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aughter (讨点酒吃), 信区: HITComment
标  题: 〈走进哈工大〉第十章第一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13日21:11:50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公元1995年6月7日,天公地母特意使哈尔滨天蓝地绿,这是冰城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不
冷不热,草绿花艳。特中特——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彩旗飘飘,喜气洋洋。这是一个喜
庆的日子,哈尔滨工业大学75周年华诞。在这大喜的日子,早晨8点钟,数千名师生代表
列队步入新落成的哈工大体育馆。当体育馆的大钟时针指向9时,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7
5周年庆祝
大会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开始。
  校长杨士勤宣布庆典大会开始。哈工大电视台播音员在热烈的掌声中宣读国家领导
人题词。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的题词是:努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依次——
  总理李鹏的题词:培育桃李芬芳天下,造就栋梁遍及中华。
  乔石委员长的题词:发扬优良传统,深化教育改革,办一流大学,育一流人才。
  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题词:育一流人才,结科技硕果。
  领导们的题词仿佛事先商量过似的,对哈工大评价高,希望大。培养更多的优秀人
才,造就栋梁遍及中华;发扬优良传统,办一流大学。育一流人才,结科技硕果。
  人活七十古来稀,这是中国的古语。在中国,一所大学,历经75个春秋,且名列前
茅,也属稀少。党和国家领导人发贺词,那么多的知名校友和来自12个国家、地区的41
个代表团欢聚母校,庆贺什么呢?万人认定,众口一词,哈工大创造了两个黄金时代。
经过“八百壮士”的艰苦奋斗,1954年成为国家确定的首批6所重点高校之一。改革开放
以来,第二代“八百壮士”齐心协力,1984年跻身于全国15所重点建设的大学之列,揭
开了第二个黄金时代的序幕。
  在这喜庆的日子里,两个“黄金时代”的核心人物,老校长李昌西服革履春风满面
地与省委书记坐在主席台上;现任校长杨士勤神采奕奕主持庆典。
  在这大喜的日子里,两位“黄金时代”的校长,讲话很短,极善演讲的李昌只讲了
三分钟。他列举了哈工大在漫长的75周年中形成的五大传统。预言哈工大发扬这些传统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在21世纪一定能够建成世界知名的大学。主持庆典
的杨士勤在庆典结束时,讲话没超过15句:我们衷心地感谢那些曾经为哈工大事业做出
每一分贡献的人们。通过这次隆重而热烈的75周年校庆活动,我们回顾了成绩,展望了
未来,振奋了精神,结交了朋友。75周年校庆,将为我们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回忆!愿所
有关心哈工大的朋友们和校友们,愿哈工大师生员工们,一同为哈工大的发展建设,群
策群力,添砖加瓦,共同办好这所大学。
  老校长李昌的讲话侧重哈工大的第二个黄金时代的成绩,相信21世纪成为世界知名
大学。杨校长的讲话衷心感谢前人的贡献并希望所有关心哈工大的朋友、校友继续帮助
哈工大……
  75周年校庆,是哈工大辉煌成就的检阅,也显示了她的凝聚力。那么多的校友,不
远千里万里飞到冰城为母校“祝寿”。
  看,国防科工委李继耐、李元正、胡世祥、冯汝明、张耀身着将军服雄赳赳踏进校
园,庆典会上,联名发言,字字句句,动人心弦,“值此喜庆之日,请允许我们代表战
斗在国防科研试验部队数百名校友,怀着十分激动和崇敬的心情,热烈祝贺母校建校75
周年。谨向母校致以崇高的军礼!并向全校师生员工,特别是老领导、老教授、老专家
、老同志、老校友表示亲切问候!春风厚爱育桃李,桃李深情谢春风。回顾我们成长进
步的历程,无不浸透着母校的精心培育、师长的谆谆教诲、学友间的真诚帮助和教职工
的良好服务。更令我们难以忘怀,并将终身受益的是母校优良的校风、学风和‘规格严
格,功夫到家’的治学传统,她为我们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当中有的成长为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有的成长为国防科研试验战线上的高级指挥管理人员,
有相当多的同志享受国家有特殊贡献的津贴补助,有相当多的同志立功受奖等等,这是
对母校最好的回报。回忆往事,历久犹新,倍感亲切,我们对母校的培育之恩和感激之
情是难以用语言表达和形容的!”最崇高的军礼,最朴实动人的语言,加上最好的回报
,使母校“心花怒放,笑逐颜开”。嗬,原来与这5位将军战斗在同一特殊战线的还有数
百名哈工大校友。他们和5位将军一样以特殊的贡献为母校增辉。庆典会后,吃过午饭,
未及休息,5位将军之一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总指挥胡世祥,在主楼礼堂作了有关卫星发
射的报告。平时只能在电视屏幕上见到那位威风凛凛的胡总的学子们,此时面对面地听
这位学长“谈心”,不少人鼓掌、鼓掌再鼓掌,眼角绽出了泪花。1960年至1965年就读
于哈工大自动控制专业的胡世祥,从1970年起一直战斗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前线。东方红
一号、中近程导弹、洲际导弹、实践系列、返回式卫星、长征系列、亚星、澳星,这些
光耀全球的星箭,几乎都是他最后一个按动按钮发射升空的。令学子们感到意外的是,
这最后一位按动按钮的风云人物,在这庄严的主楼大礼堂,大谈特谈的是吃苦耐劳和做
小事,并说这是在哈工大读书期间养成的“大精神”。吃苦耐劳,那时正逢三年困难时
期,黑龙江以甜菜渣、豆腐渣为“救命食”的日子,正长身体的学子们饿得一坐在床上
就想躺下、一躺下就不想起来……这种情况下,胡总告诉小师弟、师妹们,睡上下铺的
同学,一周七天,仅仅在过组织生活时才能见一次面,为什么?你加夜班,我开早车。
你开早车,我加夜班,你去教学楼复习,我去图书馆攻读,上下铺谁也见不上谁的面。
肚子咕咕叫,饿,饿得难受,以学习“充饥”。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得到了渊博
的知识,也使胡世祥在艰难的航天生涯中勇往直前。听讲的学子们更没料到,大名鼎鼎
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总指挥胡世祥,在是非颠倒的“文化大革命”中,他的父亲、岳父
被打成“反革命间谍”,间谍加反革命的儿子、女婿,在国防尖端部门,只能打下手—
—干接插头之类的小事,接接插插,插插接接,可谓小事中的小事。嗨,就是这等小事
的小事,品学兼优的胡世祥却干得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以致被大家戏称为“插头技师
”。不过,插头技师在出色地完成插头任务之余,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机会研究火箭资料
。吃苦耐劳、肯做小事、勤奋求实的精神,使胡世祥成为令人羡慕的航天帅才。从“插
头技师”到总指挥,胡世祥以生动的事实告诉师弟、师妹们:善于做小事,方能挑大梁

  就在胡世祥在主楼礼堂与航天学院的学子们大讲吃苦耐劳、善于做小事的头天下午
,能源学院的学子们饶有兴趣地听了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朱育诚关于香港问题的报告
。学子们好生惊奇,这位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与一同前来参加校庆的中国航空工业
总公司总经理朱育理,不仅是哈工大校友,还是亲兄弟。
  岂止学子们惊奇,老师和员工们也感到难得——难得这两兄弟一同前来参加75周年
校庆。说难得,同为省部级“官员”,弟弟长期在香港工作,逢年过节,亲兄弟都难得
见上一面。双双来母校聚会实为难得之难得。
  弟弟朱育诚1956年考入哈工大。毕业后任教到1976年。在哈工大学习、工作了整整
20年,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从灯红酒绿、十里洋场的东方之珠回到这庄严肃穆
的哈工大校园,回忆那20年,朱副社长感慨万端:“我们为什么对母校这么怀念呢?因
为我们的根在哈工大,哈工大是我们成长的沃土。哈工大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把母校
视为根、沃土和力量的源泉,并非感慨之际的高调,对母校的一往情深有根有据,他敬
佩老校长李昌的战略思想,他们这批第二代哈工大八百壮士,不少人一入哈工大就被送
到当时国内学校办得好的专业去进修,事隔近40年,记得清清楚楚,刘亦铭被送到吉林
大学进修物理,自己先后去天津大学、清华大学进修,回哈工大后与马祖光教授一起搞
核物理研究。朱副社长还特别佩服李昌校长树立先进班级的战略思想,学风好的班级一
出去就是一批有成就的人才。咦,身在资本主义的香港,对八千里外的母校了如指掌,
何故?原来,朱副社长非常注意报刊上有关哈工大的报道。只要有哈工大的报道,一定
一字一句的细读。每当看到哈工大校友某某成为著名科学家、企业家发明了什么成果,
某某成为国家领导人为国家做出什么贡献,就格外激动、非常骄傲、十分自豪、万分高
兴。
  与感慨万端的弟弟相比,朱育理显得内向、稳练。出任由航空工业部改为中国航空
工业总公司总经理重任不久的朱总,可能考虑到公务缠身无法参加75周年校庆,提前在
1994年12月20日书写了题词: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母校始终是我知识的源泉、前
进的动力。衷心祝愿母校永远年青、辉煌;祝老师们健康长寿,祝同学们茁壮成熟。词
题了,朱总自己也没想到,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校庆,更没想到庆典会上,与弟弟
相见。有句俗话:官身不自由。作为一个正部级“官员”,到哪里都忙。除了参加校庆
一系列活动,还要会见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忙,忙得不亦乐乎。忙,再忙,也要见见老
同学,1953年考入哈工大,一晃40年,年已花甲,与同班同寝室上下铺的同学回忆当年
寒窗趣闻,真是其乐无穷。能不乐吗?朱总不仅见到了老朋友、事业有成的蔡鹤皋教授
,还见到了老同学吴广玉教授。他和吴广玉,那是真正的老同学,不仅在哈工大同班,
在高中时就同班。部长和教授,一对老同学,回想当初共商如何可报考哈工大,接到录
取通知书后何等兴奋……教授和部长,老同学面对老同学,回味那风华正茂的美好时光
,仿佛年轻了许多。难怪朱总在给母校的题词中有一句“衷心祝愿母校永远年青、辉煌
”,衷心是发自内心的,一个人,总是要老的。谁不希望永远年轻?一个人,从青年到
中年到老年,总是有喜有悲,有一帆风顺也有挫折,想到永远年轻永远辉煌的母校,顺
更顺,逆变顺。如此说来,朱总为母校的题词字字句句是发自内心的。面对老同学,回
忆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情景,朱育理内心又不由得感叹:“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
,母校始终是我知识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当了部长不忘母校,对母校的感情一如既往。对如此赤诚的学子,母校格外偏爱。
在这大喜的日子里,母校隆重的授予朱氏兄弟名誉教授称号。人生真有意思,一度到天
津大学、清华大学进修回校后与马祖光教授主攻核物理研究的朱育诚,自己也没想到出
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成为一名远离核物理的“职业外交官”;而同喝延河水长大
的哥哥朱育理,在国家教委工作多年,更是没有想到到航空航天工业部一分为二的中国
航空工业总公司任一把手。航空航天,如同一对亲兄弟,合了分,分了合。合合分分,
因血缘关系,怎么也分不开……人生就是这么有意思,主攻核物理的弟弟当了新华社香
港分社副社长,离所学专业远了。在教委工作多年的哥哥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
,却走进了“专业”。
  在哈工大75周年校庆中,朱育理朱育诚兄弟成了众校友众学子关注的人物。
  “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母校始终是我知识的源泉,前进的动力”。朱育理
这发自内心的话语,成了那一代哈工大校友的共同的心声。庆典会上,国家民航总局副
局长沈元康代表国内校友讲话:“我们以激动的心情,聚集在松花江畔,共同欢庆我们
的母校——哈工大75岁生日。30多年过去了,但我们还记得在哈工大的学习生活。那风
华正茂的青春岁月谆谆教导的良师益友、鹄高志远的事业抱负、嬉戏纯真的同学情谊等
等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30多年过去了,回顾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无一不是在母校培
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千上万的校友走上了为我们祖国服务的工作岗位,做出了自己
的贡献。母校的伟大往往在于她默默无闻地为着希望和未来而辛勤耕耘。我们对母校的
崇敬心情就是这样简单而深沉。今天,我们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
’的方针指引下,要为21世纪的中国而奋斗。我们坚信并预祝我们的母校,在科学技术
的创新、优秀人才的培育方面,取得新的光彩夺目的成就。最后,让我由衷地、发自内
心地说:谢谢你,我们的母校!请放心,我们不会为你丢脸,因为你永远藏在我们的心
底。”
  把母校比母亲,多么亲切,多么形象。
  在母校75周年庆典上,霜染双鬓的国家民航总局副局长面对数千学子,代表国内校
友亮出心窝里的话——我们不会为你丢脸。情深意切,心窝话赢得一阵阵掌声。
  母校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不约而同,回到母校怀抱,都想讲讲心里话。哈尔滨工业大学日本同窗会会长、77
岁高龄的稻垣宽,代表海外校友在庆典会上激动地说:“请允许我代表哈工大日本同窗
会及海外同学们衷心祝贺哈工大建校75周年。这次来参加校庆活动的日本同窗会有83人
,其中包括两名遗孀及家属和有关人员。1937年至1945年毕业的日本同窗会校友共有34
0人。我们都思念哈尔滨和母校,更为哈工大的显著发展而感到自豪。我相信在美国、巴
西、澳大利亚及欧洲等地居住的同窗校友们也会有同感……我们期待着哈工大这所重点
大学活跃在世界一流的大学行列中。今天,海外众多校友们前来参加校庆,我们要同心
协力,为母校的发展做出贡献!”稻垣宽在从心底发出“真诚地祝愿哈工大永远兴旺发
达、人才辈出”的美好心愿时,袒露了内心的忧虑:“遗憾的是,日本同窗会的人都年
事已高,等到80周年、85周年校庆的时候,恐怕就来不了这么多人了。”伤感之余,继
而“悲壮”地宣布:“但是我想,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来参加80周年校庆!”
  其言可切,其情可切,情切切意切切,引发阵阵掌声祝愿这位老校友长寿,80周年
校庆时再相会。
  77岁的稻垣宽,不仅是哈工大日本同窗会的会长,还是参加哈工大75周年校庆的庞
大的日本代表团团长。在这83人的代表团中,有四次参加哈工大校庆的秘书长赤川达,
还有每次都来参加的三户浩治的夫人三户玲子。在电机楼前植纪念树时,70多岁的三户
玲子和女儿清香织培土浇水,止不住指着青松热泪滴面地对翻译表白心意:“我丈夫每
次校庆都来,可75年大庆他不能来了,因为他去年病故了。现在我和我们的女儿来了,
带来了他的遗物。我们把这遗物埋在松柏下,就像把他的灵魂埋在了这里。如果我也来
不了的话,就想让我的后人把我的骨灰也埋在这里!”
  把自己的骨灰随同丈夫的遗物埋在丈夫的母校,此愿此情感动得老少校友们热泪盈
眶。连续四次参加校庆的赤川达秘书长,站在傲然屹立的松柏前,面对摄像机,接过三
户玲子的话:“半个世纪前,这里留下我们的青春,我们热爱这方让我们流连忘返的土
地。每五年的今天,我们来到这里,每一次回母校都看到这里有很大的发展和新的气氛
!”
  电机楼前,新植的松柏下,日本同窗会代表团秘书长赤川达盛赞母校的变化。巍峨
的新教学楼楼顶,台湾校友会会长、台湾大学教授陈民嘉老先生,站在楼顶平台上俯瞰
校园,激动得像孩子似的连说:“变了,变了,变化太大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哈工大台湾校友会70多位校友,健在的只剩26人。陈民嘉教授率5人代表团参加母校75周
年校庆,站在高高的新教学楼楼顶上,指看电机楼、主楼、邵馆、新图书馆、新体育馆
,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昔日一圆顶二层教学楼和一座学生宿舍的哈工大,变化太大了
,太大了。站在陈民嘉教授身旁的台湾公路局局长张益瑶先生更是激动。83岁高龄的张
益瑶老先生是第一次返回母校,对母校的一草一木,他都感叹:“母校进步太快了,不
是亲眼所见,真是难以置信。”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窄窄的海峡挡不住对母校的情
意,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哈工大的信息时不时飞向宝岛,每当寻到哈工大的一份招生介
绍,张益瑶都像得到珍贵邮票似的收藏起来。世事苍桑,风风雨雨。75年校庆踏进母校
这片热土,令张益瑶难以相信的是,母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70年来的校
风、学风几乎没变,惟才是用的领导、严谨认真的教风、充满活力与务实精神的学生、
浓厚的学习氛围、理论与实际的融会贯通、对实际动手操作的重视……在这高高的新教
学楼楼顶平台上,环视一栋栋巍然挺立的高楼大厦,张老先生与陈民嘉教授回忆在三棵
树铁道工厂实习的日子,对校风依旧、学风依旧,竖起拇指赞叹。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75年,弹指一挥间。哈工大台湾校友会健在的校友不少都是年过8旬的老翁。回到母校
,一下子返老还童。85岁高龄的关宝琦老先生当众宣布:“世纪之交,只要我还活着,
就一定回来参加80周年校庆!”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健在的哈工大台湾校友,多么想回母校看一看啊!遗憾的是
,有幸像陈民嘉、张益瑶、关宝琦先生回大陆参加母校校庆的人属于少数。更多的是望
海兴叹,只好在梦中或以文字表达对母校怀念之情。哈工大三十年代校友、台湾俄罗斯
文学研究学会理事长陈士廉先生,在哈工大75周年校庆时,在台湾发表文章以示纪念。

  人活七十古来稀。陈士廉先生古稀之年,忆及母校,校风学风历历在目,老师同学
音容笑貌即现眼前。陈士廉先生很想与关宝琦先生一同参加母校80周年校庆。
  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关宝琦先生与日本同窗会代表团团长稻垣宽的话一字不
差,令人称奇。奇之不奇,更奇的是,参加75年校庆年纪最大的校友陈祖,也希望80年
大庆时再来母校。92岁的陈祖是四川人,1925年考入哈工大,由于家境贫寒,在哈工大
半工半读整整10年。在校10年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名副其实的10年寒窗,这10年,用
老人的话说,受益匪浅。不仅学了知识,还懂得了人生,并懂了什么是国耻国难。10年
寒窗,老人与哈工大结下深厚的感情。1993年,在女儿的陪伴下,老人来到阔别58年的
母校,看到母校的巨大变化,立下这样的心愿:老了老了,要是能参加母校的校庆多好
啊,心愿实现了,两年后,他来到母校庆贺75周年生日,很是吃惊,“短短两年,这么
大的变化,真是太快了!”面对母校的飞速变化,老人动情地说:“趁我还健在的时候
,我要为编写校史尽一份力!”陈祖是个急性子,为表决心,当场为在校学子题词:祝
愿90年代在母校的大学生们,终生注重国耻国难,发扬爱国爱人类精神,为祖国的发扬
光大做出宏伟贡献。微颤颤的手,苍劲的字。92岁老学长的题词,使十八九、二十来岁
的学子们感到双肩的沉重。
  在哈工大攻读10年、92岁高龄参加母校75周年校庆,陈祖成为庆典中与朱氏兄弟同
样引人注目的人物。
  盛世庆典。改革开放以来,每五年搞一次校庆,成于哈工大不成文的规定。每逢校
庆,都有一些引人注目的人物。1985年,哈工大建校65周年,与70周年、75周年校庆一
样,500多位校友从九州各地,大洋彼岸,汇集母校参加校庆。这500多位校友,有20年
代、30年代、40年代的,也有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
  与参加75周年校庆的陈祖老人在校攻读10年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参加65周年校庆的
钱宗仁,在哈工大学习只有三个月。他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哈工大校友。钱宗仁,与毛泽
东、胡耀邦同乡,湖南省湘乡县浒州村人。196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工大精密仪器系。
他揣着录取通知书千里迢迢喜滋滋来到哈工大,受到热烈欢迎。进了哈工大,钱宗仁如
饥似渴地学习,显示了优等生的才气。可他万万没想到学校也万万想不到,入学刚三个
月,校党委收到来自他家乡的一封公函——追他回去的公函。天下有这样的奇事?钱宗
仁政审合格,成绩优秀,是个业务尖子,退一万步讲,就是地富子女也可以录取嘛!针
对奇怪的“公函”,校党委研究决定,一方面让钱宗仁继续上课,一方面派员去湘乡县
调查协商。
  哈工大一位副科长跋山涉水来到湘乡县长丰公社浒州大队。很认真地挨家挨户进行
调查。浒州大队只有百户人家,老乡们众口一词说钱宗仁是个好青年,更有人证明他家
里很穷,他曾祖父一辈子当长工,祖父也当了40年的长工,不知怎么搞的,土改时一下
子从贫农变成了“佃富农”,从此他就成了富农子女。什么原因?据说他家里得罪了农
会主席,农会主席是划成分的关键人物……为了进一步弄清楚,细心的副科长还开了各
种类型的座谈会。座谈会上,有群众记起来了,钱宗仁小时候和邻居的孩子吵过一架。
要是说他有问题,这就是惟一的“罪名”。主持讨论会的副科长强忍着没笑出声来,两
个孩子打架怎能算欺压贫下中农?副科长怀着沉重的心情赶到长丰公社,面对公社书记
大谈党的“有成份论,不唯成份论,重大表现”的政策。谁知,那位公社党委书记水平
比党的政策还高:“要是我们公社一级党的领导还干不过一个地富子女,这会产生什么
影响?你们哈工大是共产党的学校还是国民党的学校?为什么不支持贫下中农却支持地
主富农?”嘿,小小公社书记,一连几个问号,把堂堂哈工大的大科长问得哑口无言。
见副科长不语,这位书记来了精神儿:“告诉你们吧,去年高考,钱宗仁的成绩是湖南
省前十名,前十名怎么样,没录取。今年不知道怎么搞的,你们录取了他,还是又精又
保密的精密专业,地富子女搞‘精密’,这还了得……”嗨,秀才遇到兵。
  组织与组织协商无效。钱宗仁只好与哈工大告别。他没想到,同窗仅三个月的全班
同学,全体出动到哈尔滨火车站为他送行。送行的人群中,还有系里的老师和有关部门
的干部。火车开了,钱宗仁强忍的泪水如断了线的珍珠。泪水模糊,他想:我是一个政
治上不合格的人,同学和老师们为什么热情送行。哈工大,再见了。亲爱的哈工大,我
一定要好好表现,经受任何考验……
  钱宗仁回到家乡,次年——1964年高考,他又去报名,他跑了9次公社,9次都被拒
之门外。公社书记言中了,地富子女斗不过公社这一级党的机关。
  男儿有泪不轻弹。在火车上发誓要经受住考验的钱宗仁,报考无门,他跑到县考场
看一了眼,又跑回故乡的小河边,对着潺潺流水,大哭一场。六年求学关山阻,三次临
场剑戟横。故乡是不能呆了。今后的路怎么走。嗨,好男儿志在四方,何不去新疆闯一
闯,让党看看我的心是红的还是黑的。敢想敢干的钱宗仁,1964年8月,一咬牙从湖南来
到新疆阿克苏,成了阿克苏实验林场的一名工人,月工资33元。有工作有工资,星期天
节假日还可以到30里外的县城图书馆啃玉米饼子看书,优哉游哉。日月穿梭光阴似箭,
转眼到了1976年,随着“四人帮”的倒台,知青返城,地富摘帽,“右派”平反,钱宗
仁也找到有关部门平反。有关部门很负责很认真地问:“你被打成过右派。还是参加过
什么反动组织?什么都没有?像你这样的情况,要是什么专家或至少是什么干部,还好
办……”原来,平反落实政策也有条件。一个林场工人,什么也不沾边,平的什么反?
钱宗仁明白了,至少是个什么干部的含意。至少是个什么干部,至少要大学毕业。再考
大学吧,年龄大大超过。哼,何不拼一拼考研究生。说拼就拼,从1978年7月到1981年春
,钱宗仁在劳动强度很大的工作之余,自学8门大学课程,参加新疆广播师范大学毕业考
试,以优异成绩取得毕业证书。1981年,他考取西北大学数学系刘书琴教授的研究生,
成绩名列26名考生之首。正要举杯庆贺,悲剧又发生了——未被录取。第一名落榜,原
因是年龄比规定的超过两岁。这一年,钱宗仁37岁。第一名落榜,74岁的刘书琴教授大
怒:“35岁能当,37也能当嘛!怎么一下子就不要了呢?!奇怪,我招的研究生,怎么
不与我商量?!”
  奇怪。任凭刘书琴教授如何发怒,如何为钱宗仁辩护,钱宗仁还是被奇怪地“淘汰
”了。
  唉!钱宗仁的命好苦啊!
  苦命的钱宗仁回到母校哈工大,参加65周年校庆。母校像母亲那样张开臂膀欢迎他
,并破例地发给他一份金字红皮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证书》号码是第840148号:钱
宗仁同志1963年9月入本校五年制精密仪器系专业学习,1984年9月颁发。
  捧着这沉甸甸的毕业证,钱宗仁思绪万千,他想起了1963年离开哈工大的情景,止
不住自言自语:“母校啊母校,您给我补发了同届毕业证书。遗憾的是我没获取应有的
专业知识,我内心感到惭愧,我只能以这个毕业证书作为母校给我的光荣而不能作为我
的任何资本!”
  苦命的钱宗仁啊,不必惭愧也不必那么过分谦虚。你的真才实学你的特殊经历无愧
于这份红皮烫金的毕业证。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几乎在同时,湖南省湘乡县人民政府
在给教育部的调查报告中称:钱宗仁同志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而又坚持刻苦自学的
青年,他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成绩在我县同代青年中有很大影响……
  很大影响。钱宗仁岂止在湘乡县有影响,这位只有三个月学龄的哈工大校友,他的
名字在全国也颇有知名度,他就是著名文学作家孟晓云写的报告文学《胡杨泪》的主人
公……
  盛世庆典。哈工大70周年校庆,正逢举国欢呼中国的长征3号火箭发射外星成功的时
候。哈工大感到骄傲、自豪的是,发射亚星一号的现场总指挥、航空航天工业部总工程
师栾恩杰,是哈工大陀螺专业1965年毕业生。70周年校庆,栾恩杰带着胜利的喜悦风尘
仆仆赶到母校。刚浴西昌风,又饮松江水。望着陀螺漂移测试台,这位摆弄“真枪实弹
”的栾总久久不肯离开。离校25年,母校发展的太快了。他啧啧称赞陀螺漂移测试台,
更津津乐道“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忆往昔,看今天,止不住道出:“哈工大是培育
我成长的摇篮”。参观了母校的先进设备,会见了老同志老朋友,庆典过后,栾总在杨
士勤校长陪同下步入“发射亚星一号报告会会场”。当杨士勤校长一字一板地向听报告
的师生们宣布“请航空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亚星一号现场总指挥、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栾恩杰同志作报告”时,场内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掌声过后,50岁的栾恩杰像讲评
书似的,开始了扣人心弦的报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被长征3号火
箭托举骤然腾空的壮景;发射前,有关领导“准确发射、可靠飞行、精确入轨”的指示
;以及首次现场直播、电视亮相的决定。电视亮相以秒计,背后故事一火车。两个多小
时的报告,听者时而屏住呼吸,时而掌声如雷。当栾恩杰潇洒有力地打了个手势提高了
音调讲:“这次为美国发射卫星的成功,说明我们中国大有立于世界之林的能力”时,
会场沸腾了。面对沸腾的会场,栾总控制了一下情绪,寄语新一代校友:“生活在今天
的大学生是非常幸福的。我们正处在振兴的时代,我们中华民族要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
献。我们要成为一代有作为的中国人。我国航天事业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希
望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同学们在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之中,一定要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为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未完待续)

--
不醉不归,一醉方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xmz621.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50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