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aughter (讨点酒吃), 信区: HITComment
标  题: 〈走进哈工大〉尾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13日21:17:19 星期四), 站内信件

真没想到,17次特快列车上与王仲仁教授奇遇,随之走进哈工大,边走边写,边写边走
,一晃就是两年。自1988年我的处女作报告文学《飞来横祸》发表,又一次选择了"群体
"。说心里话,"群体"难写,十几、几十号人物弄到一起,很难"统一"很难DOUBLE
_QUOTATION协调",连起"名"都难。以《飞来横祸》和《滚动的冲击波》为例,稿子写了
一半,还在为"篇名"发愁,特别是《滚动的冲击波》,脱稿后仍在为篇名绞尽脑汁……
直到"滚动的冲击波"冲击脑海,兴奋地一拍桌子"就是它!"
  《走进哈工大》相反,随王仲仁老师一迈进哈工大的门槛、决定写的一刹那,"走进
哈工大"油然而生。走进之后边走边写,朋友讲这个书名太平淡、太一般,没有《飞来横
祸》、《中国的水污染》、《水魂》、《生命之源的危机》、《滚动的冲击波》响亮。
朋友的建议我也认真地想过,不知怎的,想来想去,还是《走进哈工大》好。再说平淡
与响亮、一般与不一般,并不是绝对的,如同无为与有为,平淡有时比响亮还"响亮"。
我说"走进哈工大"好,还因为这部报告文学较之我以前任何一篇(部)跨度都大,涉及人
物都多。
  与以往一样,选择"群体",与以往一样,靠那股激情。有时激情爆发,过后身体像
散了架一般,连喘气的气力都似乎耗尽了。特别是关键时刻,腰椎间盘突出发作几个月
不能站立,想到肩上的担子才咬牙挺了过来。看来,"有压力才有激情"这话很有道理。

  当然,促使我激情一而再、再而三爆发的是亲人、朋友的鼓励与帮助。对这些鼓励
与帮助用感谢一词显得苍白,难表心意。
  提到感谢,特别要感谢哈工大校办的辛玖林主任、王亚非副主任,党办校办合一,
又是党办主任又是校办主任的辛玖林忙得不可开交。后来调33岁的秘书侯育杰任副主任
,分管接待工作,1.8米瘦如竹竿的侯育杰,与长相有些像普希金的姜守国,承包了哈工
大的全部接待工作。30多岁的侯副主任和40来岁的姜干事,配合默契,不分主任干事,
像亲兄弟,有时一天来三四批客人,二人拳打脚踢安排得井井有条。12月下旬这几天,
国防科工委、原航天总公司的领导外加上兄弟院校的领导,最多一天5批客人,接站送站
陪同参观,侯育杰、姜守国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忙和到1999年的最后一天,二人几乎
垮了。12月31日中午,侯育杰有气无力地说:"刘老师,今天下午去江北看雪雕,你们和
孙家栋部长合并行不行?"孙家栋是赫赫有名的航天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位曾担任
过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的航天专家,是回母校为学子们作报告的,刚刚由杨士勤校长主持
作了"携手走进新千年,工大骄子话航天"的报告会,报告会后,想看看雪雕……去看雪
雕,我原本没有计划去,后因感冒发烧妻子用元旦的假来看我,便作了安排。说实在的
,这几年写报告文学,一年有300天在外地采访,可苦了妻子。去年的中秋节、国庆节、
元旦在哈尔滨度过的。几年来,有五个中秋节三个元旦未能回家团聚,用妻子的话说:
"除非病得动弹不了,你才回家。"今年原本12月25日回京交稿,无奈感冒发烧回京日期
推迟,她不放心利用三天假赶来探望,用侯育杰、姜守国的话说:"嫂子大老远的来了,
再冷再发烧,天上下刀子你也要陪她去看看雪雕!"
  嘿,与孙家栋院士一同去看雪雕,求之不得,侯育杰道出此意,我的感冒顿时好了
许多,觉得这又是缘分。
  与兆麟公园冰灯齐名的位于松花江北的雪雕艺术博览会,今年是第十二届,作品之
多、之精彩,令人流连忘返。年届70的孙家栋院士更是兴致勃勃,不怕严寒,在一件件
精美的雪雕前与老伴儿合影。有件作品,引得侯育杰、姜守国包括兼职摄影小吕,纷纷
与孙老合影。那就是"神州"号雪雕造型。航天专家站在雪白雪白的"神州"号造型前,一
幅艺术与"万能"的画面。轮到我了,我与孙院士并肩站在"神州"号雪雕前,嘱咐小吕认
真点儿、用心点。小吕取景按快门的这一刹那,我想了很多,身旁这位可上九天揽月的
孙院士,高高的个子,头戴一顶普通的毛线帽,毛线帽外罩上羽绒服的帽子,活像一个
捂得严严实实逛省城的农夫。真的,逛了这么久,谁也没有看出他就是不久前中央电视
台实况播出的23位两弹一星受奖者之一的孙家栋,江泽民主席亲自为其颁勋章、挂绶带
的航天骄子孙家栋。更不会有人想到,12月29日下午在座无虚席的哈工大主楼礼堂作报
告时,年过70的孙院士以"探索宇宙奥秘,开发空间资源,改善人类环境,增强国际实力
,安哉?苦乎?航天人之志也。"结束报告时,引发与会1200多学子经久不息的掌声。侯
育杰副主任披露,据孙院士老伴讲,有人出20万元想买那枚重1000克的纯金奖章,孙夫
人比孙院士还"倔":"给50万元也不卖!"啊,与两弹一星的功勋孙院士在"神州"号雪雕
前合影,想到那合金的"神州"号遨游太空的情景,只觉得天地茫茫、时光沉重。听姜守
国讲,孙家栋不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提到院士,值得一提的是,刚刚被评为199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李静海,成为当今
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这位年仅42岁的中科院院士,是哈工大77级校友,先后在哈工大
能源学院热能工程专业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所长。李
静海当选中科院院士后,不忘母校培育之恩,向杨士勤校长发传真感谢、报喜。那么巧
,得知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与杨校长互发传真的消息时,突然碰到哈工大最年轻的院长
--航天学院院长韩杰才,又矮又瘦的韩杰才名副其实--杰才,杰出的人才,这位四川巴
中的奇才,15岁考上哈尔滨理工大学,19岁入哈工大材料学与工程学院读硕士,22岁成
为哈工大复合材料研究所杜善义教授的博士生,29岁评为教授并担任副所长,30岁任哈
工大最大的学院航天学院副院长,31岁评为博士导师,1999年7月--33岁的韩杰才成为哈
工大航天学院院长。值得庆贺的是向我通报这一消息的航天学院党委书记王军,由党委
代书记去掉代字已两个月有余。与年轻的杰才搭档,王书记眉开眼笑。在复合材料、材
料燃烧合成技术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荣获1996年"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首批入选"国
家跨世纪人才工程"的韩杰才,2000年才34岁,无疑又是一个最年轻的院士苗子。院士那
么"神圣"那么受人尊重。院士,代表了学术、专业水平。但如同王仲奇院士所言:"当不
当院士,水平还是那个样,特别是在同行中,没水平的当院士,人家瞧不起。有水平的
没当院士,人家照样尊重你。"此话不假,在哈工大,因为种种原因许多有水平甚至水平
很高的人没当上院士,随便列举,可以开出长长的名单,如马祖光、王仲仁、吴林、袁
哲俊、陈定华、田锡唐等等,特别是陈定华、田锡唐,在中国焊接界,堪称泰斗。连中
科院院士潘际銮对他们都十分尊重。1999年9月8日,潘际銮院士回母校"探望",与田锡
唐、陈定华合影高兴得像天真的孩子(见本书照片),这张照片的作者赵树茂和哈工大校
办的姜守国指着照片仰慕地说:"这是中国焊接界的权威,可以说是'三巨头'!"据介绍
,陈定华老先生的腿有毛病,他的学生把他从楼上背下来,"三巨头"合影时,潘、田和
他的学生让他坐轮椅,陈定华老先生不从,以超人的毅力坚持站着留下这生动的合影。
据说,当初陈定华、田锡唐先生申报院士未批,不再报第二次,谁劝也不报。据说,像
著名激光专家马祖光等人,杨士勤校长动员他们再次申报院士,仍是无动于衷。哈工大
这些老教授,真怪,一个心眼儿搞事业(专业),对名利甚至"神圣"的院士也一副无所谓
的样子。真怪,怪就怪在像田锡唐、陈定华、袁哲俊、马祖光这些各自专业的权威,他
们的学生不少人早就当选了中科院、工程院院士,而作为老师的他们反而不是,这说明
王仲奇院士的"院士论"是何等高明,田锡唐、陈定华、袁哲俊、吴林、马祖光、王仲仁
等未当选院士,他们的威信依然,他们的弟子、学生照样尊重他们……
  提到哈工大的尊师,真的如王兆国、海锦涛所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海锦涛
对王仲仁,吴林、杨士勤对陈定华、田锡唐,王兆国对张管生,李长春对强金龙,先不
讲做学生的"地位",也是年过半百大都是过了花甲的年纪,见了老师,"毕恭毕敬",老
师长老师短一口一声老师,真让人感动。最动人的,不少地位"显赫"的学生,一再要求
我多写写他们的老师,因本书"着眼点"所限,不少专业学术水平很高、成绩斐然的教授
未能入选,说实在的,哈工大的教授,不少人都可以写成一本书,除了你写到的,其他
如洪晶、周长源、孙圣和、张乃通、王子才、何轶良以及去世的陈光熙等等,还有不少
更生动的,都值得大书特书。
  其实,岂止哈工大的教授都可以写成一本书,像八达集团的总裁张彩辉,西苑宾馆
的王长友、刘佩友,哈工大宣传部长曲洪勤,《哈工大报》的吴建琪、常玉礼、马洪舒
等等,都可以写一本书。说心里话,最能写成一部厚厚的书的,还是这位登上中国著名
大学哈工大校长宝座的传奇人物,在创造了最年轻的"纪录"之后又创造着在位时间最长
的"纪录"。遗憾的是他一再强调多写老校长和教职员工……
  为了《走进哈工大》,要感谢的人很多。年过花甲、离休反聘的哈工大校报的常玉
礼,陪我采访无论多晚还要赶回编辑部编发稿件。敬业精神令人感动。为了抢时间,博
士研究生杨海峰在考试期间,帮助打印。与海峰相识,也是缘分。他于1997年9月拜王仲
仁为导师读硕士研究生。王仲仁教授指着这位20多岁的关门弟子说:"今后有什么事,让
小杨去做。"君子一言,很快我对小杨形成依赖,打字、打印,小杨样样灵,且有一定的
文学功底……
  历史和大自然是那么有趣,公元1997年6月我第一次走进哈工大时,避暑胜地哈尔滨
率先在全国报出38℃的高温。公元1999年12月我到西苑宾馆修改此稿写这后记时,哈尔
滨又连续出现-26℃、-28℃的严寒。一位看了《黯然神伤的时期》打印稿的朋友半开玩
笑地说:"这几天的最低气温,实际上已过-30℃,如书中孙恩召教授所言重庆最低气温
39℃,再高了不报,-30℃,一般不报,哈哈……"
  哈哈!哈哈声中,我可尝到了哈尔滨的奇冷。一个晴朗的中午,我同杨海峰从西苑
宾馆到国防重点实验室打印,穿上鸭鸭牌羽绒长大衣,贴身是上海最新产品七层保暖的
"南极人",外加毛衣毛裤,毛手套毛线帽再系紧羽绒服帽的带子,捂得严严实实,还觉
得刺骨的寒冷,回到温暖的房间,半小时缓不过来,真是彻骨的冷、冷透心了。捂这么
严,就怕感冒,怕感冒怕感冒还是得了感冒,12月23日晚在北方剧场欣赏了俄罗斯圣彼
得堡国家剧院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回到西苑宾馆兴奋地一口气写完《从黑土地走来的
党委书记》的后半章,次晨起床感到浑身无力,头热头昏,去校医院检查,属细菌、病
毒双重感冒,服双黄连、先锋4号,每天打两针青霉素,一连折腾了5天,38.5℃高烧仍
然不减。很少感冒即使感冒很少发烧的我,尝到发烧的苦涩。浑身无力,几乎连翻身的
力气都没有。尝此苦头才想起王仲仁教授的嘱咐:"冬天在哈尔滨,一定要注意感冒,室
内室外温差50多摄氏度,一不小心就感冒。"听他所言,我从北京来哈尔滨时,打了预防
感冒的疫苗儿,这据说是进口的疫苗儿,怎么不管用呢?
  感冒发烧,无食欲无精力无握笔之力,躺在床上想不通,比哈尔滨还靠北的莫斯科
,为什么没有这么冷?当哈尔滨连续报出-18℃至-28℃的低温时,莫斯科却是-3℃至-9
℃。真不理解,不理解中关上电视,又想起8年前的此时在布达佩斯、布拉格,草绿、树
绿室外草坪上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草本植物鲜花怒放哩!哈尔滨啊哈尔滨,你的冬天为什
么这么冷?直到新千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我还是不理解哈尔滨为什么这么冷?
  新千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了,新的千年是什么样子?再过一分钟,公元1999年就
要成为历史。这一分钟好神圣,她意味着人类社会要进入2000年。新千年是什么样子?
急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也会使充满变数的未来越发变幻莫测。
这又长又短又重又"轻"的一分钟,想不了那么多,在我"走出哈工大"之前,要想的还是
哈工大,新的千年,在迈向世界知名大学的征途中,与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8校相
比,困难要多几倍,哈尔滨的奇冷就是一难。这意味着,要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哈工大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欣慰的是,哈工大是善于付出乐于付出的。走进哈工大这两年多,我真感受到什么
叫拼搏,什么叫奉献,什么叫适应性,什么叫凝聚力,什么叫责任感,什么叫使命感,
什么叫尊重知识,什么叫尊重人才,什么叫"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遗憾的是,因我的能力所限加上两次大病,未能将这些"风采"充分地表达出来。
  还有一秒多就要进入2000年了,这一秒钟比那一分钟还神圣,一秒长于百年,从这
一秒可以看出什么叫历史。啊,历史,逝去的时光,凝滞的"经络"。能够穿越历史隧道
的是人的情感,从1920年任哈工大理事会名誉主席的宋小廉,到1985年任哈工大校长的
杨士勤,这中间--……冯仲云、陈康白、李昌、高铁、吕学坡、李瑞、黄文虎、李东光
、姜以宏、吴林、李生以及老、中、青三代"八百壮士",为哈工大付出多少情多少爱,
"凝固的乐章"可以作证。欣喜的是,《走进哈工大》脱稿于世纪之交,2000年6月7日是
哈工大80华诞,新世纪钟声敲响之前,首先祝哈工大80周岁"生日快乐"……
                公元1999年12月31日
                23点59分59秒
                于哈工大西苑宾馆417房间(未完待续)

--
不醉不归,一醉方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xmz621.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5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