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aughter (讨点酒吃), 信区: HITComment
标 题: 《走进哈工大》第二章第一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13日20:43:10 星期四), 站内信件
1958年9月15日上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来哈工大视察。
那时的校机关设在土木楼--即现今直面西大直街的哈尔滨建筑大学主楼。
那时,全国教育战线正贯彻执行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的方针。
那时的中国,学校、政府机关里有炼钢炉,农村有亩产万斤田。今天看来属于神话
的亩产万斤小麦的新闻,赫然醒目地出现在党报上……
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这位党务政务百务缠身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
来哈工大有何指教呢?兴奋的工大人兴奋地发现,陪同者除省市领导外,有那么多身居
"高位"、握有实权的首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中共中央书记
处书记李雪峰、刘澜涛、杨尚昆,中共中央委员、全国妇联主席蔡畅,第一机械工业部
部长赵尔陆……在热烈的掌声中,邓小平一行被迎入二楼会议室,听取校长李昌的汇报
。
那时的人不讲究穿,身着深色中山装的邓小平问一身浅灰色列宁装、戴一顶浅色帽
的李昌:"教师的情况怎么样?"
李昌顺口回答:"基本上是苏联专家培养的青年教师。"
邓小平随机又问:"平均年龄?"
李昌快答:"30岁以下。"
"年轻,好啊!"邓小平高兴了,高兴地连声称赞。高兴之际,开始参观。
在"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学校工厂化、师生工人化"的方针指引下,当时的哈
工大39个专业办了42个工厂,邓小平一行参观了哈工大机械制造厂、红色电器厂、电力
系统、电子计算机厂、动态模拟装置、土木设计院及工程经济系勤工俭学工厂。
在校机械制造厂参观机床加工车间时,邓小平问厂长李树毅:"这个工厂有多少人?
"
"固定工人175人,同学参加劳动的1061人。"李树毅严肃地回答。
邓小平笑了笑:"照马克思的标准,这是个大厂喽!"很少笑的邓小平,笑谈这个标
准,可能是想到了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工厂……
当邓小平及中央领导来到电机楼时,五层大楼的每个窗子都探出许多身子,响起了
哗啦啦有节奏的掌声。走到正在研制的专用电子计算机旁,适逢这台计算机在讲话:"犯
规了!""请您走。"讲解员就势讲解:"这台专用电子计算机能够下棋。如果性能好,最
好的棋手也下不过它。而且每当摆好棋子时,它会自动地说'请您走',当你犯规时,它
会立即说'犯规啦'!……"讲解员讲解到这里,全场哄堂大笑。
众人笑,邓小平不笑,他饶有兴趣地问:"你们同它下过棋吗?"
"没有,还没有调整好。"一位教师回答。
邓小平仿佛发了棋瘾,关心地问:"什么时候能调整好?"
"'十一'以前,我们准备到北京献礼。"
"那太好了!"邓小平笑了,笑得特别高兴。
在参观动态模拟装置时,邓小平的兴趣更浓厚。电机教研室教师曹钻拿着拳头大小
的定子和一个仅有钢笔大小的钢轴,十分自豪地向邓小平介绍:"这是我们做的超高速微
电机,转速是每分钟24万转,世界上还没有。这种电机可以用在磨床上加工小型的滚珠
轴承内圆。"邓小平听了,连连点头称赞:"好,好,好!"
这样的兴致,一直延续到参观避雷器厂。在避雷器厂,李昌校长告诉总书记,这里
的粉型避雷器是由工人出身的三年级学生马持宗发明的,邓小平听了非常高兴。趁总书
记兴浓,李昌校长边介绍边招手让厂长强金龙过来。年仅26岁的强金龙是1957年从哈工
大毕业后留校任教的,1958年学校筹建避雷器厂,任命他为厂长。刚当厂长就见到了总
书记,强金龙非常激动。他兴奋的握着小平同志的手,回答着总书记详细提问。
参观结束时,邓小平意味深长地对李昌校长说:"大厂大校要关心国家命运,高等学
校要成为突破科学技术的基点之一。"并认真地强调:"只搞勤工俭学,不搞尖端,就是
生产一个亿,也不算完成任务。"
当时李昌校长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在全国各高校轰轰烈烈的开展勤工俭学、大炼
钢铁和知识分子参加体力劳动,红与专大辩论的高潮中,身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
副总理的邓小平,当着一位政治局委员、副总理和三个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面,对身为中
共中央候补委员的李昌校长讲这番不合"潮流"的话,着实令人深思。
邓小平的这几句四两拨千斤的讲话,是胸有成竹事先早有准备,还是看了会下棋的
计算机、世界领先的超高速微电机有感而发?看来是一个天知、地知、讲话人知的迷。
有人讲,工科务实、求实,这不无道理。
一向务实求实的邓小平在务实、求实的哈工大讲的这令人生畏的实话,很快变成了
现实。邓小平一行视察哈工大一周后,中共黑龙江省委召开会议,贯彻执行总书记的指
示精神,讨论哈工大建设新专业问题,会上传达了第一机械工业部赵尔陆部长的指示:
哈工大要搞尖端,要增加一些新专业。
9月24日至28日,中共哈工大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坚决贯彻执行邓小平同志的重要
指示,提出了"攀登科学高峰,发展尖端技术"的任务,决定"必须增设有关尖端技术专业
"。
真是四两拨千斤。一句"高等学校要成为突破科学技术的基点之一"、"只搞勤工俭学
,不搞尖端,就是生产一个亿,也不算完成任务",在场的部长、校长听了,很快变成"
哈工大要搞尖端,要增加一些新专业"、"必须增设有尖端技术专业"的建校规划并且在省
委、校党委扩大会议上认真研究付诸实施。看来,邓小平的这一精辟的讲话,既是胸有
成竹,又是看了高科技的成果感慨而发。不过那胸有成竹,应当加些注解,作为中共中
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他,听的汇报、看的典型不少是大炼钢铁、亩产万斤的佳音
、喜报,这次到哈工大看到会下棋会讲话的计算机、拳头大小的每分钟24万转速的超高
速微型电机,冷热碰撞,极大的反差使他那敏捷的大脑将心中积郁已久的东西凝结成这
精辟的话语,这在口号震天响、红旗满街飞舞的大跃进年月,可谓一字千金。大凡领导
讲话,有的是官场上的官腔,有的是深思熟虑有感而发。前者,如过雨烟云,后者经得
起历史的检验。时年54岁,在中央领导层属年富力强的邓小平,在哈工大这番有胆有识
高瞻远瞩的话,如陈年老酒,时间越久,越发显出真理的光辉。20年后,当经历艰难曲
折再次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时,全国人民都觉得
这个观点好新好新,惟独聆听过邓小平1958年9月15日讲话的哈工大人,才感到那么熟悉
那么亲切。正是这次讲话,哈工大起了质的变化,来了一个飞跃。
至于小平同志十分关心的那台会下棋的专用电子计算机,虽没赶上"十一"前送京献
礼,却参加了同年11月在京举办的全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展览会。这台专用电子
计算机与光电管程序控制机床等48项成果在令人瞩目的尖端产品综合一馆展出,引起了
各界广泛重视。陈毅副总理站在工业企业电器自动化专业与齐齐哈尔机床一厂合作研制
成功的电子管仿型立车前,高兴地翘起大拇指"真是了不起,谢谢你们。"言犹未尽,又
对身旁的人说:"我们搞科技研究一定要有老实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反对虚夸,不
要吹!"不知陈毅元帅是因主要精力被这台电子管仿型立车吸引了,还是那台会下棋的专
用电子计算机在这隆重的场合没有作下棋表演,要不这位爱下棋的陈老总,准要和这台
计算机下上一盘,如果赢了,一定会把这喜讯告诉淮海战役并肩作战的总前委书记的。
如果这样,两个月前在哈工大十分关心这台电子计算机的邓小平,再忙也要来看看这件
他十分感兴趣的"宠物"。"如果这样"未能如愿成了哈工大的遗憾。遗憾中令人兴奋的是
,25年后也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认真参观了哈工大的展品,并欣然题词:培养
共产主义新人。
胡耀邦的这一题词,与两个月前邓小平在哈工大的讲话相比,显得有些空灵、理念
。这和他20年后--1977年12月就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时以"我不下油锅,谁下油锅"的决
心给各类冤假错案平反的气魄相比,也似乎判若两人,但作为公开题词,在那个特定历
史时期,有其特定的含义,能够做出这等高科技展品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共产主义新
人。从整个意义上讲,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题词和党中央总书记的讲话,虚实结合,
相互生辉。
历史本来就是这样,她有时像美丽的花朵,很美,令人赏心悦目;有时也有很龌龊
的东西,使人大倒胃口。历史就是历史,她的质地是美的,是无数朵美丽的花。20年后
的1978年,邓小平、胡耀邦并肩支持的震惊中外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
论,摈弃"两个凡是",拭去花朵上的污点,还历史以人民心目中的历史,可谓公德无量
。如果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把尺子检验"只搞勤工俭学,不搞尖端,就是生产
一个亿,也不算完成任务",人们会发现这一带有感情倾斜的讲话的真理光芒,她的光芒
是那么超前。人们在惊叹它的"超前"之时,不仅生出一些疑虑,这样的"讲话",为什么
不去北大讲,不去清华讲,不去天大、南开讲?"只搞勤工俭学,不搞尖端,就是生产一
个亿,也不算完成任务!"这么"厉害"的话语,偏偏到遥远的哈工大讲!"狠"而生动,击
中要害,是邓小平讲话的一大特点,关于教育和科学技术,出口就那么"狠"。"发展科学
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人才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教育在四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一
点外语知识、数理化知识也没有,还攀什么高峰?中峰也不行,低峰都有问题。""忽视
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我们有个
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
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
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教育和科学技术成了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最为关注的事情,他恨不得把教育科学
技术一下子搞上去,抓教育抓科学技术,就是为了改革开放。要不,1992年元月18日,
他不顾88岁高龄南下讲了更"狠"的话:谁坚持改革开放谁上台,谁不搞改革开放谁下台
!
这又给世人一个疑问,此话为什么不在北京讲?偏偏跑到遥远的南疆深圳"演说"?
也许,这就是邓小平特有的人格特征。敢于直言,敢于在关键的时刻讲别人想讲而
不敢讲的话。而这种关键时刻讲出的别人不敢讲的话,常常被时间证明其影响是超越时
空的,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放射着光辉。这一"特异功能",来源于邓小平长期的革命斗争
炼就的一种直言无畏且愈挫愈锐愈坚的斗志;活泼创新的改革意识和试验精神;深谋远
虑与身体力行产生出来的独特理论……
1958年9月。1992年1月。中国当代历史的两个关键时刻,自称中国人民的儿子的邓
小平为什么选在中国最北边的著名大学和中国最南方的特区讲了如此深远的话,它留给
历史的是谜,留给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深圳特区的是永恒的自豪。(未完待续)
--
不醉不归,一醉方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xmz621.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70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