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aughter (讨点酒吃), 信区: HITComment
标 题: 《走进哈工大》第二章第二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13日20:44:27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回忆那自豪的时刻,年过花甲的强金龙又恢复了26岁当避雷器厂厂长时的风采--
小平同志是1958年9月15日来的,来之前两个月,我们就做准备工作。李昌校长告诉
我,说中央领导同志要来视察,要我写一个避雷器厂的报告,这个报告要让不懂避雷器
的人也
能听懂。还要讲明是如何勤工俭学办厂的!这个厂,了不起。白手起家,房子是从学校
食堂挤出的三间平房,过去是日本人开的被服厂,又潮又暗。好在产品好,那产品是工
农兵学员马持宗的发明。马持宗是大连人,大连供电局的电工,单位选送他到哈工大工
农速成中学进修,1955年升到哈工大电机系高压专业本科。1958年大办工厂,全校停课
办工厂搞科研。马持宗因原来是电工,有实践经验加上在哈工大学的理论,将避雷器的
炭化硅阀改为粉状的,使击穿电流提高了4.5倍。这一改,光利润就提高50%。我到避雷
器厂时,处于研制阶段。我当厂长,马持宗当总工,当时一分钱也没有。学校给了那三
间简陋房子,材料都是从各个工厂"化缘"来的,我记得清清楚楚,铝板是从几十里外的
铝合金厂用人力拉回来的,没有压机,我们用剪刀一片一片地剪……
小平同志来之前,我把深入浅出的报告按时交给了李昌校长。小平同志来的时候,
我站在厂门口迎接。我站在门口默默地等,边等边想,这厂门这么狭小,首长来了怎么
通过呢?说是厂门,仅相当于一般卧室的门,要是身材高大的人,还真不好通过呢?正
想着,小平同志来了,这时,只听李昌校长呼喊:"强金龙过来,你当厂长的过来!"我
应声走了过去和小平同志握过手,站在小平同志和李富春、蔡畅中间。李昌校长接着向
小平同志汇报,个别答不圆满的问题,我补充。大部分时间我同高铁副校长陪李富春、
蔡畅同志聊,至今记忆犹新,我的左耳聋,蔡畅同志右耳聋,谈起话来,还挺投机的。
站在旁边,我才看得清清楚楚,小平同志穿一身朴素的深蓝色中山装,他脑子很灵。仔
细察看了这统共只有300平方米、十四五个人(大部分是勤工俭学的学生),又是教学又是
实验室又是工厂的避雷器厂,意味深长地说:"你们这个厂很好,科研成果要大搞。避雷
器电压可以再高,不要满足,再搞新型的!"小平同志走后,我们按他的指示,立即行动
,不分白天黑夜连轴干,一下子搞出了3.5万伏的磁吹避雷器,属发明创造,那时候不知
申请专利。那时候就是实实在在,这个只有几十个人的小小避雷器厂,真了不起,小平
同志视察后,到1960年,不到两年,产值达到500万元,利润250万元,要是在今天,可
真发了,那时,谁也不要一文钱。你说那时的人实在不实在?当时按组织要求,我布置
下去,要求在场的十四、五个人,首长来了。谁也不要抬头看,只能低头干活,那时的
人就是那么听话,等小平同志走了,一行人都走了,大家才抬起头来鼓掌,一个个都说
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我们工厂视察,真幸福。唉!小平同志一行人在避雷器厂时间最
久,40分钟,40分钟啊,他们还以为是毛主席来了哩……
幽默风趣的强金龙,谈到这里,没有笑,一种说不出什么滋味的别样神情。看来,
回味那值得自豪的时刻,确实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儿。这位1951年从上海考入哈工大的
才子,虽然出身于小私有者家庭,到哈工大后却一帆风顺,学的是比较热门的电机专业
,学制六年,1957年毕业,1956年就入了党。毕业后到哈尔滨电机厂下放劳动没几个月
,为迎接邓小平视察,调回学校避雷器厂任副厂长(无厂长)。这位好动的上海才子(从小
好运动,小时候游泳,左耳穿孔。到哈工大后,爱打乒乓球,球技在哈工大数一数二,
至今仍担任哈工大乒协主席),在哈工大生活近半个世纪,乡音未改,左耳虽聋记忆颇佳
,回忆小平同志进避雷器厂的姿态(边走边举手示意)和其他领导的顺序(依次是李昌、蔡
畅、李富春、李雪峰,刘澜涛、杨尚昆及省部负责人)都记得一清二楚。更为令人称道的
是,由他执笔的向邓小平同志汇报的材料《高压技术专业和避雷器厂》保存的完整无缺
,这份保存了40年的纸张发黄的"文物",读后令人对那个时代产生深刻的理解。
说《高压技术专业和避雷器厂》汇报材料是"文物"并不过分,这么一份保存完好的
具体的材料,对了解那个特殊的年代--"反右"后马上开始的大跃进,确实是一份不可多
得的"校史教材"。它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发生在那个时代的那个事件的真相。工人出身的
三年级学生马持宗发明"粉型避雷器"即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本来,领导特批工人出身
的马持宗不参加劳动,正在复习功课的马持宗看到修理工作困难,便自动参加修理小组
的工作。他这一参加,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了500多次试验,试验得到助教胡世
雄的帮助。材料中列举了胡世雄的简历,他哈工大高压专门化学毕业后,又到清华随苏
联专家进修一年半。可以这样说,"阀型避雷器"的试验成功和"粉型避雷器"的问世,与
哈工大高压技术教研室一流的软件、一流的硬件是分不开的。这个教研室成员,不少是
中国名牌大学如清华、同济、交大、浙大本科毕业又来哈工大读研留校的精英。更令人
羡慕的是教研室的负责人是苏联高压技术专家康·斯·斯杰潘诺夫,这位世界著名的高
压技术专家,不仅主持教研室的工作,还亲自讲课。令人眼红的还有试验室里那套价值
超过百万元的设备。1958年的116万元,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可以说,马持宗的发明与这
优越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如果说这一本应不参加劳动的工人出身的学生主动去修理组工
作,是发明"粉型避雷器"的偶然性,那么马持宗的努力和非工人出身的老师校友的帮助
,便是这一成果发明成功的必然。遗憾的是,刚刚经过"反右"运动的那个时代,技术革
新、科技发明,非要打上阶级斗争的印记、贴上政治的标签。加上阶级斗争"大师"康生
的鼓动,这份汇报材料自然也有不少那个时代强调突出的东西。遗憾中值得庆幸的是,
邓小平仔细听了这份汇报,果断地做出"科研成果要大搞"的指示。所以说,这份"教材"
的可贵在于牢牢打有那个时期的烙印,"反右"刚刚结束马上开始的大跃进,已经露出了
所谓的"两条路线斗争"的端倪。3月8日,康生来校巡视,鼓动全校掀起了勤工俭学的高
潮。饶有趣味的是,赶上"三八"节到哈工大视察的这位神秘人物,也是9点到达学校,也
呆了半天。这位给人印象知识渊博的理论家,一会儿讲"竹材利用",一会儿大谈"白蚂蚁
"。在显示知识广泛的同时,最充满热情的讲话是:"学校要生产、再生产,教育与生产
结合是教育上的大革命,你们一定做到又生产,又学习,又是学生,又是工人;又是学
校,又是工厂!"真是奇谈怪论!又是学生,又是工人;又是学校,又是工厂。这种妙论
与一个人又是男人又是女人何异?这位理论家在学校礼堂对着连接各楼广播器的麦克风
讲了"生产"的妙论,来到实习工厂,对来实习工厂劳动、过"三八"节的工艺系全体女同
志讲:"希望你们天天这样过'三八节',天天参加劳动!"劳动,生产。生产,劳动。就
是不谈以学为主的学生如何学习。在评价哈工大时,这位8年后肩负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领
导小组顾问"重任"的"理论家"显示了其高超的理论水平:"在北大听到了人家对你们哈工
大毕业生的意见。好名誉是质量好,能解决问题;缺点是有些骄气和阔气,动不动就是
'我们是哈工大出来的'!这与你们领导干部也有关系,此风不可长。骄气、阔气是与培
养劳动者的目标不相符合的,你们抓着生产,大搞劳动就可以解决了。这是教育上的大
变化,大革命……"此公高就高在,将生产、劳动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如此革
命的"革命"左派,谁敢冒犯?嘿,没想到,事隔半年--9月15日,邓小平来校针对这位左
派的"高论"泼了一瓢冷水:"只搞勤工俭学,不搞尖端,就是生产一个亿,也不算完成任
务。"言辞如此激烈,真是针锋相对。其实,勤工俭学并非坏事,但,凡事不能太过,不
能搞极端,更何况有人(比如康生)别有用心。包括这份汇报提到的知识分子参加体力劳
动问题的大辩论,是下放到工厂还是农村,结合专业还是不结合专业……争论的结果是
最好下放到工厂,结合专业。搞工科的,下放到农村,那不是胡闹嘛!不结合专业,那
学专业干什么?汇报提纲在强调多数人的主张的同时,也谈了首先还是服从组织分配…
…这一系列的难题,都在"组织"的高级代表邓小平面前提了出来。邓小平听了这些汇报
,没有回避,果断地发表了"科研成果要大搞"的指示,这一指示,是对"只搞勤工俭学,
不搞尖端,就是生产一个亿,也不算完成任务"的补充和强调。耐人寻味的是,邓小平这
些话是在汇报提纲在详细讲了大搞尖端向一机部党代会献礼、专家与师生苦战十昼夜制
成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漆绝缘电容器(质量还不稳定)之后,特别还是3月8日康生做"勤工俭
学大搞生产"的报告之后讲的,其历史内蕴与思想分量不言而喻。对这一斩钉截铁的指示
,强金龙格外钟情,称这一指示很有预见性,在今天看来,仍是超前的。对此讲话的钟
情,强金龙决不是站在当年避雷器厂厂长的本位上。岁月流失,当年的避雷器厂厂长,
后来曾担任中共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要职,老骥伏枥,六十又五,从
内心讲出"科研成果要大搞"很有预见性,这话,沉甸甸的。
那个时代的人就是实在,强金龙站在邓小平和李富春之间,摄影记者拍下了那么多
照片,他一张也没得到。其中最佳角度要算李昌校长汇报时,李昌在左、邓小平在中、
他在右的那一张,如果按今人实在即傻的标准看,傻有傻的福气,如果得到这张照片并
加以保存,"文革"和反击右倾翻案风、批邓时,不知要惹多大祸哩!
没得到和小平照合影的照片,邓小平的讲话却永记心中。那一代人实在,对领导的
讲话言必听,指示必执行。
时光飞逝,当邓小平逝世的消息传到哈工大,阵阵哀乐声中,沉浸在无比悲痛中的
哈工大人追忆起邓小平同志视察哈工大的情景。不少师生动情地说:"没有小平同志,就
没有哈工大的今天!"这看似过分的话语,说明了邓小平在特殊时期的特殊讲话所发挥的
巨大作用。伟人与世长辞,为继承伟人思想,哈工大100多名学生经过一个多月的组织、
筹备,发起成立了"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会"。这个以哈工大人文学院党史、经济学、国
际经济学、哲学等10个专业100多名研究生、本科生组织的学术团体,分党建理论、经济
建设理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科技教育理论、统一战线理论6个组,请学校有关研究领
域的教授讲授"邓小平理论"组成体系学习讲座,定期开展学术理论研讨会,并将学习心
得与体会形成论文。
仿佛历史有约。1958年9月15日邓小平视察哈工大强调"不搞尖端,就是生产一个亿
,也不算完成任务。"第一个听到、听得最清的是哈工大校长兼党组书记李昌(他紧挨着
邓小平)。1975年邓小平向毛泽东汇报的那份标有黑体字"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中国科
学院工作汇报提纲》,主持起草这份提纲的主要人物又是李昌(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
)。历史,有时就是这么有趣。(未完待续)
--
不醉不归,一醉方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xmz621.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4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