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aughter (讨点酒吃), 信区: HITComment
标 题: 《走进哈工大》引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13日20:30:27 星期四), 站内信件
牛年怎么了?该凉爽的地方不凉爽,该热的地方不热,不该热的地方奇热。日历翻
到6月份,素有冰城之誉的哈尔滨,在全国爆了个冷门--1997年第一个报出38℃的高温,
而这一天,上海、广州的气温不过30℃,号称四大火炉的重庆、武汉、南京、南昌,只
有29℃。我深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的权威性。
是不是大家都不关心天气预报?哈尔滨率先在全国报出38℃的高温后的6月22日,由
北
京开往哈尔滨的17次特别快车,硬座满满的,硬卧满满的,连与飞机票相差无几的460元
一张的软卧,也爆满。当我登上8号车厢走进6包厢禁不住吓了一跳,咦,这间包厢横放
竖卧的提箱行李挤得满满的不说,竟然有5个人。刹那间我敏感的神经担心自己的车票是
不是假的。正当我下意识地审视车票时,坐在我铺位号的两位60多岁的老者同时站起来
,以商量的口吻对我说:"同志,麻烦您,能不能换一下,您到3号包厢,我俩是一起的
……"看样子,他们好像是一对老夫妻。成人之美,何乐不为。更为高兴的是,无论是软
卧硬卧,我都不喜欢下铺。到了3号包厢,我暗暗感谢换票人,比起6号包厢,这里太宽
敞了,上面放行李的地方空空如也,铺下面也没堆放一件行李。两个金发碧眼的小男孩
在上铺探着头说悄悄话,两个下铺,一个空着;另一个,一位男士半躺着看书。我一屁
股坐在空着的下铺上,打量两个小男孩是哪国人。
车开了,从隔壁包厢过来一位金发碧眼的少妇,对着我连说带比画。她说的是俄语
,我听不懂。这时,半躺着看书的男子坐起来与少妇搭腔,然后对我说:"这两个男孩,
一个下铺一个上铺,她想和你调一下,你睡下铺,两个孩子在上铺好玩。"
嘿,绕了一圈儿,我又回到了下铺。
由此契机,我也半躺下,和这位男士随便聊了起来。从天气到反腐败,信马由缰一
下子转到国有企业改革上。谈到国营企业的困境,他叹了口气:"不过,还是有希望的,
比如邯钢,有一篇《滚动的冲击波》,看了之后,很受鼓舞!"他看过《滚动的冲击波》
?这主儿什么职业?
看这身打扮--无品牌的纯棉T恤衫,60年代款式的西服短裤,加上那个待业青年都懒
于瞧一眼的黑提包,不去餐车,泡一盒"康师傅"……1.8米的个头儿,看这魁梧的身板儿
,50多岁60来岁的年纪如此打扮,还真猜不出他的职业……好奇心促使我冒昧地直问:
"您的职业?"
"教书的!"他答的很干脆。
教书的?教中学还是大学?我正猜测,他反问:"您呢?"
"我?"我愣了愣,苦涩地说:"爬格子的!"
"唷!作家。灵魂工程师,写过什么?"
有意思,这年头还有羡慕作家的。我脱口而出:"《滚动的冲击波》!"
"啊?《滚动的冲击波》是你写的?!"显然,这意外的巧遇使他感到惊奇,他愣了
愣,找出一张名片,递给我。啊--这回是我大吃一惊,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
师、哈工大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哈工大发明协会主席、国际塑性加工学会常务理事,
王仲仁。真是从天而降,大教授,发明家,中国锻压界的权威……
"你有名片吗?"他打断我的遐想。
我明白了王教授的用意,找出一张别人代印的名片递给他。
他接过名片,又看了看我,笑着说:"看你的打扮,提一个纸袋子,还有这把破纸扇
子,不像作家。"
"您呢?方便面,短裤T恤衫,哪儿像大教授。"
"哈哈哈!"互相一笑,聊起来越发无拘无束。原来,王教授的本科读的是北京钢铁
学院,怪不得他那么关心冶金行业,看《滚动的冲击波》,真是一种缘分。我暗暗佩服
这位获多项发明大奖的大教授思维是那么敏捷,性格那么直率。我们的话题一下子从国
企改革反腐败转到假货横行上,聊着聊着,突然形成打假讨伪的共识:最痛恨那些假惺
惺言而无信、逢迎拍马的伪君子,尤其痛恨那些在政治家面前俨然懂科学、在科学家面
前玩政治的半瓶醋的科学家。我们不约而同地把这种人命名为"阴阳家"。对"阴阳家"应
防之、伐之、讨之!
车开了,两个光着膀子的俄罗斯小家伙在上铺嬉笑玩闹,我和王教授谈兴正浓,由
反腐败打假一下子转到民主、法制。我讲了一位有身份有地位的朋友讲的关于那则"说你
行你就行"政治谚语的新解--说你行的人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的人不行,行也不行。
加一个"人"字,可见有些地方"人治"到什么地步。没想到,我转叙的这人听人乐的新解
,王教授不仅没乐,脸色一下子严峻得无法形容。稍顷,一字一句地说:"如这样,太可
怕了。"转而,有些自豪地说:"我们学校不错,民主气氛很浓。只要有真才实学,教授
们完全可以自由自在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简单地讲,谁找到项目,书记、校长都大力支
持,给你很大的自由度……"
自由度?充分发挥?一下子,我像初读天方夜谭那般如醉如痴地听王教授侃侃而谈
哈工大的民主、自由……
夜深了,两个俄罗斯小家伙像跑累了的小狗,一个趴着,一个侧着,发出微微的鼾
声。
我的思绪随着王教授滔滔不绝的民主自由游弋翻腾……
飞快的列车突然停住,望窗外,是山海关车站。王教授喝了杯矿泉水。忽然想起什
么似的问:"你这次是去什么单位?"
"去大庆。"
"去大庆?"他有些不相信:"去大庆有直达车呀,39次特快。"
我笑着说:"要是乘39次,咱们能相识吗?"
"嗨!"他拍了下大腿:"缘分,缘分,真是缘分。"
"是缘分,神差仙使。"我把开完《滚动的冲击波》座谈会后,计划去大庆采访,定
了39次到大庆的票,应接待人员之意如何改乘17次,上了17次如何与一位老者换票换到
这个包厢一一向王教授道出。他听完,再次重复刚才讲的:"缘分,缘分,真是缘分。"
缘分,缘分。我们为缘分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兴奋之中,王教授忽然灵机一动:
"既然有缘分,你何不写写哈工大,你到哈工大,保证受欢迎。"
写哈工大?写这所我仰慕已久的著名大学?我觉得很激动。片刻,我压抑住激动,
不能盲目,不能盲目--一是与大庆有约,二是这位王教授能定下这等大事吗?随之留有
余地地说:"能到哈工大参观参观,就十分荣幸了。"
"太好了!"王教授拍了拍我的肩:"我以哈工大发明协会、科技协会的名义邀请你,
你住下以后,给我打电话,随时欢迎光临。不过,我还是希望你写写哈工大,哈工大有
得写!"……
列车到达哈尔滨站。那么巧,接我的小吕认识王教授。与王教授寒暄告别后,小吕
惊讶地问我:"刘老师,您怎么认识王教授的?王老师可是哈工大的名人,用你们文学圈
儿的话说,大腕儿,绝对是大腕儿!"看得出,小吕对我这次旅途巧遇王仲仁教授,比中
了六合彩还高兴。
看了看松花江,安排好去大庆的程序。第二天傍晚,我按着王教授留的名片,拨通
了他的电话。"哦,你好哇!"他依然像在列车上那么爽快,"你在哪里,用不用接你?"
当我说就住在西苑宾馆时,没等我说完,他兴冲冲地说:"你在房间等我,我10分钟准到
!"真准,不到10分钟,王教授风风火火地来到我房间,"走,见见我们吴书记和其他领
导,他们正在楼下餐厅会餐。"
不由分说,王教授把我带到一楼餐厅,拉着我的胳膊高声说:"老吴,介绍一下,这
是写《滚动的冲击波》的刘作家。"他这一声介绍,两桌正在用餐的人都站了起来。被称
作老吴的书记连忙过来和我握手。"这是部里的×××,这是×副校长,这是××!"王
教授快言快语走马灯似的一一作介绍,吴书记挥了下手,热情相邀:"快,请入席吧!"
王教授摆了摆手,幽默地说:"你们的工作餐不够档次,我们到街上吃去……"
这么突然,这么随便,这么简单。未进哈工大门槛,便领略了哈工大民主的温馨。
我为搅了领导的饭局而不安。王教授说这没什么,很正常。5分钟后,我随他步入一
家饭店。"我说他们吃的不够档次,是不想和部里来的领导寒暄。"我们在靠墙角的一张
桌子落座,王教授接着解释:"这个饭店小而清静,保证卫生。来,点几个菜,尝尝哈尔
滨的啤酒。"
清爽的"哈啤",几样东北菜。菜可口,酒随意,话随便。一杯啤酒落肚,王教授说
:"和吴林讲好了,欢迎你写哈工大。"
"嗯?写哈工大,真的?!"
"真的。"王教授呷了口酒,肯定地回答:"刚才你没见我和吴林耳语?他可是说一不
二。"
写哈工大,太好了。兴奋之际,我一口气干了一杯:"不瞒您说,我和哈工大还有缘
分哩,我在航天部067基地工作了十年!"
"真的?"这回又是轮到他吃惊:"真的,真想不到,缘分,缘分。"
我自斟了一杯啤酒,喝了一大口,向王教授讲在067基地工作时,有不少同事是哈工
大毕业的。那时,对哈工大就非常仰慕。
写这所航天部惟一的大学,真是一种缘分。(未完待续)
--
不醉不归,一醉方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xmz621.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9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