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aughter (讨点酒吃), 信区: HITComment
标 题: 《走进哈工大》第三章第二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13日20:47:38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吴从忻怎么也没想到,他教的第一个学生竟然是校长,更没想到成了他的伯乐。没想到
的事一辈子也忘不了,已过花甲六十又三的吴从忻,回忆当年教老校长《高等数学》的
情景,犹如昨天发生的事。讲课虽然在校长办公室,听课时,李昌坚持坐硬板凳,像小
学生听讲那样坐得直直的。只有在课间休息时,他才坐在沙发上。教之前,吴从忻先看
头一天的作
业,李昌的作业做得很仔细,不知何故,总是用铅笔。教了一个暑期,吴从忻奉命回母
校吉林大学进修。教校长的任务交给了另一个教师。说起来真好像神差鬼使,原本定的
是一位1949年中央大学毕业的讲师,定了的计划突然起了变化,这位讲师去苏联学习,
这个苦差便落到吴从忻身上。这也是缘分吧!说苦差不如称为美差,做老师的助教从做
学生的校长身上学到不少东西。回忆那美好的时刻,63岁的吴从忻仿佛又回到22岁的年
华……
不知何故,哈工大的大教授都这么瘦削,如果说李家宝瘦若青竹,中等身材的吴从
忻最多算一截冷杉。如一段冷杉的瘦削身材,中等个儿,花白头发,给人印象最深的是
那难改的福州乡音和瓶子底似的近视眼镜。一见面令人想起陈景润,看来福建这方水土
出大数学家。陈景润式的身材,比陈景润的眼镜度数要高许多。见这位大教授前,听杨
士勤校长介绍,一次博士生导师会上,这位吴教授落座后,摘下帽子,四下望了望,居
然把帽子扣到邻近一位教授的茶杯上。连冒热气的"庞然大物"--茶杯都看不清,可见他
的近视到了什么程度。杨校长讲这则轶事时一点儿没笑,倒是在一次工作餐上一位秘书
讲了吴大教授在筵席上的故事,令大家笑得喷饭--吴老师面对一桌的菜肴,拿着筷子不
知从何入手,又不好意思向别人请教有什么菜,只好凭感觉到盘子里"瞎夹",只是送进
嘴里后,才说:"嗯,这是豆腐,好吃。""嗯,这是青菜,不错!"别人笑,这位哈工大
毕业的秘书不笑,他不知从哪儿获得那么多信息,趁众人乐得喘不上气来,又讲了李家
宝教授的一则旧闻--李老师特严肃,同学们都怕他。一次听他的课,他讲得兴浓,一会
儿在黑板上用白粉笔写,一会儿又用红粉笔,大概是擦黑板的板擦磨损的体积太小了,
擦黑板时,白粉末红粉末弄了一手,天气热,他一边讲课,一边用手擦脸上的汗,这一
擦,涂了个花脸。涂了花脸的李老师讲的越带劲儿,同学们越是忍不住想笑。这时,一
同学善意地举手,李老师问他有什么问题,这位同学说"李老师,您的脸,有粉笔末!"
没想到,李老师对这好心的提醒很生气,"粉笔末,粉笔末怕什么。"他气吁吁的抹了抹
脸,接着讲他的课,那脸,更花了,怪,望着那更花的脸,同学们竟谁也不觉得可笑了
……
面对吴从忻,不由地想起那位秘书讲的这则轶闻,想到李家宝我禁不住又想,哈工
大的教授为什么这么瘦,李家宝瘦,田锡唐瘦,孙靖民瘦,吴林瘦,王其隆瘦,强金龙
瘦,吴从忻也这么瘦,是缺乏营养,是劳累过度,还是两者兼而有之?!不过吴从忻的
瘦,有一个原因,先天不足。1935年,吴从忻出生在上海租界地一个贫困的家庭。他的
一家是在他出生前从福州流落到上海租界地的。他两周岁的时候,在日本留学的哥哥提
前回国参加抗战,大哥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教只有两岁的从忻识字,真是奇迹,看图识字
,小从忻一天竞能记住10个字。一个月后,甩掉图形,一天能记住50个字。可惜,神童
多灾多难,就在这年冬天,姐姐被肺病夺去生命。一检查,小从忻也染上了肺结核,那
时缺医少药,小从忻只好躺在床上静养。一天能识50个字的小神童在床上却静下不来,
躺在床上手不离书。这样躺在床上看书的疗法,竟然把肺结核治好了。可一灾刚平,一
难又起,不久,麻疹和伤寒又相继找上了他。同样疗法,成天躺在床上看书。这时长了
几岁,躺在床上看书看报不过瘾,有时坐在便桶上也看。8岁的时候,谢天谢地,先后染
上的病相继好了。9岁开始跟初一班上课,突然发现眼睛出了毛病,大毛病,老师写在黑
板上的字,模模糊糊,一个也看不清。这给学习带来很大困难。尤其是算术,黑板上的
试题一道也看不清,加上长期生病基础薄弱,跟着初一班,只会一般的加减乘除,四则
运算和应用题,一道题也不会。期中考试,只得了25分。奇怪吗?大数学家上初一时,
期中考试算术只得25分。这个25分对吴从忻来讲,刺激太大了……日本投降,吴从忻全
家从上海回到福州。1950年8月17日,福州解放了。吴从忻感到浑身是劲,新中国的青年
要为新中国做点事情必须念好书。一天,他所在的高三班班主任、数学老师王杰官送他
两本书:"从忻,读读这些参考书,对你会有很大帮助的!"日后成为中国数学学会理事
的王杰官老师送给他的是日本上野清编写的《大代数讲义》,这本书主要是解题。头一
次接触参考书的吴从忻,尝到了参考书的甜头。要学好数学,不做题不行。要想学得更
好,不做难题不行。做题,做难题,一遍又一遍。从此,他的数学常常得满分。常常得
满分使吴从忻深深爱上了数学。高中毕业时,他是班上的优等生。1951年,吴从忻以优
异成绩考入东北工学院,第二年院系调整到了现吉林大学的前身、东北人民大学数学系
。在这里,吴从忻的数学天才得到充分发挥。当时东大的老师都是从北大、清华志愿来
东北工作的30来岁的少壮派,在这些老师的熏陶下,吴从忻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加强独立思考能力,有难题看参考书。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他还有自己的额外计划。德
国数学发达,历史上曾出现过高斯、黎曼、希尔伯特等一大批著名的数学家,他便自学
德语,托同学从上海邮来《德文文法》,请在沈阳工作的哥哥寄《德华辞典》。他自学
德语非常刻苦,每天二三个小时钻在图书馆里,抠德文单词,默诵发音。他不懂德文单
词的发音,只能从字母的次序辨认字意,每一个词都要查字典,就靠这股蚂蚁啃骨头的
韧劲,抠了三个多月,居然掌握了1000多个单词,基本上能看德文的数学书了。大学四
年级时,他还先后学习了英语和法语,为查阅这些文种数学文献打下了坚实基础。大学
毕业时,吴从忻的毕业论文得到导师的好评,还被学报刊登。1955年9月,吴从忻分配到
哈工大。在哈工大仅教了一个学生(李昌校长),次年又回到母校进修。两年的进修时间
,吴从忻得到一把开启数学宝库的金钥匙。一次,导师在安排泛函讨论班的活动计划时
,拍着吴从忻的肩膀说:"法国有个院士在美国的一次讲演中对美国人说,你们为什么对
德国的G·Kothe(魁特)的工作不重视,不注意?从忻,你懂德文,你去了解一下魁特,
然后在讨论班上作报告。"在导师的帮助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吴从忻找到了魁特193
4年在西德某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只有30页,相当简单,但内容丰富。不
少地方证明的具体步骤很少,大部分是点到为止,跳跃性很大,读起来又苦又涩。吴从
忻靠着大学三年级学的那点德语底子,硬拼加死拼,一边读,一边记笔记,一边把缺少
的步骤补上,一边把没有证明的地方给推算出来。那是像打仗似的死拼加硬拼,全部精
力全部投入,日夜兼程,几乎是连轴转,演算阅读到凌晨两三点是家常便饭。如此硬拼
了3个月,终于读完这仅仅30页的文章。吞下这颗"苦果",吴从忻品出了苦中的甘甜:论
文难读,收益甚大。苦尽甜来,越发催人奋进,一下子,吴从忻迷上了魁特,一下子,
又陆续研读了魁特的十几篇论文。终于摸清了以魁特名字命名的"Kothe空间"。在这方面
,吴从忻同时写出了6篇论文。其中两篇发表在《科学记录》上,一篇发表在《数学学报
上》。导师兴奋地肯定了吴从忻的成果,受到导师称赞的吴从忻又以同样的精力开始研
究"奥尔里奇空间",并且一举完成4篇论文,分别刊登在《科学记录》和《哈工大学报》
上……
这些研究,其成就其意义不亚于二十年后他的福建同乡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
外行人不知道《数学学报》和《科学记录》的权威,特别是那个时期的《科学记录》,
该杂志大体相当于当时苏联科学院的报告,它的文章一般要由学部委员推荐才能发表。
遗憾的是,吴从忻没有陈景润那么好运气,硕果累累,摘取了"Kothe空间"王冠上的钻石
,却遭到开除团籍的厄运,摘掉团徽还险些被扣上右派分子的帽子。
遗憾又不遗憾,进修期满回到哈工大,李昌校长破格提拔他为副教授,并多次派人
去他的母校建议撤消开除团籍的处分。
想起这些,年过花甲刚直爽朗的吴从忻长叹了口气:"不容易啊!李昌校长顶着来自
各方面的巨大压力。真不容易啊!当时1944、1945年中央大学等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才生
,在哈工大当了十几年的讲师,有些还评不上副教授,给我这个小小的助教破格,确实
不容易。至今我琢磨,除了我教学不错、有几篇论文,李昌校长顶着压力坚持给我破格
,可能还有客观上的考虑。"
后面的话点到为止。嘿,没想到,这位纯数学家,那么"讲政治"哩!起初,我以为
这位看不清茶杯的大数学家,生活一定很枯燥,没想到,他的兴趣比一般的文艺家还广
泛。年轻时喜爱打乒乓球。老了,老当益壮,97年寒假,自费去云南中缅边界爬山,如
此千里迢迢,万水千山,从昆明赶到中甸,与人合租一辆小巴。到了碧塔海湖,没有了
公路,租牧民的马骑。一路风餐露宿,到了距梅里雪山很近的目的地,像当年攀登"Kot
he空间"那样勇猛攀登。遗憾的是,廉颇老矣,有其心,力不足,攀了一半,气喘吁吁,
望峰兴叹,只好向后转。
看他没登上顶峰的遗憾不亚于开除团籍,我问他这山有多高。回答:3800米。乖乖
,62岁的高龄爬了近2000米,还有什么可遗憾的,这成果完全可以上"登山学报"了。
这就是吴从忻,敢想敢做敢干。这次寒假云南之旅,过大理,游丽江,越虎跳峡,
爬雪山。自己幽默地概括:去时攀登,下来滚泥丸。真逗,年近花甲,返老还童。策划
好了,过几天去郑州参加一个数学研讨会。会后,自己掏腰包去山西平遥,好好地欣赏
一番平遥古城。哈,大数学家还喜欢古建筑。呵,又是自己掏腰包!像他这样大名鼎鼎
的数学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基础部数学教研室主任,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黑龙江数学学
会理事,《模糊数学》杂志副主编、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学会副理事
长……这么多头衔,和谁打个招呼不行,还用自己掏腰包?!单单这个模糊数学学会副
理事长,稍稍"模糊"一下,给掏腰包的还不是大有人在!这点小钱,还不是小菜一碟。
可吴从忻在这方面一点也不"模糊",戴着如古树年轮般瓶子底厚眼镜的双眼,却揉不进
一粒沙子,自幼养成的坦荡的性格,人越老了,越发光大坚定。他钟情的是数学王国,
靠的是数学实力。他固执地认为:"谁发迹,谁当官,就少上家去,免得让别人戳脊梁骨
!"老校长李昌的女儿李玉在北京住筒子楼时,每次去京,他都要去拜访,后来李玉的地
位和生活大大改善了,他就不去了。吴从忻就是这么一个人。给他这样的破格,应该。
破的好!就是要破格提拔这样的人。这是真的又红又专。什么是红?那种张口马列闭口
革命对上级吹吹拍拍对下级和群众吹胡子瞪眼的人是红吗?那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伪君子
。襟怀坦荡,刚正诚实,这是真正的红。从助教破格升为副教授的吴从忻正是这样的人
。李家宝也是这样的人,也得到李昌的重用,先是把助理系主任的助理抹了,马大猷回
清华后,又竭力让他当教务长,1957年从一批讲师中晋升13名副教授,李家宝列为首位
。难怪"文革"一爆发,就把他列为十七人修正主义集团之一,黑高参,苏修特务,假党
员,罪名之大,帽子之多,在哈工大首屈一指。后来他有机会调回云南,偏偏不走,让
历史证明"老子"是黑高参、苏修特务、假党员,还是红高参、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员?"老
子"到要看看谁笑到最后!一副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傲骨。笑到最后的还是这位"苏修特务
"、"假党员",1981年5月,李家宝当上了副校长。副校长一直干到1985年,其中有三年
是常务副校长……
要说李昌、高铁这一时期的辉煌,最辉煌的莫过于培养造就了李家宝、吴从忻这样
一大批人才,又红(自然是刚才论述的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人才。李家宝、吴从忻只
是随意采访到的代表。这一时期培养的人才约800人,哈工大史称八百壮士。
哈工大"八百壮士",人人豪杰,个个英雄。这一时期所倡导的,造就"八百壮士"成
才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几十年来,成为哈工大的"校训"。而这一时期的毕业生,
大都成了国家建设的骨干人才。其中不少人担任了省、市、自治区和部委甚至中央的领
导,粗略统计,担任省、部以上领导的20多人,担任大专院校党委书记或校长的有70多
人。中国共产党第15次代表大会召开时,1997年9月17日《中国航天报》在头版发了一条
消息,标题是《哈工大十校友入选十五大主席团》--本报讯:据统计,在十五大有217人
组成的大会主席团中,曾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过的校友有10人。这10人是国务院副
总理邹家华,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王兆国,国务委员宋健,文化部部长刘忠德,劳
动部部长李伯勇,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朱育理,江苏省省委书记陈焕友,河南省省委
书记李长春,中国一汽集团总经理耿昭杰。其中邹家华、叶选平还当选为由33人组成的
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成员。
这10位杰出校友,大部分是这个时期毕业的。
饶有趣味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一中全会上,哈工大10位杰出校友中最年轻
的李长春,当选为中共政治局委员。53岁的李长春成为22名政治局委员、2名政治局候补
委员中最年轻的一位,一时间,引起了海外媒体的关注。香港某报刊出《李长春:中共
跨世纪接班要员》的文章,该文特意加了按语:
"李长春是中共十五届最年轻的中共政治局委员,他不管是抓工业还是农业,都表现
出过人的才干,无疑属于中共跨世纪接班要员。"文章强调--在中共的十五届一中全会上
,53岁的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国政坛上崭露头
角的新星,他崛起于工业大省辽宁,在担任辽宁省省长时,只有42岁,是中国最年轻的
正省部级官员。在此之前,他以39岁之龄任沈阳市长时,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副省级市长
。作为东北重要的省份,辽宁省在李长春主政下,改革开放走在了全国前列,经济和社
会各方面都得到较大的发展。是以在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上,李长春由候补中委晋升为
中央委员。
1990年,李长春离开了生活和工作了46年的东北,被中共高层调到中原地区的河南
省任省长。两年后又担任省委书记。
河南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粮棉油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根据这个优势,李长
春任职河南之初,制定了立足农业,强农兴工,协调发展大搞农副产品加工增值,加速
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李长春说,以往河南长期的"原"(料)自豪外书,农副产品加工业
滞后,农业经济水平低,财政困难,反哺农业的能力弱,导致农业缺"钙",工业缺"钢"
,相互制约,成了不良循环。而近几年的实践表明,李长春当初制定的发展道路,是适
合河南的具体情况的。
和以往一样,李长春在河南务实创新、锐意改革,开创了该省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令各界人士刮目相看。1996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江泽民视察河南时,对河南的农
业和农村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大搞农产品加工增值,是农业地区新的经济增
长点。由此肯定了李长春的改革新思路。
李长春认为,农业要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核心是增强农业机制的活力。具
体到河南,就是要着重解决三个问题: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和改善宏观调控。
李长春"创造"了不止一个"最年轻",1982年,在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
中央候补委员,时年38岁。第二年春,出任沈阳市市长,为全国大城市最年轻的市长。
1986年夏,42岁的李长春任辽宁省省长,属全国最年轻的省长。年轻有为,"仕途"一帆
风顺,引起社会种种猜测--"李长春的家庭背景不凡,老爸是×××。""李长春的夫人是
中央某领导的爱女……"
其实,李长春的家庭并非"望族",他的夫人也不是中央领导的爱女。他的老师强金
龙作证,李长春的原籍是辽宁,父亲是吉林市自来水公司一个普通的职员。他的岳父是
吉林省一个普通的农民。强金龙介绍,长春和妻子张淑荣同年考入哈工大,同一个专业
,二人都刻苦好学,表现突出,先后在大二大三时入了党。相比之下,李长春少言寡语
,一门心思用在学习上。毕业那年,正赶上"文革",他留在学校待分配,一待就是两年
,直到1968年,才分配到沈阳市开关厂,开关厂的师傅对他的评价是"少言寡语,埋头苦
干"。少说多做,是长春的作风。谈到李长春,这位1958年向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汇报
时有些拘谨的强金龙,显得格外活跃:"长春当了省长、省委书记,还是那个样子。说得
少,做得多,务实。他任河南省委书记时,我去看他,一进门,我大吃一惊,他正在厨
房里做饭,我止不住脱口问:'你还做饭?'长春用毛巾擦了擦手,不以为然地回答:'要
吃饭,就要做饭。这很正常。强老师,您以为共产党的干部都腐败吗?'一席话,把我逗
乐了。看我高兴,他孩子似地打量着我,突然发现什么似的说:'强老师,过去我觉得比
你高不了多少,现在怎么觉得我的个子比您高好多呢?'真有意思,我笑着说:'我老了
,人一老个子就要缩,这很正常。'……"说起这段轶闻,强金龙笑得喘不上气来。很正
常?要吃饭就要做饭,人老了个子要缩。是很正常。可这些年来,往往有人把这正常弄
得很不正常。透过这个正常,可以看到,所谓"仕途"一帆风顺的李长春,是一个台阶一
个台阶干上去的。从开关厂的技术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市电器公司副经理、市委副
秘书长、市长、市委书记……在任市长之初,他坦言:"我在任期间,一定要为沈阳人民
干几件实事,如果干不好,我还回去当我的电器工程师!"这种为人民办实事不怕丢乌纱
帽的实干精神,短短几年,使沈阳这座历史工业城市,以勇于改革的姿态闻名海内外,
破产法的试行,租赁制的尝试,第一家证券市场的开办,劳动合同制的首次出台。一个
个大胆的举措,令世人瞩目。原来,少说多做的李长春,还是一位敢为天下先的勇士。
难怪,就在他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不久,中共中央决定他出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
。由中国工业大省(辽宁)而中国农业及人口大省(河南)到经济大省(广东),正如那家港
刊所言:不管是抓工业还是抓农业,都表现出过人的才干,无疑属于中共跨世纪接班要
员……
更有趣味的是,这位被港刊预测为"中共跨世纪接班要员"的最年轻的中共中央政治
局委员,自己做梦也没想到在十五大当选政治局委员,这在他给老校长高铁的信中得到
印证。十五大闭幕后,离京上机场前,他给老校长高铁写了一封信--
高铁校长,您好:
会议期间,本应前去探望,但会议日程很紧张,实难脱身,故委托河南驻京办事处
负责同志靳克文主任代我前去拜访。
十五大开得圆满成功,江总书记作了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报告,又选出了一个好班
子,代表们气氛热烈。定会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发展大好形势,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领导下,胜利跨入21世纪。
这次会议我被光荣地选为政治局成员,出乎我的预料。这不仅对我个人是高度的信
任和肯定,也是对河南省委、各级党组织几年来工作的肯定,是全省共产党员和全省人
民努力的结果。回忆起自己成长的道路,无时无刻不是在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培养教
育下安排在各种岗位、各种形势锻炼成长的。应该特别指出的,在哈尔滨工大读书时,
母校的领导、老师精心培育为我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也借此机会通过高校长,对曾培育
我成长的校领导、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致敬。
我深知党和人民的信任意味着压力和责任,而我自己的理论水平、知识水平、工作
能力远不适应这一要求,我将把党的信任变为继续前进的动力,努力克服不足,抓紧提
高自己,时刻牢记权力是人民给的,只能用于为人民办事,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特
别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继承下来,发扬下去。
下午我就上飞机,回去抓紧传达贯彻。忙草如上,望老校长继续批评帮助。
衷心地祝愿您早日安康。
谢谢。
李长春
20/9-97
心对老校长,字字句句,肺腑之言。成就归功于党和人民。还特别强调,能有"今天
"--与哈工大的培养分不开……
少说多做、苦干实干、勇于开拓、适应力强,取得成绩归功于人民、不忘母校的培
养,是李长春的特点也是中共十五大入选217人主席团的哈工大十位校友的特点。
说到底,这正是哈工大的特点。(未完待续)
--
不醉不归,一醉方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xmz621.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2.03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