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aughter (讨点酒吃), 信区: HITComment
标  题: 〈走进哈工大〉第十一章第一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13日21:15:21 星期四), 站内信件

1960年高考时节,在黑龙江西部的肇东县肇东一中考场,考生们正在紧张地答物理试卷
。时间刚过一半,一个穿着带补丁衣服,肤色黝黑的考生,用手背擦了擦额头上的汗,
轻轻地站起来准备交卷。这时,监考老师走过来,示意他坐下,以接近耳语的声调劝他
:"别忙着交,你再看一遍!"这位好有些像营养不良的考生下意
识地落座,复又站了起来,自信地把试卷交给了监考老师。监考老师浏览一遍,会心地
点了点头……
  这位提前一半时间交物理试卷的考生,就是当今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党委书记李生。
事隔38年,回忆起那一幕,55岁的李书记记得清清楚楚:"考物理顶多用了一半时间就做
完了,我要交卷,监考老师劝我别忙着交,我让他看了看,他才同意我交卷。我的物理
、化学,不是满分,也是98、99,遗憾的是作文跑了题,《大跃进的新事物》,当成议
论文了……"
  虽然学习这么好,但与吴林、杨士勤等人不同的是,李生报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师范
大学,第二志愿是东北师范大学,第三志愿是哈尔滨师范大学。为什么?当时已是共青
团员的李生,一切听从党安排。高考前,组织上动员报考师范院校,李生积极响应。可
是班主任老师爱惜人才,在李生的志愿报上来后,就动员他修改,将文科改成工科,报
考中国科大、哈工大。这一改,哈工大近水楼台抢先录取,不过将所报工程物理专业改
成了计算机专业。
  在哈工大计算机专业,一学就是5年,1965年毕业后,留校在计算机专业做教师。
  与吴林、杨士勤这些江南才子另一个不同之处,李生是地地道道的黑龙江人。当然
,寻根查祖谱,10个黑龙江人有9个祖籍山东。李生的祖籍是山东登州府(今蓬莱),听爷
爷讲,太爷爷挑着挑子,一头装着锅碗瓢盆铺盖卷,一头装着爷爷,挑着挑子闯关东。
这一闯,闯到从哈尔滨往北近200里的兰西县。兰西县很穷,大部分是盐碱地。太爷爷挑
着爷爷落户的马鞍山屯,更穷。新来乍到开地主的荒地,头一年租子少,随着土地"成熟
",租子一年一年增长。辛辛苦苦干一年,就像《白毛女》中的杨白劳一样,年关地主来
讨债,一家之主东躲西藏。到了李生的父亲当家时,日子更苦了,由于孩子多(李生兄弟
姐妹9个,6个男孩中他排行第四),喝粥都不管饱。没法子,几个哥哥先后给地主当"半
拉子"(给地主放牛放马,按一半付酬)。算李生有福气,到1949年3月他上小学时,苦日
子有了好转,他读六年级时,他的三哥才上三年级。说苦日子有好转,是相对而言,到
他考上兰西县城的初中,连每天二角钱的饭菜钱都交不起。别的住校生无忧无虑地专心
学习,李生每周却要回家背一次米,以米作价。每周回家背回的米要等于一周的"菜金"
,像牛一样使尽吃奶的力气背米,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心里还感谢学校开恩"作价"。等
到考上省重点中学--黑龙江省肇东一中读高中时,背米生涯才宣告结束。因为家庭困难
,又因为学习好,享受到助学金。享受助学金的李生感到美滋滋的,美中不足的是回家
难,回一趟家,几十里路,靠两条腿不停地走动。进入兰西县界的盐碱地,遇上拦路的
水泡子,只好趟水,有的地方水深,只好按朝鲜族妇女的方法,把书包顶在头上,用木
棍一边试水的深浅,一边像杂技中踩钢丝绳似的小心翼翼地行走。说兰西县穷,那个时
候穷的全县没有一所高中,又不通铁路,一下雨,连土路都找不着。半个月甭想回一趟
家。这倒好,遇上星期天下雨,回不了家,只能在宿舍里学习。想想从高一到高三,能
始终保持全班前5名的成绩,大概星期天回不了家也是一个不小的因素吧……
  考入哈工大,一切都感到新奇。这计算机专业比自己报的工程物理专业,新奇得多
。新奇中不知不觉一晃5年毕业了,毕业后就留校认认真真地教书。不久"文革"运动爆发
,迅速席卷全国并波及到学校,然而对于出身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李生,似乎没产生
什么影响。后来到了1970年,哈工大南迁重庆,三代雇农出身的李生,自然榜上有名,
并被委以重任。
  提到哈工大南迁,比起孙恩召、张云汉来,李生不仅体会更深,而且由于在搬迁办
公室工作过一段时间,知道的更多,记得也更清楚。
  事隔20多年,提起南迁,犹如昨天发生的事情:哈工大易名重庆工业大学迁入重庆
北碚,占的是西南师范学院的校址。上级要求西南师范学院迁到梁坪县中学,梁坪中学
迁到小学去。李生记得清清楚楚,哈工大搬来好久,西南师范学院还有一部分人"赖着"
不搬。僵持中,重庆工业大学急中生智,通过关系,找到当时军委办事组成员兼空军司
令员的吴法宪,吴法宪电告成都军区的梁兴初和重庆市的鲁大东,向西南师范学院施压
。同时,打出03512的番号,这一压一吓,很灵验,"赖着"不走的西南师范学院乖乖地全
部搬走了。西南师范学院的面积很大,遗憾的是房子不行,承受不了那些仪器、机器的
重量。无奈,只好向军委打报告要钱,又盖了不少承重力强的房子。遗憾的是,房子盖
起来了,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4年里没招过一个学生。教职员工闲着没事干
,大都学木匠,木料是现成的包装箱,包装箱一拆,即可做桌子、书柜,也能做大衣柜
。当时不少人的木工活差不多达到了专业水平。
  相比之下,全家人都迁来的李生,倒有一些"正事"干。哈工大南迁重庆,政审很严
,查祖宗三代,一旦选上,要求扎根。根红苗壮的李生够坚定的,不但带妻子来,连父
母亲大人都迁来了。一辈子没离开东北的父母亲,到了这一年四季见绿的"天府之国",
务农的技术和勤俭的本能得到充分发挥,养鸡、养鸭,种菜,一大家子小日子过得红红
火火……无后顾之忧的李生,在搬迁办公室两头忙着发运接收物资,忙活了几个月,组
织上让他去巴县参加整党建党宣传队,在巴县铜贯区陶家公社,一呆就是8个月。宣传队
的任务是消除当地的派性。8个月240多天,派性没有消除多少,只好打道回府。回到学
校,李生的专业派上了用场,给附近总参的一个单位搞计算机培训。转眼到了1972年冬
,又来了新的任务--到重庆钟表厂协助搞程控线切割机床。来年春天,还同钟表厂的人
去上海出差。这趟差出的永生难忘,从上海返回重庆时,列车到了宝鸡,换了电机车头
,开足马力向前方疾驶,过了一个山洞,又过一个山洞,在一个叫任家大湾的小站的山
洞内,与对面运煤的货车突然相撞。刹那间,一阵剧烈的震动,躺在中铺正要入睡的李
生一下子滚翻了90度,他下意识地就势窜了下来,还好,脑袋、胳膊、双腿等重要部位
,都没有受伤。这时,列车广播员紧急广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们,请下车救人
!"李生急速跳下车来,借着车厢的灯光,瞪大眼睛一看,吓了一跳:好悬呀,整列火车
十几节车厢,车头和前边七八节车厢在洞内,后几节车厢在洞外。要是快一分钟或慢一
分钟,相撞发生在洞外,整个火车肯定要跌入几百米深的峡谷中……太可怕了,幸亏他
所在的是倒数第二节车厢,幸亏是中铺,幸亏这个中铺的吊带十分结实。惊吓之后,李
生定了定神儿,借着车厢的灯光,跑到损伤严重的车厢,忙着抬重伤员和死者。太惨了
,这次事故,死50多人,重伤不计其数。天亮了,妇女和孩子哭成一片,大家忙着把所
带的食品分给老人和小孩。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洞,人们忍着饥渴,整整耗了
59个小时。大难不死,李生记得清清楚楚,列车重新开动,人们那个高兴劲儿,简直无
法形容。同车厢的一位成都老兄,钱包空了,找李生借了2元钱打牙祭。车到成都,下车
后,这位老兄与前来迎接的妻子热烈拥抱。在那个时期,那样的场合,那般热烈的拥抱
,可谓"胆大包天"。李生记得清清楚楚,列车快开了,这位老兄与妻子还死死拥抱。机
车汽笛一响,他才醒过味来,忙忙乎乎找妻子要钱,跑过来喊着叫着把一张2元钞票从车
窗塞到李生手中。
  "死里逃生"回到重庆钟表厂,线切割机搞完,协作期满,李生带着厂方赠送的一块
手表一个闹钟,回到重庆工业大学,与大家一样,没事干,闲得难受,买来锯子和刨子
,做饭桌,打书柜。由小及大,由粗而精,大衣柜、写字台,一件比一件做得漂亮。干
点木匠活计,打发光阴,到也解闷。可令人心烦的是,夏日来临,闷热难忍,西南师范
学院校址地处盆底,烈日一晒,犹如蒸笼。到夜间,又闷又热赛过桑那浴,躺在院中的
竹椅上依然大汗淋漓。罕见的鬼天气,又热又闷又潮,每逢这样的季节,各种害虫趁机
兴风作浪,白蚂蚁猖狂地吞噬一切木器,那坚硬的小兴安岭红松做的办公桌、柜、椅,
也被这白色的幽灵吃成了空壳。那黑乎乎、贼溜溜的蟑螂,像小麻雀般大小,令人无比
生厌。
  谢天谢地,这样的日子只持续了不算太长的时间。哈尔滨工业大学终于于1974年秋
回迁。
  真是历史有约,经历南迁这一特殊磨炼的李生。1974年10月回到哈工大,开始了不
同岗位的频频繁繁的"磨炼"。在计算机专业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其间在职攻读过博
士学位。1980年6月至1980年8月,到香港MMC微机培训班学习。1985年9月至1987年3月任
科研处副处长。1987年3月至1988年5月任哈工大计算机系任副主任。1988年5月至1991年
1月,又调回科研处任处长。1991年1月任中共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1998年4月,
接吴林的班,任党委书记……
  李生坐到党委书记的位子上,感到双脚沉甸甸的。从内心讲,很希望吴林书记再干
两年。给吴林当助手,大树底下好乘凉,有一种省心的感觉。吴书记一下子退了,一切
都觉得那么突然。这时的哈工大,如一位跳高选手越过2米20大关,再想提高1厘米都感
到力不从心。尤其在党委书记这个位子上,如何开创新局面,难,很难。李生生来又是
一个好强的性格,既然干,就要干好,就要千方百计抓住机会干出名堂来。
  机会来了,李生上任一个多月,接教育部通知,1998年7月在北京召开第七次全国高
校党建工作会议,哈工大定为重点介绍经验的典型。在1995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高校
党建工作会议上,时任哈工大党委副书记的李生,代表哈工大在会上作了《加大培养选
拔年轻干部的力度,切实抓好伟大工程中关键环节》,引起与会者的高度重视。报告言
之有物,根据胡锦涛1993年视察哈工大所讲的"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精神,提出"拓
宽渠道,努力培养跨世纪复合型管理人才"的方案。这个行之有效的方案的具体措施是,
抓青年干部在职业务培训工作,使其逐步达到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的标准。这种业务
培训的方式形式多样,党政管理干部通过"零存整取"方式读硕士、博士学位,有些青年
干部通过这种方式已经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有的采用"之"字型的培养方式,即专业教
师抽调出来做党政管理工作,实行双肩挑,工作一个任期之后,安排回专业或出国深造
,待到业务上了一个台阶,又抽调出来做党政管理工作;而对列入"百名英才"计划的20
名跨世纪复合型管理人才,则逐步建立管理考核的计算机档案,提供出国或国内进修的
机会,按照培养--上岗--再培养--再上岗的循环过程,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
  第五次全国高教党建工作会议,哈工大的经验赢得"满堂彩"。次年5月,又成为黑龙
江省党建会上的"重头戏"。这第七次全国高教党建工作会议,推出什么经验呢?经过调
查研究,经过认真总结,经过党委会讨论,党委书记李生主张推出在创办一流大学的过
程中,如何抓好基层党支部建设的经验。
  在第七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中共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生所作的《在创
办一流大学的过程中着力抓好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报告,又是呱呱叫。事隔一个半月,
教育部长陈至立到哈工大考察,谈到哈工大的传统,禁不住对这个报告大加赞扬。
  1998年8月21日,教育部长陈至立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副书记杨光洪、副省长王佐书陪
同视察哈工大。这位雷厉风行的女部长此时来哈工大非比寻常。说非比寻常,因机构改
革,哈工大面临新的"归属"问题。上边早已传出消息,哈工大的主管单位中国航天工业
总公司要撤销,撤销后成为没有任何政府职能的A、B两个集团公司。中国航天工业总公
司的这个靠山撤销了,今后靠谁?有人说,归教育部,有人说,归新的国防科工委。还
有人说……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确实要撤销。还有人说中共中央
委员、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刘纪源已另谋高就。这个节骨眼儿,陈至立部长来哈
工大,确实非比寻常。加上不久前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向世界宣
布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若干所
,到底是几所?有人说八所,有人说九所,反正不能超过十所,多了就不珍贵了。名额
有限,进入是很难的。争取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争办权",教育部长来考察是个极好的
机会。看得出,杨士勤校长在这次接待陈至立部长考察中,有意将李生书记推向"中心"
。是巧合还是缘分,李生由哈工大党委副书记转任党委书记和陈至立就任教育部长的时
间几乎相同。借着全国高校党建会的一面之交,李生书记很想利用陈部长考察的良机,
好好"推销"一下哈工大。
  陈至立部长乘坐的白色中巴车直接开到邵逸夫科学馆门前。李生书记心中暗暗高兴
,作为中共黑龙江省委委员,李生高兴地看到,陪同人员除省委副书记杨光洪、副省长
王佐书外,还有省委高校工委、省教委的领导。看得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更
让人高兴的是,陈至立部长的随员中有教育部办公厅、高教司、财务司、基础教育司、
中国教育报的负责人,管财、管物、管宣传的司局长全来了,机会难得,太难得了。没
有客套,扎实稳当的李生同杨士勤校长把讲究实效的陈至立部长一行人直接引进校史展
览馆。女部长对哈工大校史很感兴趣,当看到哈工大1954年就被中央确定为国家首批六
所重点院校之一时,连连点头。当目光停留在邓小平1958年视察哈工大所作的"指示"时
,陈至立禁不住说:"那个时候,小平同志就很有远见!"参观校史过半,对于哈工大在
历史上一直是中央部委主管的学校,口快而心直的陈部长一语道出了"天机":"哈工大非
同小可,不是一般的院校,归属问题要由国务院定。"走到哈工大校友展板前,女部长驻
足仔细观看当年留苏后来担任国家重要职务的校友的照片,沉思良久。此时,杨士勤校
长介绍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传统,陈至立连声说"实在,很实在。"话及传统
,思维敏捷的女部长转而对李生说:"你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时所讲的也
是扎扎实实的!"(未完待续)

--
不醉不归,一醉方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xmz621.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9.32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