导性文件;有关司、局领导也先后发表了多次具有指导性的重要讲话;“集群
通信应用与发展论坛”和国内一些部门、公司也都召开了多次数字集群通信研讨会,交流
了经验,同时国外数字集群通信生产商也多次介绍各自的产品和新技术的发展。相信2002
年我国的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的发展将会更向前推进一步。
一、数字集群通信共网
原先模拟集群通信共网已有运营,如上海国脉、深圳润迅和北京华讯三个公司的模拟集群
通信网都分别为上海、深圳和香港以及北京都做出了贡献。对数字集群通信共网的认识是
经过了近一、两年的研究、探讨、建设和发展才逐步明确起来的。
1、数字集群运营共网与政务共网
按照模拟集群通信共网的思路,数字集群通信共网概念的形成似乎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的事情:即数字集群共网也是由投资商和运营商操作、运营,在某个区域内构成一个几万
或十几万用户的大网。这个网的用户主要是集团用户,可以像使用蜂窝手机那样到运营公
司去购买用户终端、缴纳入网费和通信费等。这种集群共网已和原来由某个部门、单位或
公司所拥有的仅供内部使用的小型专网不同了。它的用户也分布在政府、公司、企、事业
单位(如公用事业、公共安全、公共运输、市政服务、机场、港口、车站、工矿、建筑、
维修及保安等等)中,这些不同的部门和行业又可各自组成一个群(组)进行各自的调度
指挥,而群组之间相互不会干扰。这种网真正能发挥集群通信的特点,即:共用频率、共
用信道、共享覆盖区、共享通信业务和各个部门又可各自组成一个组(群)的虚拟专网(
VPN〕进行各自的指挥调度,即通常称为“集小群为大群”等。集群通信共网的用户面分布
更广,可以有各个部门的用户,有了这个大网平台,有些要建网的部门就不必为频率、中
继线、资金的筹划而伤脑筋,也不必为设计、建网而花功夫,更不必为建网以后的售后服
务包括设备的维护和修理而发愁。
所以集群通信共网是一个商业性实体,由专门的运营公司来运营;它是在以体现社会效益
的基础上体现经济效益为主的,为了能获取利润,运营部门肯定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搞好网
络,做好对用户的售后服务工作;而它最重要的优点是能够集中使用频率,提高了频率利
用率。因此在一个省、一个地区或一个流域建立这种共网是可行的。正因为这样,现在有
不少部门和运营商已经着手和正在进行数字集群通信共网的建设。但随着数字集群通信共
网的发展,另一种数字集群通信共网的模式也出现了,这就是政府各部门使用的非运营性
的共网,这种网主要以社会效益为主,由政府或各部门联合投资,共同使用。所以称前者
是运营共网,它是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获得经济效益的;而后者称为政务共网,主要
是着眼于社会效益的,这种共网还将在很快会兴起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中作为主要的移动
通信平台而发挥它的作用。这两种共网都是具有较高的频率利用率,符合信息产业部无线
电管理局2001年518号文件精神,政府也将支持它们的发展。
2、政府和政策为发展数字集群共网创造条件
事实上,政府和政策都已为我国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信息产
业部除了通过科技司以部的名义发布了我国《数字集群移动通信体制》标准外,无线电管
理局己先后几次发布了有关发展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的频谱规定的通知,2001年9月无线电管
理局还专门在湖北召开了全国会议,主要研究信部无(2001)518号“关于800MHz集群频率
使用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文件贯彻问题;谢飞波副局长在2002年1月下旬再次明确指出数
字集群通信优先共网形式,无线电管理局支持它的发展。电信管理局在2001年8月召开的数
字集群通信论坛上发表了对发放数字集群移动通信共网的运营许可证初步意见后,正在作
进一步的具体工作,使运营许可证的规定更加细致和明确。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和信息化
推进司也都为数字集群通信产品的二次开发和增值业务以及培训打开了“绿灯”。
3、较大规模数字集群共网建设即将展开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一些数字集群通信的网络建成并投入应用,其中最引入注意的是上海
联通国脉公司iDEN的小型Harmony网(16个基站,10000用户容量)已于去年9月份建成,并
在APEC会议上正式使用,获得了好评;之后该公司与Motorola公司商谈在原Harmony网基础
上第一步再扩建到40个基站的合同,并已于2002年年初正式签约。上海市公安局于2001年
新建的我国第一个采用Motorola公司的Dimetra系统的TETRA网也已开通使用。天津市水利
厅的15个基站采用Nokia公司TETRA系统的水利网也已开通。至此,我国己投入使用的数字
集群通信网除了三年前已正式运营的福建省集群通信公司和2001年8月深圳市运输局建成的
两个iDEN数字集群通信网外,又增加了几个网。另外,北京的一个Harmony网也已建成、开
通。四川成都采用Marconi公司、湖北荆州采用Nokia公司和湖北武汉采用Motorola公司的
三个TETRA试验网已都已于2001年3月、10月和2002年1月分别通过了测试、验收。除了以上
这些可以见到实际设备和投入使用的以外,还有一些数字集群通信网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
行中,其中如广州地铁、北京轻轨(先后由Motorola公司的Dimetra系统中标);沈阳至秦
皇岛铁路的TETRA系统由Marconi公司中标。四川前锋公司早于2001年10月就发出了标书,
据了解将很快揭标。重庆通发公司在重庆第一步拟建的一个16个基站的Harmony系统已于2
002年2月8日正式与Motorola公司签约。而国家某部拟在北京建一个采用IETRA系统的政务
网也正在紧张进行中。至于最受人关注的北京华讯集团的数字集群通信网在经过了长达数
年的选择后,华讯集团已于2001年年底与Nokia公司签订了采用该公司TETRA系统的框架协
议,Nokia公司并宣称将于2002年年内建成70个基站并开通网络。深圳润迅在原模拟集群通
信网已无法扩展的基础上决定与上海国脉一样,改建数字集群通信网,并与广州联信合作
(联信已确定在广州建一个iDEN数字集群网)建设全广东的数字集群通信网。
最使人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在天津市。2001年12月由天津市人民政府信息化办公室、天津
市无委会办公室和中国远望通信公司联合召开了“天津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研讨会”,会议
发布了天津市即将在较短时期内建设一个采用iDEN系统的数字集群移动通信共网,参会的
有关的无线电管理局和无委会办公室的领导(如北京、天津、山东、辽宁等,河北未到)
,达成了一个为“环渤海”的数字集群通信网联网的倡议,实际上也是一个为我国承办20
08年奥运会以北京为中心的“大北京”的数字集群通信联网的构想。当然除了以上这些数
字集群通信的共网和少量专网外,还有湖北、江苏、浙江、陕西、内蒙古、山西、吉林、
黑龙江等省、市的信息产业厅、无线电管理部门和运营公司也先后都表示了要在本地区建
设数字集群通信共网。因此可以说,我国较大规模数字集群移动通信共网的建设即将逐步
展开。
二、选用数字集群通信共网的体制
在发展数字集群移动通信共网时选好体制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对推荐的两种体制进行很好
的分析和比较。
1、TETRA和iDEN各有千秋
TETRA和iDEN两种被推荐的体制各有优、缺点。从这两种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原本发展来分
析,TETRA系统的最初设计是针对欧洲公共安全的需求而开发的数字集群通信专网,所以它
的应用特点是面向各个部门自己使用的专用指挥调度通信网,而且目前欧盟国家建立的TE
TRA系统主要应用于公共安全系统。TETRA的应用场台也可从其确定的频段中看出来,即在
380-400MHz和410-430MHz的两段频率中,其中专有一段是用于公共安全的,但是TETRA也正
在努力向集群通信共网方向发展。iDEN系统原本就是为共网使用而设计的,所有它在指挥
调度功能上略 差于TETRA系统,而与公众网的连接却是下了功夫的,但iDEN也在向专网方
向发展,如它的Harmony系统,但最近Motorola公司透露Harmony系统将有重大改进,如增
加了分组数据功能、扩大了用户容量等。
2、TETRA的发展与“六国八制”
从进入我国的时间来说,iDEN系统要比TETRA系统要早两。三年,它的技术成熟度也高一些
;但是TETRA系统也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和成熟性,特别是TETRA系统的指挥调度功能是比较
齐全的,而iDEN系统只能说是基本具备指挥调度功能。 TETRA系统也确实在加快地发展和
改进,尤其是最近一年来进展是明显的,如TETRA从原400MHz频段改进到我国规定的800 M
Hz频段的产品能在多半年的时间内实现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几个公司都有新技术的改进,
而且,Marconi、 Motorola、Nokia和R/S等公司的TETRA系统都已经过我国无线电监测中心
测试合格,取得了入网合格证。Nokia公司的一些产品改进和发展工作是有成效的,如开发
了7号信令的交换机等;Motorola公司的Diemetra手机也将推出多种款式。而特别要提出的
是TETRAMoU的工作非常活跃,如2002年年底在法国召开了第四次国际TETRA MoU大会,它将
会更快地推动TETRA的发展。
但目前进入我国的TETRA系统已由原来的五个公司的产品增加到七个,即意大利Marconi公
司的Elettra系统、美国Motorola公司的Dielnetra系统、芬兰Nokia公司的TETRA系统、荷
兰Rohill公司的TETRA-Node系统、德国R/S-Siemens两家联合推出的Accessnet系统、英国
Securicor公司的TETRA系统和英国Simoco公司的TETRA系统。而Motorola公司的Diemetra系
统又有两种,即Diemetra-P和Diemetra-S,因此在中国TETRA系统已是六国八制,这也将增
加了相互之间的竞争性。
3、iDEN更适合于运营共网
发展数字集群通信共网第一看频率利用率的高低,现在的两种体制都是TDMA制式,iDEN调
度是6时隙、双向通话是3时隙;TFTRA两者都是4时隙。从指挥调度功能的需要来比较,iD
EN的6时隙要高于TETRA的4时隙,iDEN已宣布12时隙的产品已经研制成功。其次看话音质量
的优劣,这两种体制都是CELP编码的改进, TETRA是ACELP,而iDEN是VSELP,两者的编码
速率基本相同,从专家们对话音的MOS来看都认为相当,都比CSM略高一些,大约是3.6~3
.8分左右(最高评分为5分)。第三看数据传输速率的高低,由于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已不能
只被看成是一个话音通信系统,而应是一个信息传输平台,所以要重视数据传输的功能,
现在的两个相同都可以进行分组数据传输,但净速率TEIRA只有4.8kb/s,而iDEN则为22k
b/s,iDEN强于TETRA。第四则是投资的费用,从基站和控制器等设备比较,当用产量少于
5万时,TETRA比iDEN的投资要小(iDEN不以Harmony比较),超过5万则IDEN要少些;但若
从手机价格比较,则iDEN要比TETRA便宜得多,而且手机款式也多。
因此若作集群通信运营共网来说,选择iDEN是上策,是符合运营的要求的,特别iDEN的手
机价格比较便宜、款式较多,这是TETRA当前无法比拟的。但政务共网对功能的要求会高一
些,由政府或职能部门投资,即使费用稍高一些,只要能承受得了也可选用TETRA系统。
供应TETRA系统的厂商都在推出TETRA系统作共网使用,是具备了一定基础的,但是假若TE
TRA在共网上要占有更大的市场,那么还应在几个关键问题上作些努力,例如各个不同厂家
系统间要能联网;要有7号信令接口(目前Nokia公司已能提供调要提高TETRA系统的数据传
输速率,目前只有4.8Skb/s太低;要降低TETRA手机价格等等。但最近又了解到,在欧洲运
营TETRA系统作共网的Dolphin公司已申请破产,在丹麦的TETRA的测试中心也即将解体。如
确有其事,则有可能会对当前TETRA系统在我国的发展产生一些影响。
三、运营数字集群通信共网一定要考虑市场
要很好地发展数字集群通信共网,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考虑市场,即运营商一定要
调查、分析、培育和营造数字集群通信共网市场,应该“找”市场,还要进行宣传。潜在
用户是一个方面,而要获得真正使用数字集群通信的用户,则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市场是残酷、无情的。不能只看到了我国集群通信发展势头很好而去“等”市场,似乎只
要把网络建好,用户就会源源不断而来。现在常把一个调查资料,即“2005年共网用户可
达400万,移动台又可达800万部,有500亿资金的大市场”以及一句话“国外集群通信用户
与蜂窝通信用户之比为1∶10”视为根据,当作运营的依据,这是危险的。尽管我国国内的
几个模拟集群通信运营公司的用户都已经饱和(实际上加在一起仅3万左右),这也是它们
多年的心血和努力的结果,但要发展到几万甚至十几万用户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福建
的数字集群通信网运营了三年还不到4000用户;上海联通国脉公司在规划iDEN工程时所提
出的整个上海市的数字集群通信用户量也是经过了详细的计算和调研才确定的,就是这样
,在项目评审时专家们还提出了许多疑问。当前国内确实并没有多少企业在这市场上去下
功夫,虽然数字集群通信市场的前景将是美好的,但这份美好要努力去争取,千万不能“
躺”在这些数字上等待美好时机的到来,何况这些数字“依据”是否准确还有待研究。
在积极发展数字集群通信共网的同时,不应该忽视专网。专网没有共网的规模大,频率利
用率远比共网低,但从使用要求和特点来说,专网仍然是数字集群通信的组成部分。正因
为如此,无线电管理局已明确在800MHz频段中,可通过使用VON来实现某些部门的专网使用
要求,在350MHz频段发展数字集群通信可专门为专网使用。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141.30.230.5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9.60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