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ft (快速傅立叶变换), 信区: CRC
标  题: 卫星通信发展简史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0月20日18:32:56 星期天), 站内信件

1945年10月   英国人A.C.克拉克提出静止卫星通信的设想。他在英国《
Wireless World》 (无线电世界)杂志第10期发表了题为《地球外的中继——卫星
能提供全球范围的无线电覆盖吗?》的文章,首次揭示了人类使用卫星进行通信的
可能性。现代卫星通信的发展,证实了克拉克设想的科学性。 
 
1946年   美用雷达接收月球表面回波。 
 
1954年7月   美国海军利用月球表面对无线电波的反射进行了地球上两地的电话
传输试验。试验成功后于1956年在华盛顿和夏威夷之间建立了通信业务。  
1957年10月4日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 
 
1958年12月   美利用“斯科尔”卫星进行录音带音响传输。  
1960年8月   美发射“回声1号”气球卫星进行延迟中继通信。  
1960年10月   美利用“信使1B”卫星进行延迟中继通信。  
1962年7月   美英法三国利用“电星1号”卫星进行横跨大西洋有源中继通信。 
 
1962年8月   前苏联进行东方3号、东方4号宇宙飞船间通信,以及宇宙电视试验
。  
1963年5月   美国发射了“西福特”铜针卫星。卫星进入轨道后把4亿根长17.8
毫米,直径为0.017毫米的铜针均匀地撒在3600公里高的轨道上。在地球的上空造
成一条人工的“电离层”。用来反射无线电信号供地面上两点之间的无线电通信。
  
1963年11月   美日利用“中继1号”卫星成功地进行了横跨太平洋的有源中继通
信。  
1964年8月   日美利用“辛康3号”静止卫星作奥运会电视转播。  
1965年4月   美把“晨鸟”卫星送到大西洋上空的地球同步轨道上(以后改名为
“国际通信卫星—Ⅰ”。它可开通240路电话,几乎代替了大西洋海底电缆。并能
24小时连续工作。从此卫星通信进入了实用阶段。与此同时,苏联国内的通信卫星
“闪电”则使用大椭圆轨道。其倾角为65度,远地点高度为4万千米,近地点高度
为480千米。籍此进行国内电视转播。  
1966年10月至1967年9月   4颗“国际通信卫星——Ⅱ”升空,通信容量为400个
比问话路,通信能力遍及环球。星体直径1.42米,高0.67米,重86千克,电源功率
75瓦,寿命3年。  
1968年9月至1970年7月   8颗“国际通信卫星—Ⅲ”升空,通信容量为1200个双
问话路。星体直径1.42米,高1.04米,重152千克,电源功率为120瓦,寿命5年。 
 
1971年1月至1975年5月   8颗“国际通信卫星——Ⅳ升空,通信容量达5000个双
向话路。星体直径2.38米,高2.28米,总高5.28米,重700千克,电源功率400瓦寿
命7年。 
1975年至1979年   2颗“国际通信卫星——ⅣA”升空,每颗有20个转发器,通
信容量为6250个双向话路和2路彩色电视,寿命仍为7年。  
1980年至1984年   3颗“国际通信卫星——Ⅴ”升空,每颗有27个转发器,通信
容量为12000个双向话路加2路彩色电视。第一次采用了三轴稳定和太阳能电池板技
术。电池功率为1742瓦,设计寿命7年。  
1986年   开始发射“国际通信卫星——Ⅵ”,卫星重量为1689千克,频谱再用
6次,有效带宽为3680兆赫,具有34个转发器,可同时传送3万个双向话路加3路彩
电。  
90年代开始   “国际通信卫星——Ⅶ”升空,使用了大量的窄波束,并开发应
用了5种新技术。该卫星可同时传送10万个双向话路加4路彩色电视。  
1984年4月8日   我国发射成功“东方红—Ⅰ型”试验通信卫星(STW—1),4月6
日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STW是国际频登会的代号,系试验通信卫星汉语拼音
的缩写。1986年2月1日,发射成功“东方红-Ⅱ型”实用通信广播卫星(STW-2),
2月20日定点于东经103度赤道上空,用于部分电视、广播及通信的传输。  
1988年3月7日   我国发射又一颗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Ⅱ甲),3月22日定点在
东经87.5度赤道上空。星上有4个转发器,工作于C波段,等效全向辐射功率
(EIRPs)达到35dBW。目前中央台一套及二套电视节目传送使用A、B两个转发器;新
疆、云南、贵州分别占用D转发器,传送自治区及省内电视节目;C转发器作数据通
信及西藏自治区传送卫星电视。  
1988年12月22日   我国又发射1颗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Ⅱ甲),12月30日定点在
东经110.5度赤道上空,作为前一颗“东方红Ⅱ甲”的后继星。  
1990年2月4日   我国再发射1颗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Ⅱ甲),2月13日定点在
东经98度赤道上空。  
1994年12月1日   我国发射成功由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的
“东方红Ⅲ)实用广播通信卫星。星上装有24个C波段转发器,其中6个中功率
(EIRPs不少于37dBW)转发器用于电视传输,18个低功率EIRP不少于24dBW)用于电话
、电报、传真、数据传输等通信业务。卫星设计寿命不低于8年,定点于东经125度
赤道上空,卫星波束可覆盖90%以上的国土。 

--
     乔峰一怔,回头过来,只见山坡旁一株花树之下,一上少女倚树而立,身穿淡红衫
子,嘴角边带着微笑,正是阿朱。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g.zju.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1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