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家: pearl (sea and sky) on board 'ECE'
题 目: Wireless LAN
来 源: 哈尔滨紫丁香站
日 期: Wed Apr 16 14:25:41 1997
出 处: jzx@hitcrc.hitcrc.hit.edu.cn
--------------448C7D24943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iso-8859-1; name="Wpaper1.txt"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8bit
Content-Disposition: inline; filename="Wpaper1.txt"
第一章 无线局域网概述
计算机与通信的结合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标志,计算机联网更是以其广泛的适用性获得迅
速发展。数字通信、便携式计算机的进步和发展,促使人们迫切希望计算机网络由有线向
无线,由固定向移动,由单一业务向多媒体业务发展。不可否认,无线通讯已成为计算领
域的新浪潮。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支持下,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s,简
称无线LAN)应运而生。
无线局域网既可满足各类便携机的入网要求,也可作为传统有线局域网的补充手段,如图
1.1所示。无线局域网可实现计算机局域联网,远端接入,图文传真,电子邮件等多种功
能。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在1985年开放了工业、科技和医学(ISM)频段:(902~
928)MHz,(2400~2483.5)MHz,(5725~5850)MHz,允许输功率小于1W的扩频电台免许可
证使用,这极大地促进了无线局域网的发展。无线局域网已成为个人通信系统(PCS)的重
要组成部分。
图1.1 有线与无线通讯连接图
1.1 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与通过电缆,光缆或双绞线连接的有线网相比,用无线电波(主要是微波段的电磁
波),激光,红外线等来代替部分或全部电缆,成为网络设备之间主要的通信传输介质,
就构成了无线局域网。
无线局域网是为少量用户而设计的,主要以高速数据率传输(通常≥1Mb/s)和室内应用为
主。由于覆盖区域小,有许多传输技术可供选择。现在存在的用于无线局域网产品的技
术可分为三类:红外技术(IR),窄带射频(RF)和扩频技术(SS)。其中红外又可分为散射
IR(DFIR)和直射IR(DBIR),
扩频可分为直接序列扩频(DSSS)和跳频扩频(FHSS)。每类的几种产品都有自己的特性,
适用于市场需求。表1所示为每一类现有产品不同特性的比较结果。这些技术包括信道可
用性和传输技术能否适用于无线媒质的高数率链路。IR产品被用于光频段,扩频局域网产
品工作在ISM频段,使用很低的功率。
技术
光频
射频
DF/IR
DB/IR
RF
DSSS
FHSS
实现方式
使用红外光束
传输数据
使用几个特定频率中的一个频率,相邻WLAN使用不同频率
使用伪随机码将数据扩散到一个宽频带中
优点
最快的传输介质;无需
FCC许可;无干扰问题;
多个LAN可并存;
可穿过固体碍;
无干扰问题;
多个LAN可存;
安全性好;
可穿过固体障碍;
无需FCC许可
缺点
不能穿透固体障碍物
需FCC许可
传输速率较低;
需要功率控制
数据速率
(Mb/s)
1-4
10
5-10
2-20
1-3
可移动性
静止/移动
LOS静止
静止/移动
移动
范围
(英尺)
50-200
80
40-130
100-800
100-300
检测能力
可忽略
有一些
很小
很小
波长/频率
λ=800-900nm
18GHz或ISM
ISM频段
调制技术
OOK
FSK/QPSK
QPSK
GFSK
发射功率
—
25mW
<1W
多址技术
CSMA
令牌环,
CSMA
预定ALOHA,
CSMA
CSMA
表1.无线局域网的技术比较
红外技术 这项技术基本用于短程区域的通信中。电视机和录象机或其它电器等设备
都可以使用红外线信号系统进行遥控。它们是典型的有方向性的点到点的通信设备,而且
是单向传输的。
红外的优点是其传输速率很高,发射的距离比扩频通信的要远,容易移动,组网灵活
。缺点是红外线的穿透障碍物能力极差,发射机与接收机必须在视线之内。
窄带射频 窄带射频并不适用于LAN,主要用于不同建筑物之间LAN的互联,其缺点是
频段需专门申请,具体通信项目使用后不能被他人复用。此外,窄带射频还存在抗截获性
和抗干扰性等问题。
扩频技术 扩频技术目前被广泛的用于无线局域网,最早它是用于军事通信中的,扩
频技术在抗干扰以及可靠性方面提供了更为理想的途径。
图1.2无线局域网产品分类
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无线局域网产品分类情况如图1.2所示。
1.2 无线局域网网络拓扑结构
无线局域网网络拓扑主要有三种形式:点对点型、HUB型和全分布型,如图1.3 (a)、
(b)、(c)所示。三种结构各有其特点,但都可使用户数据传输速率兼容或接近于有线局域
网的。
1.2.1点对点型
点对点的典型结构是通过单频或扩频微波电台、红外发光二极管、红外激光等方法,连接
两个固定的有线局域网网络,实际上是作为一种网络互联方案。这种结构对于连接两个建
筑物的局域网非常有用。无线链路与有线局域网的连接是通过桥路器或中继器完成的。点
到点拓扑结构简单,可在中远距离传输中获得高速率。例如,AT&T/NCR的WaveLAN在有线、
无线网的访问接入点,设计了一个桥接器和鱼骨型天线,可视情况下传输距离可达8km。
由于点对点是固定的,收发信机波束可以很窄,其优点可减小由波束发散引起的功率损
失。
1.2.2 HUB型
这种路由方案是典型的集中控制式。它由一个中心节点(HUB)和若干外围节点组成,外
围节点既可以是独立的工作站,也可与多个用户相连。HUB作为网络管理设备,监控所有
节点对网路的访问,提供逻辑接入点访问有线局域网或服务器,管理外设对广播带宽的
竞争。此结构的优点是:可有效利用信号发射功率(例如,可以将中心站放一最佳位置)
,易于与现有的有线局域网相连,用户设备简单,网络管理单一,且可与微蜂房技术结合
。例如,Motorola的ALTAIR就是典型的微蜂房结构。整个系统设计为若干个小区,系统由
控制模件CM(Control Module)和若干个用户模件UM(User Module)及网路终端设备组成。
在一个微区内,UM之间不能直接通信,UM之间以及UM与主干网之间的通信都是通过CM的。
但是,这种结构使用户之间通信延迟增加,并且网络抗毁性能较差。
(a) 点对点型
(b) HUB型
(c) 分布型结构
图1.3 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
1.2.3 完全分布型
完全分布型结构目前还在理论探讨阶段,它类似于分组无线网的概念,相关节点在数据传
输中也起控制路由选择的作用。对每个节点而言,或许只有部分网络拓扑知识(也可由软
件获得全部拓扑结构),通过与邻近节点以某种方式分享拓扑结构,从而完成网络分布路
由算法。这样,路由上每个节点都参与将数据传送到目的节点。分布式结构抗毁性好,移
动能力强,适合在军事领域中应用。但用户节点结构复杂,成本高,且存在多径干扰“远
—近”效应。
1.3 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1.3.1无线局域网与有线局域网的比较
无线局域网完全可以取代有线局域网而实现应用服务。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无线局域
网是将作为有线局域网的补充,而不是完全替代。其原因有二:即性能和成本问题。
从传输数据速度方面来看,一个典型的有线局域网几乎总是要超过无线局域网的。目
前扩频无线局域网可提供的吞吐量为1Mbps或2Mbps,而IEEE 802.3 (Ethernet)局域网可
在10Mbps速率下工作,802.5(Token Ring)可在16Mbps速率下工作。个别无线局域网(象
infrared公司)可能接近有线局域网的速度。
无线局域网通常较慢的原因还有其传输效率低,由于无线通信比有线链路更易受到某
些干扰,必须增加额外的纠错编码信息,还需要对每条信息进行确认。故而增加了额外开
销,降低有效吞吐量。
从普及观点看,无线局域网的成本超过有线局域网的成本。除去技术复杂原因外,还
应考虑频率资源有限。但在某些方面无线局域网比有线更节约,例如重新走线,劳力成本
等等。如果经常需要设置安排局域网的单位,考虑采用无线局域网的方式解决肯定更有好
处。
1.3.2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范围
(如果在某些地方只是短期需要安装使用局域网,例如贸易展览会、野外考察、大型活动
组织等,就没必要建立永久性局域网,无线局域网就比较合适,因为它没有复杂的布线
及施工问题。使用临时性局域网的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恢复自然灾害的地方。在原有设施
恢复前,可保证不中断通信�
�
(真正需要移动办公的场合。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需要检索网络数据库中各种信
息资源,如运动场、新闻采访场合、医院、仓库等等。
(在没有适当线路或不易布线的远距离联网的场合,或者有线施工成本高的场合,在我国
的无线网应用中,这一类占的比重最大。PC机在普通的商店、工厂进行数据采集和数据
传输日益普及。遗憾的是,建筑物中间经常隔着街道,用有线互联颇为棘手,而用无线
局域网使PC机相连,作为一种信息系统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在不能进行施工布线的建筑物内,比如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物、博物馆,或是采
用危险性建筑材料的建筑物,这时使用无线局域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1.3.3 无线局域网的优势
(无线网络摆脱了电缆的束缚,灵活机动,可按用户需求任意组网,与有线网相比,
不受地理条件、城市规划等过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增添发展的活力。
(无线网络移动性好。当无线终端移动时,几乎不需要额外投资,只需调整天线适当
的方向,网络结构可随意改变。而有线线路则需重新铺设电缆或租用线路,比较烦琐。
(保留有线网作为主干网,用户可充分享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保护用户的已有投资,
通过灵活地配置有线无线相结合的网络,用最少的成本实现最好的服务。
(无线局域网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传输可靠性高,其传输误码率一般低于10-8。
而租用电信专线过长,会导致中间环节过多,传输速率低,通信质量差,采用市话或长
途线路也同时存在拨挂时间长,占线等问题。
(无线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协议的重要特征是允许传送短信息包,从而减少碰撞机会
和时间,提高了吞吐量。
(无线局域网的网络层协议并不要求信息在无线信道上的传输速率与网络上的传输速
率相一致。尽管目前无线局域网为高速网,其传输速率低于有线网络速率。
(无线局域网维护方便,故障较少。由于摆脱电缆,不存在线路断开或短路等情况,
当线路发生故障时,一般在室内即可检查维修。而有线线路常常在野外维护。
(采用无线网络通信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强。一旦发生诸如地震、火灾和水灾等自然灾
害时,有线网络会中断通信导致网络瘫痪,而无线网络则可很快恢复保证通信不中断。
(无线局域网可以提供高容量的数字网连接,从而提供新的话音、数据、图象等多媒
体传输服务。它可以接入有线网络的X.25,ATM,帧中继网,数字移动通信网(如GSM接
入),实现综合业务数据网。
1.4 无线局域网传输技术
局域网技术应用于无线信道之所以成为可能,还在于相关技术的发展解决了某些关键
性问题:
(1)天线技术的发展,使得在无线局域网中,每个节点在保证信号强度的同时,实现
整个小区的覆盖。
(2)高性能、高集成度的CMOS和GaAs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多芯片模块技术(MCM)
的出现,使得在一块低功耗、低成本专用集成芯片上可同时实现信号的调制和解调,完
成在微波频段以上的频段的收发信号功能。
(3)网络软硬件设计技术的进展,使芯片实现高速数据处理和复杂协议成为可能。
按照开放网络互连(OSI)模型所定义的七层结构来看,无线局域网的物理层即室内环
境本身,这个物理层在通信领域常常被称作“无线信道”(Radio
Channel)。无线局域网传输关键就是使信息在无线信道中准确而高速的传送。根据各
国对于无线电频率资源的管理规定,分配给无线局域网的频率段主要在微波频段的900MHz
~30GHz之间,这一频段的传播特性更接近日常可见光。对于无线局域网运行的典型环境
—室内环境而言,其特性主要有:
1.间歇性
由于室内人和物体的移动会对电磁波的传播造成时有时无的障碍,从而信道通断的间
歇性,干扰正常通信。
2.信号表示复杂性
在有线信道中,传输信号大多是未经调制的基带信号。信号波形可用信号幅度大
小来表示。而在无线信道中,信号需经载波调制,表示矢量也包括两部分:幅度和相位。
也就导致信号叠加后的复杂性,这与多径效应有很大联系。
3.多径效应
多径效应是影响无线信道传输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多径效应是指无线通信中,信号
从发射机到接收机之间的传播路径可以有多条(既可直接到达,也可通过墙壁、物体等的
反射到达,而接收机最终收到的信号是通过多种路径传来信号的叠加。无线局域网中,多
径效应有两种情况:第一种称为本地散射(Local Scatting)。它是由接收机附近的物体反
射而带来的多径传播现象,引起信号传输的瑞利衰落。第二种称为延迟传播(Delay
Spread),电波在室内传播时受到墙壁和地面反射,多条传播路径造成接收端信号幅度和
相位的严重失真。
对于上述三种特性而言,信道间歇性和信号表述复杂已基本得以解决,而多径效应是移动
通信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为了抗多径干扰,除了选择性能好的伪随机码序列(具有尖锐
的自相关函数,互相关函数接近零)和适当提高跳频速率以外,人们还采用自适应均衡技
术、天线分集技术、自动功率控制、纠错编码技术等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可使无线信道传
输误码率降低到10-8以下。无线局域网应用较多且效果较好的抗多径干扰技术主要有以下
三种:
(1)自适应均衡技术(Adaptive Equalization)
从硬件上讲,均衡器实际上就是一条有抽头的延迟线加上可变增益放大器。输入的已有码
间干扰的信号从有抽头的延迟线进入,经过各横向路径并乘以不同的加权系数后相加,即
可获得均衡信号。适当进行调整就可使相加器输出的信号对其它码元波形干扰最小。在更
先进的系统中,加权系数可随系统的变化进行自动调节,使得均衡信号的幅度和相位均满
足要求,故而称其为“自适应均衡”。
(2)扩频通信(Spread Spectrum)
扩频通信就是利用比原始信号本身频带宽得多的射频信号进行通信。在发送端采用特定的
调制方法将原始信号的带宽加以扩展,接收端再将扩频信号解调成原来的基带信号。扩频
技术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它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尤其对多径干扰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扩频
技术最初就是基于军事用途发展起来的,其安全性始终为一条重要的判据。采用扩频技术
的无线局域网一般比普通的有线局域网要好。如果网络传输数据事先加密,则被别人侦听
的可能性很小。
扩频技术主要有跳频(Hopping Frequency—FH)扩频和直接序列扩频(Direct Spread
Spectrum System—DSSS)两类。
FH系统是指发射器发送数据时的频率按一定的跳频图案跳变,接收器预先知道跳频图案,
通过频率合成器与发射器同步地跳变,即可恢复原始数据信号。只有己方的接收器知道发
射器的跳频图案,因此只有它能正确接收全部数据。对其它接收器来说,跳频信号就好象
是短时的脉冲干扰。802.11物理层规定FH系统为慢跳频系统,相邻或重叠小区采用不同的
跳频图案。共规定了3组不同的跳频图案,每个由26个图案组成(即26个逻辑信道),选定
的图案必须有较好的特性,例如,为避免窄带干扰,连续频率频谱带宽至少为6MHz。
DS系统把原始数据用一个宽带扩展信号调制,接收器已知这个扩展信号,因此可将原始
数据重新恢复。DS系统在发射信号的每一位中加入冗余数据位,称为“chip”,802.11
建议使用11位的直序扩频。由于每个发射器使用的扩频码不同,所以在同一地区发射器
使用同一频段也不会产生干扰。在DS系统中,信号扩展带宽因子被称作处理增益。802.11
规定处理增益为11(10.4dB)。在AT&T/NCR的产品Wave LAN中,就使用了直扩技术。
关于扩频技术的更详尽的内容在以后章节讨论。
(3)天线分集技术
这种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两种情况的多径效应均能减轻或消除。
其原理为:根据无线电波的衰落在不同接收地点、不同方向和不同频率上接收。由于各个
天线收到的信号相关程度较小,故可以将它们相加或取其强者,使其互相补偿,从而保持
收到的总信号强度基本不变。
天线分集技术在ALTAIR和Wave LAN中都得到了应用。在ALTAIR中是将6根天线在水平
方向每60(一根组成小天线群,而在Wave LAN中则由4根天线按十字型排列。当两站点间
需要通信时,则由微处理器跟踪控制,不断搜索找出最佳的天线组合。
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局域网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
物理层基础,并向着更高传输速率、更灵活布网结构、更高可靠性方面迅速发展。
1.5 无线局域网的标准
图1.4 OSI模型
计算机和网络领域都从一些标准中受益,尽快公布无线局域网的标准也将加快它的
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开发的OSI模型说明了计算机之间数据通信所必须的独立的
功能块(见图1.4)
1.5.1 起作用的OSI层
无线局域网所关注的部分是OSI模型的最低两层,即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位于最低部,该层定义了网络节点之间的实际连接的电气特性。对于有线局
域网,该层包括象铺设电缆的类型、电压电平等细目。对于无线局域网,该层包括使用
频率、调制技术,包括频率扩展技术等。
物理层的上一层是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定义的一些准则有,规定哪个终端可以
在网络上传送数据,占用信道的时间,以及如何知道信息传送结束。通常该层可分为两
个分立的子层:
(媒体访问控制(MAC)层,只有在网络上每个节点传送信息时才涉及到该层设置的准
则。
(逻辑链路控制(LCC)层,该层为各节点之间提供初始设备(逻辑链路)的连接。
图1.5 无线局域网涉及的OSI层
图1.5是对数据链路层和子层的说明。
回顾现行的标准,可以看出,无线局域网标准制订的重点已放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
层上。
1.5.2 对OSI模型高层的影响
OSI不同层之间通过使用标准对话,使上层和下层相互作用。如果一切都按计划进行,
每层不需知道上层和下层所发生的细节。这样就可通过在两个最低层上插入无线组件,
用无线局域网代替有线局域网。
但是,一些复杂情况的出现将影响高层的运行。例如:无线局域网的节点是可移动的,
而网络操作系统期望设备一经出现在网络上就应保持原处不动,这就使得发送程序和网
络操作系统的高级功能发生混乱。另外,使用无线局域网时,常常由于数据传输速率较
慢而产生大的延迟,因此在某一时间周期内响应的网络程序就必须作响应的调整。所以
,对OSI上层的功能操作必须考虑所使用无线技术的事实。
1.5.3 现行的标准
无线LAN标准正处于发展阶段,以美国的IEEE 802.11标准和欧洲ETSI/RES 10标准(
为高性能无线LAN制定的HIPERLAN为典型)为代表。1990年7月,IEEE设立IEEE 802.11无
线局域网标准工作小组。它是继IEEE 802.4早期的分支802.4L之后发展起来的。而在欧
共体(EC)HIPERLAN标准发展很快,它最初是在ETSI指导下发的。1993年EC宣布把5.2GHz
和17.1GHz频段给HIPERLAN,FCC宣布开放免许可证PCS频段计划,这些都对无线局域网通
信很有帮助。
1.IEEE 802.11标准
IEEE
802.11主要集中在采用DFIR,DSSS和FHSS分布式和集中式拓扑结构的物理层和介质访问协
议层(MAC)。两种扩频系统都在ISM频段的2400~2483.5MHz工作,之所以选择在ISM频段
902~928Mhz和5725~5850MHz之间是因为在大多数国家这一频段应用很广泛。这个频段
有大于80MHz的带宽可被利用这是适合于高速数据通信的。在这一频段实现无线局域网要
比在频率高于这一频段更为经济有效。
图1.6 低层与802.2LLC标准的关系
802.11MAC层协议的优点之一是,它可以连到IEEE的802.2逻辑链路控制层(作为其它
802.x有线局域网标准的MAC层)。这使得802.11所属的局域网容易同其它局域网集成,符
合802.2LLC标准,图1.6可说明这点。
IEEE 802.11标准的要点是:
(多种物理媒体—包括直接序列扩频和跳频,无线电射频以及红外光波;将来还要增
加经确认的其它媒体。
(与物理层无关的通用介质访问控制(MAC)层—IEEE 802.11委员会提出了“基于分
布方式的无线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草案(distributed foundation wireless MAC)。它
是以CSMA/CA算法为基础的,类似于IEEE 802.3标准以太网中使用的CSMA/CD技术。
(多种传输速率—采用BPSK和QPSK调制的DSSS,数据率分别可达1Mb/s和2Mb/s;采用
GFSK调制和双跳图样的FHSS数率为1Mb/s和2Mb/s;采用OOK调制的DFIR数率为1Mb/s。将
来可能达到更高的速率。
(通用帧格式—无论附加的是有线LAN802.3以太网,还是802.5令牌环,帧格式(包
括信头和纠错信息组)不变;接入点将802.11格式转换为有线帧格式。
(功率限制—802.11标准在大多数设备内都采用功率限制(例如小型手动个人数字助理)。
最大功率1W或许30dBm(符合FCC要求)没有最低功率要求,大多数系统从实际应用出发
,通常全向天线的发射功率为100mW。当一个站处于功率节省方式(即休眠状态)时,它是
不能发送或接收数据帧的,但是它还保持一定的定时运行。
(吞吐量—无线LAN上的吞吐量决定于报文的长短,报文较长的吞吐量高于报文较短的。
采用802.11,依从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为2Mbps,而实际的吞吐则是:长报文为1~1.5M
bps,短报文为0.5~1Mbps。尽管传输速率较低,但并不比有线以太网适配器的0.5~5M
bps传输速率低多少。吞吐量也受系统传输范围的影响,在传输范围的边沿,更多的错误
造成更多的重发,而使实际的吞吐量更低。
(传输距离—无线电波传输距离取决于环境。在典型的办公室环境中,采用来802.11
的LAN系统的通信距离应界于200~300英尺之间,足以覆盖大多数划定的办公区域和附近
地区。但是建筑物内构材料也影响传输距离,因此,802.11标准不打算对传输距离作具
体规定。
MAC层以CSMA/CA算法基础,通过监听信道是否有载波来判断信道的忙闲,若有信息传输,
待信道空闲时发送一个短报文“请求发送”(RTS),内含目的地址和网络分配向量(NAV)
,接收准备就绪后,发送“清除发送”(CTS)报文,并返回NAV,如用户收到CTS,则发
送数据,待收到接收方应答,通信完毕,反之重传。关于媒体访问控制协议的具体情况
将在第二章予以讨论。
由于数据是以无线信号形式传输的,开放的传输介质使用户对通信隐私更为关注,
因此,无线局域网必须考虑到这一点。通信的保密安全性既包括无线传输数据的保密,
也包括无线站和用户权限的身份认证。802。11标准规定了一种数据加密算法,称作为
WEP(Wired Equivalency Privacy)算法。WEP算法的基础是RC4 PRNG算法,该算法是由
RSA数据安全发展而来的。802。11标准也论述了一组关于权限认证的原理。
2 HIPERLAN标准
1991年,在欧共体倡议下,成立ETSI制定高性能无线局域网(HIPERLAN)标准。与IEEE
802.11标准不同的是,它不是由现存的产品或管理引出的,委员会着手于满足一系列功能
需求。该标准工作被限制在OSI的最低两层。欧共体发展无线局域网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
有线局域网性能,而且也支持同步业务。1995年7月,委员会公布了标准草案。出于安全
性和其它方面的原因,HIPERLAN需要高比特率和低功率,这就使它的无线传输范围较小
(10-100m)。该标准允许一个无线局域网以23。529Mb/s工作,支持多跳点路由、限时业
务和低功率。
高速率和多信道的需求决定了相应频谱增大,大约150MHz或更多.委员会制定了两个频段
,5.15-5.30GHz和17.1-17.3GHz.目前,经过欧洲邮电管理会议(CEPT)修改,HIPERLAN标
准主要应用于5GHz频段.该频段分为五个信道,信道中心频率起始于5.176468GHz,信道
间隔为23.5924MHz.调制方式选用高斯MSK调制,主要是为了减少相邻信道干扰以及提高
放大器效率.误码率要求达到10-3以下.
3 其它标准
1993年9月,FCC设定免许可证频段,用于新的个人通信业务(PCS),1994年6月,FCC修改
了免许可证PCS频段,改为从1.910GHz到1.930GHz的20MHz带宽.又把1.910-1.920GHz分为
异步应用子频段(例如无线局域网),另一子频段1.920-1.930GHz用于同步应用(例如无绳
电话).在异步子频段工作�
设施必须遵守“先听后说”(LBT)的特殊格式,这种格式设计允许多系统在同一邻近地区
协调存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PCS频段目前被点到点微波链路占用,需要花几年时间才能
给无线局域网用户清理出这一频段.免许可证PCS频段由UTAM公司(一个设备制造厂家的联
盟非盈利组织)提出重申.UTAM计划从免许可证PCS设备生产厂家集资,资金用于给现在的
微波用户重新设定频段.另外,FCC最近设定一个免许可证数据PCS频段,从2.390-2.400G
Hz也采用上述LBT格式.
相对欧洲而言,美国有关高频带无线应用频谱的规章制度仍处于发展阶段.1995年,无线
信息网络协会(WINForum)提出一个建议叫做分享免许可证个人无线网络(SUPERNET),需要
5.100-5.350GHz的250MHz带宽频谱支持高达20Mb/s速率的多媒体电脑应用.苹果计算机公
司提出另一个建议,共需300MHz带宽,从5.150到5.300GHz(即HIPERLAN频带)及从5.725到
5.875GHz,支持信息基础结构(NII)宽带应用.两种建议都采用HIPERLAN标准观点.
除了上述这些标准发展的未来动向,人们还致力于为ATM网络工作设计特殊的无线系统.
其中,欧洲已开始了称作无线ATM网络示范产品的工作(WAND).WAND工程目标在于研究
和证明ATM通过一个高速无线接口可以很容易地完成接近HIPERLAN速率(大约20Mb/s)的速
率转换.HIPERLAN努力使其扩展为一系列标准,下一个标准即行目标为无线ATM(在5G频带).
在我国,网络主要还是分散、独立的局域网,局域网互联及局域网与Internet网互联
发展迅速,采取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互补方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随着我国基础网络
建设的不断发展,无线局域网产品将更多地进入无线漫游等特有的应用领域。
--------------448C7D24943--
--
※ 来源:·哈尔滨紫丁香站 bbs1.hit.edu.cn·[FROM: jzx@hitcrc.hitcrc.hi]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0.98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