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aughter (讨点酒吃), 信区: HITComment
标  题: 《走进哈工大》第四章第二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13日20:50:23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在西安,李昌险些被国民党抓获。1938年5月的一天,李昌从中共陕西省委毕于仁处获得
消息,国民党要抓他。他马上从民先队总部所在的西安师范学校前院转移到八路军办事
处。在林伯渠同志的安排下,到与国民党西北战区长官胡宗南有过一面之交的宣侠父家
中躲避。李昌刚进宣府,不到一小时,宣府周围便布满了警察。李昌屏住呼吸藏在床上
,挂上帐子
。特务们在院子里查,万幸没有进屋搜查。黄昏后,林伯渠同志来看望宣侠父,来宣府
将李昌夹在几个人中间,拥上汽车,带回办事处。为了安全,又连夜把他送到刚来西安
的新安旅行团处隐蔽,过了几天,风声小了,李昌化装成八路军军官,乘火车到达武汉
。几日后,民先总队部也随之迁到汉口。李昌、于光远、丁浩川、殷参等人,冒着日本
飞机的狂轰滥炸,继续领导民先队开展青年工作。1938年8月,国民党终于下令解散了视
为眼中钉、肉中刺的民先队青年救国社和蚁社。在这种情况下,李昌又化装成八路军,
随周恩来从武汉回到延安。二上延安,李昌列席了中共六届中央全会。11月,在党中央
直接领导下,召开了全国青年工作会议。会议认为,在国民党统治区,西北青年救国会
、民先队、青年救国团等团体已难以生存,为有利于积蓄革命力量,决定各青年团体共
同组织中华青年救国团体联合办事处,设在延安,作为联络原来各团体的机关。西青救
国会会长冯文彬和民先队队长李昌被选为办事处正副主任。历时两年又九个月的中华民
族解放先锋队不再发展了。她作为抗战前后民族解放斗争的一个先进青年的骨干组织,
光荣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在延安,李昌依然从事青年工作。除任中华青年救国团
体联合会办事处副主任外,又担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于1938年5月成立的中
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由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陈云兼任,副书记是冯文彬。委员
还有胡乔木、宋一平、高郎山等。是年底,李昌又兼任中央青委组织部长。不久,又参
加中共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工作,并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1942年,延安展开整风
运动,根据毛泽东"知识分子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精神,李昌离开延安,下放到晋绥
边区兴县任县委副书记。1944年随王震南下支队南下。1945年起,先后任豫鄂边区礼山
县委书记、边区党委秘书长、枣阳中心县委书记以及中原民主建国大学教育长等职。
  中原民主建国大学校址在豫鄂边区的大悟县宣化店,校长是郑维三。由于校长长期
不在校,学校的日常工作实际上由教育长李昌主持。1946年夏,李昌调离中原解放区到
张家口,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四纵队政治部主任。当时四纵队司令员是陈正湘
(后为曾思玉),政委为胡耀邦。1949年1月,李昌又奉调到河北省平山西柏坡中共中央青
年工作机关,北平和平解放后,担任北京市青委书记和团工委书记。时间很短,又随中
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刚刚解放的大上海,担任华东团工委书记、上海市团委书记。参加了
接管上海、创造新上海的火热的斗争。
  1951年秋,李昌奉调回北京任团中央副书记。随之又兼任中共中央扫盲委员会副主
任、党组书记……
  正是因为这中央扫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的"要职",才发生了本章开头的那一
幕列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文教工作的会议。正是通过这次会议,哈尔滨工业大学
校长的帽子便神圣而又戏剧般地戴到李昌的头上!
  团中央副书记--哈工大校长,体现了中央当时对教育特别是高校的重视、"加强"。

  真的没想到,李昌的资本如此雄厚经历如此"显赫"。
  有如此辉煌资历的人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自然会使学校辉煌。回顾这一辉煌
,老校长至今仍津津乐道--
  1953年10月,我调哈工大,规格很高,任命书上盖的是毛泽东的图章!
  当时的哈工大,规模不大,讲课用俄语。主要是白俄教师,我去后,慢慢地白俄教
师都走了。斯大林接着又派来了新的专家。1949年刘少奇同志去苏联秘密访问,与斯大
林讲好,苏联帮助新中国办好两所大学,一是人民大学,一是哈工大。1951年6月17日中
央确定的哈工大办学方针是"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
大学的理工科师资"。斯大林给哈工大派的教师大部分是副教授,正教授只有两三个人。
对这些人苏联发补贴,我们给他们专家待遇!
  当时,哈工大办师资学习班,听苏联专家讲课,清华、南开、天津大学、西北工业
大学等都派人来学习。经高教部批准,我们留下一批兄弟院校选送的学员,如西工大的
雷廷权,我们把他留下来,而今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时哈工大地位很高,1956年我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是少奇同志亲自提名的。最
近《炎黄春秋》杂志提及此事,我在少奇同志领导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过……靠苏联
专家和全国不少大学的支持,哈工大起点高,发展快,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我们说是八
百名壮士。前些日子,有人粗略统计,中国工程院院士,有近100名是哈工大的校友!
  不知何故,从哈工大的生命力强、哈工大人文社会科学搞的晚的话题,一下子又转
到中国的教育上。又是独到的见解:中国的教育,洋学堂,英美模式,苏联模式。都是
为城市服务,首都毕业的,不愿去省会。省会的不想去中等城市,中等城市的不去小城
市,小城市的不愿去农村……
  这话,就像他自称夏天也不热的地震棚,幽默伴着苦涩。
  这壁薄顶也薄的地震棚夏天能不热吗?不知怎的,在这严寒的冬日,我又下意识地
想起我刚走进这地震棚时"这屋夏天不热吗?"的问话。薄的顶薄的壁经得住烈日的辐射
吗?不热才怪哩!说不热,那是"心静自然凉"。由这壁薄顶薄自来水管搭成的低矮的地
震棚,想到旁边的这栋寒酸灰色小楼,坐落于东总布胡同34号的这栋灰砖砌成的二层小
楼,好像一栋马上要动迁的危楼,远看,像一几百年的古建筑,近看,灰砖的墙体裂了
不少缝,这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留下的印记。我贸然步入的虚掩着的李昌老的寓所,除
了墙上挂的那几张字画值钱。其他的物件普通又普通,几把木椅,几个陈旧的木制书柜
,一张旧写字台,一台21英寸的电视机,在这不大的房间里,还铺着一小块地毯……按
理--无论马克思主义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还是邓小平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思想,还是
我们这个官本位较强的制度所规定的,他都应该住得像样一些。至少,不能住在裂缝累
累的危楼里,更不应在冬冷夏热的地震棚里"劳作"。像他这样的级别,地位的人,住的
房子其豪华简直无法形容。噢,想起了哈工大一些人对老校长的评价--马克思主义信徒
。作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牢记的是为人民服务和党章写的吃苦在前,享受在
后。对那些打着党的旗号干着房子、票子、车子勾当的"家伙",他不屑一顾,憎之、恨
之!曾任中纪委书记又一贯热心于教育的李昌,不止一次地感叹:党内外很多同志还是
感到我们党和国家发布过不少好的文件,困难在于落实!
  多么尖锐,多么一针见血!现状正如李老所言……说的好,没人听,文件好,上有
政策下有对策,更有胆大妄为者反其道而行之。难怪有人感叹"信任危机"。
  面对如此严重的信任危机,以自己的辉煌创造了哈工大辉煌的李昌,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创建双文明研究所捍卫推广双文明。人这个意义上讲,他留给哈工大的不仅仅
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辉煌……(未完待续)

--
不醉不归,一醉方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xmz621.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05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