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ejet (Seals_vib), 信区: Energy
标  题: 爱因斯坦传(1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11月23日16:19:50 星期四), 站内信件

    1894年6月,爱因斯坦一家除爱因斯坦外,迁居意大利。赫尔曼先生在慕尼黑
的工
厂已难以维系。一个名叫加罗尼的意大利人建议把工厂搬到意大利去,爱因斯坦的叔叔
雅各
布对此完全赞成,并以他的热情带动了赫尔曼。留在慕尼黑的爱因斯坦借住在一位老太
太家
里。父亲要儿子读完高中,取得毕业文凭。有了文凭,才能进大学,获得电机工程师的

格。这是父亲为儿子谋划的人生道路。
    独自一人在慕尼黑,本来就生性孤癖的爱因斯坦更是意气消沉,心神不定。他十分
思念
家庭,又厌恶学校的教育。慕尼黑给了他清新宁静的自然风情,给了他美妙动听的音乐
,也
给了他深挚的宗教情感,可路易波尔德中学的6年生活,却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回忆。
有强
烈独立个性的爱因斯坦对一切骄横权威的抵触情绪,同当时德国推行的教育制度,实在
是水
火不容。1936年10月15日,爱因斯坦在纽约州奥而巴尼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
美国
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了题为《论教育》的长篇讲话,其中有一段话显
然是
针对路易波尔德中学经历而讲的,他说:“我以为,最坏的事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
人为
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摧残学生的健康的感情、诚实和自信;它制造出
来的
是顺从的人。这样的学校在德国和俄国成为惯例,那是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路易波尔德中学完全像一座“兵营”,这座“兵营”教给爱因斯坦什么呢?教他为
今天
的好分数和明天的功名利禄,拼命地往脑子里塞呀,装呀,填呀。不管有用没用,也不
管你
愿意不愿意。德国军国主义专横、强制、丑恶的特点在爱因斯坦中学时代,已从教育思
想上
体现出来。
    爱因斯坦无法忍受了,他在学校与在校外完全成为两个人。
    在校外,爱因斯坦虽不爱说话,可心灵是恬静自由的。他的同学在学校还在平面几
何的
浅水里扑腾,他却利用课余时间畅游在微积分大海里。他整日与音乐为伴,以宗教般的
狂热
做着理想和希望的梦。按照自己的思维,与学校教育格格不入的爱因斯坦,只能孤独地
走着
自己的路。
    在校内,未来的物理学大师的成绩,除数学外,他几乎就没有什么好分数。老师们
嫌他
“生性孤癖、智力迟钝”,责备他“不守纪律、心不在焉、想入非非”;同学们大都视
他为
陌路人,从不来往。有一次,赫尔曼·爱因斯坦先生问学校的训导主任,自己的儿子将
来应
该从事什么职业,这位主任直截了当地回答:
    “做什么都没关系。你的儿子将是一事无成的。”
    是的,有着如此强烈个性的爱因斯坦,确实无法成为学校所期望能为帝国服务的一
个优
秀工具。当时的德国,军国主义思潮像洪水一样,四处泛滥。帝国的军人在大街上昂首

胸,耀武扬威,军人整齐划一、以帝国为生命的信条几乎成为民族的楷模。把学生当机
器,
当军人,他们只能单调地去重复教科书上的教条,只能以服从为天职。学习的兴趣,求
知的
快乐,统统被抛弃了。有一次,爱因斯坦与父母亲一起看阅兵,士兵们排着整齐的队伍
,两
眼盯住一点,膝盖绷得笔直,双臂摆动成直角。鼓  咚咚,军号嘹亮,士兵们的皮靴与
刀尖
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围观的人群在欢呼,与爱因斯坦同龄的孩子们跟在队伍后面,学着
士兵
的模样,巴不得马上长大,穿上马靴,跨上骏马,像学校教的口号那样:“为德意志,
为皇
帝,前进!前进!”
    爱因斯坦却惊呆了。这一个个庞大的方队竟如同一台机器,动作单调而整齐,所有
的人
都绷着脸,一个表情。没有思想,没有个人意志,人,这些活生生的人,竟可变成战争
的工
具。惊悸、恐惧,使爱因斯坦更加感到军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可怕。
  
--
        ★◎ 我 是 绿 叶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41q01.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3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