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ampaign (原野), 信区: ECE
标  题: 无线ATM通信网的关键技术与研究现状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Dec 15 20:26:32 1999), 转信

发信人: sunno (开始工作 *_^), 信区: Commun       
标  题: 无线ATM通信网的关键技术与研究现状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ue Dec  7 11:22:30 1999)

  
摘要: 本文介绍支持多媒体业务的无线ATM通信网的关键技术,如协议分层模型与
网络结构、物理层技术、多址访问控制协议、数据链路控制协议和网络管理与控
制技术等,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异步转移模式 无线通信网 关键技术
  
1 引言   
  
  现代通信正朝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以及综合业务数字网(BIP—ISDN) 的方
向发展。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通信的需求,未来的无线通信网将支持话音、
数据和图像等多种业务的综合传输与交换。
  无线ATM(异步转移模式)技术自 1992年起日益受到通信技术界的关注。研究表
明,在目前采用无线ATM技术可为微蜂窝个人通信网(PCN)、无线局域网(WirelessL
AN)或现有的数字蜂窝网的干线传输(基站与交换机之间、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 进
行业务的综合提供有效的、低成本的解决手段。而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在将来可
通过无缝隙的有线—无线ATM网络,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ATM业务(如CBR、VBR和ABR
/业务),提供端到端的连接管理,并可保证端到端的服务质量。总的说来,采用A
TM技术的无线通信网将具有如下优点:1)支持话音、数据和图像等多种业务;2)灵
活的频带分配;3)多媒体信源的有效复用;4)为有线用户与无线用户提供端到端的
服务;5)采用ATM信元交换技术,速度快;6)能方便地与B—ISDN/ATM网络互连,等
等。
  支持多媒体业务的无线ATM通信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它可广泛应用于家庭、
家庭储蓄、电子购物、娱乐、电子杂志等方面,还可应用于可视电话、个人数字助
理 (PDA)、医疗、福利、消防、保安、救灾、应急、交通、航运等各个社会领域。
根据日本KDD有限公司的预测,无线多媒体应用市场将在 2000年左右形成,然后迅
速增长。到2010年左右,日本的无线多媒体应用市场将达到4000亿日元左右。
  目前,在有关国际组织和机构制定的第三代无线通信网的建设和标准中,均考
虑采用无线ATM技术来实现多媒体业务的综合传输与交换。例如:
  ·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出了未来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系统 (FPLMTS),现已改名
为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简称 IMT2000),将支持多媒体业
务,拟采用无线ATM技术。其第一阶段目标是实现最高达2Mbit/s 的无线多媒体通
信,第二阶段目标将实现10Mbit/s的无线多媒体通信。
  ·欧洲RAACEⅡ计划提出了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和移动宽带系统(MBS),它
们都拟采用无线ATM技术。其中UMTS与FPLMTS 类拟,主要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提供
中、低比特率的多媒体业务,可支持的用户速率范围是96kbit/s~2Mbit/s。W
ARC’92已为FPLMTS/UMTS分配了1885MHz~2025MHZz和2110MHz~2200MHz的频段,
共230MHz。而MHS的覆盖范围较小(如微微蜂窝或室内通信),主要目标是提供与B—
ISDN相同业务种类与传输速率。欧洲在对RACEⅡ2067计划的研究中提出采用 60GHz
的无线频率,并正在开发可用于60MHz的毫米波集成电路(MMIC)。
  此外,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也都在开展无线ATM通信网的研究,并建立了无线A
TM试验床(TESTBED)。例如:美国AT&T Bell实验室制定了BAHAMA计划,对无线 ATM
局域网进行研究,研制了FAWN无线ATM适配卡,建立了SWAN(无缝隙的无线ATM网络)
试验床;美国NECUSA的C&C研究室建立了名为WATMnet的无线个人通信试验床,对基
于ATM技术的无线个人通信网(PCN)的体结构、网络拓扑和多址访问协议等方面进行
了研究;日本NTT提出了AWA (ATM无线接入)概念,对协议分层模型及系统设计等方
面进行了探讨;德国Siemens公司与Roke Manor研究机构合作,开发了以 CDMA为基
础可传送ATM信元的空中接口,已完成系统仿真和试验床硬件测试的第一阶段工作,
进一步的现场试验正在之中。美国Columbia、Stanford、UCLA、UCBerkeley、英国
Cambridge等大学也在开展无线ATM通信网的研究。
  我国对无线ATM通信网的研究也十分重视,国家“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和电
子工业部的“九五”科研基金项目等都安排了无线ATM技术的研究。
  由于ATM技术目前在B—ISDN 网络中的应用基础是高速率、低误码率(10↑[-
9]以下)光纤信道的使用,因而在无线环境下采用ATM 技术将面临一系列的特殊问
题,如介质共享性、广播性、信道高误码率(如10↑[-3]左右)、较长的传输时延
等。当前对无线ATM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 协议分层模型与网络
结构;2)物理层技术(包括信道调制和前向纠错编码等);3)多址访问控制协议;4)
数据链路控制协议(包括重传纠错技术等);5)网络管理与控制技术,等等。本文将
介绍这些关键技术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 协议分层模型与网络结构   
  
  无线ATM 个人通信网的协议分层模型与网络的实现方案有密切的关系。当网络
采用完全的ATM方案时(即移动终端、基站和交换机均采用ATM技术)。无线ATM 通信
网的协议分层模型是以B—ISDN/ATM协议参考模型为基础的,同时增加了适合无线
个人通信物理层(PHY),多址访问控制层(MAC)和数据链路控制层(DLC) ,以及相应
的无线控制功能。采用该协议分层模型的无线ATM通信网既具有与B—ISDN/ATM 网
络良好的互连互通性,同时也可支持多种业务(如CBR、VBR、ABR/RBR)的综合传输,
以及多媒体业务的有效统计复用,并且可支持用户的移动性。
  此外,为了保护已有的投资,还需采用一定的方案使现有的数字移动通信网向
无线ATM个人通信过渡,以使现有的移动终端(如GSM的手机)能够顺利接入未来的无
线ATM个人通信网之中。一种方案是采用无线ATM适配设备,移动终端经无线ATM 适
配器接入无线信道,基站完全采用ATM技术,此时无线信道上传送的仍然是无线ATM
信元。另一种方案是在基站进行现有网络协议与无线ATM 协议的换,即移动终与基
站仍然采用现有的无线网络协议和信令(如 GSM、IS—41),无线信道上传送的是分
组,而在基站与ATM交换机之间采用ATM的协议和信令。不同的过渡方案的协议分层
模型不完全相同。
  无线 ATM个人通信网的结构有多种。基于蜂窝的网络结构采用混合蜂窝的分层
结构方案,即在用户密集的地区采用微蜂窝(microcellular)或微微蜂窝(Picocell
lular),这样可提供较大的用户容量,并支持移动性较低但需要较高通信速率的用
户。同时,辅以宏蜂窝(macrocellular) 覆盖较大的地区,以满足移动速率较高但
通信速率相对较低的用户需求。各基站通过ATM复接器与ATM交换机相连,以减小交
换时延,提高交换效率。
  分布式网络结构依托于城域网(MAN),各基站、无线ATM交换机、网络管理和控
制单元均通过相应的接口连接到MAN 上,同时采用虚电路分组交换来建立无线终端
和固定网络之间的链路。该方案的一个好处是,利用多个MAN 互连就可以方便地实
现较大范围的覆盖(如一个市区)。
  
3 物理层   
  
  3.1 调制编码技术
  物理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完成对信号的调制与解调。由于未来的无线ATM 通
信网将支持具有较高速率的多媒体业务,因此在物理层应采用高速、高效率的调制
/解调技术。对调制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窄带调制和扩频调制。
  3.1.1 窄带调制技术
  在日本NTT无线系统实验室提出的AWA系统中考虑采用QPSK和π/40PSK 的调制
技术。它具有较高的发射利用率,在收端可采用相干检测接收技术,以及具有容易
实现的特点。
  在欧洲对MBS的研究中,正考虑采用多载波相干正交频分复用(COFDM)或单载波
正交幅度调制QAM)技术。采用COFDM 可望实现高达上百兆比特/秒的传输速率。由
于COFDM是多载波并行传输体制,可使信号不受多径干扰。该制式采用FFT技术实现,
并已在欧洲数字声广播(DAB)中获得应用。除了CODSM,也可采用将4—OQAM(Offset
QAM)和16OQAM相结合的调制技术,通过软件编程来实现多级调制和线性功率放大。
  3.1.2 扩频调制技术
  扩频调制具有信号质量好、频谱利用率高等优点,但是在限定带宽的情况下,
业务的峰值速率会受到限制。因此需研究高效扩频调制技术,以使业务能以高速率
传输。例如,可采用多进制扩频调制以提高单用户的频谱利用率,或者在桢数据速
率的条件下可提高抗多址、多径和窄带干扰的能力(即提高扩频增益)。此外,还可
以在多媒体传输时同时采用多个扩频码以实现较高的传输速率。
  为了实现系统的高速传输并获得好的信号可利用度(99%~99.5%),还需考虑采
用其它技术措施,如天线分集、扇形分区、波束控制等先进的物理技术。
  3.2 前向纠错技术
  由于无线ATM通信网采用无线信道,而无线环境下的信道误码率(例如10↑[-3
]左右)较光纤信道误码率(10↑[-9]以下)高许多,并且错误的类型也较复杂(既
存在随机错误,也存在突发错误) ,因此需采用特殊的差错控制技术以支持多媒体
业务在无线ATM通信网中的应用。
  无线ATM通信网的差错控制目前趋向于采用混合纠错编码技术, 即在物理层采
用前向纠错控制(FFC),而在数据链路控制层采用重传技术(ARQ)来恢复FEC 不能纠
正的错误信元。
  对于FEC,可采用多重纠错编码技术。其中,内码可采用约束长度较短(小于9)
的卷积码,外码为Reed-Solomon(R-S) 编码与交织编码。由于在编码器复杂性相同
的情况下卷积码可以较好地纠正和检测出随机错误和短突发错误,相应地在接收端
应采用维特比软判决译码。由于移动信道存在衰落(如Rayleigh衰落),由此会产生
突发性错误,在采用卷积码后还应在外层采用R—S编码。由于无线ATM 信元长度较
短,因此应在伽罗华(Galois)域选用长度较短的R—S。交织编码是对付深衰落的有
效手段,但它会增加处理延迟,具体实现中可根据信道衰落的变化情况采用可变深
度的交织编码技术。
  采用上述纠错编码方案时应斩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话音对时延比较敏感,但
对差错率要求不高,FEC中可简化对话音业务的差错控制。
  
4 多址访问控制协议   
  
  由于无线链路的共享性、广播性,因此需研究可支持多媒体业务的MAC协议。M
AC协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性能、容量以及终端的复杂等在未来的无线ATM 通
信网中将提供CBR、VBR、ABR/UBR等多种业务,必须有合适的MAC 技术来支持这些
业务,并可提供满足业务性能要求的服务质量(QoS)。目前对MAC协议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两个方面:基于时分复作的动态预约多址访问协议和码分多址访问协议。
  4.1 基于时分复用动态预约多址访问协议
  已提出的基于时分复用的多址访问协议有多种,如MDR—TDMA(动态预约TDMA)、
PRMA(分组预约多址访问协议)、PRMA++,以及对PRMA++的改进协议,如NC—PRMA、
OCRMA、SIE和DEMA,等等。这些MAC 协议都采用了信道预约技术,并可支持多媒体
业务通信。NEC USA的C&C实验室提出的WATMnet中,采用MDR—TDMA多址访问控制协
议。在WATMnet 系统中,将上行链路划分为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控制信道由数个
小时隙(mini—slot)组成,用来传送网络控制信息和ATM 元信令信息。而业务信道
又划分为CBR信道、VBR信道和BAR 信道,在传输时网络型的不同,采和信道动态分
配技术进行业务信道的分配,实际传输过程中三种不同的业务信的边界是可移动的。
  另一类著名的多址访问控制协议是Rutgers大学的D.J.Doodman等提出的PRMA协
议,该协议利用了人通话过程的特点,即通话过程中话音具有声期和静默期两个状
态,采用话音激活技术,利用话音静默期来传输其它业务,从而提高了系统的信道
利用率和容量。针对经典PRMA协议的不足(如控制和处理较为复杂等),在欧洲RACE
Ⅱ2084计划对PRMA的研究中,提出了改进的PRMA协议——PRMA++。与PRMA可在每个
时隙进行竞争和传送分组不同,PRMA++系统的上行链路TDM帧由预约时隙(R-slot)、
信息传输时隙(I-slot)以及快速寻呼响应时隙(FP-ak)组成,相应的下行链路TDM帧
由信道分配时隙(A-slot),信息传输时隙(I-slot)和快速寻呼时隙(FP)组成。PRMA
++的基本原理与PRMA相同,但它减小了控制程度,并且其信道利用率比PRMA要高。
此外,PRMA++系统中对话音业务还采用了链路自适应技术,即当链路质量好时采用
较高的话音编码速率,以获得更好的话音质量,而链路质量差时降低话音编码速率,
同时增加纠错编码的段。
  无论是PRMA还是PRMA++,预约信道(时隙)时均采用Slotted-ALOHA 方式,则多
个终端在同一时隙竞争时会产生碰撞。因此,如何在PRMA或PRMA++ 系统中避免或
减小碰撞概率也是目前研究的一个课题。文献提出了CN-PRMA协议(无碰撞的PRMA),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R-slot划分成许多小时隙(mini-slot) ,其数量与系统内的终端
数相同,每个用户终端分配一个mini-slot,并只在所分配的mini-slot中发出预约
申请,这样便可避免碰撞。该方案的一个问题是当系统中的用户终端数较多时,则
整个R-slot持续的时间相当长,因而在1个TDM帧内用于传送信息分组的I-slot数就
会减小,话音业务的性能会由于长时间等待时隙的分配而恶化。NC-PRMA以ABR方式
(每个数据终端最少占用一个I-slot)和轮询技术来传送数据业务,这种方式也避免
了时隙竞争,并且数据业务的性能较好。
  文献在PRMA++的基础上提出了OCRMA (正交码预约多址访问)协议,该协议避免
预约竞争时发生碰撞的方法是为每个用户分配唯一的正交地址码(例如Wash 函数产
生的码字),且正交码的切普(chip) 速率与信道速率相同。当有分组信息需传送时
便在R-slot发出正交码,基站通过相关检顺便可确定发出预约申请的终端,并通过
广播信道进行时隙分配。文献对OCRMA支持VBR话音、图像业务和VBR 数据的性能进
行了仿真。研究表明,采用OCRMA的系统信道利用率接近理想值。
  上述MAC协议均适用于蜂窝结构的无线ATM通信系统。而在 AT&T Bell实验室对
无线ATM LAN(BAHAMA)的研究中,提出了DQRUMA 多址访问协议。在该协议中每一个
上行链路时隙包括预约申请、带内信令、分组传送三个阶段,基站中备有每个终端
的状况表,在每个下行链路的时隙中广播时隙分配信息,并且时隙的分配与业务种
类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DQRUMA可较好地支持多媒体业务在无线ATM LAN 中的
应用。
  4.2 码分多址访问控制协议
  若物理层采用扩频调制技术,一般地MAC层将采用码分多址访问控制协议(CDMA)。
采用CDMA的系统具有容量大、抗干扰性好、抗衰落性好、保密性好、同一频率可以
在所有小区内重复使用、容量和质量之间可作权衡取舍等,因而在对无线ATM 通信
的研究中受到高度重视。为了支持 高速率的通信,在AT&T Bell实验室提出的方案
中,采用多码直扩CDMA(Multi-code CDMA)技术在MC—CDMA 系统根据不同业务的不
同传输速率,相应地采用一个或多个CDMA扩频码进行传显然,高速率的业务将采用
多个扩频码。此外,在AT&T Bell实验室的研究中还将MC—CDMA与DQRUMA 相结合,
信道仍然划分成时隙,且时隙的组成与前面介绍的DQRUMA相同,只是基站通过广播
分配的是CDMA扩频码。研究表明,采用MC—CDMA+DQRUMA 可使多媒体业务的性能接
近于理想值。
  在文献提出的方案中,上行链路采用可变扩频因子,而下行链路采用爽个CDMA
码传送,同样能适应可变速率业务的传输要求,可支持用户速率256kbit/s。
  文献提出了无线多媒体CDMA,根据不同业务对传输速率和质量的不同要求,采
用实时测量信道的误码性能、控制发送功率,动态调整传传送分组长度和时隙长度,
以及利用非线性编程进行处理增益的控制等技术,实现多媒体业务的无线传输,可
支持的用户速率最高可达2Mbit/s。
  与物理层多进制扩频技术相对应,采用多进制DMA 技术可以提高用户频谱利用
率和提高抗多址、抗多径以及抗干扰的能力。
  
5 数据链路控制协议   
  
  数据链路(DLC)协议层的主要目的是为ATM层提供透明的传输。对于接收到的FE
C不能纠正错误信元,仍然需在DLC层采用重传纠错技术(ARQ)来正确恢复信元。此外,
由于无线信道的特性,在DLC层以下传输的信元格式会发生变化,如信元长度、控制
字段等均与业务类型及所需质量有关。因此在DLC层还应完成无线ATM信元格式与B—
ISDN/ATM的标准信元格式的转换,以保证良好的网络互连互通性。
  DLC层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对FEC不能纠正的错误/丢失信元利用ARQ 进行恢复。
不同的业务应采用不同的重传方案。对于非实时性的业务(ABR/UBR数据业务),由
于没有传输延迟的限制(但对信元丢失率有较高的要求),可采用选择性拒绝(SREJ)
的方法来重新传送错误/丢失的信元,直至接收端收到正确的信元为止。而对于实
时性的话音、图像业务(CBR/VBR方式传送),可以通过在呼叫建立(Call Set-up)
时分配外的信道,在限定时间窗内重传错误/丢失信元,从而减小信元的丢失率。
  由于无线链路的共享性、广播性和高误码率,在无线链路上传送的无线ATM 信
元将与B—ISDN/ATM的标准元格式有所不同。无线ATM的信元字头除了路由信息(VC
I)字段外,还应包含对付长突发错的信元序号、业务类型指示、信元重组指示、切
换指示等,因此对无线ATM信元字头的差错保护尤其重要。应在无线ATM信元字头中
采用增强的字头差保护字段(HEC)。对无线ATM信元字头的差错保护以及无线/有线
ATM信元字头的格式转换,也是DLC层要完成的任务。
  此外,在未来的无线ATM通信网中将应用低速话音编码器(如FPLMTS将采用8kbi
t/s的话音编码器,以在相同带宽条件下支持更多的话路,提高频谱利用率,但由
此会带来较大的信元装/拆延迟。例如,采用8kbit/s的话音编码器,装满标准AT
M信元承载(48byte)需要48ms。而ITU—T建议的话音信凶最大延迟不超过 25ms,否
则便需采用回音抑制器,增加终端的成本。文献提出采用话音小信元的方案来解决
较长的装/拆延迟问题。也就是说,对于话音业务不必将48byte的ATM信元载装满,
在无线链路上传送的是长度较短的话音小信元。当基站收到话音小信元后,若是无
线终端与有线终端之间通话,则需采用码型转换器使8kbit/s的话音信元与64kbit
/s PCM 的话音信元相互转换。如果是无线终端之间通话,在基站可采用多种处理
方案。一种办法是采有填充方式将话音小信元变换成标准ATM 信元。另一种办法是
采用复用技术,将具有相同目的地的小信元承载以固定分配方式填入标准ATM 信元
承载中。第三种办法与第二种办法类似,只不过装填的是整个小信元(包括信元头),
并且装填时不采用固定分配方式。显示然,第二和第三种方案可减小网络负荷、提
高交换效率。同时,第三种方案的复用增益更大、灵活性更好。话音小信元与标准
ATM信元的装/拆功能应在基站的DLC层完成。
  
6 移动管理与控制技术   
  
  6.1 无线ATM通信网的移动管理
  由于B—ISDN/ATM不支持用户的移动性,因此对无线ATM 通信网的移动管理研
究更加重要。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移动管理的结构、快速呼叫建
立、位置登录技术和快速越区切换等。
  文献对移动管理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由于目前的移动通信网(如GSM)采用7号信
令系统的移动应用部分(MAP) 来支持移动用户话音和数据业务所要求的信令功能,
在文献提出的过渡方案中,仍然采用7号信令的移动管理功能,只不过MTP2和MTP1
将由物理层、ATM层和AAL层(采用AAL5)取代。而在最终方案中,采用基于ATM 信令
的分布式的智能网络管理。由于个人通信网中的用户地址码是唯一的,它包含了用
户的位置信息,因此用于网络管理的数据库也应采用分布式的数据库,以减小目前
采用集中式数据库所造成的网络信令负荷过重的问题。为此,文献提出“两层(two
-tier)数据库结构”的概念。
  文献对减小网络信令负荷、减小呼叫/连接时间的算法进行了研究,提出将呼
叫控制与连接控制功能分开,将位置登录从用户业务面的数据管理功能中分离出来,
并且采用分段路由,网络通过独立的呼叫服务、连接服务和服务模块来完成传统的
呼叫/连接建立过程,从而达到减小呼叫建立时延的目的。
  位置是指对系统区内的移动台的位置进行跟踪,并将位置信息存储在寄存器中,
文献提出了位置服务簇时才需要进行位置更新操作,并通过位置服务模块来完成。
当无线ATM 通信网采用微蜂窝或微微蜂窝结构时,快速越区切换十分重要。一种好
的办法是建立虚连接树(VCT)。一个VCT将覆盖数个相邻的小区,VCT的树根是固定A
TM交换机,而树叶是VCT内的基站,每个树叶(基站)与树根(交换机) 之间的路由叫
做连接号(VGN)。当移动终端发出呼叫建立后,网络将一个VCT中的所有VCT 都分配
给它,移动终端选择所在小区的VCN作为路由。当移动终端在VCT内移动时,只需要
通过改变VCN 就可完成越区切换操作,从而避免了复杂的路由重建过程,达到了快
速切换的目的。当然,采用VCT算法有一定的代价,如增加了网络控制的复杂程度,
同时也会使小区的容量设计复杂化。文献提出了动态重建路由的越区切换算法,该
算法采用选择一个节点(称作桥) 来完成路 由重建功能,而桥的建立方法是动态或
预先建立的,越区切换时仅需重建发生变化的路由。
  此外,AT&T通信网将支持多媒体业务的传输与交换,并且其带宽较窄,同时用
户具有可移动性,因此网络控制十分重要,主要包括动态带宽控制(DBC, 或称为动
态信道分配DCA)、呼叫连接接纳控制(CAC)和流量控制等。
  由于无线ATM 通信网的频谱资源有限,因此应在满足业务性能的前提下根据多
媒体业务的不同特性,动态地分配带宽,提高频谱利用率。文献对 Wireless ATM
LAN支持多媒体业务时的信道分配算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非均匀的FGL Polling方
案。其中,不同业务的时隙分配与业务的特性有关 (如最大延迟限制、最大允许的
丢失率、业务流的均值和方差等),实现了多媒体业务时隙动态分配。文献提出了D
CRA(信动态释放与分配)算法,该算法适用于微蜂窝或微微蜂窝无线ATM通信网。DC
RA利用了系统中当前时隙的忙/闲状况以及VBR、ABR/UBR 业务的特性 (如突发生
等),可临时借用数据或处于“ 闲”状态图像业务的时隙分配给话音或处于“忙”
状态的VBR 图像业务,从而改善了多媒体业务的性能,提高了频谱利用率,此外,
在进行DBC(DCA)控制时还应考虑待分配信道的质量等因素。
  呼叫/连接接纳控制(CAC)对于无线ATM通信网来说同样十分重要。在 B—ISDN
/ATM 网络中,用户发出呼叫建立时需把自己的业务流特性和参数以及所需要的服
务质量告知网络,网络根据资源被占用的情况和用户参数来决定是否接纳这个呼叫。
传统的研究中仅考虑在业务接入点进行 CAC的计算,目前研究的方向是综合整个网
络的资源情况来确定呼叫的接纳与否。
  无线ATM 通信网的流量控制同样与业务的特性有关,对于实时性业务和非实时
业务应采用不同的流量控制方法。例如,对非实时性的ABR业务可采用ATM论坛通过
的基于速率的算法,也可采用基于许可证的控制算法。对于某此实时性业务 (如图
像)采用DBC即是一种有效的流控方式。此外,由于图像业务的图像帧与帧之间有数
百毫秒的间隔,另一种流控方法是利用图像帧间隙时间来预测可能发生的缓存器溢
出。此外,文献还提出了在无线ATM网与固定ATM网络互连环境下流量控制的综合考
虑问题。
  
7 结束语   
  
  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未来可支持多媒体业务的无线 ATM通信网的主要关键技术
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国际上正形成研究无线 ATM通信网的热潮,
有关无线ATM通信网关键技术的研究还正在发展之中。因此,我国应加快对无线ATM
通信网的研究步伐,以跟上世界无线通信的发展趋势。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bbs.net.tsinghua.edu.cn·[FROM: 166.111.193.57]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hampaign.bbs@bbs.ne]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19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