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ampaign (原野), 信区: ECE
标 题: 帧中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Dec 15 20:14:35 1999), 转信
发信人: rockhair (巴比龙★梦幻几何王子), 信区: Commun
标 题: 帧中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下)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Dec 3 17:44:03 1999)
帧中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下)
江苏电信管理局 薛兴华
二、帧中继技术应用
1.帧中继和信元中继
新兴的宽带网络是从时分交换传输发展而来的。它是针对种种被称作
快速包交换、信元中继和ATM(异步传输模式)这类方法的。这些都是
基于包的协议、意味着信息是以小型数据包形式传输的。实际上,帧中
继和信元中继都属于快速包技术,它们互不排斥。信元中继标准支持声
音、数据、图像及视频,它是新兴的宽带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服务的
核心。由于帧中继和信元中继都是基于包的协议,两者都是按需合理分
配带宽,不同之处在于帧中继是一种只针对数据流量的网络访问协议,而
信元中继是通过一个高速广域主干网为传输数据、声音和图像信息流而
设计的一种交换方式。它们使用现有设备的标准接口,信息流通过广域网
的传送效率是最高的,特别是在帧中继接口处开始的动态带宽分配是通过
信元中继网络进行的。帧中继数据也能够利用信元中继主干网络的逻辑
连通性和路径选择特性。信元中继能使中间节点的处理过程减至最少,因
此它是低成本高效率的。
2.帧中继和X.25
帧中继和X.25在网络上各自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帧中继和信元
中继两者都是面向包的网络访问协议,而且都是基于虚拟电路的。虚拟电
路是介于两个端点之间的逻辑连接而不是物理连接,借助虚拟电路我们能
通过任意的物理路径建立起多个逻辑连接。
网络技术发展到现在,已能够使X.25的用户把帧中继的优点应用到他们所
使用的X.25上。目前,凭借当今高质量、高速度的数据传输设备,硬件自身
便可以完成更多的处理过程。帧中继为主干网络提供快速高效的访问,而
目前的X.25产品能为异步协议提供端对端的差错恢复功能,为各类非标准
的专用协议提供协议转换,同时也能提供大量有自动控制的管理业务,例如
帐单统计结果的收集。
目前,X.25设备的安装配置甚为庞大,这些网络现在就能够从帧中继受益。
例如:假定有一个在偏远地区使用X.25设备的机构,它通过帧中继接口把这
些设备集中到一个专用主干网络中使用。X.25设备充当低成本、高性能的
子程序进入点,并在低速模拟电路末端修正误差;而后帧中继为进入主干的
X.25馈线上的所有数据提供高速访问。因此,通过减少对交换机和子网络
的依赖,帧中继可以减缓当前数据网络的折旧、并能在混和语音/数据网络
上提供更大的数据吞吐量。因此,不必改变网络的所有配置,就能获得更好
的网络性能。
3.帧中继和电路交换构成网络的另一种形式——电路交换,作为数据访问
协议的作用,在使用高速电路访问公用网络的地方特别适用,这种高速电路
采用时间分割多路复用(TDM)标准(例如T1/D4或E1/GT·704)。电路交换
器允许每条话音和数据信道的一定数量的带宽连接到网络上,这表明帧中继
接口能够有效地处理与其分得的带宽数目一样多的数据流突发。
帧中继应用时,有一半带宽分配给专用的话音和电路数据信道,而另一半带
宽转而分配给帧中继虚拟电路的一个独立信道组。这样就有几点好处:首
先,帧中继可利用的突发带宽比独立数据信道所提供的带宽多;其次,帧中
继电路的数据信息流可被交换且与纯电路数据流无关,这样就使得数据在
电路发生故障时可以改道传输。因此,依据现行电路的配置、数据将不得
不花费更多排队等候时间,所以利用这种方法会产生更多延时。此外,同时
使用两种不同交换技术会在中间接点处产生更多的延时,到达节点的数据
流必然会利用电路交换技术进行多路传输,通过帧中继部件进行交换,然后
再重新进行多路复用。
4.帧中继和局域网互连
使用帧中继连接局域网有很多好处。帧中继接口标准的发展是减少局
域网互联费用的关键。80年代初,开始应用包交换技术时,世界上各大
公司的局域网数量很少,社会上对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传输大量突发
数据的技术需求不强烈。不久,人们便开始把分布式处理技术视为提高
生产率的手段。于是世界各大公司内各部门间的局域网数目暴增,迫切
需要将这许多的局域网有效地互联起来。这样就产生了帧中继。帧中继
在广域网上为局域网桥和路由器提供高性能的单线接口,而最终获得更
先进的功能项目。
在典型的局域网互联应用中,局域网桥和路由器是通过在互联的局域网
设备之间连接一些租用线电路的方法工作的。尽管这样在局域网之间实
现了连接,但是增加了基本线路和硬件的费用,否则应使用更低速的电
路以降低这些费用。这样网络的帧中继接口能为局域网提供更高速的互
联,而且单线访问减少了线路费用和硬件费用。
5.帧中继和ISDN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是一种全数字网络,它采用单独的一套接
口标准,并允许用户使用一系列当前专用的通信服务,其目的是提
供全球范围内的端对端的数字连接。ISDN接口是为支持承载能力
,和信令信息而设计的。目前,只有使用电路交换和低速包这类混
和技术的窄带服务能够实现,可提供高达2MB/s的速率。今后还可
以利用基于快速包的高速宽带ISDN服务。
帧中继能通过ISDN服务来传输数据,ISDN服务能以64kB/s、384
kB/s和1536kB/s速率提供电路交换连接。事实上,帧中继与ISDN
可以兼容和互补。
三、帧中继网络的用户接入
1.用户—网络接口及接入规程
帧中继业务是通过用户设备和网络之间的标准接口来提供的,该接
口称为用户-网络接口。
在用户-网络接口用户一侧是帧中继接入设备,用于将本地用户设备
接入帧中继网。帧中继接入设备可以是LAN设备(例如网桥、路由
器或网关)、前端处理机、集中器及传统的PAD等。
在用户-网络接口网络一侧是帧中继网络设备,用于帧中继接口与骨
干网之间的连接。帧中继网络设备可以是电路交换,也可以是帧交
换或信元交换。
CCITT(ITU-T)、ANSI和帧中继论坛各自制订了其有关用户—网络
接口的标准,如下表所示。用户接入帧中继网时,应符合其中一种
标准。表 帧中继UNI的相关标准
ITU-T将其各个标准中有关帧中继UNI接口的部分综合,并加以适
当增补,形成建议X.36——“通过专用电路提供帧中继数据传输业
务的公用帧中继网使用的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
(DCE)之间的接口。”
2.用户接入电路及速率
目前,大部分用户采用直通用户电路接入帧中继网,也有些用户通
过电话交换电路或ISDN交换电路接入。其方式有:
(1)二线(或四线)带调制解调传输线方式,支持的用户速率由线路
长度、调制解调器型号决定。适用于速率较低(如9600B/s、14.4
kB/s、19.2kB/s)、距帧中继网络设备较近的用户。
(2)基带传输方式,用户速率通常为16kB/s、32kB或64kB/s。这种
基带传输设备中还可具有TDM复用功能,为多个用户入网提供连接
,复用时需留出部分容量供网络管理控制使用。
(3)为节约用户接入线路,可采用基带传输加TDM复用传输方式。这
是在基带传输的基础上 (如64kB/s基带)加上TDM复用为多个用户
入网的传输方式。
(4)2B+D速率线路终接(LT)单元传输方式,可为多个用户提供入网。
(5)PCM数字线路传输方式。该方式可连到用户的光缆与其他业务
合用,占一路2048kB/s接入公用帧中继网。
目前,国际上有些网络运营公司也以拨号接入帧中继网的方式提供
通过电话网交换电路。这种方式需要在网络设备中加入特殊的处理
模块,技术较为复杂,在当前只提供PVC业务的情况下应用减少。将
来提供SVC业务后,使用这种电路接入方式的用户将有所增加。国外
帧中继网络公司允许用户接入速率一般最低为1200B/s,最高为
2MB/s,某些生产厂商已能提供E3(34368kB/s)的接口。由于
帧中继业务自身的特点,目前大部分用户的接入速率都在56kB/s~
2MB/s范围内。随着业务发展帧中继作为ATM的接入网,用户接入速
率将大大提高。
3.用户接入方式
用户接入帧中继网的主要形式有如下几种:
(1)局域网(LAN)接入
LAN用户一般通过路由器或网桥接入帧中继网,其路由器或网桥具有
标准的UNI接口规程。当LAN的服务器具有标准的UNI接口规程时,
LAN用户可以通过服务器接入帧中继网。LAN用户也可通过其他帧中
继接入设备(如集中器、PAD、规程转换器等)接入。
(2)计算机接入
这里计算机的概念既指一般的PC机,也包括大型主机。大部分计算机
是通过帧中继接入设备,将非标准的接口规程转换为标准的接口规程
后,接入帧中继网的。例如,若干台PC机通过一个PAD接入,主机通过
其前端处理机接入。如果计算机自身具有标准的UNI规程,也可作为
帧中继终端直接接入帧中继网。
(3)用户帧中继交换机接入公用帧中继网
用户专用的帧中继网接入公用帧中继网时,将专用网中的一台交换
机作为公用帧中继网的用户,以标准的UNI规程接入。
用户接入帧中继网,由于具体应用及用户设备、接入设备、传输线
路等的不同,用户采用的接入电路、速率,特别是接入方式是多种多
样的,和其他业务(如分组交换、语音)混合使用时更是如此。实际接
入时,用户可从自身业务需要、业务特点、价格、现有设备等多方面
考虑,选择经济合理的接入方式、速率、CTR等。
--
人类失去通信,世界将会怎样
....巴比龙闭关修炼中....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bbs.net.tsinghua.edu.cn·[FROM: 166.111.54.161]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hampaign.bbs@bbs.ne]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61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