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aughter (讨点酒吃), 信区: HITComment
标  题: 《走进哈工大》第六章第二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13日20:55:44 星期四), 站内信件

人生真有意思,一向很顺的吴林,"文革"一爆发,便阴差阳错地受到冲击,这冲击不仅有
精神的,还有肉体的。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不寒而栗。真的,一提"文革",即使在三伏
天,也令读者浑身起鸡皮疙瘩。为免读者受刺激,只好舍去那撕心裂肺的细节,从"东北
的新曙光D
OUBLE_QUOTATION写起。
  话说黑龙江省成了"东北的新曙光",曙光照耀,吴林家的封条取了下来。从外地治
病回到哈尔滨的吴林,进家还没坐稳,便去接受批判。大会小会十多次,持续一个多月
,才给予行动自由。"自由"后,努力地学,尽力跟上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可一向灵活的
脑袋如同那因故致残的右手,就是灵活不起来。吴林的脑子跟不上形势,越战越凶的两
派都来拉他"入伙"。其中一派派出省级的组织部长到家中做他的工作,这位组织部长很
有派头,话语一副官腔:"吴林同志,你还是可以挽救的,希望你不要动摇,要站在毛主
席的革命路线上来。"正发愁跟不上革命路线的吴林连忙请教:"你们把某某派当成敌人
打,是毛主席革命路线吗?你们……"一连几个问题,把那位省级组织部长问哑了……气
走组织部长,吴林觉得脑袋开了窍,与杨士勤几个好友商量,合伙抛出一张促联合的大
字报。这张大字报一贴出,马上有人签名支持。很快,在上面签名的中层干部达168人,
168人的签名结果比"文革"初期的冲击还可怕。校革委会领导上报省革委,省革委会一把
手亲自批示:哈尔滨工业大学168人大字报,是右倾翻案的表现,要批倒批臭!批倒批臭
批示一下,吴林等4名策划者被押上审判台,大会批,小会批,戴上高帽站到批判台的凳
子上示众,造反派一不高兴,飞起一脚把他从凳子踢下来。拳打脚踢的批了两个多月,
进了2051学习班(房间号)。学习班没有了拳打脚踢,但管理非常严格,早去晚归,反复
学习《南京政府何处去》、《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提起这第二次冲击,吴书记显得很平静。
  解除2051学习管制的是六厂一校经验。解除管制不等于获得自由,还有个以观后效
。以观后效还是没显示什么效果来,不到一个月,吴林突然接到通知:到五常县胜利公
社双兴大队下乡插队。通知就是命令,记得清清楚楚,1970年春节刚过,大年初三,吴
林和妻子迁上户口带上所有的东西到了五常。出发前,工宣队宣布:到农村接受贫下中
农教育,一辈子走"五七"道路。工宣队的通知是双向的,对农村讲:"这次来你们这里的
都是地、富、反、坏、右、走资派,你们要严密监督他们……"严密监视?严密监视吴林
的贫下中农纳闷:这个吴老师,下猪圈起粪,不怕脏不怕累,不要命的干,说话和和气
气,怎么会是坏人呢?干了半年,大队长找吴林谈心:"老吴,我看你这个人不错,好人
。你有知识,我们要发挥你的作用。我们有个四队,在深山老林,比这里艰苦,队长总
换,一年换两个。我们想分你们一户去四队,你愿意去吗?"深山老林?深山老林清静,
这半年,和贫下中农挤在一间房里,贫下中农住南炕,自己带来的东西和俩口子挤在北
炕上,真不方便。到深山老林的四队,起码能改变一下住的环境。想自己和贫下中农挤
在一屋的窘况,条件反射的想起比自己还困难的陈定华老师,陈老师年纪大,人口多,
一家6口人,更挤,要是能带上陈老师……想到这里吴林对大队长说:"我没问题,很愿
意去艰苦的地方,不过,我想找个伴,最好让我和陈老师同去!"大队长很民主,征求了
四队的意见,完全同意。四队比大队长描述的还艰苦,这个村叫大瓦窑,就是小说《林
海雪源》里写的夹皮沟一带的深山老林,树多田少,200口人,只有200亩水田,300亩旱
田,在这地广人稀的黑龙江,是名副其实的穷屯子,工分值低,没人干活,都进山采山
货去了。也难怪,一个工3分线,工分不值钱,没人下地。有个老贫农,孩子多,一家1
0口人,只有两条裤子。吴林和陈老师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这么穷的贫农,整个小队都是贫
农,穷得令人伤心,伤心的吴林下决心为这些贫农出一把力,当他得知附近林场有两台
报废的拖拉机时,马上去现场查看,这是两台波兰产的D50型拖拉机,属于林场的财产。
经过反复查看,一台断了主轴,另一台轴瓦烧了,如果拆了两台变一台,有可能"复活"
。他们反复请求林场支持,按废铁价卖给生产队。林场领导被他们为贫下中农服务的红
心打动了,慷慨地说:"这拖拉机都报废10年了,就送你们吧!"吴林和陈老师高兴的像
孩子似的跳了起来,他们动员全小队的人牵出生产队所有的马、驴、牛,驴马牛人大会
战,拖了两天,硬是把这两台庞然大物拖回队里。全小队200口人目睹了吴林和陈老师的
手艺,两台拖拉机拆开,拼装成一台。当拖拉机嘟嘟开动时,全村人像过节似的欢呼雀
跃。欢呼声中吴林和陈老师开着这台拖拉机春耕春种,四队一下子成了全县第一个提前
完成春播的小队。这一举动,引起县上的注意。县革委通知各公社来四队开现场会,全
县的头头脑脑面对这台全县生产小队惟一的拖拉机,赞叹不已。现场会上县领导当场决
定,任命吴林为四队生产队长。吴林上任第一年,工分由3分长到3角8分,第二年,上升
到7角8分。四队一下子由落后变成中上等。脱了贫的四队人把这位吴老师当成了"上帝"
。嗨,吴林的队长当了一年半。1972年7月,学校又发来通知:速回校。全村老少苦苦哀
求吴队长别走。面对苦苦挽留的社员,吴队长一再重复,我是一位老师,要服从学校的
命令。
  吴林没想到一辈子接受贫下中农改造两年就返校了,更没想到刚到农村半年就当了
队长,一村之长。他很留恋这段生活。两年的插队使他了解了东北,特别是东北的农村
东北的农民。至今,那帮农民朋友还经常来哈尔滨看他。
  一个被接受改造的人成了领导全村的一队之长,这在高校党委书记中恐怕是独此一
份。
  人生真有意思,当1994年初中央组织部、航天工业部任命他为中共哈尔滨工业大学
党委书记时,当了两年副校长的吴林简直难以接受,比当年五常县领导在大瓦窑村开现
场会时任命为四队队长还感意外。太意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历任党委书记都是德高望
重资历很深的老革命。嘿,这是怎么搞的?部领导抓住吴林的意外理由:"不错,哈工大
的党委书记都是老革命。可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主,让你这位专家当党委书记,也是一个
探索啊!"部领导就是有水平,一席话让吴林有口难言,只好把内心的委屈咽下去,什么
委屈?当书记肯定影响业务,告别热情的乡亲们从五常县大瓦窑村回到学校后,已近不
惑之年的吴林,争分夺秒补偿耽误的青春,和蔡鹤皋教授一举研究成功中国第一批焊接
机器人,"863"计划开始,经著名科学家王淦昌等四位专家面试考核,任命为自动化领域
专家委员会成员,不久,又当选中国焊接学会副理事长,正当在专业上大展宏图时,去
当党委书记,做政治思想的党委书记,岂不……
  好在,部领导有言在先,探索。
  既然是控索,允许交学费,允许失败,探索失败再回教研室。
  人生真有意思,接了党委书记的重担,岂能言败?从上小学起就不是言败的人。不
情愿当书记的吴书记一上任,与校长杨士勤在江北开了一次常委会。由于会址选在松花
江北岸的哈工大太阳岛教工活动站,故称为"江北会议"。"江北会议"是在邓小平南巡讲
话刚刚发表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分析了哈工大形势,深感危机。天时地利都不占的哈
工大,只能靠人和,守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深化改革,乘势而上……这次会议提出了"靠
天、靠地、更要靠自己"的决策,靠领导班子,靠各级干部,靠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要
发扬《国际歌》的"没有神仙皇帝,全靠我们自己"的精神。要扩大招生,使办学规模上
一个新台阶;要改革办学格局,成立八大学院;要党政协调,党政共种一块田;要建立
新技术园区,实现一校两制……会议确立了靠天靠地更要靠自己的方针发展哈工大。天
,指航天工业部,航天项目;地,地方政府,辽阔的黑土地,4000万龙江人民。民众一
心,近两万师生员工,同唱发出最后的吼声!惊天地,泣鬼神!
  唱《国歌》、《国际歌》提口号,是为了壮士气,稳军心。现实是,此时的哈工大
真的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既没有天时,更没有地利。别说比清华、北大,就是和复旦、
浙大比,既没有四季常青的江南美景,也没有开放发达的沿海经济。哈尔滨,一年有12
0天处于冰雪严寒之中,就是盖校舍,同样的钱,在江南盖三栋,在哈尔滨盖不成一栋半
,墙是加厚的,窗子是双层的,最冷的冬三月,还不能施工。黑龙江,昨日的"反修"前
哨,十几年的备战备荒工业没发展,改革的春风又迟迟吹不暖这冰封的黑土地。靠省靠
市给经费,想都别想,不少县市不少企业常常发不出工资,想靠靠不上。靠自己,哈工
大这块牌子就是优势,昔日李昌校长营造八百壮士,而今是栋梁,是骨干,依靠这批骨
干这雄赳赳的八百壮士,再营造新的八百壮士!常委们发现,吴书记新官上任,讲起话
来有板有言,一套一套的,连劣势都变成了优势:省里困难,我们可以抓住机遇实现哈
工大的科技成果转化,借此请他们给政策。政策比经费值线。给了政策,咱们可以搞高
科技园区。哈工大人才济济,搞高科技园区,那还不是小意思。高科技园区搞起来,一
校两制,校区,按教育规律办事,发扬哈工大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创造一个学术
气氛浓浓的纯洁儒雅的"绿色"育人环境。高新科技园区,按市场规律办事,以经济效益
为最高目标,搞科技成果转化,转化成商品,钱赚的越多越好。赚的钱,补充学校财政
。一校两制,这高新科技园,既是学校对外合作的窗口,国内外企业合作的窗口,又是
学生接触社会经济的课堂、实验的基地。
  提到刚上任时在"江北会议"上带领常委们唱《国歌》、《国际歌》,已担任近四年
党委书记的吴林,还是火火的热热的:"不改革,没出路。抱产守学,哈工大要退入二流
,说不定连二流都保不住!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高新科技园区创建后,这9年平均每年
向学校补充3000万左右,3000万元,等于国家正常拨款的一半,更重要的,还给教职员
工解决了不少住房。住房是老大难,安居才能乐业。一校两制,一活百活。园区向学校
补充经费,学校一线教学有了物质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个提高带动另一个提高
,科研项目高质量完成。高质量完成科研项目又带来高收入,1992年,全校科研经费只
有3000万元,1993年达到5000万元,1994年7000万元,1995年1个亿,1996年突破2亿元
!"罗列着一个个数字,吴书记继而兴奋地说:"有了经费,什么都好办了。调整体系结
构,成立八大学院,创办实验学院。你可以大力宣传,我们的八大学院,院长都是民主
选举,由院教授会产生候选人。谁票多,谁当选,党委和学校既不内定也不推荐候选人
。"
  此时的吴林,侃侃而谈政治、哲学,一分为二、合二而一,一点不像哈工大焊接专
业的高才生,俨然是人大政治系毕业的党务工作者。趁他谈兴正浓,我猛然地泼一盆冷
水:"那您的专业……"对于这哪一壶不开提哪一壶的提问,吴书记爽朗地一笑:"人是极
富弹性的,党的工作必须全力以赴,而业务工作也没全去掉。还招来不少专业协会的头
衔,今年11月,中国焊接学会推选我为理事长,同时又任国际焊接学会中国委员会主席
,国家教委材料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其他兼职,什么韩国台拳道国际特别顾问,
韩国碑林国际特别顾问。还是那句话,多做些社会工作,处理好了,对自身业务是个促
进。作为博导,一直坚持带研究生、博士生……"
  吴书记带博士生,真是与众不同。他定了个规矩,只要不出差,每两周搞一次研讨
会,把所有的博士生召到一起,围一张圆桌,师生平起平坐,轮流作报告,每次由一个
人主讲,这次是甲,下次是乙,再下次是丙,报告人自己定题,听报告的可以随意地问
。另外,利用双休日,每周的双休日抽一天,他这个大博导去博士生的实验室边讲边做
实验。当书记将近4年,培养毕业了7个博士生,个个都是社会的骨干。1995年,全国研
究生院评估,评估是严格的。随计算机抽查,正好抽到吴林培养的博士生王滨头上,抽
查结果到北京打分,王滨得了高分。这次评估,哈工大研究生院在全国排第7名,可谓优
秀。
  望着吴书记那刚毅自信的目光,我心想,当书记影响不影响业务,他最清楚。这位
举大事而不计小怨的党委书记,有个温馨的家,夫人与他同年从南昌考入哈工大,铸造
专业,1959年本科毕业,1964年研究生毕业。两个女儿,也都是哈工大毕业的。毕业后
,一个考上美国的肯塔基大学,一个考取美国伊利诺大学,真是老子英雄女"好汉"。问
吴书记教女秘方。答曰:"放开,对孩子,要放开。给她们一个氛围。潜移默化,只讲学
习的重要,从不作具体辅导。"怪不得这位吴书记敢对着资本主义谈民主,他在学校是一
个民主的书记,在家里是一个民主的丈夫、民主的父亲。如陌生人步入哈工大校园,在
工大马路或甬道上碰巧碰上散步的吴林书记,你绝不会相信这位穿着随便个子不高瘦削
的人是堂堂的哈工大党委书记。可你随便向任何人打听吴林的名字,立即产生截然的反
差,吴林,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反差,我深深的体验过,并立即像闪电似的迸发
出联想的火花。有些嘴巴尖尖腹中空空,色厉内荏的书记,八面威风,其威靠的是权,
权生威,权压人。这些人,他的权他打的牌子是党,常常以党的化身自居,这些化身的
威发作的越多越凶,党身上的污点就越多。此联想的火花突然迸发,是为哈尔滨工业大
学有吴林这样的好书记有感而发。而这位为党增辉的吴书记,对自己的成就这届班子的
辉煌,认为是赶上邓小平南巡做了些该做的。要说成就要说辉煌,老校长李昌时期最辉
煌,为了哈工大的荣誉,我们接过接力棒疾步迅跑……
  接力棒?在哈工大党委书记这一"跑道"上,爆发力极强的吴林,无疑是佼佼者。当
初航天工业部领导对不想当书记的吴林"笑谈"探索,这是一个成功的探索。这位才高八
斗、学富五车的党委书记,是一个合格的党委书记,是一个无愧于党的党委书记。(未完
待续)

--
不醉不归,一醉方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xmz621.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44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