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aughter (讨点酒吃), 信区: HITComment
标  题: 〈走进哈工大〉第十章第二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13日21:13:04 星期四), 站内信件

栾恩杰的寄语获得经久不息的掌声。听着这信心百倍的掌声。栾总在台上也鼓起掌来。
掌声相融,在母校的摇篮里,叱咤风云的亚洲一号现场总指挥,焕发了30年前入学时的
青春活力……
  盛世庆典。自1980年哈工大60周年校庆,65周年、70周年、75周年的校庆,一次比
一次隆重,一次比一次热烈。每次都有钱宗仁、栾恩杰、朱育诚、胡世祥、张思民这样
的知名校友、杰出校友作专场报告。为母校的生日锦上添花。75周年校庆,不仅比任何
一次热烈隆重--庆祝大会规模宏大,场面壮观,气氛热烈。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庆典,队
伍之整齐,令人赞叹。庆典前后,举办多场报告会,校友胡世祥、朱育诚、张思民作的
卫星发射、香港问题、企业经营专场报告会,座无虚席,听者如醉如痴。可谓盛况空前
。更有一些杰出校友,因公务繁忙,不能亲临哈尔滨,纷纷寄题词、贺信祝母校75周年
校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挥毫:敬业勤奋育桃李,为人师表造
栋梁。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书写:八百壮士志不减,一代新秀成栋梁。全国政
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题词"校誉扬天下,桃李遍九州"之后,又发来贺
信: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75周年之际,谨向母校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全体师生员工致
以诚挚的问候!我有幸于60年代前期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受到母校多方面的教育和
培养,这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获益匪浅。对此,我向母校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愿为母校
的进步发展贡献绵薄之力;75周年校庆不到两个月,王兆国回到日夜思念的母校,老师
同窗相聚,再现风华正茂的当年--他一眼认出校总会计师王凤仪是管他们年级的学生队
长,韩万金教授是同班的学习委员,校报记者常玉礼是俱乐部副主任。原来,王兆国在
哈工大6214班读书时,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系里的文化部长。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
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这位当年的团支部书记、系文化部长,而今的中共中央统
战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在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饶有兴趣地坐在机器人微驱动器
旁观看雕刻。随后漫步新图书馆,新体育馆,现代化的教研室,生产技术中心,看到母
校的巨大变化,王兆国太兴奋、太激动了。再次表示,为母校的发展尽一分力……心有
灵犀--有趣的是,同样关心母校发展进步并作出贡献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华人
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刘忠德的贺信同时到达母校,刘忠德的贺信同样充满感激之情:…
…作为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和生活并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我为母校感到骄傲和自
豪。李昌、高铁等老校长和老师们给予我的教育,始终激励着我去奋力进取。值此哈尔
滨工业大学建校75周年之际,谨向母校全体老师致以衷心的祝贺。很少题词的中共河南
省委书记李长春破例题写"故园展新容,桃李竞风流"为母校75周年校庆助兴。中国第一
汽车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耿昭杰特意书一横幅"工程师的摇篮",贺母校75周年校
庆。中科院院士、原中科院声学所所长马大猷用钢笔一笔一划地题写一长句"高标准严要
求培养大批富有首创精神的跨世纪高级工程技术专家。"并附函坦言:哈工大几十年来特
别是近些年来成绩巨大,希望不久与MIT、鲍曼媲美。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
主任潘际銮,在母校75华诞前夕,心潮澎湃,赋七绝一首:
  倏忽离校四十载,
  辛劳换取两鬓霜。
  恩师培养忆犹新,
  共祝母校共盛昌。
  诗后自加注解:我于1950年至1953年在哈工大念研究生,1953年至1955年在哈工大
任教,1955年离校,故为40载;"恩师培养忆犹新"--当年我的导师是前苏联鲍曼工业大
学教授普罗霍洛夫博士,是他引导我进入了探索科学规律的大门,也是我从事科学研究
的开端,得益匪浅,永铭在心。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与潘际銮遥相
呼应,调寄《蝶恋花》,贺哈工大建校75周年。
  北国奇葩争怒放,
  七五年华,
  六万良才壮。
  暴雨严霜谈笑看,
  蓬蓬勃勃谁能挡?!
  沐浴春阳姿别样,
  彩焕园内,
  更是惊雷响。
  无畏精神新路探,
  风骚独领高名享。
  杨叔子与潘际銮一唱一和,也附函作注:松花江畔的一奇葩迎新怒放,哈工大正以
矫健的步伐迅速发展,好音频传,甚为欣慰!1956年4月至1957年2月期间,母校对我的
培养,而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母校对我的支持,我确系"衷心藏之,何日忘之"!

  衷心藏之,将近30年,身为名校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的杨叔子,对哈工大培养的独立
工作能力、激励人们规划自己到实践中去探索的学风,一直珍藏在心底并随时"爆发"。
何日忘之?这位发表论文400多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等17项大奖、指导博
士后、博士生、硕士生过百人的中科院院士,这位记忆力极强对哈工大进修一年历历在
目的杨叔子院士,在哈工大攻读时有一个谜,一直苦苦回忆至今说不清楚--1956年,刚
拿到华中工学院本科毕业证书的杨叔子,风尘仆仆赶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入校不几
天,发现自己这个外语尖子与班上的同学差距很大,人家一小时看三四页俄文,自己只
能看三四行。这不行,一定要赶上去!决心一下,辛苦为伴。不管是走路、吃饭还是入
睡前,如和尚念经似的念念有词。有一回,急匆匆去邮局寄信,将信投入邮筒,急匆匆
回来。与其一块儿进修的同学看他风风火火的,问他:"叔子,你干什去了?"这一问,
他大吃一惊,一摸衣服,信还在口袋里。他猛地拍了一下脑门:奇怪呀,清清楚楚,到
了邮局,而且往邮筒投了东西。嗯,肯定投了东西!到底投了什么呢?嗨,想不起来啦

  到底投了什么呢?这么多年过去了。杨叔子就是想不起来。一个奇怪的谜,有一点
可以肯定,投进去的不是那封信。想不起来,就永远让它作谜吧!但走路、吃饭、睡觉
、去邮局念念有词学俄语的效果,记得清清楚楚,三个月后,俄语顶呱呱,赶上了同班
同学。人生在勤,贵在坚持,一个人一生的根本在勤,不追求就不会有收获。从哈工大
进修走上工作岗位,杨叔子为了节省时间,吃了20多年的食堂。食堂的饭菜不可口,但
节省了时间。今天省1个小时,明天就多60分钟,后天再多10分钟。杨叔子称这叫聚沙成
塔,十分可观。可别小看一天省10分、20分钟,这种变化不是一天两天能看出来的。一
旦变化成功,结果不可想象。
  著作等身,科研成果获大奖,桃李满天下的杨叔子,年过花甲,母校75周年校庆,
忆培育之恩,一气呵成《蝶恋花》。公正地讲,杨叔子、潘际銮两位院士的诗词,与专
业诗人相比,在艺术和技巧上有些逊色。可他们在诗词中流露的真情实感和对母校的一
往情深,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
  恩师培养忆犹新,
  共祝母校更盛昌,
  七五年华,
  六万良才壮。
  母校75华诞,真想插上翅膀飞到母校的怀抱。"真想"实现不了,以诗词祝母校昌盛
。诗言志,诗传情。此情此意,远在宝岛台湾的孙运璇,恐怕比潘际銮、杨叔子院士更
为"真想"--比母校长七岁的孙运璇先生,是多么想回母校看一看呀,种种原因,真想、
多么想实现不了,对母校的一片真情、千言万语,凝成8个字:"师恩永怀,惠我良多"。
遒劲有力的楷书,缀着金星的红纸,精心装裱后,由妹妹孙慕娟和女婿马小康博士"护送
"到哈尔滨。"师恩永怀,惠我良多"。如诗如铭,苍穹隽永。
  盛世庆典。每逢五年的校庆,遍布在山南海北天各一方的哈工大校友,来不了的想
来,来过的还想来。75周年庆典,77岁的哈工大日本同窗会会长稻垣宽"悲壮"地宣布:
"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来参加80周年校庆!"校友校友,心心相印。92岁的陈祖老人,
脱口说出:"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来参加80周年校庆!"
  只要我还活着……古稀之年,发出如此"悲壮"的情愿。咀嚼古稀老人的这"悲壮"情
深的话语。我突然找到了寻觅良久的答案--哈工大的生命力、凝聚力,那春夏之交、无
月的夜,面对哈工大主楼顶端五星产生的一个个问号,蓦然而解。五湖四海,广集人才
,自强不息,开拓进取;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联系实际,不尚空谈;以社会为己任,
心系祖国命运。这不正是哈工大旺盛的生命力和超强的凝聚力的"根"和"魂"嘛。
  师恩永怀,惠我良多。每次庆典,激发校友向更高的目标进取。92岁的陈祖回到成
都,母校75周年校庆盛况在脑海久久翻腾,为报母校培育之恩。特寄2000元人民币给母
校做发展建设基金。对大款而言,区区2000元,不足挂齿,对一个领退休金的92岁的老
人来说,这2000元的份量可是沉甸甸的。他在汇款附言中深情地写道:每思念母校的历
届领导及师生员工和校友们奋发图强,使哈工大今已成为全国重点大学,正在向211工程
迈进,将成为国内外知名学府,激动不能自已……激动不能自已。激动之际,陈祖同时
寄来亲笔写的哈工大1925年至1935年的回忆录。
  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情亦同。
  回忆录是珍贵的历史记录。历史是无数个"当今"的延续。盛年庆典,庆典是历史与
辉煌的展示。公元1980年6月7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60周年庆典时,一位满头银发行
走稳健的老校友格外引人注目,这位1920年建校时入学的老校友姓范名迪允,在母校60
周年庆典时自豪地说:"能回哈尔滨参加母校60周年校庆真不容易呀,1920年哈工大的老
校友,只剩下我和叶大年两人了!叶大年身体不大好,他特意写了首诗祝贺母校60年校
庆。"80老翁,回到母校,高兴得像"顽童":"离开哈工大50多年了,一直怀念母校。这
次回来就好比儿女回到母亲的身边,回到家里吃好吃赖都没关系,最主要是看看母亲身
体健康情况。中国有句老话,母亲的身体健康就是儿女的幸福。当我们看到母校60年的
变迁,特别是解放30年来的巨大成就,心里那股高兴劲就甭提了,这是精神上的最大安
慰!"
  母校的成就,是学子的精神安慰。看到母校的巨大成就,心里特别高兴的岂止范迪
允老人。那位将伪满州"国歌"改编成反满抗日新歌词的传奇英雄任震英,参加母校60周
年庆典,激动、兴奋如同梦中,用他的话说,60大庆回母校,返老还童了。他和20年代
、30年代的校友聚在当年的学生宿舍旁,回忆那风风火火的战斗岁月,触景生情。这位
当时中共哈工大党组织的负责人,谈起中共满洲省委负责人赵尚志、罗登贤同志来这里
指导工作的情景,相聚者顿时都有一种青春涌动的感觉。当年在北平背诵《圣经》被日
本宪兵以神经病患者释放的任震英,逃到大西北的兰州,以建筑师为掩护成为职业革命
者,没想到真的成了建筑师。解放后,他留在兰州搞城市规划。屹立在黄河岸边的兰州
,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要论功行赏,任震英该记头功。回母校参加60年校庆,任震英的
身份是兰州市副市长兼规划局局长、总工程师。头戴副市长乌纱帽和建筑专家桂冠,回
到母校,想什么说什么,有什么说什么。回忆往事,赞叹成就,提出建议。他直言不讳
:作为一所著名大学,哈工大应该好好规划一下,学校附近噪音太大,噪音污染不利于
学习,要创造一个美好的学习环境,必须认真规划。对自己的直言不讳,任震英直言不
讳地解释:"我们现在是回到自己家里,在家里就不客气了,有什么话要说,我们就说,
有什么意见要提,我们就提。要说要提,为的是把母校办得更好!"实话实说,有意见就
提。在当年的宿舍旁,返老还童的老翁各抒己见。借着任震英的话题,有的谈学校应该
为教职工创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他们看到一些教职员工仍然住在30年代的学生集体
宿舍里,感到心酸。有的建议,不要忽略俄语,现在社会上一边倒的抓英语,哈工大不
要随风倒,要重视俄语。有的说,同学们为四化建设废寝忘食地学习固然好,但一定要
注意身体。还有的说,哈工大30年代的校友,仅北京地区就有60多位,他们大多数都是
著名专家、教授。这次派代表参加60年校庆,一再表示祝贺。母校要加强和他们的联系
……
  盛世庆典。参加了60周年校庆的,表示65周年校庆一定来;参加了65周年校庆的,
表示70周年校庆一定来;参加了70周年校庆的表示75周年校庆保证来……岁岁年年人相
似,年年岁岁情亦同。到哈工大80周年校庆时,20年代的校友即使有人健在,恐怕也不
能到校。30年代的校友也属凤毛麟角。"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参加80周年校庆!"世纪
之交,80校庆。八--发,中国人讲究吉利。哈工大80周年校庆,肯定比75周年更宏大、
更热烈、更红火。盛世庆典,校庆校庆,每逢庆典《哈工大报》都要发表一篇社论。75
周年校庆的社论是《团结奋进,再创辉煌》。
  再创辉煌,缩小与世界知名理工大学的差距。这一目标是实际的,可行的。与社论
的目标相比,身材瘦小的吴林书记在庆典会上的讲话更为"豪迈"。他在列举了9大成就之
后豪迈地说:"同志们、校友们,哈工大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已经创造了历史的辉
煌和今天的光荣,我们每个哈工大人深深引以为自豪。但是我们知道,今后的路会更长
,面向21世纪,随着世界和我国的高速发展,哈工大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将担负起时
代赋予的更重的历史责任。我们哈工大人的奋斗目标就是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把哈工
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大学,我们希望到2020年,即哈工大建校100周年时,哈工大
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等方面接近和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为祖国的航天事
业和国民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现在,学
校面向21世纪的建设目标已经确定,再创辉煌的征船已经扬帆启航。尽管今后的道路不
会平坦,还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我们坚信,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校友
及海内外朋友的热心帮助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沐浴着深化改革、扩大开
放的春风,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和创业传统的哈工大人,一定会更加团结奋斗,向既定的
目标胜利挺进!"
  多么豪迈。一下子瞄到100周年校庆,看得高,望得远,有气魄。到2020年,吴林已
是年过85的老翁。届时,吴林老先生参加百年校庆,回忆75周年校庆以党委书记身份在
主席台上的讲话,一定是心潮澎湃。那时,如党委副书记李生在75周年校庆时所预言的
"100年校庆时,坐在庆祝台前的是你们"。你们,指一群年轻的杰出人物。75周年校庆,
李生副书记特意参加了专门从日本、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等国留学回校进行学术交流
的报告会。面对这些年轻的学有所成的博士、博士后,李生以肯定的语气说:"工大,是
年轻人干事业的地方。等到100周年校庆时,坐在前台主持会议的,将是你们。"
  两位书记,异曲同工,可谓目光远大。
  哈工大100周年样校庆定比80周年校庆更红火、更热烈、更宏大。1999年春节前夕,
哈工大北京地区校友会组织300多名校友汇集京郊怀柔集贤山庄,举行隆重的迎春联谊会
。在新落成的中共中央统战部培训中心二号会议室,主席台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
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和哈工大北京地区校友会负责人朱育理、张管生、海锦涛与哈工
大校长杨士勤、党委书记李生一字儿落座后,哈工大北京地区校友会会长朱育理致欢迎
词:"兆国同志,杨校长,李书记,今天是立春的第二天,参加这个新春联谊会十分高兴
。去年在航天部聚会时,兆国同志许诺,明年统战部培训中心落成,可以提供聚会场所
。兆国同志的许诺兑现了,我代表北京地区校友会表示感谢。哈工大北京地区校友会注
册登记的校友达6700多人,要召集全体人员聚会,只能到人大会堂。看来,今后的活动
,只能按专业进行。校友聚会,不分职务,体现尊师。老校长,现任校长、书记,坐主
席台。"讲到这里,朱会长幽默地说:"今天兆国同志上主席台,不因为他是中央领导,
而是东道主,又是前任北京地区校友会负责人。"热烈的掌声中,王兆国站起来讲话:"
能为校友会做点实事,尽了一个学生的责任。时间过得真快,我离开哈工大30多年了,
哈工大取得这么大成就,作为学生,表示祝贺。世纪之交,适逢母校建校80周年,希望
母校为21世纪的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学生,今后我愿为母校尽一份责任,做一些
实事!"
  王兆国放下话筒,杨士勤校长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与其说是演讲,不如说是唠
家常,他实事求是地讲了哈工大的今天和明天,希望众校友为使哈工大进入世界一流大
学出谋划策。并希望大家对哈工大80周年校庆进行研讨。
  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情亦同。
  人才济济,实力雄厚的哈工大北京地区校友会,每年新春都要搞一次新春联谊会或
迎春茶话会,每次联谊会、茶话会,老校长李昌、高铁必到。自1996年以来,身居"高位
"的王兆国总是百忙中与同是校友的夫人高秀芝到会,以学子的虔诚祝老校长、老师身体
健康。在1996年12月28日的迎春茶话会上,吴林书记、杨士勤校长合唱《莫斯科郊外的
晚上》后,他与夫人高秀芝面对老校长合唱《祝好人一生平安》。遗憾的是,1999年由
他做东的迎春联谊会,高铁校长已经作古,李昌校长因去外地调研旅途,劳累,心脏病
发作住进医院。"本来,选定春节前的2月5日,就是以老校长李昌的时间安排的,谁知,
老校长从外地一回到北京,就住进了医院。"老校长李昌因病未能参加哈工大北京校友会
99迎春联谊会,哈工大北京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张管生比王兆国的心情还沉重。这不仅仅
因为他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之一(另一位"主持人"是海锦涛),他还是王兆国的老师。
他打了保票老校长肯定参加,结果是老校长因病缺席,用东北话说这不是在学生面前掉
链子吗?唉,谁都不怪,就怪老校长李昌是个工作狂,每回外出调查研究都玩儿命,也
不想想自己的年龄,80多岁的人了,还那么拼命,岁数不饶人。提到老校长李昌,张管
生又是"怨"又是敬仰。又怨又敬,老校长是真正的工作狂。陪他出去调研,特别累,下
了飞机就工作。可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呀,84岁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今年显然不如去
年,到医院看他,脸色惨白,说话有气无力,就这样还是忘不了工作,不能再拼了……
张管生心疼着急,是希望老校长早日康复,出院后好好保重身体,精神抖擞地参加明年
80年校庆。这是他和海锦涛的心愿。真有趣,两位副会长,长得那么相似,大脑袋,前
额秃秃的,脑后的头发稀稀疏疏。如果不是海锦涛比张管生矮一头,真像同胞兄弟。也
不知为什么张管生这个福建佬长了那么高个子,将近1.8米,堪称魁梧的样板。高大魁梧
的身材,是河西走廓的风吹的,还是……他生在福建龙岩,后随在铁路工作的父亲到了
甘肃兰州,从兰州二中一举考入哈工大。张管生坦言,这副身板是吃高粮米的缘故。由
于在兰州读高中时就入了党,一入哈工大便是学生干部,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担任系党总
支委员、团总支书记。就在他担任系团总支书记时,王兆国任班团支部书记,当时张管
生还给学生们讲课,师生加上总支书记与支部书记的关系,他对哈工大时的王兆国了如
指掌。他眼中的王兆国是杰出的优秀的,学习好,热心于社会活动。王兆国和高秀芝19
61年同时考入哈工大同一个系,王兆国学的是汽轮机专业,高秀芝是锅炉专业。王兆国
1965年入党,理应1966年毕业,因为"文革"拖到1971年才离开学校,对于社会上传的"文
革"中烧王兆国党票的事,张管生特意更正:不是党票,是入党志愿书。由于兆国坚持真
理,反对造反,造反派一气之下,把他的入党志愿书一把火烧了,王兆国很伤心,痛得
心如刀割。。当时很多人反对也没用……谈到当时王兆国伤心的样子,张管生至今还痛
有余悸,他叹了口气,抚摩着心房说:"唉,传闻可畏,那时把烧兆国入党志愿书说得沸
沸扬扬,后来兆国职位高了,又说他出身高干,还有的说高秀芝的父亲是高干,说得有
鼻子有眼的,我可以负责任地讲,兆国和秀芝的父母,很普通。兆国是河北丰润人……
"
  张管生的记忆真好。造反派烧王兆国的志愿书他记得清清楚楚,他陪李昌、高铁校
长挨斗也记得清清楚楚,批斗会上,特意给李昌挂了一副对联:人矮心眼多,池浅王八
多。个子矮小的李昌,批斗会上,对普通群众,有问必答,客客气气。对那些带"长"的
造反派,则是横眉冷对,以牙还牙。个子高大魁梧的高铁,如铁塔巍然屹立,一言不发
。说出来可笑,张管生有幸陪斗高铁,罪名是1962年、1963年哈工大排练话剧《年青的
一代》和《第二个春天》,高铁是总导演,他饰主角肖继业。啊,三五九旅出身的高铁
,多才多艺,副校长百务缠身,还抽空导演话剧。肖继业是60年代红遍中国舞台的"白马
王子",想当年,张管生可够潇洒"风流"的。高高的个子,浓眉大眼,头发一定是浓浓的
密密的……"文革"后,张管生调到北京任北京轻工业学院副院长,此后又任天津轻工业
学院院长,中国轻工业机械总公司第一副总经理、中国轻工业机械进出口公司总经理要
职。退休后,把主要精力用在哈工大北京地区校友会和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的工作上。
噢,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又和李昌有关,李昌是会长,张管生是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在北京阜城路北轻苑招待所一楼,有一间普通的客房,便是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科技
委员会、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地区校友会办公室。张管生身兼两个副会长,相对而言,
精力更偏重于哈工大北京地区校友会的工作,北京地区有近万名哈工大校友,为了满足
校友们欢聚的愿望,张管生与海锦涛策划以上网的方式,再分专业聚会。这是一个艰苦
的"系统工程",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单是每年小范围的春节联谊会,就搞得筋疲力尽。
苦、累,也要搞下去。因为光阴"残酷",岁月"无情",1998年春节,高铁校长突然离世

  提到高校校长,当年的肖继业眼圈儿红红的,那么一个精力充沛的导师和"导演",
怎么一下子就走了呢?!
  校友相聚,回忆美好时光,再现青春活力;盛世庆典,回味艰苦历程,奋发图强创
造新业绩。眼下,张管生和哈工大北京地区校友会的工作人员,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哈工
大80周年校庆活动。说是工作人员,都是热心的志愿者。人手少,决心大,联系各地包
括海外哈工大校友会,扎扎实实,轰轰烈烈。到时,要给人一个惊喜。说到惊喜,张管
生很有信心。并强调,有兆国同志的支持,有哈工大的关心,有校友们的努力,肯定会
有惊喜!(未完待续)

--
不醉不归,一醉方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xmz621.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85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