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aughter (讨点酒吃), 信区: HITComment
标  题: 〈走进哈工大〉第七章第二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13日21:02:27 星期四), 站内信件

这就是杨士勤。自己把一切献给学校,还拉上妻子作牺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有把一切都献给学校的校长,必然有众多的把一切都献给学校的教授、干部和员工
。是洪家荣教授那种"死不瞑目"的拼命精神促使杨校长把一切献给学校,还是杨校长把
一切献给学校的无私奉献感动着洪家荣们以生命拼搏?恐怕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早在洪家荣教授以惊人的毅力完成《归纳学习》安然闭目离开这个世界之前,1991年4月
11日,与洪家荣教授同系的李仲荣教授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令人痛心的是,李仲荣教授与洪家荣教授一样,与癌症搏击了200多天,终于离开人
间。这是一个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斗士。提起李仲荣的大名,人们就会想
起1958年邓小平视察哈工大时非常感兴趣的那台会下棋的计算机,那台会讲话引得轻易
不笑的邓小平大笑的下棋的计算机,李仲荣和妻子就参加了研究。那时,李仲荣刚刚27
岁。之后,他参加领导和研制超小型磁芯及多孔磁芯工艺。进入70年代,李仲荣负责领
导和研制中国第一台容错计算机。由他任会战技术负责人研制成功一系列援外体育馆电
子显示设备,援建亚、非18个国家,扩大了中国的影响还节省上千万元外汇。80年代初
,当智能机在国际上刚刚研讨时,他以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投身于中国的高技术发展规
划工作,同时带领哈工大中青年教师取得一项项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李仲荣教授曾荣获
国家科学进步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优秀产品银质奖、航天部科技一等奖、电子部
科技一等奖等15项大奖。在国际会议和国内外刊物上撰写学术论文45篇,并主编了洋洋
170万字的《实用微机大全》。他领导的博士点被评为中国计算机应用惟一的一个重点学
科。在计算机应用博士点评估名列全国首位。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本科生,指导硕士研
究生20多名,先后指导博士生19名。他培养的大批计算机专业人才如李晓明、王晓龙早
已成为中国计算机战线的骨干、学术带头人。
  遗憾的是,这位在科研和教学向时间争分夺秒的斗士,却总是抽不出时间去医院看
病,当他一天天身体消瘦感到了疼痛难忍被逼到医院时,校医院的医生惊呆了,病历一
片空白的李仲荣教授,全身骨头有11处癌病灶,肺部有三个肿瘤。确诊癌症晚期的晚期
。晴天霹雳,李教授以惊人的毅力与病魔搏斗。坚持登台讲课,坚持指导博士生,坚持
参加非他不可的国防科工委科技会、"八五"规划论证会、重大成果鉴定会。坚持到实在
坚持不了住院绝对卧床时,还念念不忘哈工大计算机专业的明天、博士培养,继而在绝
对卧床休息的病床上,坚持和前来探望的教师、研究生研究科研问题、梯队建设和计算
机的发展。探视的人心痛的发现,李教授谈话时有时眉毛紧锁,有时咬紧牙关,还有时
用手揪头发,额头上时而滴下豆大的汗珠儿。人们心痛、人们心碎,李教授承受着何等
痛苦的刺骨扎肉之疼啊!即使这样,李仲荣教授还忍痛趴在病床上为出国的青年教师、
研究生写推荐信。这些一心想出国进修的青年教师、研究生太想得到李教授的推荐信了
,身兼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委员会副主任、中国
微机学会常委、中国宇航学会计算机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国防
科工委计算机专业组专家"桂冠"的李仲荣教授,他的推荐信在美国、日本、加拿大、俄
罗斯无异于畅通的"路条"……
  令人痛心的是,刚刚满60周岁的李仲荣教授,与病魔搏斗了200多天,还是被病魔夺
去了生命。在李仲荣教授遗体告别仪式上,杨士勤校长代表学校和这位壮年早逝的赫赫
有名的计算机专家悲痛地告别:李仲荣同志不仅是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创始人,而且也是
国内知名度很高的计算机专家。他的一生为哈工大计算机事业的创建、发展、成长做出
重大贡献的一生,是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一生,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党为人民
工作的一生,是一位踏实工作的科学工作者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国计算机事业的重大
损失。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战友,深感无比悲痛。
  朴实的悼词,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相信,最受感动的就有洪家荣。
  勤勤恳恳,忘我工作。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这种忘我的奉献似乎成了哈工大不成
文的章程。李仲荣、洪家荣这些大教授们为了事业为了哈工大的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
瘁。更有多少普通的教师、职工为了哈工大辉煌勤勤恳恳忘我地奋斗。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院的尚秀田,这个由工人磨练到材院锻压厂副厂长的普通的基层干部,像李仲荣、洪
家荣那样,以自己生命创造了最辉煌悲壮的乐章。为了哈工大的建设,这位孝子20多年
没回山东老家看望父母,父母病故时都没有赶回去。病重期间,乘坐小三轮车冒着零下
20摄氏度严寒顶着寒风为教研室催要欠款。弥留之际,向妻子比画着实验室后门的锁一
定换一把新的。1995年2月25日,尚秀田离开人世前的几个小时,杨士勤校长来医院看望
,当妻子伏在他的身旁激动地说:"老尚,杨校长和学校党政领导看你来了。"已经失去
知觉的尚秀田,微闭的眼角慢慢地慢慢地流出了泪珠儿。苍白蜡黄的脸、微闭的眼角挤
出的泪花久久不肯消失。面对尚秀田,杨士勤校长动情地说:"尚师傅是我们大家敬佩的
人!"
  朴素的话语,多么高的评价啊!
  1995年2月25日15时零5分,59岁的尚秀田安详地闭上了眼睛。消息传出,数不清的
人前往尚宅吊唁。70多岁的陶城教授拄着拐杖面对尚秀田遗像鞠了三个躬,一边鞠躬,
一边哽咽着说:"尚师傅,你生的伟大,50年代你在事业上给了我很大支持啊!"远在广
东出差的锻压教研室主任王仲仁教授,立即给尚秀田妻子打电话:"我们送不了尚师傅了
,我们在远方送他上大路,叫尚师傅安息吧!……"
  尚师傅、尚师傅,一个普通的工人师傅不入级别的锻压厂小小副厂长,为什么成了
大家敬佩的人,杨士勤校长在尚秀田弥留之际,讲的尚师傅是我们大家敬佩的人,不仅
仅是对即将离开人世的尚秀田的安慰,这朴素的话语,是发自内心的,是压在杨校长内
心积蓄已久的。又是历史有约,1956年杨士勤考入哈工大,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工作,
恰巧和尚秀田同一个系。1953年1月,年仅18岁的尚秀田来到哈工大,在九系锻压车间当
了一名"铁匠"。杨士勤毕业留在九系,耳闻目睹,这位比自己大四五岁的铁匠师傅,时
时事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忘我地为学校为他人工作服务。怎能忘记,在那面对一个窝窝
头人人垂涎三尺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为了让别人多吃一口,尚师傅总是节粮缩食,把
省下来的钱和粮票送给他人。尚师傅怕新分来的转业军人住集体宿舍吃不饱,逢星期天
节假日总是把这些小青年请到家吃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面条。那时的一碗面条,比现在
一碗红烧海参还金贵呀!曾任过九系主任的杨士勤,忘不了呀,尚师傅和几位同志到外
地搞科研,所住招待所吃饭要粮票不要钱,几个人你摸摸钱包我掏掏兜,谁也找不出一
两粮票来。紧急关头,尚师傅掏出5斤全国通用粮票,解决了大家的"无米之炊"。5斤粮
票,在当时不亚于5克黄金,不,比金子还金贵的救命粮啊!怎能忘记,为了教学为了科
研,尚师傅一年365天,有360天在工作岗位上,成年累月一天到晚默默无闻地做着一件
件小事、好事……立志不怕默默无闻,就怕碌碌无为的杨士勤,对默默无闻为事业为学
校为他人奉献的尚秀田,由衷地敬佩。由此看来,杨士勤对尚秀田敬佩的评价不仅是发
自内心的,更是由来已久的。从此也可看出,杨士勤校长把一切献给学校的精神,不无
他所敬佩的铁匠尚师傅默默无闻奉献的影响。这种奉献如一位伟人所讲的:一个人做几
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像尚秀田这样默默无闻做好事的人,换一个单
位,也许被默默无闻的默默地遗忘。决不会当成样板、典型让大家学习。在哈工大,一
辈子做好事的默默无闻的尚秀田,弥留之际,校长亲自探视告别,逝世后,遗体安详地
躺在青松翠柏中,上面覆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骨灰安放向阳山革命公墓时,瑟瑟寒风
中,一队队佩戴白花的人流缓缓送行,这数不清的人流中,有哈工大党委书记,有两鬓
斑斑的老教授,有干部、有工人,也有等待答辩的研究生。1995年3月11日,中共哈尔滨
工业大学委员会发出《关于向优秀共产党员尚秀田同志学习的决定》,决定称"尚秀田有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几十年如一日,几乎没有寒暑假和星期日,兢兢业业地工作在
自己的平凡岗位上,他的工作量早已跨入2000年。尚秀田同志的一生是为教育事业、为
航天事业艰苦奋斗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决定"发出的同时,中共哈尔滨工业大
学党委书记吴林在《哈工大报》发表《结合本职工作,开展向田秀田同志学习活动》的
文章,文章特别强调:尚秀田工作岗位很普通,事业很平凡,一生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
的事情,也从没讲过什么警句格言。他的平凡事迹却在全校引起强烈的反响。这在于他
40多年默默无闻、勤恳踏实、艰苦奋斗、甘当铺路石的服务精神和顽强拼搏的铁人精神
。哈工大事业的发展,靠的就是这种精神。继而,这位学识渊博的吴书记笔锋一转,号
召全校学习尚秀田的这种精神,贯彻落实"江北会议"确定的任务……提到"江北会议",
耳边自然又会响起悲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雄壮的国歌声绕耳,又使人想到覆盖
在尚秀田遗体的那面鲜红的党旗。此情此景,有人可能不理解,哈工大给这位铁匠师傅
的评价、"待遇"太高了,真不理解。正如当年中央给雷锋那么高的评价有人不理解一样
。一个默默无闻只是勤勤恳恳工作、做好人好事的"铁匠"师傅(后来当了实验室锻压厂副
厂长),在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成堆的高等学校,树为榜样,让那些赫赫有名的
大教授学习,服气吗?服!那位拄着拐杖在尚秀田灵前鞠躬哽咽"尚师傅,你生的伟大"
的70多岁的老教授,同校长杨士勤讲"尚师傅是我们大家敬佩的人"一样,是发自内心的
,也是很有代表性的。著名博士生导师曾任锻压教研室主任的"球迷"教授王仲仁,对尚
秀田的评价更高:"教研室每个科研项目中都有尚师傅的汗水,但他却从不提出署名的要
求,他在教研室的作用不是哪个教授能代替的。"这似乎过分却又十分中肯的话,把尚师
傅的形象推向一个无形的高度。高--高就高在校长杨士勤既了解尚师傅,又了解那些知
名教授对尚师傅的评价和敬佩,由此在尚师傅弥留之际迸发出:"尚师傅是我们大家敬佩
的人!"
  校长一言,快马一鞭。一个学习好人尚秀田的活动很快在哈工大兴起。
  高,杨士勤既重视那些有知识、有才华、有创造性的人才,也敬佩那些默默无闻、
勤勤恳恳碌碌有为的平凡好人。为所敬佩的好人树碑,是需要勇气的。它不仅丰富了把
一切献给学校的内涵,更说明为好人作此评价者本身就是好人。一个更平凡、更伟大的
好人。俗话说,好人带来好运。好人杨士勤不仅给哈工大带来好运。还常常给外国人带
去好运。第一章所提到的杨士勤校长率代表团访问韩国时,金泳三总统接受哈工大授予
哈工大名誉教授时的彩照是如此传神,真实情况是,那时金泳三还没当选总统,正在激
烈的竞选总统。当时的竞选激烈到白热化的程度,在此万分紧张的时刻,金泳三先生破
例在家中会见杨士勤校长。被挡在门外的记者拥挤着喊叫着。不管外边如何喧闹,会客
厅内,杨士勤校长一边向金泳三先生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教授聘书,一边祝愿金泳三
先生竞选胜利、当选总统。金泳三先生激动地答谢:谢谢,相信您的祝愿会给我带来好
运。会见结束,聘书收放好,金泳三先生穿过蜂拥的人群,乘直升机离汉城竞选演说。
10天后,杨士勤校长在哈工大突然接到来自汉城青瓦台的长途电话:……谢谢您的吉言
,谢谢您和哈工大带来的好运!长途电话是当选总统金泳三的秘书打的。电话中一再表
达总统感谢杨士勤校长和哈工大给总统带来的好运……
  这就是给别人带来好运的好人杨士勤。
  好人,好人。但杨士勤不是那种老好人。汉语太丰富太博大了。好人前边加个老,
那就变味了。大凡老好人,混个一官半职,便如罗素讲的权欲膨胀,对自己的能力产生
幻觉--总认为可以当更大的官。于是为升迁,对上级摇头摆尾百依百顺,对下级百般许
愿,八方讨好。对工作浮夸虚报实事一件不办。此等八面玲珑的老好人为了权力的升值
而丧心病狂。把一切献给学校的杨士勤对此痛之恨之恶之,要说杨士勤脾气好、好说话
、好办事,那是有原则、有道理的,只限于合理公正的范畴。为了真理,此公叫起真来
,八头黄牛也拉不回,更不怕得罪人。早在九系当系主任时,就干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
的事,那是报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是各科的顶尖人物,那时需要报国务院学位评议
委员会批准,恰巧当时杨士勤在外出差,出差回来,一看名单,锻压专业报的是德高望
重的担任全国压力加工协会常务理事的一位老教授。而这位老教授的学生李硕本副教授
,业务水平也很不错,又是九系副主任。从公正的角度和学校利益,也应该报李硕本。
令系主任杨士勤不好坚持公正的是,在报那位老教授的名单上,四位室主任外加党支部
书记,5人联名给系里附了一份报告,报告强调为什么只报这位老教授一人,他声望高,
资格老,报两个不严肃……按理,一个名额有两个水平不相上下的人选,应该报两个筛
选。报一个还特意打了报告。杨士勤一眼看出报告者的醉翁之意,他们报老教授不报李
硕本,是因为李硕本同届毕业的同学是锻压教研室主任,锻压教研室主任与九系副主任
半斤八两,选"半斤",伤"八两",报"八两",得罪"半斤"。只报他们的老师,谁也不得
罪。杨士勤看罢报告,把有关人员叫来,一字一板地说:"你们必须推荐李硕本!"打报
告者没想到年轻的系主任这么无情,吞吞吐吐地说:"教研室主任出差了!"谁知杨士勤
毫不客气:"出差了没关系,立即打电话告诉他,一定要加上李硕本!"结果如杨士勤所
料,"严厉"的国务院学术评议委员会,对事不对人,只批了李硕本。"不打不成交"--事
后,锻压教研室服了,要是只报那位老教授不报李硕本,锻压教研室的博士生导师就成
为零蛋,没有博士生导师锻压就设不成"博士点",九系四个专业惟锻压教研室设不成"博
士点",那才寒碜哩!九系可是哈工大的样板,用现时的话说"第一世界",不光教授多、
博士生导师多,还出领导。杨士勤是这个系的,党委书记姜以宏、吴林也是九系的。他
们三人,都是九系焊接专业的,焊接专业又堪称九系的"第一世界"。全国焊接教授有百
分之七十是哈工大本科生、研究生或进修教师。连第一世界的"第一世界"美国代表团访
问哈工大都如此感叹:"到中国访问,不看哈工大的'焊接',就像穆斯林朝拜没到麦加一
样。"别看杨士勤当了校长,在大教授林立的焊接专业,他这个讲师(开宗明义,杨士勤
当校长时只是个讲师)只是一碟"新菜"。没想到这位为推荐李硕本为博士生导师得罪了同
事的九系主任,刚登上校长的宝座,新官上任三把火,改革的利剑直刺九系焊接专业。
焊接教研室的名气响,响当当硬邦邦,可与之响当当硬邦邦成反比的是平稳闷气,闷气
的原因是教研室的二位领导,一位学问很高但不善于组织工作,另一位身体不好。如果
换上年富力强有开拓精神的……如果,"如果"这个念头在脑中一闪,杨士勤倒吸了一口
凉气,这两位老教授可是自己的老师啊,常言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让敬爱的老师
引退,这不仅仅是得罪不得罪的问题,简直有些不近人情"大逆不道"。杨士勤硬着头皮
忐忑不安地向二位老师说明意图,嘿,没想到,二位老师表示理解。作为学生作为校长
他打心底里呼喊"理解万岁"。真是理解万岁,他推荐的、取而代之的年富力强的教授认
真地表态:"接班后,一定比过去还要尊重二位退下来的老教授!"杨校长铁面无私劝自
己的老师引退,消息传出,沸沸扬扬,"杨士勤厉害,敢动真格的!""新校长说话算数,
说一不二,有两下子……"议论的人们突然想起声犹在耳的校长就职演说--"当前哈工大
教师关心什么?有人讲是职称问题,有人讲是职工问题,有人讲是房子问题。这些确实
是大家所关心的,但并不是最关心的。最关心的应是新班子上来做什么?怎么做?能否
把咱哈工大搞上去,目前机构臃肿,办事效率差,严重阻碍哈工大的发展。不少棘手的
问题长期积存,没有解决。现在新班子要下决心解决,看准了就动手!这样做可能要得
罪一些人,但我们不怕得罪人……"我们不怕得罪人。该出手时就出手,没想到杨士勤校
长第一拳出击"得罪"的竟是自己的老师!(多数人不知老师理解学生的内情)。那么敬重
老师连老师都敢得罪的校长,还怕得罪谁呢?!这一得罪的壮举产生的冲击波不亚于中
子弹爆炸……
  提到得罪,杨士勤深沉地说:"说心里话,我也怕得罪人。开始是得罪妻子家里人,
工作繁忙那么晚回家,能不得罪吗?妻子有意见唠叨唠叨,我不吭声,慢慢的就习惯就
正常了。当系主任当副校长特别当了校长,同事、老师就不那么好得罪。有些得罪程度
不太高的,我能下决心,毫不含乎。有些得罪程度太高的,我就感到情面难却,犹犹豫
豫。唉,没办法,为了学校,还是下决心得罪!"噢,原来这得罪也有一个发展提高的过
程啊!这"得罪"可真难啊,真是生命之船难承得罪之罪。(未完待续)

--
不醉不归,一醉方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xmz621.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3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