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ejet (Seals_vib), 信区: Energy
标  题: 科学:猜想和反驳(5)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11月21日22:00:35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五    科学是从观察到理论,这仍旧是人们的一个广泛而坚定的信念,以至
 我对这种信念的否定常常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我甚至被认为不诚实——由于否
   定了任何有理性的人都不会怀疑的事情。
但是事实上,这种信念认为我们能够单独从纯观察出发,而不带有一点点理论
的东西,是荒唐的;下面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一个人把一生献给自然科学,把
 他所能观察到的东西全部写下来,并把观察所得的无比宝贵的收获捐献给皇家学会

作为归纳证据之用。这个故事应当向我们表明,虽然可以把甲壳虫很有成效地收集
   起来,但观察是收集不起来的。    二十五年以前,我曾经试图让一群在维也纳
学物理的学生深切地认识到这一点,
为此我在上课时首先指示他们:“拿出铅笔和纸来;仔细观察,写下你们观察到的
   东西!”当然,他们都问,我要他们观察什么。显然,“观察!”这个指示是荒
唐    的。(它甚至不合语言习惯,除非这个及物动词的宾语可以认为是不言而喻的
。)
观察总是有选择的。它需要选定的对象、确定的任务、兴趣、观点和问题。它的描
   述必需一种拥有专门语词的描述语言;它还需要以相似和分类为前提,分类又以
兴    趣、观点和问题为前提。卡茨写道:“一个饥饿的动物把环境分成可以吃的东
西和
不可以吃的东西。一个动物在逃跑时,便寻找出路和藏匿的地方。……一般说来,
   对象因动物的需要而变……”我们可以补充说,只有这样把对象同需要和兴趣相
关    联,它们才可加以分类,才会变成熟悉的或不熟悉的。这条规则不仅适用于动
物,
也适用于科学家。对于动物,它的着眼点是它的需要、当时的任务和它的期望所提
   供的j对于科学家,着眼于则是他的理论兴趣、特定的研究问题、他的猜想和预期
以    及他作为一种背景即他的参照系、他的“期望视野”来接受的那些理论。
“哪个在先,是假设(H)还是观察(O)”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就象鸡    (H
)和鸡蛋(O)哪个先有”的问题一洋。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是,“一种较早的
鸡蛋”;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是“一种较早的假设”。诚然,我们选择的任何特殊

假设在它前面部将有过一些观察——诸如它打算解释的一些观察。但是这些观察反
   转来又预先假定已经采纳了一种参考框架,一种期望的框架,一种理论的框架。
如    果这些观察是值得注意的,如果这些观察需要加以解释,因而导致人们发明一
种假
设,那是因为这些观察不能在旧的理论框架的范围、不能在旧的期望水平上加以说
   明。这里并没有无穷倒退的危险。如果追溯到越来越原始的理论和神话,我们最
后    将找到无意识的、天生的期望。
我觉得先天观念的理论是荒唐的;但是任何生物都有天生的反应;而且在这些
反应里面,有些反应适应于即将到来的事件。我们可以把这类反应描述为“期望”,
   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期望”是有意识的。新生的婴儿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期望喂奶

(而且人们甚至还可争论说,期望得到保护和爱)。鉴于期望和知识之间的这种密
   切关系,我们甚至可以在相当合理的意义上谈论“天赋的知识”。但是这种“知
识”    并不是先天正确的;一个天生的期望,不管它多么强烈和多么特殊,仍可以
是错的。
(初生的婴儿可以被抛弃并饿死)。    所以我们生来就有期望,生来就有“知识
”,而这些知识虽则不是先天正确的,    却在心理学上或遗传学上是先天的,即是
说,先于一切的观察经验。这些期望里面
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期望找到规则性。它和指望规则性的天生倾向,或者和寻找规
   则性的需要联在一起,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婴儿满足了这种需要的快乐看得出来。
   康德相信“因果律”是我们精神配备的一部分而且是先天正确的;而这种在心

理学上是先天的、寻找规则性的“本能”期望,和康德的“因果律”非常一致。所
   以人们说不定会说康德没有对心理学上的先天思维或反应方式与先天正确的信念
加    以区别。但是我不认为他的错误会粗疏到这种地步。因为期望找到规则性不但
在心
理学上是先天的,而且在逻辑上也是先天的;它在逻辑上早于一切观察经验,因为
   如我们看到的,它先于任何对相似性的认识;而一切观察都包括对相似性(或不
相    似性)的认识。但是尽管在这个意义上是逻辑地先天的,这种期望并不是先天
正确
的。原因是它可以失败:我们可以很容易制造一种环境(它会是一种致命的),这
   种环境和我们的普通环境比较起来,可以混乱得使我们完全找不到规则性。(一
切    自然规律可以照样有效:这种环境曾被应用在下一节提到的动物实验中。)

因此康德对休谟的回答几乎可以说是正确的;原因是一个先天正确的期望,和
一个既在起源上又在逻辑上先于观察但不是先天正确的期望,这两者的区别确是相
 当微妙。但是康德证明的太多了。在企图证明知识怎样成为可能时,他提出了一种

学说使我们不可避免地得出一种结论,即我们对知识的探索必然成功,这显然是错
   误的。当康德说,“我们的理性并不是从自然引出规律,而是把它的规律强加于
自    然”,他是对的。但是认为这些规律必然是正确的,或者我必然会成功地把这
些规
律加诸自然,他就错了。自然常常成功地拒绝我们,迫使我们放弃那些遭到反驳的
   规律;可是如果我们活着,我们还可以再尝试。    为了把对休谟的归纳心理学
进行的这个逻辑批判总结一下,我们可以考虑建造
一台归纳机的设想。当这样一台机器放在一个简化的“世界”(例如若干系列颜色
   计数器之一)之中时,它能通过重复而“学会”甚至“提出”在它的“世界”中
有    效的相继定律。如果能够建造这样一台机器(我不怀疑这种可能性),那末可
以证
明我的理论必定是错误的:如果一台机器能够根据重复进行归纳,就没有逻辑理由
   阻止我们自己这样做。    这个论证似乎令人信服,却是错误的。在建造一台归
纳机时,我们这些机器建    造师必须先验地决定:它的“世界”是什么;哪些事物
被认为是相似的或相同的;
我们希望这机器能在它的“世界”中“发现”哪种“规律”。换言之,我们必须在
   这机器里面造进一个参照系,它决定其世界中有关的或感兴趣的东西:这机器将
有    其“天生的”选择原则。相似性的问题将由它的制造者为它解决,因此他们要
为这    机器解释这个“世界”。


--
        ★◎ 我 是 绿 叶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41q01.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62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