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ork (约克), 信区: Energy
标 题: 世界燃料乙醇发展动态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4月22日20:07:53 星期天), 站内信件
新华网北京44月16日电 能源和环境是当今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两个突出问题。20世
纪,科学家利用石油作为主要能源及化学品的原料,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
献。但随着石油可采量的日益减少及价格的飚升,能源问题已经威胁到世界经济的发展
。为解决能源及环境安全这两大课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
开始,利用生物技术和可再生资源(生物能源)进行乙醇的工业化生产,并以此作为石
油能源的替代物已成为各国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热门课题。
燃料乙醇也被称为“清洁燃料”。以发酵法生产的燃料乙醇,具有和矿物燃料相似
的燃烧性能,但其生产原料为生物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此外,与汽油燃烧相比,
乙醇燃烧过程所排放的一氧化碳和含硫气体均较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作为原料的生
物源生长所消耗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基本持平,这对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及抑制“温室效应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自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使用汽油混合燃料以来,种植玉米的农民就一直希望
能更多地使用乙醇作为汽车燃料。90年代末,用可再生资源替代石油资源,用生物技
术路线取代化学技术路线进行生物燃料及化学品生产,已成为世界上各大化学公司发展
战略的热点。目前世界上生产的燃料乙醇大部分是以甘蔗为原料发酵制造的。为了扩大
乙醇生产的原料来源,降低乙醇的生产成本,国外近几年正在积极研究开发利用生物质
生产乙醇的技术。可作为乙醇生产原料的生物质包括:农业和林业生产废物与城市废物
,如干磨玉米残留的纤维素、废纸等。可用作乙醇生产原料的另一更大的生物质来源是
木本和禾本作物,如白杨、刺槐、甜高粱,其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是刺槐和甜高粱。此外
,增加乙醇生产原料来源的另一途径是利用遗传工程。孟山都公司的遗传工程学家正在
利用基因技术,培养淀粉含量远远高于普通品种的马铃薯和玉米。
巴西从1975年开始实行“酒精替代计划”,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资助和免税政
策,以推进燃料乙醇生产过程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化,目前已达到年产40亿加仑乙醇
的生产规模。这一计划的实施为巴西平衡外贸逆差,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振兴种植业
,扩大社会就业,缩小地区经济差别,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这
一计划的实施,已使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了20%。
美国于1992年开始鼓励使用乙醇作新配方汽油的充氧剂,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美
国燃料乙醇的生产。1996年,美国国家地质综合考察部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作为
汽油氧质添加剂的MTBE(甲基叔丁基醚),在减少空气污染的同时却增加了水质的污染
。为此,美国加州政府在1999年3月颁布了在2003年前彻底取消使用MTBE的规
定。2000年3月,美联邦政府也发表了取消MTBE使用的声明。由于含10%乙醇的
汽油不要求改动汽车发动机,在减少空气污染方面与MTBE有相同的效果,因此各乙醇生
产公司对其发展持乐观态度。目前,美国每年用于汽油添加剂的乙醇消耗约12亿加仑
(合360万吨)。去年,美国乙醇生产企业用玉米为原料共生产了16亿加仑乙醇,
而且生产规模还在进一步扩大。由于去年美国玉米获得丰收,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生产
行业今年计划将乙醇产量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时政府的补贴也促进了燃料乙醇的发
展。去年11月份,美国农业部决定今后两年每年拿出1.5亿美元补贴乙醇生产企业,
用以增加乙醇和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料的使用。
1993年,欧洲共同体建议提高欧洲的燃料级乙醇产量,要求汽油掺混燃料中含
5%乙醇,并将用生物物质生产的乙醇的货物税降低到相当于矿物燃料货物税10%的
水平。
日本从1983年开始实施燃料乙醇的开发计划,重点开发用农、林产废物等未利
用资源直接发酵生产乙醇的技术。
目前,我国实力雄厚的化学公司还没有投入适当的力量对这一具有战略性意义的研
究与产业化开展工作。据了解,我国1996年仅农业秸秆类生物质就超过7亿吨,如
果能通过生物技术,在谷物、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的利用上取得突破,有效地将其转化
为生物产品或生物能源,既可以解决粮食积压问题,又可以形成新的产业,有利于农业
及化工产业结构的调整。天津大学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张敏华教授领导的科研组,依
托其在生物产品精制领域所积累的丰富工程经验,采用先进的热耦合精馏及选择性吸附
等专利技术,经过近两年的艰苦攻关,成功地开发了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燃料乙醇
清洁生产技术。今年3月采用该技术在华润金玉公司建成了年产10万吨燃料乙醇示范装
置,并一次试车成功,在国内市场率先推出了燃料乙醇产品。这标志着我国已具备自主
建设大规模燃料乙醇生产装置的能力,为我国企业界尽快进入该领域提供了坚强的技术
支持。 (完)
--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7.2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9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