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duat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Robusting), 信区: Graduate
标 题: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自然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an 4 21:26:01 2003) , 转信
发信人: newer (新手), 信区: Science
标 题: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自然观
发信站: 武汉白云黄鹤站 (2002年12月17日19:10:42 星期二), 转信
所谓自然观,通俗的说,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实际上,自然观应该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
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本质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根本观点
。
导言. 自然--从人与自然关系看世界
(一) 概念:1.客观自然;2. 自然而然:规律或本性,道法自然。
(二)客观自然:关于客观自然,从与人的关系看,有不同的区别。
1.天然自然:指人类尚未认识到和人类仅仅观测所及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类尚未认识到的自然界:人类观测之外的空间上无限广袤的宇观世界;微观世界
基本粒子以下的未知世界;
人类观测所及的自然界:目前看,它包括从总星系到微观基本粒子范围(2×1028CM~10
-16CM)
2.人工自然: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受到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那部分自然界(主要是生态环境);
人利用自然材料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物
(三)关于自然的演化
1.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 自然界是从简单到复杂生成的吗?还是总物质不变,而形式轮换?
3. 自然界为什么有两种演化方向:进化与退化?如何统一这两种形式或方向?
4. 生成的观点与物质不灭的观念是否冲突?
5. 在地球这个宇宙局部,如何可持续发展?
(四)人与自然
1. 人与自然环境
人是自然的"自组织"演化的产物。人一旦产生出来就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
既影响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关系和发展,也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
2. 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人不能离开自然界,又能动的改造自然界;
人对自然的关系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辨证统一;
能动性以受动性为基础;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主导受动性;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历史活动
完成自己的演化,提高对受动性规律的认识。
3. 劳动使猿转变为人
劳动需要专门器官,促进了手脚分化和形成;进而引起全身的相关变化,如直立行走。
劳动的社会性:通过交流需要激励语言产生;使得动物心理转变为人的意识,猿脑到人
脑。
掌握工具和学会制造工具,促进了人的诞生,促进了人类生态的演替过程。
4. 人的新进化
社会性进化推动了人的体质性进化。
如 体外:简单工具--肢体被放大
自动化--机能和体能放大
电脑--智力被放大
如 体内:意识和生理;思考方式演化和文化水平提高;
第一章 古代东西方各民族自然观的历史演化
石器敲开了:文明的大门,而火则照亮了文明的道路。
一.中国古代自然观
1.(非理性的)神话与巫术自然观--原始自然观:
(1)神话:神话是在原始社会里,人类用幻想的形式,按照自己的心理与愿望,对
自然和社会潜在力量所进行的描摹、解释和传述的故事。
神话大体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2)创世神话:有关万物起源的神话,它主要包括: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诞
生、文化发端以及宇宙万物肇始等。是神话的主体部分。创世神话。大体上在新石器时
代。就社会形态大约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后期。
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过去知道的并不多。有些外国学者甚至认为我国没有真正的
创世神话。现在发现中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以及创世神话。中国的
创世神话,主要有以下来源:
1)汉文古籍。如《三五历记》所记载的盘古开天辟地故事与《述异记》中关于盘古
化生万物的故事,还有女娲补天和抟土造人的故事。
2)汉族口头流传创世神话。
3)少数民族文献中的创世神话。如彝族的《彝书》、傣族的《论傣族诗歌》。
4)少数民族经书中的创世神话。
5)少数民族口头流传的神话。
最著名的,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神话。其记载如下: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
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
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三五历记》(注:《三五
历记》已佚,残存于《艺文类聚》卷一。)
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
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
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
夫妻,阴阳之始也。《述异记》
(3)神话以表象类比的方式来解释世界的生成、演化。
特征:几乎每个民族创世神话都有"浑沌"说法。
(4)起源神话的六种类型:
自生型:天地自生型,即天地原本就存在,宇宙万物是自然形成的。《淮南子·精
神训》: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芒漠闵,泓朦鸿洞,莫知其门。有二
神混生,经天营地。……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
,精气为人。
胎生型--母系氏族社会的反映。是原始先民以其自身的繁衍经验来推测宇宙起源的
结果。如布依族《古老歌》。
蛋生型,又称为卵生说,即天地是由蛋孵化出来的。宇宙蛋生说的依据在于蛋是生
命的源泉。
开辟型,开辟型的宇宙观大都认为宇宙原是浑浑沌沌,天地粘在一起,迷雾一团。
创造型,创造即创造天地,开辟则是对原有浑沌世界进行开辟,加以修理。
变成型,或化成型。神人或神力化成型。
(5)反映技术斗争的:"燧人氏"(火的发明)、"伏羲氏"(渔猎与春之神)、"神农氏
"(农业与医药之神)
"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和"精卫填海"的故事。
(6)基本观念:交感的(sympathetic),生命一体化(solidarity)、万物有灵;
科学思维的萌芽与宗教、神话之类的幻想的一种联系。--列宁《全集》38卷
2.非理性的阴阳、五行和八卦说
l 《尚书·洪范》:五行--水、火、木、金、土。相生相克与循环观。
l 五行无常胜《墨经》阐明了五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
l 西汉董仲舒(约前178~前104)使之体系化。天人感应观。
l 李约瑟认为,五行的概念不是一系列五种基本物质的概念,而是五种基本过程的概
念
。中国人的思想在这里独特地避开本体而抓住了关系。
l 中国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先秦认为五行是生活中的五种基本资料。董仲舒以后
多
认为五行是构成万物的五种元素,但不是最基本的元素,五行从属于阴阳。董仲舒认为
,五行是最高实体;宋明理学认为,最高实体是太极。
l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是思想的渊源。
有演化思想,人为构造的所谓规律。朴素自然辩证法。
中国古代从事理性研究和非理性研究的分野,是汉代以后开始,到宋代才基本以理性思
想为主。(见吴彤:中国古代正统史观中的"科技"《内蒙古师大学报》1990-4)
3.中国古代各种(以理性为主的)自然观
春秋战国(前770-221)学术繁荣、百家争鸣,初步奠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发展的情态
,正好与古希腊的学术繁荣交相辉映。
所谓百家争鸣,主要指:儒、荀、老、庄、墨、道、法、名、阴阳等。最重要的三
家:儒、墨、道。
儒家自然观
周出《易》,开始是卜筮用的书。大约形成于殷周之际,传说伏羲氏始做八卦,周文王
推演为六十四卦。有两个部分:《易经》和《易传》,前者形成于周,后者旧说孔子(
前551-前479)所作,近认为,是战国以来的解易作品汇集。后成为儒家自然观的主要依
据,是儒家的最高典籍。
《易》和儒家的主要观点:
l 生生之谓易,交易,变化,改变。
l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l 刚柔者,立本者。
l 刚柔相推而成变化。
l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儒家处世观:中庸,等级。敬鬼神,而远之。
道家自然观
老子(约前580~前500)开创。万物的本原是先天地生的非物质的"道",看不见,听不着
,摸不着的"道"。又被称为"东方神秘主义"。
庄子(约前369~前286)继承、发扬。庄子问:天其运乎?地其处乎?
l 道家著名思想之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
名
,万物之母。
l 道家著名思想之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l 道家著名思想之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研究和提出:天为何不坠,地为何不陷?天与地的关系:对"天圆地方"的质疑。
4.气论思想:汉代王充等。物质起源于气。无定的、弥漫的物质观
5.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朴素的唯物辩证法
1)强调关系、变化,2)朴素辩证法,3)自发运动变化,4)自然、社会和人生的
统一或联系。
二.古代西方自然观
1.关于万物起源的神话观:古巴比伦,秩序战胜浑沌,用浑沌的尸体建造了山川、
陆地,
2. 古希腊神话:开俄斯生出天、大地该娅,黑暗和白昼;
3. 本原的理性猜测:
l 泰勒斯(约前624~前547),水,万物始基--水是万物不可须臾离开的;胎儿生活在
羊
水中。
l 毕达哥拉斯(约前570~前490),数,规律。
l 赫拉克利特(约前540~前480),火,逻各斯。
l 德谟克利特(约前460~前361),原子,机械性。
l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理念,数,几何完满性。
4. 理性猜测的体系的自然观
亚里士多德(约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世界观:
l 球层结构的多层次宇宙系统,地球为宇宙中心
l 月上与月下世界:月上世界,由纯净的"以太"元素组成,永恒,第一推动的原动力
(
原动天);月下世界是一个尘世世界,由土、水、火、气四元素构成,有生有灭。
l 自然运动与强迫运动,自然位置。
5.古希腊自然观特征
l 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l 自然界统一于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l 自然界是一个变化不停的过程;
l 万物变化有自己的规律。
三. 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 古代中西自然观的差异
关于规律的可认识、可言说的性质;
关于自然界与社会的联系
自然观是认识自然的框架还是为社会行为作实用基础方面。
社会中自由与王权的关系在自然观中的反映差别:天文与人文
天象、星宿:神话中的秩序,中央集权的,还是自由城邦的--社会性
古代中国与古希腊思想的比较:
项目 古代中国 古希腊
自然哲学 在五行和阴阳学说上有重要的理论推理,但是没有为了理论而沉湎于抽象
的推
理,也不具有种类繁多、比较极端的理论 有重要的理论推理,为了理论而沉湎于抽
象的
推理;同时有种类繁多的、鼓吹极端的见解
辩证法 对辩证法中的某些辩论技巧和合法性感兴趣 对形式逻辑和对论证的纯抽象分
析
感兴趣
哲学科学风格上的总倾向 更注重实效,更关心可行与可被利用的东西,追求圆满、中
庸
的解释与答案不大关心基础性的问题,也没有为了理论而追求抽象思维的观念 更专
注于
基础性问题,有为了理论而追求抽象思维的观念,追求极端、激进的答案。
2. 中西自然观同一之处
1)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
2)是有规律的,客观世界有统一性;
3)事物普遍联系着;
4)自然界是演化发展的;
5)这种演化都是从某种浑沌到秩序的变化发展过程。
本部分阅读和参考书目:
1.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2.柯林武德著、吴国盛等译:《自然的观念》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该书探讨了从希腊
自然观到现代自然观的演化和思想精髓。
3.詹奇著、曾国屏、吴彤等译:《自组织的宇宙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本
书探讨了自组织的动力学,并以此阐述了大小宇宙的进化和社会文化的进化等重要问题
。
4.曾国屏著:《自组织的自然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本书从现代自组织科学的
理论高度重新审视了自然观的发展演化,并且提出了现代的自组织自然观。
5.狄特富尔特等编、周美琪译:《人与自然--哲人小语》三联书店1993年版。该书搜集
了从古代到近代的哲人关于"人与自然"的睿智的名言警句和观点。
6.陶阳、钟秀:《中国创世神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杜石然等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第二章 近代初期的科学技术和自然观
背景:西方世界经过中世纪黑暗的长期演化,到14、15世纪时,在思想界发生了一系列
变革: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导致了对神学的厌恶和人性的张扬--艺术对人体的研究:透
视技术、人体解剖学的需求和发展。技术方面,金属冶炼、机械加工、工场手工业和纺
织业开始兴盛,制度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商品经济和开拓市场的需要导
致人们把眼光投向更大的世界--远航探险和地理大发现(麦哲伦1519-1522年环球航行、
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天文知识和地理知识的需要导致数学和力学的发展,
从而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背景下发生了一场以天文学为先导的科学革命。
一.从哥白尼到牛顿--近代科学标志性成果及其意义:八大成就
1. [波兰]哥白尼(N·Copernicus,波兰僧侣教徒,1473-1543),《天体运行论》(
1543年),日心说。对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并且受到教会支持被奉为神明不可侵犯的地
心说提出异议。但是提出者为避免迫害,迟迟到临终前发表,并且申明是"工作假说"。
它否定了上帝把地球置于宇宙中心的宗教教条,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开始从宗教神学的
统治下解放出来。
2. [德]开普勒(J·Kepler,1571-1630):天空立法者。在第谷·布拉赫的资料基础
上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的运行轨道是一以太阳为一个焦点的
椭圆;第二定律--行星到太阳的矢径在相等时间内划出相等的面积;第三定律--行星公
转的周期的平方与它同太阳的距离的立方成正比。破除了天体必须以完美正圆运行的观
念,行星天的水晶天球观念顿时化为乌有;发现了运行速度不均匀的特性。
3. [意]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近代物理学之父。创造并且示范了
新的科学实验传统,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研究了落体运动,抛体运动,发明
了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月亮有环形山,发现木星的4个卫星,由此证明天体与地球是一样
的,月上与月下相同。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
话》(1632)、《两门新科学》(1638)。1980年罗马教会宣布当年(1633)对伽利略
的裁判是错误的,为伽利略平反。
4. 其他成果:
(1) 磁与流体力学:[英]吉尔伯特(1544-1603)《论磁》(1600)开创磁学研究;[意
]托里拆利、[法]帕斯卡等研究了真空问题,[德]盖里克的马德堡半球真空实验(1654)
演示了大气压力(16匹马)。
(2) [荷]惠更斯(1629-1695):摆钟研究与波动说。钟的发明的社会和思想意义。
(3) [英]胡克(1635-)弹性定律发现和显微镜实验。
(4) [意、德]阿格里科拉:近代矿物学之父;《论金属》(1556)。
(5) [英]波义耳(1627-1691)近代化学之父;《怀疑的化学家》(1661)
(6) 近代生命科学的肇始:[比]维萨留斯(1514-1564)《论人体构造》(1543),[西
班牙]塞尔维特(1511-?)发现血液循环,被教会烧死;[英]哈维(1578-1657)《心血
运动论》(1628)系统的发现心血运动与循环过程。
5. [英]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经典力学之父。有多项发现和发明:《自
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6-4-28);《论光学》(1704);1665年发明级数近似法即二
项式定理;1665年到1666年发明微积分(正反流数运算);集大成的总结了前人科学工
作,统一了天体力学与地面力学,提出一系列经典力学基本概念,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完
整系统体系:概念、原理和运动三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综
合。"如果我比别人看的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肩上";"我不知道世人怎么看,但
在我看来,我只不过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不时地为比别人多找到一块更光滑、更
美丽的卵石和贝壳而感到高兴,而在我面前的真理的海洋,却完全是个谜"。英国著名诗
人波普赞美牛顿的诗歌:大自然和它的规律/隐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一切
便灿烂光明。
二.近代科学革命:科学方法和科学团体的建立
(一) 发生近代科学革命的必要条件:科学方法的变革
仅仅有成就是不够的,科学革命必须而且必定伴随科学方法的变革。
中世纪以前的方法:请教权威;从思辨到思辨。
近代科学方法:实验第一,逻辑与数学的定量方法,追求精确
1. [英]佛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第一个倡导"实验方法",鼓动
科学实验方法:扭狮子尾巴。《学术的进展》(1605)、《新工具》(1620)。
2. [法]笛卡儿(R·Descartes,1596-1650)数学演绎方法。创立解析几何,提出运动
守恒原理。《方法谈》(1637)
3.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数学+实验;以及"理想化"方法:直观分解-数学演绎-实验
证明。
4. 牛顿的"归纳-演绎方法":通过实验获得经验,通过数学演绎获得的结论必须回到实
验中,被实验检验。非常重视观察与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重视分析和归纳分类。
(二)科学社团与学术研究机构的建立
意大利:1560年创立"自然秘密研究会",很快被取缔;
罗马1603年建立"山猫学院",1630年解散;
佛罗伦萨1657年创立齐曼托学院。
英 国:1660年成立皇家学会;1665年出版《皇家学会哲学学报》。
法 国:1666年成立巴黎科学院
德 国:1700年建立柏林科学院,著名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兹担任第一任院长。
作用:聚集一大批研究自然界和社会的学者、智者;形成合力和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系统;形成正式的科学机构、组织。
三.机械自然观的确立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形成
1.机械自然观的确立:由于近代初期力学首先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相应地,形成了人
们利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事物和世界的观点与方法,力学成为解释的模版。
于是,出现了以力学为模式解释宇宙、世界的观点、理论。
笛卡儿是建立系统的力学解释模式的第一人;粒子的按照摩擦相互作用的涡旋宇宙模型
。对生命的力学解释模式。人体本质上是一架机器,其机能均可以用力学加以解释。
第一, 自然与人是完全不同的,人是自然的旁观者;
第二, 自然界中只有物质和运动,一切感性事物都是由物质运动造成的;
第三, 所有的运动本质是机械位移运动;
第四, 宏观事物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第五, 自然界一切物体包括人体都是某种机械;
第六, 自然这部大机器是上帝制造的,但是上帝只给予第一推动,它以后不再干预自
然
的运动。
伽利略:大自然是数学设计的;是一部运动严格遵循力学规律的机器。
牛 顿:人类可以运用理性理解上帝的创造物--自然界,万有引力是自然界的根本力量
。科学是人为上帝服务的最好工具。
机械自然观与古代自然观的对立。
机械自然观 古代亚里士多德自然观
第一 世界由性质相同的粒子组成;决定自然界事物千差万别的是微粒的量和排列组
合。
世界充满了神秘的形式与质;
第二 物质运动本质上就是位置的改变;是机械位移与碰撞决定了物质的演化、生长
和发
展。 物质变化受到神秘力量的驱使
第三 科学的任务是对运动做出数学的描述 科学的任务是做出目的论解释
机械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第一, 人与自然相互分离;
第二, 自然界是数学设计的,人可以理解它;
第三, 物理世界可以运用还原论加以说明;
第四, 自然界可以运用机器类比加以解释。
2.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形成
重视分析,形成把事物孤立起来分析的方法,并绝对化后,逐渐形成孤立、静止和片面
的思维方式。
有过重要的历史功绩:反对神学和迷信;解放人性和自然科学。
本部分主要参考和阅读书目:
[英]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第三章 近代后期的科学技术成就与自然观变革
一.19世纪的科学技术与哲学概况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英国发生产业革命,前后经历70-80年。
随后,美19世纪50-60年代、德70-80年代、俄80年代末,先后完成产业革命,日本则于
世纪之交完成产业革命。
科学发展:电磁学研究;热学研究;化学与化工;染料;地质学研究;古生物研究等都
发展迅速。
产业革命与科学发展的结合:开辟了结合的新时期,但到19世纪末才真正显示出来。
二.19世纪上中叶的科学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发展迅速。
出现趋势:分门别类的研究 自然界各个过程的联系;
分析既成的事实 自然过程的变化发展;
以力学为尺度 发现各种运动形式的特殊本质。
总之,科学由运用观察、实验、解剖等经验方法搜集、积累材料的阶段,进入到对所获
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从理论加以概括说明,创立理论的阶段。
三.五方面的科学成就以及所显现出来的变革趋势
1. 天文学方面:太阳的起源和演化。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也独立提出星云假说,后合称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在科学
猜测方面从天文学角度给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天"在演化中。
2. 地质学方面:英国地质学家赖尔的地质渐变论--《地质学原理》(1883)力图从自
然的原因解释自然界地质方面变化,驳斥了"灾变论"和"神创说"。 在科学研究方面从地
质学角度给机械自然观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打开了第二个缺口。
"地"在演化中。
3.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电磁理论方面:德医迈尔、英业余爱好者、啤酒商焦耳、德
物理学家亥尔姆霍兹、丹麦科学家柯尔丁等12人先后独立地研究、发现。法拉第电磁感
应现象和定律发现、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建立。
揭示了热、机械、电、磁、化学等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统一性,物理科学第二次大综合
。在物质运动统一性方面,摧毁了各种运动彼此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从不同角度给形
而上学思维方式打开了第三个缺口。
4. 化学:原子分子论(道尔顿,19世纪初、阿佛加德罗,19世纪中叶)、周期律(门
捷列夫,1869)、合成有机物(维勒,19世纪上半叶)--打破了无机界与有机界人为的
鸿沟;各种原来被认为彼此孤立、无关的元素成为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5. 生物学:细胞学说(德施莱登、施旺,19世纪30年代末)和进化论(达尔文,《物
种起源》1859)
细胞学说揭示了有机体产生、生物生长及其构造的秘密(统一性);进化论揭示了物种
之间的联系、对生物的适应性和变异、进化和退化作了正确的说明,摧毁了各种唯心主
义、神秘主义的观点--神创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新
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四.哲学方面:机械论和形而上学受到来自德国古典哲学两个方面的冲击:
德国古典唯物主义:费尔巴哈。
德国辩证法:康德(1724-1804)、黑格尔(1770-1831)。
本部分主要参考书目:
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
2.达尔文:《物种起源》科学出版社1972年版。
第四章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发展和19、20世纪之交自然科学及技术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等创立的,主要是恩格斯所阐述的,主要集
中体现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中。在这些著作中概括和总结了19世纪现时代
的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建立起来了辩证唯物
主义的自然观,即自然辩证法。
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最初萌芽
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早期工作: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就十分注意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展及其在社会发
展中的作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自然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鲜明提出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新观点:自
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
自然界成为人的这一过程的一部分。
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提出:(1)科技是生产的重要因素,
自觉运用科技将极大地推动生产发展;(2)科学技术有不断加速的趋势;(3)科学技
术与社会:科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和社会革命的基础;科学进步最终会导致技术革命,而
技术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引起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必然推动整个社会关系的变革。
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鲜明指出:承认自然界物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前提,
也是人的劳动和生产力得以实现的前提;为了实现思想和发挥思想的力量,就必须有使
用实践力量的人。
自然科学和物质生产是唯物史观形成的基础:科学与工业的结合;物质生产;和群众掌
握科学技术、利用物质自然进行物质实践活动,从而改变世界和创造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有两种历史,自然史和人类史,前者是后者
的基础和制约,但是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与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人类史的三个前提:
(1) 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通过生产劳动使得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产生工具、语言
与
符号。
(2) 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产生区别与动物的人类社会,包括技术、文化和经济活
动
。
(3) 人类自身的生产,形成人类特定的道德和其他伦理、社会规范。
(二)《自然辩证法》的写作和主要内容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写作和出版
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移居伦敦后,开始把主要精力投入自然科学的研究之中。恩格斯
1873年5月到1876年5月期间,着重考察了自然界演化和科学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作了近
百篇札记、片断和两篇重要论文。
1876年5月到1878年7月期间,为了捍卫辩证唯物主义,反对杜林,恩格斯写作《反杜林
论》,耽搁下来;
在1878年7月以后一直到1883年3月恩格斯又写作了大量札记、片断,以及8篇论文,和两
个写作计划草案。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恩格斯负责整理、出版《资本论》遗稿和领导国际工人运
动,直到1895年恩格斯去世。所以《自然辩证法》一直未能完成。
1925年,苏联首先出版了俄文版的《自然辩证法》。
以后,在社会主义国家陆续出版。中国是1932年出版了第一部中译文本。
2.《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①自然科学与哲学
包括《导言》、《'反杜林论'旧序》、《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等,[写一篇读书心得
笔记,1000~2000字]
《导言》和[科学历史摘要]的主要内容:从自然科学发展史角度,分析了科学发展对哲
学思想、自然观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历史必然性,并论
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点:
"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
被当作永久存在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
环中运动着"。
《'反杜林论'旧序》和[自然科学和哲学],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和德国哲学界
的混乱局面, 从理论上说明自然科学家总是受哲学支配的,以及正确的哲学思想对自然
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指明了自然科学工作者自觉从形而上学思维复归到辩证思维
的重要性。
《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则批判了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经验主义,最终导致神秘主义的
倾向。
②辩证法
《辩证法》,[辩证法]。主要是结合自然科学来阐述了辩证法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针
对当时否定辩证法客观性,提出"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并且说明
了唯物辩证法是自然科学工作者正确的思维方法。
③运动的基本形式和科学分类
《运动的基本形式》、《运动的量度》、《功》、[物质的运动形式。科学分类]主要论
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一些基本观点,以及科学分类的基础。
从系统存在观看,世界是大系统,有不同形式和不同层次。
从历史发展演化观看,世界是一个过程集合体,有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方面,是永
恒的物质性循环过程。
④数学与各门自然科学内容的辩证性质
《潮汐摩擦。康德和汤姆生》、《热》、《电》[数学][力学和天文学][物理学][化学]
[生物学]
⑤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分析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论述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起源,在自然观
与人类史、社会观和历史观上架起桥梁。
还注意到了人与自然关系。
著名的话:"我们决不要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
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在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
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3.《反杜林论》主要内容
①自然界的辩证发展;②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时空;③自然界发展的辩证规律;④认
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辩证法;⑤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的建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发展演化观的划时代的
变革。
当然,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辩证法战胜形而上学自然观有两条道路:科学家自觉学习
唯物辩证法的道路;通过科学家自己的努力和摸索的道路。
二.19、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19世纪下半叶,牛顿力学在各个自然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机械自然观总体上仍然
处于主导地位。"经典物理学大厦已经竣工完成"。
(一) 物理学新发现
1895年,伦琴(1845-1923)研究阴极射线时意外发现X射线;获得1901年诺贝尔物
理学奖,是第一个获奖人。通过X射线促进了或激励了一连串发现。
1896年,贝克勒耳(1852-1908)意外发现放射线;
1897年,汤姆逊证实了电子的存在;
居里夫妇发现放射线元素(钍、钋和镭);证实元素的嬗变;促使元素嬗变理论建
立(卢瑟福,1902年);
动摇了几千年原子和元素观念--认为原子不可分、是物质组成最小单元;认为元素
不变。
(二) 哲学观混乱时期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批判了当时认为物质消失的观点;
物质观:认为物质不灭;提出著名的物质的哲学定义。
运动观:重申,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
时空观:时空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对时空结构的认识是发展的、可变化的。
(三) 物理学革命
当时物理学家中的泰斗--开耳文勋爵在新年贺词中把物理学的19世纪发展和20世纪的前
景比喻为"物理学一片晴朗天空,只有两朵小小乌云",它们是黑体辐射问题和以太问题
,当时没有得到解决。
1.实验或实践进展
黑体问题研究中,出现了紫外灾难(黑体:光的辐射和吸收);
以太问题的检验,迈克耳孙-莫雷实验(以太存在?光速问题)
2.理论变革
⑴相对论的提出:爱因斯坦(1879-1955)1905年狭义相对论;关于时间和空间关系、质
量和能量关系;运动和物质关系;对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的革命。但是现在看仍然都
是决定论框架下的理论。
1915年广义相对论;物质与空间、时间关系;双生子佯谬。
⑵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建立
1900年,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和理论;
20世纪初,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太阳系模型;
1912-13年,玻尔建立(经典)量子论原子模型;
1923年,德布洛意提出物质波假说;
1925-26年,薛定谔提出波动力学;海森堡提出量子力学的另一形式--矩阵力学。1927年
证明两者等价。
3. 物理学危机引发物理学革命
物理学革命,克服经典物理学危机,包括克服传统机械论哲学观念的影响。
马赫的对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的批判。
经典物理学的全面危机:经典力学、热力学、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如热力学第二定律
的不可逆性与牛顿力学可逆性的对立,经典力学相对性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相对性不相容
)和危机,力学与统计解释的矛盾。
一些物理学家在危机来临之际,力图挽救旧经典力学图景。波耳兹曼、洛伦兹和普朗克
的故事。
而年轻科学家大胆破除旧观念,建立新物理学图景。玻尔、海森堡、薛定谔,爱因斯坦
的故事。
新旧图景的关系:量子论中旧图景的痕迹。
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关系(1927年,海森堡;互补关系,1929年,玻尔),量子力学解
释;
爱因斯坦与玻尔(哥本哈根学派)长达30年的哲学争论:决定论与统计解释的争论。今
天普里戈金也倾向统计解释。
本部分阅读书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2. 董光壁、田昆玉:《世界物理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 [美]弗尔辛:《爱因斯坦传》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5. [美]科恩:《科学革命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五章 20世纪的科学、技术和社会
20世纪的科学革命导致了社会和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本身也不断扩展自己的研究疆域
。
一.20世纪科学发展概况
20世纪上半叶:
相对论 宏观、高速;
量子理论 微观世界;
追求统一性(弱力、强力、电磁和引力作用的统一):悲喜参半--爱因斯坦的理想与结
果;弱电统一理论。
20世纪中叶以来:
探索复杂性
早期出现了一般的系统科学: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40年代);后来出现了一系列
自组织科学理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非
线性科学的统一特性。
二. 各分支科学的演化
(一) 粒子物理学
夸克、基本粒子;物质的"可分性",相互作用的统一性;物理学理论的终极。
(二)现代宇宙学
爱因斯坦,开创现代宇宙学,静态宇宙模型:自己认为:"是一生中犯的最大错误"。
上半叶的演化宇宙的预言,60年代得到观测支持--红移现象、微波背景辐射等。
宇宙:我们的(观测)的宇宙;开宇宙,闭宇宙,有界无限,150亿万光年。
有限和无限。
(三)生命科学
50年代,发现和建立DNA双螺旋结构(华森和克里克);
60年代,遗传密码破译,人工合成蛋白质;
70年代,生命起源新理论,人工合成核酸;
80年代,生物工程;
90年代,克隆,人体基因工程;
伦理学问题,法律问题,道德问题;
(四) 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技术
40年代,出现计算机(IANIC);
50年代,晶体管计算机;
60年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70年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人工智能知识工程;ARP网络;计算机一般
网络;
80年代,神经网络计算机再兴起,因特网;
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赛伯空间(Cyberspace),伦理、法律,新型人际关系,人机关
系。
(五) 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
40年代系统工程,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60-70年代,耗散结构理论、超循环理论、协同论
80年代,混沌理论,分形理论,孤子理论。
当代非线性和复杂性科学前沿以及哲学问题
整体和部分;结构和功能;线性和非线性,有序和无序;非线性世界与线性简化,非线
性方法论。
(六) 生态和环境科学
50年代,现代生态学;
60年代,环境问题严重--发达国家"八大公害";环境和绿色运动;
70年代,全球问题--环境、生态、人口、经济与社会发展等;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80年代,地球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
90年代,联合国《21世纪议程》、中国政府《中国21世纪议程》;
科技、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七) 高新科学技术群
1. 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激光技术;
2. 生物工程和科学技术;
3. 新材料科学技术--高强度、纳米、高智能和绿色技术;
4. 新能源技术;
5. 海洋科学技术;
6. 空间科学技术。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发展更全面,注重整体,分析更深入;
追求简单性--到探索复杂性;
关注本体,认识--到联系伦理、道德、法律;
研究无机界--到研究生命、智能;
兴趣、小科学--到大科学、国家利益、国际合作;
探索自然--到生产力、经济效益、生活质量;
需要辩证法,科学技术自然经济和社会相互联系,加以认识、概括和总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www.newer.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8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1.34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