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aughter (讨点酒吃), 信区: HITComment
标  题: 〈走进哈工大〉第八章第一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13日21:04:33 星期四), 站内信件

8月14日上午,嫩江第三次洪峰与松花江第二次洪峰汇合后进入松花江肇源段,对我国最
大的油田--大庆油田构成严重威胁。危机面前,领导干部身先士卒。抗洪抢险总指挥、
黑龙江省副省长王宗璋闻讯火速乘直升机赶到肇源县,经历了一次难忘的生死考验。
  这是1998年洪魔肆虐之际,刊登在人民日报1998年8月20日4版上的一篇文章的开头
一段,这篇由人民日报记者董伟发自嫩江洪水前线的不足千字的特写,标题为《总指挥
遇险记》,内容如标题那样惊险,一段比一段惊险。
  王宗璋一到肇源县,就急赴最危险的地段--胖头泡险工段。这里有15公里已是水漫
堤坝,严重的地方甚至超出坝面70厘米,浪花冲撞着堤坝,泥土大块大块地被卷走。
  工作人员把前线指挥部定在离最危险地段10公里处的一个高地上,王宗璋坚决不同
意,执意把前指放在最危险的堤坝上,他说:"这样指挥方便。"当时,抢险军民已增至
5000余人,其中部队官兵就达3000人。
  晚上23时30分左右,又下起了大雨。
  15日凌晨2时许,凶猛的洪水在离指挥部仅400多米的大坝决开一个口子,此时的抗
洪人员再没有物资去填充这个口子,王宗璋总指挥果断下达了沿大坝两端有序撤退的命
令。群众在部队的掩护下先撤了下去,部队官兵也在有组织地撤退。王宗璋总指挥目送
着大家,不管工作人员怎样催促,坚持要走在最后。
  天阴得没有一丝星光,雨还在下,指挥部的20多个人靠着两个手电互相扶拉着往前
摸。黑龙江省水利厅厅长冯兆英已经59岁了,走得非常艰难。王宗璋不时地提醒大家:
"照看好岁数大的和身体不好的,不能有一人掉队。"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突然,一段
被洪水冲得只有两米左右宽的堤坝出现在大家面前,所有的人都想起来后怕:如果这个
地方也被冲开一个口子,他们只好留在那段断堤上,水大浪高,船又靠不上去,后果不
堪设想。
  过了这段险区,又走了1个多小时,终于等来了救援的防汛艇。这时,天已经大亮。
王宗璋不放心撤走的部队,非要逆水去高地看望部队。大约早上7点多钟,王宗璋和其他
地方领导了解部队情况后,给官兵们安顿好早饭才离去,继续指挥抗洪抢险第二套方案
的实施。
  读这篇报道时,我正在离大连60多公里的金州海滨写本书的第9章。7月,我到达这
个寂静的如同另一个星球的黄海渔村不久,看到长江第一次洪峰的报道,我便有些紧张
。1990-1991看连续两年多沿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黑龙江几乎遍及全国所有的江
河、湖泊的水文采访,洪水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今年长江、松花江要出"大事"。水多
了、水少了、水脏了,逢旱必涝,涝后必旱。如同多病者久病成医,与水打了多年交道
,对水的习性有了不少了解,甚至斗胆在《水魂》一书中预言,1991年华东洪水后,再
过七八年,还会有一次。还是南北同步--不过南方不是淮河、太湖,而是长江。并以翔
实的史料再现1931年、1954年长江洪水的"历害"。没想到,言中了。没想到,嫩江、松
花江是超百年一遇。面对长江、松花江洪水的升级,我真有些坐卧不安,真希望那预言
落空,真想放下笔飞到抗洪前线……南北洪水同时发作,相比之下,我更关心嫩江、松
花江,因为我正在写的哈工大就面临松花江,大庆更不用讲了,我曾在采油七厂(肇源)
采访过,看了人民日报的《总指挥遇险记》,我的心砰砰急速跳动,恨不得马上和他通
话道一声多多保重。为什么这么心急?这位总指挥是我的朋友。
  和副省长交朋友,又是缘分。地点就在哈工大西苑宾馆。介绍人便是王仲仁教授。
那是话赶话,王教授的最大愿望是希望学生超过先生,扳着手指头称赞机械科学研究院
院长海锦涛、长春光学仪器研究所所长王家骐。我半开玩笑插话:"哟,您的学生有这么
多是厅局级。"他不以为然:"还有省部级的呢,我们省就有一个,副省长王宗璋。""副
省长?能不能见一见?""那好办,只要您想见。"话赶话不几天,王教授便安排了与副省
长的"见面"。因为没通过"组织",加上我一再强调随便聊聊。王宗璋副省长一人来到我
住的房间,王教授介绍了两句,说了声"你们谈",转身走了。说是缘分,与王宗璋一见
面,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位高挑身材肤色白净,温文尔雅的副省长,与其说是
副省长,倒不如说是哈工大的一位教授。50多岁的人,身材这么好,没有一般这个年龄
常有的将军肚,修长的身材为温尔文雅的性格锦上添花--风度潇洒。没有客套,没有寒
暄,开场白约定没有省长,没有作家,一次朋友式的"闲聊"。
  这是1998年4月中旬一个双休日的上午,杨柳飘绿,春意浓浓,家事、国事、天下事
,使我永久不忘的是这位副省长的不平凡的经历。
  出身贫寒的王宗璋,经历太奇特了。奇特一词似乎不太准确,含有复杂、曲折成份
的那种"奇特"。
  他是辽宁营口人。1945年两岁时随父母闯关东,一下子闯到黑龙江东部的牡丹江。
穷人的孩子读书用功,小学保送初中,初中考高中,全市最高分考入省重点中学牡丹江
二中。上高二时,因父母调佳木斯市,便转学到佳木斯二中。1962年高考,以平均82分
的优秀成绩考入第一志愿哈工大(第二志愿清华大学,那年清华的录取线是平均75分)。
为什么第一志愿报哈工大?读哈工大等于出国留学,那时对于出国,连想都不敢想。如
此高的分走进哈工大,开始几年一切都很顺利。1962年入学,机械工程系压力加工专业
,1965年入党,还担任系学生会主席。谁知毕业时赶上"文化大革命",一心想学好专业
毕业后当工程师的梦想一下子破灭了。门门功课全优,成了"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培养的
"黑苗子"。拖到1968年,王宗璋这棵"黑苗子"被送到省军区的"五七"干校。接受无产阶
级的再教育。在解放军这个大学校办的"五七"干校,插秧、种水稻、积肥、铲地、打场
,什么样的农活都干过。东北天气冷,秋末水冷收稻子,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壮
暖。严冬积肥、修水利上山伐木,高唱战歌战天斗地。不知是这株"黑苗子"生命力格外
旺盛,还是大学校的威力,这么苦,这么累的环境,不两年工夫王宗璋摔打成一名准解
放军军人--成了接受改造的学生中最大的"官",副排长。排长是带领章帽徽的现役军人
。称他为准军事人员,再升半格,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了。谁知,在这
节骨眼上,1970年11月,上级提出,学工的下乡,学农的进城。不知上级哪位领导出如
此高招,学工的不干工,学农的不务农,反其道而行之。此令一下,学工的王宗璋一下
子分到牡丹江地区宁安县,还不错,在这偏远的"乡下"的渤海镇农机二厂,当了一名工
人。和本专业对口的打铁匠,抡大锤,传统的、正宗的铁匠。抡大锤要有力气,还要有
耐力,丁丁当当,一锤下来,火星四溅,炙热难忍。这棵"黑苗子"再次显示了其旺盛。
很快,当了厂政工组组长、团支部书记,不久又以工人代表的身份进入领导核心--渤海
镇党委委员。也许,照此锻炼下去,要从工人转成厂领导干部的。天有不测风云,在渤
海镇农机二厂干了不到一年,父亲去逝。为了照顾母亲,王宗璋打报告调到佳木斯联合
收割机厂。在这个全国著名的收割机厂,王宗璋再次显示了其"旺盛"和适应能力。由工
艺科总工艺员,继而工艺科长。在这个重要岗位上干了6年--1976年12月,佳木斯市成立
乡镇企业局,需要一个懂工业的局长,他幸运地当选第一任局长。
  一个市的局长,比一个厂的科长,舞台大多了。当了局长,发扬哈工大重视实践的
作风,天天月月年年深入乡镇、大队,干了4年,佳木斯的乡镇企业产值利润翻了两番。
这成绩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王宗璋是一个好苗子。
  1980年,中共佳木斯市委成立政策研究室,王宗璋由乡镇企业局长调任市委政策研
究室副主任。
  4年的乡镇企业局局长,跑遍了佳木斯市所属的大队、屯子,带着4年的实践、经验
进入研究室,他拥有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作研究。最基层的实践、经验,与
市、省、中央的政策交融,一个难得的飞跃,更难得的,和市委书记市长下去调查,回
到研究室"研究"、写调查报告,锻炼了对工科而言相对薄弱的文字能力,一篇又一篇言
之有物、理论联系实际的调查报告,引起市委主要负责人的高度重视。1982年,这位年
轻的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先后调任佳木斯计委副主任、机械局党委书记兼局长、经委主
任兼党组书记。重要的岗位,频繁的调动,看得出市委领导的对这棵苗子的良苦用心。

  每次调动这棵"黑苗子"都很快适应并发出"耀眼的光辉"。
  1984年末,地市合并。王宗璋提升为中共佳木斯市委常委并当选佳木斯常务副市长

  1986年2月,不满43岁的王宗璋调鸡西任鸡西市市长。
  这次调任,是一个转折。换一个人,刚刚提升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在佳木斯干
得红红火火,肯定不会去鸡西的。何况,鸡西与佳木斯相比,无论是客观的、自然的、
人际的诸多条件,哪一点也比不上佳木斯。佳木斯工业发达,农业富饶,资源丰富,边
贸兴旺。以煤"为纲"的鸡西,此时已混到多产一吨煤多赔几元钱的地步,支柱产业(煤)
疲软,地方工业微乎其微,亏损严重,财政十分困难。这情况,身为佳木斯常务副市长
的王宗璋肯定清楚。去鸡西,真像杨子荣上威虎山,困难重重,危险大大的。他完全可
以找个理由留在佳木斯,可是他像杨子荣似的,听从召唤,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
越向前!
  用"艰险"形容王宗璋上任鸡西。一点儿也不过分。
  到鸡西之时,几乎鸡西经济面临崩溃边缘之日。情况比想象的要糟十倍。要钱没钱
,有的是几千万元的赤字。工业亏损,农业不景气。百万人的城市,连饮水都成问题,
有两个区常年喝黄水,市中心区每天缺水2.5万吨。每到中午晚上下班时间,忙累的市民
做饭拧开水管不出水,火气怨气便朝自来水厂发,有的气急了在电话中破口大骂。挨了
骂的自来水厂头头忍不住回敬:"你别冲我们发火,我们这里的水管也流不出水来。不信
,你来看看。有种的你找市长去!"大实话,那栋两层小楼的自来水厂,二层的水龙头也
是滴滴嗒嗒的。有较真者不信,实地一看,这座不高的二层破旧小楼,二楼的水管,拧
开龙头呼呼出气半天才滴滴嗒嗒的。自来水厂的水龙头不出水,堪称天下奇闻。水,水
,水是生命之源,一个城市要是三天两头停水、断水,那还不乱了套。
  缺钱少水的城市,期盼着新市长。
  1986年春节刚过,王宗璋来了。满怀希望的鸡西人对这位第十任市长,第一印象未
免有些失望。瘦高个儿,文质彬彬,西服革履,说话嗓门儿不大,那副眼镜也掩不住真
诚的微笑。和电视剧里的那些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市长比,差远了。单薄的身板儿,
老实巴交的性格,当这"破烂"城市的市长,行吗?
  行不行,看行动。新市长一到鸡西,白天,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跑。晚上,听汇报
,财政局、税务局、银行,这些与钱有关的局,详细汇报。之后,在同市政府机关工作
人员见面会上,发表了不算施政演说地"演说":"我们常说'无工不富',我说有工也未必
富,关键看你效益怎么样。比如我们的麻山区,有区办工业18户,却有17户亏损,有工
业净亏损不赢利,能富么?!另外,我们老讲鸡西的优势是煤,我们要发挥煤的优势。
可我们的地煤局7个矿只有一个盈利,其余都亏损没效益,这又怎么算做发挥优势呢?!
"不是施政演说,胜似施政演说。寥寥数语,令人深思。
  白天跑企业,晚上听汇报,紧锣密鼓马不停地"折腾"了12天。一付对症的药方诞生
了。在他正式接手工作的第12天--1986年4月15日,在市长办公室召开了一个由经委主任
,财政局长、商委主任、市政府秘书长5人参加的小型会议。亮出这张王牌--以利税为主
要考核指标,在全市开展"进档达标"活动。进档达标,给政策。凡是进档达标的企业,
都给企业、经营者、职工一定的好处。鼓励多增产、多增收、多创利。不到一周时间,
与会的经委主任按着他的意图拿出了具体的达标方案:利税水平为50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
业,每超15万元为一档。200万至500万元间之间的,每超10万元为一档,由此类推共分
7个档。4个台阶,企业实现利税50万元以上者,称"盈利大户",100万元以上者为"百万
富翁",300万元以上者叫"财政支柱",1000万元以上者冠名"千万财团"。4月21日,王宗
璋召开各部、委、办、局的头头参加见面会,见面会很朴实:"今天这个会,是个见面会
。本想尽快和大家见面。后来有些变化,不得不一边抓工作,一边熟悉情况。到今天,
18天了,走了一些部门,听了一些情况……"朴朴实实,借见面会,正式宣布,在全市开
展"进档达标,争做贡献"活动。并强调,为保证这一活动轰轰烈烈扎扎实实展开,政府
各部门要以此为中心做好服务工作,要以整治城市为重点,实实在在地办几件群众最迫
切解决的事。各部、委、办、局的头头们,发现新市长脾气真好,如此翻天覆地的改革
方案,声不高、不激动,温情脉脉。可这温良恭俭让的话语,叫人心服口服。
  市府各部、办、局的头头们的思想统一了。1986年4月28日,新市长正式向鸡西百万
市民亮相。这天晚上,鸡西人端着饭碗举着酒杯,盯着电视屏幕看新市长演说。男女老
少都记住了"进档达标,争做贡献"!
  嘿,这文质彬彬教授模样的新市长真厉害。"进档达标"有那么大魔力。鸡西人乐了
,鸡西的工矿企业在"进档达标"刺激下,经济效益像奔腾的江水一浪高过一浪。实行"进
档达标"的1986年,全市只有6个"百万富翁",一个"财政支柱"。到了1989年,全市"百万
富翁"企业猛增到12个,"财政支柱"达到4个,还出现了3个"千万财团"企业。1989年,是
全国企业大滑坡的一年,鸡西却比形势大好的1988年利税增长27.1%。
  奇迹,奇迹。鸡西人乐了。经济学家震惊了。纷纷来鸡西考察。省委书记孙维本也
于1989年底驱车来鸡西,鸡西奇迹使省委书记动情:"我们现在都知道向管理要效益,但
你怎么向管理要效益呢?我们常说物耗降低一个百分点,全省就是多么大的利益,就能
带来多少多少利润;百元产值提高一块钱,百元产值利税提高一块钱,那样全省又是多
少多少钱。讲起来真是这个道理,就是难以具体化,停留在一般号召上无法兑现。物耗
照样不断提高,百元产值利税率依旧不断降低!"省委书记讲这番话的心情很明显,"恨
"喜交加,激动万分。恨那些光号召不兑现的,喜鸡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激动之际,孙
维本索性和秘书长马国良留下来,埋头总结鸡西经验,一鼓作气,写了《关于鸡西市调
整产业结构的调查报告》。1990年1月6日这篇洋洋1.5万字的《关于鸡西市调整产业结构
的调查报告》划上句号,觉得言犹未尽,又乘兴写了6500字的《关于鸡西市实行进档达
标承包制的调查报告》,看来,"进档达标"真的感动了省委书记,激动的书记不顾元旦
春节公务繁忙,静下心来写了两篇沉甸甸的"调查报告"。就在省委书记动笔写第一篇《
调查报告》之际,新华社记者写的《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探索--鸡西市开展"进档
达标"活动调查(上)》和《引导社会经济进入良性循环--鸡西市开展"进档达标"活动调查
(下)》,分两期登在1989年12月22日的《国内动态清样》上。很快,中共中央办公厅主
办的《综合与摘报》,转登了孙维本、马国良合写的《关于鸡西市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查
报告》。一下子,王宗璋的名字随着"进档达标",鸡西经验,进入中央高层。鸡西出名
了,王宗璋出名了,1991年10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关于鸡西市"进档达标"的文
章,引人注目的用了三个标题,主标题:黑龙江大面积推广进档达标承包制,主标题上
下并排两个副标题:把注意力吸引到提高经济效益上来、全省1595个企业实行效果显著
。醒目的标题,头版头条,还配发了本报评论员文章《重要的是改善经营机制》。同时
,在第二版发表了3000多字的《鼓动风帆的劲风--黑龙江省推行进档达标承包制考察之
一》的报道。中共中央机关报在同一期拿出这么多的版面宣传一个地方的"经验",实为
罕见。且继"考察之一"又连续在显著地位刊出"考察之二"、"考察之三"、"考察之四",
"考察"报道对"进档达标"给予高度评价"'进档达标'是个比喻,好比汽车,要想跑得快,
就得一档一档地由低速档不断升成高速档。这个形象化的用语,最初产生于鸡西,是新
上任的市长王宗璋创造的。"
  令鸡西人惋惜的是,"进档达标"搞得红红火火之时,1990年2月,他们喜爱的王宗璋
市长调离鸡西到佳木斯当市长。那些因自来水没水、房子漏雨、动手术停电打电话找市
长得到市长帮助的人,真想写"请愿书"留住市长。多好的市长啊,房子漏雨,打过电话
,他脚蹬长筒雨靴身穿雨衣来到你家帮着抢修。节假日煮饺子没水,打市长电话,他笑
呵呵的地安慰"水会有的"。水会有的,这么大的事,说话算数,新市长上任当月,咬牙
拿出500万元,亲任工程总指挥,抢修那拖了8年没干成的青龙山水库引水线。奋战7个多
月,清澈的水来了,鸡西市日供水量一下子增加了1.5万吨。吃水不忘"引"水人,王市长
,您干得好好的怎么说调走就调走了呢?!
  挽留王市长的市民不知,他们喜爱的市长心情有多矛盾。他是人民的好市长,平头
百姓遇上难事打个电话他就来。他又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随时听从党召唤。"进档
达标",鸡西的经济上来了。可此时,佳木斯的工业在下滑、下滑。省委书记孙维本在第
二篇"调查报告"划上句号时,就产生了调王宗璋去佳木斯的想法,"进档达标"能使滑到
低谷的鸡西跃上高峰,止住工业下滑的佳木斯肯定不在话下。
  除了对鸡西人民的恋恋不舍,王宗璋毫无怨言的到工业"摇摇欲坠"的佳木斯上任。
他揣着写了一半的论文《以"进档达标"活动为主链条引动社会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回到
佳木斯,又是奇迹,几个月工夫,加油升档,佳木斯的工业开始增长。再加油再升档,
要腾飞了,1991年3月,一纸调令,将他调往省城哈尔滨任省长助理兼省外经贸委主任…
…1993年1月,任分管外经贸、商业的副省长,1997年12月任省委常委、主管农林和综合
经济的常务副省长……
  这位王副省长的经历太曲折、太"复杂"、太奇特了。"黑苗子"下放锻炼,军区"五七
"干校半军半农插稻秧伐木积肥,边陲小镇农机厂抡大锤打铁。百炼成钢步入"仕途"频频
繁繁地调动,常常是受命于危难加油升档转危为安,又到一个陌生的岗位开辟新天地。
再好的脾气、耐性,如此频繁的调动也要烦也要起急。王宗璋却不以为然:"每次调动,
都不陌生。这和哈工大教育有关。每调动一次,都能很快进入角色,迅速适应角色,马
上就能'开演'。我说的是心里话,求实、务实、规格严格的哈工大,对我影响太大了,
终身受益。"
  哈工大的影响有这么大?!一提哈工大,他的眼神都变了,仿佛又回到朝气蓬勃的
大学生活。1962年,正是三年困难的后期。那时,物质匮乏得难以想象。听说儿子考上
了哈工大,母亲高兴的"托门子"买了9毛9分1尺的白色府绸布料,给儿子做了一件衬衫。
王宗璋穿着这件白衬衫走进哈工大。这件1尺9毛9分的白府绸衬衫,一直穿到1968年,破
了,花一毛钱补一补。生活艰苦,学习刻苦。哈工大校风好,要求严格,风气正。不准
吸烟,不准渴酒,不准谈恋爱。一科考不及格降级,4科不及格勒令退学。老师认认真真
地教,严师出高徒。学生朴素好学,你追我赶比着学。连礼拜天都不休息,每逢礼拜天
,更忙--吃早饭时,先把书包扔到教室座位上"占位子"。中饭、晚饭也如此,一直学到
晚上10点半,大家打趣地管星期日叫"礼拜七"。严师出高徒。严师有多严?第一任锻压
教研室主任霍文灿教授,为了培养人才发现人才,搬进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
,同吃同住同学习同生活中发现,担任系学生会主席的王宗璋,繁重的社会活动压肩,
学习成绩还优秀,尤其是数学、外语,全系拔尖。霍教授发现这棵好苗子,马上"加压"
--组织班级交流经验,让王宗璋在交流会上演讲,介绍经验。并许愿收他做研究生。好
苗子谁都喜欢,1965年,王宗璋到克山县参加社教"火线"入党,回校后,年级党支部书
记找他谈话,劝他毕业后留校搞政治工作……
  教研室主任许诺收他做研究生,四年级党支部书记抢着让他留校做政治工作。这样
的好事,在别人看来好像是白日梦。未毕业获如此铁的保证,王宗璋的心情可想而知,
兴奋、激动,激动、兴奋不亚于当初收到哈工大录取通知书。谁知,当好事即将成真时
,那场突如其来的"红色风景"将这位专业老师、政治老师都视为掌上明珠的人才判为"黑
苗子"。等待"黑苗子"的先是待业分配,继而是下放省军区"五七"干校劳动锻炼接受无产
阶级再教育。
  真金不怕火炼,在这所"大熔炉"里,王宗璋初式锋芒,显示了哈工大严格教育的适
应力、生命力。本来就是无产阶级出身何怕无产阶级再教育?为了证明红与黑,脱下那
件穿了五六年的补了又补的白衬衫,换上没有领章帽徽的绿军装甩开膀子"战天斗地"。
红与黑,此时的奋争,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多的是为了证明哈工大的教育、霍文灿教
授和党支部书记的眼力。他很快适应了主观上不大情愿的环境并很快进入"角色"。别小
看这个小小的副排长,这说明王宗璋在命运面前把握住了自己。
  成功归功于母校的教育,但也说明个人的努力。因为母校的教育对每个学子都是同
样的,就好比命运对每个人而言,也是同样的,看你如何去掌握(包括适应)。王宗璋在
军区"五七"干校的成功包括日后的成功,诚如罗曼·罗兰所乐道的:"命运并不在于一小
时的决定中,而是建筑在长时间的努力、考验和默默无闻的工作基础上;这时的决定大
致是可靠而坚实的,因为它立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这些成绩不但是这个如何
听天由命的人在辛勤的青少年时期取得的,而且是在长期的艰苦劳动和耐心的等待中取
得的。"
  春天的事记得最牢。4月中旬的那次"闲聊",至今脑海一闪即现的是一提哈工大,王
宗璋那顿时变样的眼神儿,和对军区"五七"干校锻炼再教育的评价:这个时期,吃了很
多苦,很多想不到的苦。现在看来,这些苦吃得值,增加了不少实践经验。如果说锻炼
,确实得到了锻炼。记得清清楚楚,说这话时,这位又"高升"了的副省长,不但没有怨
气,没皱眉头,反而有某种怀念和感谢之情。到是提到他不久前选为省委常委、省政府
常务副省长时,眉心拧成了川字:"分管综合经济和农林,担子更重了。特别是农业,黑
龙江是农业大省,中央和全国人民对黑龙江的农业寄予很大希望。对这次工作变动,和
以往一样,马上进入角色,很快适应角色。"说到这里,他突然来了个灰色幽默:"有人
祝贺我高升。说心里话,这么多年的频繁调动,几乎都是那么突然。我常对跑官要官的
人讲'我下一步干什么都不知道,每次调动,都不知道'。"接下来,信口开河,大谈如何
抓农业,大农业,效益农业。看得出,他早已进入角色了。还把"进档达标"讲求效益的
"模式"引到农业上。他信心十足,说有中央的重视,今年全省的农业一定大丰收。这信
心来自抗旱保苗的胜利--今年黑龙江省大旱,百年不遇的大旱,天大旱人就得大干。为
了调动人大干他这个黑龙江省农业最高"长官",深入到旱灾最严重的县、乡、屯子,走
一路,看一路,研究一路,掀起全省抗旱保苗的高潮,打了5.9万口井……对这一成就,
王宗璋巧妙地说:"新任农业部长陈耀邦上任首次离京考察便是我们黑龙江,陈部长对我
省抗旱保苗给予高度评价。如果老天爷不再出意外,今年的大丰收,可以说是煮熟的鸭
子……"
  春天的事记得最牢。记得清清的,王宗璋兴奋的展望丰收前景和宏伟的效益农业计
划,王仲仁教授两次在楼下打电话催我们吃午饭,谈兴正浓就是刹不住车。13点,王教
授第三次打电话,出于对老师的尊重,他才恋恋不舍的刹住谈兴。在电梯里,他拍着我
的肩膀自信地说:"欢迎你麦收来,我陪你到'北大仓'坐上康拜因体验一下丰收的喜悦…
…"
  在离大连60多公里的这个寂静的渔村里,不足千字的《总指挥遇险记》看了三遍,
肇源大堤垮了,他的第二套方案能成功吗?我原计划在这寂静的渔村写两个月,看了这
报道的第二天,我带上的两大箱资料、素材返回北京,在北京向中华慈善总会捐了款,
直奔哈尔滨。到哈尔滨,打听王宗璋的消息,说是王副省长跟着洪峰走,一个多月小俩
月没回哈尔滨了。这真是,在远离大连的渔村想到了哈尔滨一定见到"总指挥",没想到
到了哈尔滨得到消息是这位"总指挥"总在前线,今天齐齐哈尔,明天大庆,后天佳木斯
,只有省委书记和省长知道他的踪影……(未完待续)

--
不醉不归,一醉方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xmz621.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1.69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