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aughter (讨点酒吃), 信区: HITComment
标 题: 〈走进哈工大〉第十一章第二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13日21:16:25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哈工大的实在,哈工大的扎扎实实,感染了陈至立部长。面对由哈工大牵头研制的小卫
星模型,她详细询问与国际先进国家同类卫星的差异;在机器人研究所,她仔细地观看
了爬壁、爬管机器人的表演后,又匆匆赶到通讯技术研究所,听了所领导介绍用于国防
武器装备系统的研究后,竖起拇指讲"你们的研究长了我们的志气!DOUBLE_QUOTA
TION在金属精密热加工国防重点实验室,面对运用引进的最先进的设备取得的最新研究
成果,连连称赞哈工大实力真雄厚。11点25分,紧张参观有些疲劳的陈至立一行来到学
生食堂。哈工大学生食堂曾荣获全国高校先进食堂称号,真不愧为先进,主副食花色品
种有几十种,面对品种繁多的饭菜,一向严肃的女部长幽默地说:"哈工大食堂这么好,
我真想再当一次学生!"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位雷厉风行的女部长,乐此忘疲,
一高兴,重感冒好了许多,精神爽快如同回到学生时代……
从陈至立发自内心的"哈工大非同小可,实力雄厚"的赞叹,到脱口而出的"我真想再
当一次学生",李生脸上露出了少见的笑容。听话听音,"哈工大非同小可,不是一般的
院校,归属问题要由国务院决定。"这说明,通过参观,哈工大的形象在陈部长心目中是
"很高大"的。亲自经历过哈工大"南迁"折腾的李生,生怕机构改革之际哈工大再遭"磨难
"。为了哈工大的"前程",他和杨校长分头一次又一次地进京到有关部门"推销"游说。说
心里话,一向不爱求人的李生,以他的性格,如果是自己的私事,再重要的私事,他也
不会舍着脸去求人家的……但为了哈工大,难移的秉性有所"松动"。
其实,李生也明白,无论上边机构怎么变,哈工大的归属、地位也差不了哪儿去。
可不知怎的,一有"风吹草动",就想起那次"南迁"。"南迁"留下的印象太深了。那样的
折腾如再出现,太可怕了。那时,他只是一名年轻的教师,而今,肩扛党委书记重担。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身在其位真怕万一,万一……
这回踏实了。教育部长考察满意,还说了那么多赞扬的话。作为党委书记,李生为
这一次向教育部长一行实打实地"推销"哈工大的方案感到高兴。他尤其高兴的是,陈至
立部长把自己在全国高校党建会上的经验介绍与哈工大的传统联系在一起。"实在,很实
在,扎扎实实。"对作风扎实的哈工大、扎实实在的党委书记李生来讲,这一评价很高却
又恰如其分。对李生本人而言,教育部长对自己所介绍的经验与老校长李昌所倡导的"规
格严格、功夫到家"并列评价,既高兴又有些"内疚"。这一时期,为了"推销"哈工大常去
北京"忙乎",老校长来哈工大"工作"却抽不出时间相陪。偏偏李昌老校长又是个说来就
来的工作狂。1999年10月初,正在北京开会的李生,突然接到老校长秘书打来的电话:
李昌同志三天后到哈工大并去大庆考察。放下电话,真有些为难,杨校长不在,自己马
上要去北京,谁陪老校长呢?实诚的李生恨不得来个分身术陪老校长去大庆考察。可惜
,没有分身的本事。只好嘱托党委副书记李绍滨,"工作再忙,一定要陪好李昌老校长,
千万千万要保证老校长的身体健康……"
在红旗下出生、哈尔滨土生土长的李绍滨,对于党委一把手的嘱托,当"军令"执行
。比李生小5岁的李绍滨,自懂事就品尝到家庭的贫穷,兄弟姐妹8个,父亲是工人,一
家10口全靠父亲的工资维持生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排行老大的李绍滨高中毕业插了
不到一年队,便到省人民广播电台无线电专业谋了个工作,以贴补家庭开支。在省电台
干了8年,已近而立之年的李绍滨考取哈工大无线电工程系,在哈工大苦读4年,品尝了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甘苦。与李生一样崇尚哈工大传统敬佩老校长李昌人格的李绍
滨,有幸全天候陪同李昌校长,打心底里高兴。84岁的老校长这次风尘仆仆赶到哈工大
,是想为哈工大的精神文明建设出一把力。人老精神爽,84岁老翁"心血来潮",萌发哈
工大与大庆联姻共建精神文明的想法。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李绍滨领略了老校长"工作狂"的作风,下了火车,进了西苑
宾馆屁股还没坐稳,就急着安排工作日程。找谁,谈什么,怎么谈,日程排的紧紧的。
在老校长面前,作为后生的李绍滨有些无可奈何。工作日程排得那么满,年轻人都受不
了,万一他的心脏病犯了,怎么向李生书记、杨校长交待?无奈中,心生一计,日程安
排随您,但严格规定,每次谈话限制在两个小时以内。遗憾的是,崇尚"规格严格"的老
校长,常常犯规,几乎每次谈话都超过了两个小时。李绍滨纳闷,老校长的精力怎么那
么旺盛?在大庆三天,忙得不亦乐乎,回到哈尔滨,利用回北京的间隙,还找省委主管
农业的同志座谈。老校长十分关心黑龙江省的下岗职工,对下岗职工较多的鸡西市,尤
为关注。并将从湖南大庸带来的食用菌材料,请省里主管农业的同志转赠鸡西下岗职工
,希望下岗职工借食用菌致富。未了,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当个事认真去办。还特别
强调,如推广中遇到什么问题,随时和他联系,他回北京呆了一天,就又去了湖南。
全方位陪同老校长四天四夜,李绍滨佩服得五体投地。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
老?什么叫发挥余热?老校长就是典型中的典型。老了老了,发挥余热,不为名不为利
。李绍滨记忆永存的是,有人问老校长:"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下岗
职工,到处奔波,图个什么?"李昌老校长谦虚地说:"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我勤动脑
思考问题,多动腿走一走,给大家出谋献策,是健脑养生的一种方法。如果坐在家里、
躺在床上,腰酸腿疼脑萎缩,得了老年痴呆症,自己受罪不说,还给家人和社会带来不
少麻烦。至于我到处奔波提的建议,有用就用,没用就当没说……"
素质,修养,境界--人格的魅力。再次提到老校长李昌,分管宣传的党委副书记李
绍滨,突然感到语言的苍白。他自称陪老校长后,似乎一夜之间明白了"传统"和"底蕴"
的内涵,感悟到那魅力如春风化雨般渗透到吴林、杨士勤、李生的身上。作为哈工大领
导班子的一员。他感到太幸福,太幸运了。他说,哈工大班子、哈工大党政一把手为什
么那么团结?因为长期凝成的底蕴成了自觉的意识,前边有样板,框住了,谁若闹不团
结,底下也不干。
提到李生书记,在副书记李绍滨眼中,李书记是一位朴实、正直、敢于坚持真理的
党委书记。由于一直在教学岗位上,了解教师,理解教师。1991年任党委副书记后,潜
心研究政治理论,精于写总结,善于作报告,他的报告富有鼓动性。一句话,与吴林一
样,是一位学者型的党委书记。再加两句:现在中央号召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用"三讲"对照李生书记,是再恰当不过了。说着说着,李绍滨再次流露出作为哈工大领
导班子一员的荣幸和责任重大。什么叫哈工大精神?--就是在不利的条件下,争创一流
的精神。李昌校长有这种精神,杨士勤校长有这种精神,李生书记有这种精神。正是靠
这种精神,使哈工大跻身于中国九所迈向世界知名大学的行列。呵,哈工大靠实力终于
如愿以偿,获得进军世界名牌大学的"争办权"。1999年11月14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
播中播出了教育部、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签字仪
式。次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各大报,纷纷刊登这一消息。
《人民日报》的消息如下:
三方共建哈工大,三年投资十亿元
[本报北京11月14日讯]新华社记陈芸、本报记者李宏伟报道:国防科工委、教育部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协议签字仪式今天在京举行。国防科工委
主任刘积斌、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徐有芳等领导出席了签字仪式。
根据协议,除对学校的正常经费安排外,在1999年至2001年3年内,教育部、国防科工委
分别向哈尔滨工业大学各投入建设经费3亿元人民币,黑龙江省向哈尔滨工业大学投入建
设经费4亿元人民币。此外,教育部将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参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
划各个项目的竞争中,根据条件和可能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三方将根据3年中学校改革与
发展的情况,在2001年后继续给予必要的支持。学校可据此制定重点建设项目规划,由
国防科工委会同教育部和黑龙江省审定后实施。
三年投资10亿元。
有人说有了钱什么都好办。李绍滨透露有了10个亿,李生书记杨士勤校长深感责任
重大的压力,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竞争是激烈的。对新班子而言,感到压力很大
。因为激烈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从黑土地走出来的党委书记,惊奇地发现,新老
班子交替,吴林、杨士勤那些江浙籍的才子已被土生土长的黑龙江汉子取代。新班子中
,石广济、李绍滨、张大成、周玉、崔国兰加上工会主席董书民等都像自己一样,祖孙
三代正宗的黑龙江人。两任副校长刘家琦是沈阳人,新提的党委副书记王福平是吉林人
。算来算去,如果副校长王祖温的原籍不是山东,只有杨士勤校长一人是关内人。这样
下去,会不会发生"近亲繁殖"现象?今后,像黄文虎、吴林、杨士勤、刘永坦、袁哲俊
、王仲仁、吴林那样的江南才子能否留得住?从黑土地走来的党委书记,回味朱镕基总
理在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参观哈工大展区讲的"哈工大应当为国家多做
贡献"的话语,感到肩上的分量更重了。再重,也要扛下去,扛到底!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难怪,在75周年校庆时,时任党委副书记的李生特意主持专
门从日本、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等国回校参加庆典的留学人员的报告会,面对这些成
就卓越的博士、博士后们,以十分真诚、十分肯定地语气坦称:"哈工大是年轻人干事业
的地方。等到100周年校庆时,坐在前台主持会议的,将是你们。"
为了避免"近亲繁殖",为了留住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哈工大在几年前就开始实施
一项"工程"--从工作了三五年的年轻教师中挑选人才,派到国外学习一至两年,学有所
成后回校工作。这项"工程"很有成效,使教师开扩了眼界、学到了知识。无论是江南才
子,还是关东汉子,多数如约回到哈工大,成为重要岗位的台柱子。在75周年校庆时,
李生副书记特意看望的留学人员,早已陆续回校。他那关于"100周年校庆时坐在台前主
持会议"的预言,到2020年6月7日,肯定能实现。
岁月如水,历史有约。75周年校庆坐在前台主持会议的是吴林、杨士勤。80周年校
庆坐在台前的"主持人"必定是李生、杨士勤。千年之交,哈工大80周年校庆又逢跻身进
军世界名牌大学的"九强"。这为善于作报告的李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人们相信,经
过"南迁"洗礼得哈工大"传统"、"底蕴"真传的党委书记,在80周年校庆上的"演讲",可
以用八个字预测:精彩生动,鼓舞人心!(未完待续)
--
不醉不归,一醉方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xmz621.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3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