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rclight (别惹我,正烦着呢!), 信区: CRC
标  题: 中国空间技术院小卫星研制体系建成
发信站: 紫 丁 香 (Wed Jul  7 14:15:02 1999), 转信



科技日报记者晏燕日前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经
过3年建成的现代小卫星研制体系,不仅使该院在新型卫星的研
制中,获得了快好省的效果,而且为我国在卫星研制体系的建立、
发展思路的选择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始于50年代末期。40年来空间技术研
究成就举世瞩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完善,当
年脱胎于计划经济的空间技术发展思路和体系,已难以适应国内
外瞬息万变的技术与市场需求。 

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住小卫星快
速发展的契机,决定从小卫星入手,"发展小卫星共用平台,在
此基础上研制性能优良、功能专一、500公斤量级的实用型现代
小卫星,并建立机制相对灵活的小卫星研制与批量生产体系。探
索将我国空间技术的研制,由此前的科研型转轨为科研生产市场
经营型的大型综合空间技术产业体系的途径。"1996年初,该院
成立了"小卫星工程部",着手现代小卫星的研制。 

以市场为导向,研制有使用价值的小卫星,使卫星研制进入
快、好、省的良性循环,是该院选择研制现代小卫星的发展宗旨。
为此,院里采用了先进的系统集成技术,以及集成化工作模式,
研制功能密度比(即卫星重量与星有效载荷之比)高的共用平台,
尽量做到一"台"多用。这样既可以缩短卫星的研制周期,又能
够大大降低研制经费。目前该院研制的现代小卫星平台,其功能
密度比均由过去的20~30%,提高到60%左右,达到发达国家
的水平。该院1999年5月发射了"实践五号"小卫星,2000年
将发射的海洋卫星首先应用这一平台。这两颗卫星的研制周期均
为2~3年,而过去研制一颗卫星一般为6~8年;研制经费也大
大降低。 

由于注重卫星平台功能的研制,使同时开发多种类型小卫星
成为可能。由于我国卫星应用普及率不高,市场潜力较大,因此
这种一"台"多星的思路,已得到国内许多行业用户的支持,令
该院有一种"思路一开天地广"的感觉。"过去是上级要什么,
我们干什么,市场离我们似乎很远;现在我们不仅研制市场需求
的卫星,而且还超前设计国家某一领域所需的新型卫星。"在采
访中,这里的科研人员称,随着这种新体制的建立,他们对市场
一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该院正在进行论证的"环境与灾害监测
卫星",即是应用于监测我国环境与灾害潜在危害的新型卫星;
该院还将研制观测森林、海洋、农业、石油等多领域环境与资源
的小卫星。 

空间技术是一个体现多学科、多专业综合优势的系统工程。
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卫星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此次北约
轰炸南联盟的70余天中,共动用50余颗各类卫星的事实说明,
卫星技术发展速度从某种意义上讲,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防实
力。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空间技术领域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如何迎接并适应这一现实?该院认为仅靠一院之力实在勉为其
难,应该吸收国内各相关科研单位优势共同攻关,他山之石可以
攻玉。该院先后与哈工大、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将他们在
微电子、微机械与新材料加工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引入到新型小卫
星的研制开发中,这种优势互补的研制模式,不仅提高了卫星的
研制水平,而且,也使高校的科研成果得以迅速转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依靠市场机制发展空间技术的实践,为
我国国防尖端技术领域的发展,作出了成功的探索。对此经济学
家们指出,航天产业是一个将在21世纪获得高速发展的产业。
此间,任何领域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工程技术水平的领先,而且
亦取决于制度创新的能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新型小卫星体
系的探索意义在于,它创造了一种由封闭的、自足的贵族式科研
事业,向开放的、产业化的航天产业建立转化的实践。通过动员
全社会最优秀的科研资源参与其中,以促进航天产业的高性能、
低成本、大产业的格局形成。对我国国防军工产业发展具有普遍
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sys03.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9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