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aughter (讨点酒吃), 信区: HITComment
标  题: 《走进哈工大》第一章第一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13日20:34:05 星期四), 站内信件

步入哈工大逸夫楼,我终于明白了,邵逸夫先生为什么把那么多的钱捐给内地的学校。
据说,截至1992年,邵逸夫先生共向国内大、中、小学校捐资6.65亿港币。中国的每一
个省每一个大城市都有邵逸夫先生捐款盖的大楼。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内,就有邵逸
夫先生捐资兴建的两座精美的建筑,其中一座是7800平方米的邵逸夫科学馆,一座为65
00平方米的
体育馆。据调查,国内得到邵逸夫捐款的只是少数知名大学和邵先生家乡的学校,能得
到两个捐款项目的学校,更为少见。难怪许多大学都羡慕哈工大与邵逸夫先生有什么特
殊的密切关系。在祖国南端的邵逸夫先生,为什么对北国冰城的哈工大情有独钟?是哈
工大的名气,还是哈工大的校友叶选平(时任广东省省长)、黄清渠(时任广东省副省长)
、黄振声(时任香港中国旅行社总经理)、朱育诚(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秘书长)等知名人
士的影响,确切的因素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两座建筑,邵先生更钟情于邵逸夫科学
馆,1988年1月14日,正是冰城哈尔滨最冷的时节,年逾80的邵逸夫先生从香港冒着严寒
来到滴水成冰的哈工大,参加邵逸夫科学馆的奠基仪式。哈工大给予邵先生的不仅仅是
杨士勤校长亲赴机场最高礼仪的欢迎,两年后,这座荣获建设部最高奖--鲁班奖的邵逸
夫科学馆建成了。邵逸夫先生对这样好的质量十分满意,更让他满意的是哈工大决定将
邵逸夫科学馆一层显著位置辟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展……
  这座耗资近1500万人民币的建筑,屹立在哈工大主楼背后,这一设计新颖、散发着
强烈的现代气息的建筑物,与莫斯科大学主楼相仿的哈工大主楼相互生辉,同略显古朴
的俄罗期风格的主楼相比,这座外镶米黄色瓷砖的七层大厦显得那么亮丽,那比七层高
出一层的主体右端,凸出三个金色大字:逸夫楼。不知何故,哈工大人不按楼上的题名
而称谓邵馆。步入这明亮的一楼大厅,赫然入目的是几行金色楷书:哈尔滨工业大学科
学馆--逸夫楼,由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先生赠款1000元港币,国家投资460万元人民币建
设。1988年2月14日奠基,1988年12月末建成。为纪念邵逸夫先生的爱国精神,特此铭文

  不远处是一幅邵逸夫爵士像,戴一付金色眼镜的邵逸夫半身油画像,显得神采奕奕
,深邃的目光仿佛在浏览图文并茂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展。随着邵逸夫爵士画像的"目
光",步入这宽敞明亮的展览厅,望着"哈尔滨工业大学理事会主席、校长、党委书记"的
标准照片,有一种穿透时空和凝固历史的感觉。
  从1920年的哈工大理事会名誉主席宋小廉,到1985年任哈工大校长的杨士勤,70多
个春秋,记录了多少风风雨雨。那看似文质彬彬的宋小廉,谁会想到他是个将军哩,怪
不得选他为哈工大的前身--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筹协会名誉主席。细查,选他为名誉主
席,不仅仅因为他是将军。主要的他是中东铁路理事会主席。1920年中东铁路建成以后
,急需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中东铁路领导人深深感到:"今之无人由于昔无培养;若今不
培养,则后继无人。"中东铁路的广大职工也为使自己的子女受高等教育强烈要求建立高
等工业学校。于是,1920年5月开始策划成立工业学校。同年8月5日,中东铁路中俄工程
师(主要是俄国工程师)组成了发起小组,成立了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筹建协会,并召开
了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中东铁路理事会主席宋小廉将军为名誉主席,中东铁路管理局
局长德·勒·霍尔瓦特将军为主席,中东铁路理事会副主席沃·德·拉奇诺夫工程师为
副主席。9月9日,阿·阿·摄罗阔夫工程师被推选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首任校长。19
20年10月17日,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宣告正式成立。校舍设在帝
俄哈尔滨总领事馆原址--公司街41号。这所学校名义上属私立,实际上受中东铁路领导
,经费主要由中东铁路拨款,政界、商界也不时地给予赞助。宋小廉将军一副文职相,
校长、工程师阿·阿·摄罗阔夫倒像一位将军,方脸嘴阔耳大,留一个小平头,俨然一
个野战军团的少将。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按俄国的规章办学,设铁路建筑和机电工程两
个科。铁路建筑科同时招收一、二年级学生,每个年级一个班,设36门课程;机电工程
科招收一年级学生一个班,设39门课程。每班定额40名学生。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
生,其中中国学生只有7名。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无固定教材,学
生听课必须记笔记。考试方式为笔试和口试相结合,采用五级分制。学校对学生的要求
极为严格,一个学年内有三科不及格者留级,有两科不及格者允许补考,补考后仍有一
科不及格者留级。毕业时进行毕业考试和毕业设计答辩。
  1928年,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
大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官办学校。时为1928年2月4日,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
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总长刘哲担任校长。有关资料介绍,刘哲曾担任过
中华民国教育部总长职务。3月17日,张寰湘将军兼任副校长,这位看上去比宋小廉将军
还文质彬彬的将军,兼任副校长后下令停止校内各团体和管理协会的领导活动,东省特
区拨付办学经费,中东铁路停止资助经费。8月17日,刘哲辞去校长职务,张寰湘更上一
层楼--兼任校长。此时,随着苏联政府接管中东铁路,10月20日,东省特区政府和中东
铁路董事会达成特别协议: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改名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东省特区政府和
苏联共同管理,按对等原则共同派人组成理事会,双方各派5名代表,代表享有同等权力
。张学良将军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理事会主席,助手为刘山清。理事会副主席是沃·格·
奇尔金(中东铁路董事会副主席)。奇尔金的助手是中东铁路局局长阿·依·叶米沙诺夫
。协议规定正副校长双方各自提名,中国方面任正职,苏联方面任副职。根据协议推选
刘哲再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副校长是原第二任校长勒·阿·乌斯特鲁格夫。副校长
作为理事会苏联方面的代表,和校长分享同等权力。
  风云突变,1932年,伪"满洲国"政府从中东铁路聘请26名工程师到校任教,充任领
导工作(实际到任18名),这一"掺沙子"导致解聘12名苏俄教授、教员,新组合的教师队
伍对教学工作不熟悉,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教授学会不能正常召开会议,这一年将
学制改为4年半,学校经费大减。1933年,伪"满洲国"政府拔经费5.3万金卢布,仅为原
有经费的四分之一;第二年又锐减为2.5万金卢布。在这种动荡不安的情况下,不少学生
纷纷离校。1933年6月24日,校长换人,刘梦庚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1935年1月23日
,王宇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这期间--1928年2月至1935年3月,称为中苏共管阶段
。从1920年建校,到193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培养了1093名毕业生。原台湾"行政院"
院长孙运璇先生就是1934年的机电工程系毕业生。
  哈工大这段历史,令世人惊奇的是张学良将军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理事会主席和官
至台湾"行政院"院长的孙运璇是哈工大的校友。这两位当代历史的著名人物,对哈工大
一往情深。
  张学良将军在93岁生日前夕,又欣然受聘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并题写了
"哈尔滨工业大学"七个字回赠学校,不少人都知道,在夏威夷定居的张学良将军皈依了
基督教,和赵四小姐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基本上谢绝了一切应酬,他能受聘于哈工大名
誉理事长并题字,实在难得。昔日少帅、今日93岁老翁受聘哈工大名誉理事长,很看重
这一荣誉。哈工大75周年校庆前夕,他在檀香山收到哈工大发来的邀请函,无奈93高龄
,行动不便。为表心情,很少动笔墨的张将军欣然题字:培育英才。哈尔滨工业大学七
十五周年校庆,张学良,1995年5月27日。为使题字安全保险地早日到达哈工大,他特意
将题字寄往哈工大台湾校友会会长陈民嘉处。谁知,题字寄出之日,正逢陈民嘉先生离
台赴美之时。6月初,陈民嘉率8名台湾校友赴哈工大参加75周年校庆,张将军的题字却
"躺在"陈先生家中安睡。陈先生参加校庆后返美,见到家人寄到美国的题字,连忙去拜
会张将军。张将军得知原委,特意穿上笔挺的西装拍了一张照片,委托陈先生连同题字
立刻传真到哈工大……众人皆知,非常隆重和特殊场合,张学良将军平日是不穿西装的
,他的照片更是不轻易送人的。一副题字一张照片,还急着让陈先生发传真,足见名誉
理事长对哈工大的一往情深……望着这93岁老翁的无力却有刚劲余威的字迹,令人想起
少帅当年的风采。在19位校理事会主席、校长的标准照中,惟一身着军服的张学良将军
的免冠照,确实风度翩翩,光彩映人。张学良将军出任中苏共管时哈工大理事会主席,
无疑是哈工大的荣幸;而孙运璇先生从这里毕业,同样是哈工大的骄傲,在哈工大75周
年校庆时,远在台湾、82岁高龄的孙运璇先生特意委托胞妹孙慕娟在女婿马小康博士陪
同下到哈工大祝贺,并转送亲笔书写的题词--"师恩永怀,惠我良多"。短短8个字,表达
了对母校的深情厚意。改革开放以来,孙运璇在台多次热情接待来访的哈工大校友,多
次强调他的一切与哈工大的严格培养和教育分不开,感谢母校的养育之恩。这位号称"经
济之父"、"科技工业之父"的老学长,退位10年后的1996年12月1日,当他坐在轮椅上于
公馆接待来台参加科研管理研讨会的哈工大校友,并且看到这个三人代表团中有一位女
士时,意味深长地说:"哈工大早期培养学生是很严的,能考入哈工大的绝大多数为男性
,女性即使考上,往往中途也要被淘汰掉!我之所以有些业绩,来自于哈工大的严格培
养和教育,感谢母校的培养和教育。"
  出生于山东省蓬莱县的孙运璇,五岁就帮着家里做诸如帮着收麦子、拾麦穗这样的
农活。他之所以能到哈尔滨得益于在朝阳大学读法律的父亲--他的祖父在北平开有一家
米店,孙运璇的大伯二伯都做生意,祖父觉得都做生意不是长久之计,便在民国初年让
最小的儿子(孙运璇的父亲)去读法律。大伯二伯的生意越做越大,著名的龙口粉丝厂就
是他们经营的。不成想,大伯二伯的生意越好,孙运璇与母亲的生活越苦,父亲在外读
书,要用钱,这时祖父去逝,祖母瘫痪。大伯二伯觉得供孙运璇的父亲读书就够亏的了
,给孙运璇母子吃的常常是玉米饼,把玉米碾碎和起来往热锅上一贴的玉米饼,大蒜捣
烂加点酱油就是菜。偶尔改善一下,就是咸鱼熬大白菜罗卜。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点
肉……没有父亲的庇护,饱受委屈的孙运璇为了给母亲争气,加倍用心读书,他的成绩
不但比大伯二伯的孩子强,而且每年都在班上得第一,连续六年第一。校长常常摸着他
的头鼓励道:"不要留在蓬莱,找一个好中学,然后读大学!"可此时这位十来岁的小男
孩,却做起了文学梦,上五六年级时,常读课外书--鲁迅的杂文、巴金的小说,他都入
迷。12岁时,写了一篇叫《秀姑》的文章,孙运璇高高兴兴地把这篇描写一位农村姑娘
遭人遗弃的"小说"投到报社,没想到被编辑枪毙,使他的文学梦受挫。但他仍不死心,
一心想考天津南开中学再进大学读文学。这时,已大学毕业在哈尔滨法院做事的父亲孙
蓉昌回乡探亲,父子交谈,孙蓉昌得知儿子的志愿,一再摇头。这位法官意味深长地开
导儿子:"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读了就要为国家做事。现在国家有两件事需要你,一是
我们缺乏俄文人才,南开是学英文,英文人才已够多,跟我到哈尔滨学俄文;二是我们
需要工程人才,学文学耍笔杆的人太多了,要学些实在本事!"
  12岁的孙运璇听了严父的教诲,他辞别了慈母,背着行李随着父亲来到陌生的哈尔
滨。到了哈尔滨才知道,父亲孙蓉昌在哈尔滨以外的外县当法官,他只得住进父亲的朋
友王旭东家中,一切由王旭东照管。这位王旭东也在法院做事,由于清正廉洁加上家中
人口多,生活很艰苦,餐桌上常常是白面与黄豆面各半的杂面条。受到父亲的委托,这
王伯伯更严厉,为使孙运璇学好俄文,几次找哈尔滨教育局长特批他儿子和孙运璇进入
从不收中国学生的俄侨子弟学校。在这所俄国人办的全是俄国人的学校里,孙运璇和王
旭昌的儿子开始了艰苦的学习历程。同学讲什么,老师讲什么,一句也听不懂。回到"家
"里,吃过那难咽的杂面条,坐在书桌前,望着窗外白雪皑皑的世界,琢磨父亲的话:"
我国俄文人才太少,在外交上总吃亏,你要好好读俄文,将来进中东铁路办的哈尔滨工
业大学,维护中国的权力!"
  吃了苦中苦,14岁的孙运璇终于考上了一心想上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这所完全用
俄文教课的国内首屈一指的理工大学,有深厚俄文底子的孙运璇成了风云人物。当时的
哈工大没有课本,那些有经验的俄国教授用俄语讲的教材,孙运璇用自己创造的速记法
几乎全部记录下来。这一来,同学们都抢着借他的笔记。在哈工大七年(预科三年),孙
运璇几乎每年每科都得满分--5分。用他晚年回忆的话说:"所有学生,不管是中国人、
俄国人,论成绩只有上届的一个人范绪筠比我好。"孙运璇先生说的范绪筠,为台湾"中
央研究院院士"。另使孙运璇名噪一时的是,他与电机科主任波波夫教授共同研订配电网
计算公式,定名为"波波夫孙"……
  各门成绩都好,每年都拿奖学金。别看那时经济落后,那时的哈工大发的奖学金十
分诱人,每月折合200美元,这200美元,除去必要的开销,每到月底,孙运璇还要给妈
妈汇去一些。这位靠奖学金读书的优秀生,从预科到本科,连跳两级。1934年5月的一天
,在哈工大礼堂,19位俄国教授正襟端坐在条桌前,每人面前摆着一册孙运璇的论文。
轮到孙运璇口试了,这19位威严的教授轮番发问,一个多小时的近似"刁难"的发问,孙
运璇对答如流,有问必答。发问完毕,5分钟的寂静,19位教授不谋而合的对孙运璇的口
试给了5+,5分加,实在太好了,又没有6分,只好给5分标上个加号,孙运璇以当届第
一名毕业。获得这么优异的成绩,除了哈工大的严格,俄国人在哈尔滨的趾高气扬、看
不起中国人的那股蛮横,成了反动力促使孙运璇奋发向上以优异成绩超过俄国人……哈
工大毕业后,孙运璇不愿在日本人统治下的东北生活,决定到内地去。他和几个同乡同
学商量,打扮成商人来到天津,这时父亲虽然从东北早已来到天津当律师,但帮不了孙
运璇的忙--怎么也找不到适合电机本行的工作。孙运璇在天津失业几个月,经一个同乡
介绍,认识了在陇海铁路当机务处长的同乡,便来到陇海铁路做实习生,先分配到洛阳
一个机车厂,后到陇海铁路的起点连云港参加电厂工作。23岁的孙运璇高兴了,这回有
了学以致用的好机会,建电厂、装电机,正是他学的专业。他和几个同事,用心地研究
叠放起来有几尺高的蓝图,一页一页地对照仔细地安装,同事们泄气,他打气:"我们不
要靠外国人,自己来做,做好了是中国人的光荣!"在他的鼓动下,电厂如期设计安装完
毕,还装配了一个自动翻煤机,把煤直接从火车上卸到停靠在港口的船上。在连云港,
他学的专业得以如鱼遇水的发挥。这样痛痛快快的过了半年,孙运璇忽然收到一封信,
来信通知他的论文获中国工程师学会《工程师》杂志论文奖第一名,这是他工作之余写
的论文《配电网新算法》,投到这家杂志,没想到获奖金100块大洋,更没想到的是更大
的喜讯,在当时资源委员会任职的著名电力专家恽震看了这篇论文,大喜过望:"这正是
我们需要的人才!"当时正准备抗日,当局决定大力兴建电厂,恽震大喜之际给这位没见
过面的后生写信:你这样的人才在铁路上太可惜了,没有发展,快到资源委员会来吧!
……(未完待续)


--
不醉不归,一醉方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xmz621.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9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