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duat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jguang (小虫), 信区: Graduate
标 题: 2002博士政治课关于叶平老师的两篇文章!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Nov 6 18:31:34 2002) , 转信
哈工大造就“绿色大学” 培养对地球友好的工程师
发布时间:2002-2-22 12:16:39
哈工大造就“绿色大学” 培养对地球友好的工程师 东北网2月21日电 《科技日报》
日前发表题为:“绿色大学”—培养对地球友好的工程师的文章,全文如下: 记者:
我在去年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应用伦理学研讨会上第一次听到“绿色大学”这个说法,当时
就觉得很新鲜,该不是一种赶时髦或炒作吧? 叶平:“绿色大学”确实是一个新概念
,这个概念是从英、美和加拿大舶来的。它有着实质性内容与标志。在国内,清华大学首
次使用“绿色大学”概念,他们在1998年提出创建绿色大学。199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被
推举为国内高校创建绿色大学的牵头单位,提出把工科大学办成绿色大学。系统地构建了
以“建好一个中心(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搞好三个推进(环境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和
直接行动推进)”为特征的哈工大绿色大学创建模式。现在绿色大学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
门高度重视,并开始进入实践层面的行动。 记者:看来在我国创建绿色大学确实是一
个新生事物,你们为什么强调应当把工科大学办成绿色大学,这有什么意义? 叶平:
主要意义有三个方面:一是顺应了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工科大学,培养出
来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直接参与变革自然的实践,就更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对地球友好的工程
师。二是有助于工科大学生确立大工程观。使学生懂得:任何工程都必须不违背生态规律
;没有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学生是思想残疾的学生,力促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
三是有助于工科大学生养成生态经济的思维方式。不仅学会进行经济、技术的可行性评价
,也要懂得进行环境影响和社会效益方面的评价,掌握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思
维方法。 记者:那么,什么是绿色大学?绿色大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叶平:
绿色大学有多种解释,但是其共性方面主要指全面贯彻和渗透生态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的新时代大学。包括大学办学模式、科技开发、课程设置、学生生活方式和实习基地建设
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 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形象、荣誉、责任。所谓形象,
是指绿色大学是一个创建生态文明形象的过程;荣誉是指绿色大学被社会公认并成为一种
荣誉称号,即是创建绿色精神文明的单位;责任是指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自觉地形成
一种环境道德责任,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地应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内化为生态良心
。 记者:哈工大在创建绿色大学过程中有哪些特点呢? 叶平:有三个特点:一
是把环境问题作为社会问题,形成“环境与社会专家共同体”,开展环境理论和绿色教育
理论的超前研究;二是把环境问题视为环境道德问题,将其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三是把环境问题作为社会文明问题,树立学校的绿色形象和荣誉,主动肩负起推动
社区生态文明发展的责任。 我们逐渐认识到创建绿色大学不是各门具体学科的单项技
术的工程问题,实质上它应该是大学办学观念和学生思想转变的过程,是生态文化培育的
过程。 记者:也就是说,创建绿色大学不能只停留在工程的或项目的层面上,那还是
站在工科的狭窄专业的角度。而是要从观念的或者是文化的层面来理解创建绿色大学。
叶平:是的。工科大学是环境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更应当是培养对地球友好的工程师
的熔炉。从环境教育发展来看,文化层面的环境教育,或称绿色教育是环境教育发展比较
晚近的产物。环境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是渗透在林业、农业、地质等科学中潜
在地发挥环境教育的作用。60年代以后,治理环境污染和城市废弃物激发产生了环境科学
与工程专业。那时的环境教育主要是具体科学和技术的解题教育。80年代以后,环境哲学
、生态伦理学科得到长足发展,环境教育才进入文化和思想转变的教育,即绿色教育。因
此,创建绿色大学并不仅仅是工程或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开几门课的问题,而是学校整
体教育理念的变革。是一个逐渐创建和水平不断提高的教育思想转变的过程。 记者:
那么,你们怎样实现这种转变?什么样的大学生可以称之为绿色大学生? 叶平:具体
地说,我们是经过三个步骤培养绿色大学生。第一,要选修课程。我们为全校开设包括环
境哲学、生态伦理学和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等6门课。所有的学生必须在这里面选修一门
课程才能毕业。而且优秀毕业论文必须有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和论证。第二,要参加荒野实
习行动。工科大学生毕业以后主要还是在受控的人工自然环境中工作,他们所学的课程主
要还都是征服自然的知识,而建设自然尤其是荒野自然的知识根本没有。为弥补这方面知
识的欠缺,激发产生生态环境悟性,我们利用节假日安排同学们到荒野中去体验,让同学
们在融入大自然中体味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第三,学生要参与社区环境保护实践。如学
校绿色协会组织学生开展废除一次性方便筷子的活动,废物回收、垃圾分类和节能节水等
活动,深入中、小学和居委会开展绿色宣传教育活动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要参与一些环
境问题的社会调查,从中真正体会到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这样,他
们就会在环境知性、悟性和德行方面形成健全的生态人格。经过如此训练的大学生,就基
本上具备了绿色大学生的资格。
来源:《科技日报》
从伤熊事件看社会教育
叶平
一位名牌大学的高材生竟然对本未对他构成伤害的熊类下黑手,令世人惊诧不已。有
人认为这种反常是一种“品行障碍”,是特殊的心理变态;有人认为是由于幼稚,犯低级
错误,是一个认识上的问题;还有的人认为这是缺少爱心,技能与智能脱节,是理性与情
感分离的人格不完善的问题。但是,我认为,出现这一事件恰恰反映了我们的社会教育存
在严重缺陷。
根据中央教科所的报告,有的小孩子虐待小猫、小狗只是觉得好玩。用脚踢、用小刀
扎、用砖头砸,看小狗有什么反应;把小狗抛在空中看能不能摔死。有些孩子不仅对狗残
忍,就是对其他孩子也大打出手。人们往往把这种行为归结为个人行为失当,而没有从家
庭环境熏陶和社会教育本身寻找解答。早在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在《关于教育的
几个思想问题》中就谈到,小孩子对小动物的残忍行为与教育有关。第一个教育孩子的老
师就是家长。家长带孩子到野外挖蚯蚓、抓青蛙,揪断蚯蚓、给青蛙剥皮用做钓鱼的诱饵
,于是小孩子也学会把落到他手里的小鸟和蜻蜓如此处置,不以为然。洛克认为,小孩子
的这种行为强化了狠毒心,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教育来纠正,将来就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
终身的影响。
社会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社会舆论。现在社会舆论特别是关于对待动物的社会舆论是
有偏颇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如在虎年欢度春节期间,哈尔滨红博地下广场曾举行虎年
观虎大奖赛就是一例。这是由几家新闻单位发起组织的“公益活动”。目的是通过少年儿
童观看在牢笼中惊恐不安的老虎形态,写出虎年虎虎生风、猛虎下山的虎威,殊不知这样
的宣传教育难道不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误导吗!不仅如此,当年电视台播放山东菏泽地区
老百姓富了,追求精神生活,开展斗鸡、斗羊、斗牛的娱乐活动,杜绝了以往赌博风,但
也开了对动物不友好的先例;我们有时在公众场所会看到一帮人围着看耍猴,对猴子的残
忍行为有人看不下去,可是并没有相关的法律约束,社会听之任之。
在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伦理学家和哲学家曾经对那些为了玩乐目的而开展的斗牛、斗鸡
等故意造成有感觉动物痛苦的人类活动进行过严厉的谴责,西方一些国家把“不故意造成
有感觉动物的痛苦”纳入人与动物关系的法律条文,并已形成强烈的公众舆论。我们国家
历史悠久,佛教不杀生和道家关爱动物和自然的思想,是我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之一。我们
是否在搞现代化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一些优良传统的挖掘和继承。如果要想杜绝对动物残
忍的行为,吸取这个大学生的教训,我们就必须首先完善我们的教育,确立良好的人与自
然关系的社会舆论,加之必要的立法。
(摘自科技日报) 2002年3月07日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48.2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0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