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xiaotong (冬冬), 信区: HITComment
标  题: 毛泽东 2 (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Dec 28 09:12:39 2001) , 转信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Dec 28 07:58:35 2001) 

  

  

  

  毛泽东另一项让今人能作事后诸葛亮的即闭关自守,不搞对外开放。在建国 前,毛 


泽东曾表示过访问美国的意愿。但形势比人强,建国不久中美即在朝鲜半 岛兵戎相见, 


战争的结果更让老美颜面扫地。围堵中国成了美国的重要战略。在 军事上,东面有台湾 


、日本、南韩美军基地,东南方有菲律宾的基地,在西南方 的印度受到美国的大力援助 


;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北方边境紧张;越南战争 使中国南国境线吃紧。从解放至毛 


泽东逝世恶仗不断,计有五十年代初的朝鲜战 争,六二年中印之战,六十年代末期开始 


援越抗美,六九年苏联威胁对中国核设 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紧接着珍宝岛战争 


,七四年西沙之战。如果中国对 外开放,也只能面向朝鲜,巴基斯坦,老挝,缅甸和泰 


国。美国作为战后最大的 资金输出国和最大市场,不能为我所用,且尽力在技术输出上 


封锁中国。直到八 十年代初,美国主导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对中国的技术禁运高达一百七 


十多项,而 对其死对头苏联的禁运才一百五十多项。台,港,东南亚至到八十年代初还 


没能 力大量输出资金,即使有良好开放环境,也难有所作为。如果说邓小平时代打开 

窗户进来苍蝇的同时还能进点新鲜空气的话,那么在毛泽东时代则只能进来苍蝇 。毛泽 


东是一位充满自信的领袖,他一生何曾惧怕过挑战?那些想当然地认为毛 泽东担心外来 


思想会动摇他的地位和威望,是对毛泽东的根本不了解。建国至中 苏决裂,中国的国门 


曾面向苏联、东欧打开;这种开放是以引进技术和成套设备 为主。这期间,苏联对华一 


五六项成套援助奠定了中国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基础 ,而且大多数项目属于苏联最先进 


工业技术。就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相对收益而言 ,这段时间决不逊色于邓小平前十多年开 


放的成果。 

  谈到毛泽东在经济方面的败笔,就不可能回避“大跃进”。它确实给当时的 经济造 


成了很大的破坏。作者在此也无意为“大跃进”辩护。令作者深感遗憾的 是,当我们不 


断批评“大跃进”时,却很少有人检讨在毛泽东逝世后由邓小平主 导的“洋冒进”及严 


重脱离实际的“十年计划”。这是否存在着评价历史问题时 的双重标准?毛泽东曾为“ 


大跃进”的失误检讨,而邓小平却对“洋冒进”低调 处理;华国锋因当时所处的位置和 


很快下台,更无意间背上了这口黑锅。 

  “洋冒进”的特点是无视国家的外汇支付能力,通过大型工业项目的全套引 进来迅 


速提高工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由于严重脱离实际,缺乏科学论证, 致使出现巨额 


财政赤字和外债,为八十年代初可能爆发严重通货膨胀埋下了种子 。一些大项目不得不 


半途停工。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迅速 成功,不仅缓解了财政状况 


,而且节省了一笔进口粮食的外汇,化解了“洋冒进 ”对经济的巨大冲击。否则,中国 


的经济真要被邓小平拖到“崩溃的边缘”。 

“洋冒进”的另一恶果,是由于论证的草率而导致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和对 地方产 


业结构优化的永久性破坏。上海就是一例。因上海远离能源,原材料基地 ,两条铁路已 


紧张不堪,而上海的优势在于一流的科研力量和劳动力队伍。因此 ,上海的产业发展方 


向应是优质轻工业品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然而,重点 全套引进项目──宝山钢铁 


总厂的建设却使上海的产业结构不可挽回地继续走重 型化的道路。当上海汽车工业占中 


国市场办壁河山时,人们已经忘了它正是“洋 冒进”留下的苦果。当然,这也进一步加 


剧了上海与其它地区的发展不平衡。 

如果说“大跃进”的后果已经弥补的话,那么,“洋冒进”的影响将长期地持续 下去。 


当邓小平在一九八一年主持通过《关于建国以来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 下简称《决 

议》),指责毛泽东“不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时似乎忘了,他所犯同 样的错误还没来 

得及纠正。 

  中国自一八四零年以来,山河残破,国无宁日。只有在共产党革命胜利后, 中国才 


真正有了江山一统和发展经济的良好内部环境。对于毛泽东和邓小平这一 代人来说,希 


望国家尽快强大起来本是可以理解的,犯一些拔苗助长的错误也不 应给予过多的指责。 


毕竟他们也是出于良好的心愿,而非个人英雄主义作祟,换 了别人也很可能犯类似的错 


误。总结历史的目的应在吸取教训,而非指责先贤。 更不应以双重标准,贬毛以扬邓。 


  

  邓小平的改革实际上是将毛泽东时代基于计划的人本经济转化为新时代的市 场经济 


,将重工业优先的产业政策转向轻工业优先、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并重的 政策。这种转 


化本身并不存在进步或倒退的问题,只是选择适合当时社会环境的 经济发展道路。邓小 


平的对外开放也是将毛泽东时代没条件开放下的闭关自守, 转化为外部条件许可情况下 


的打开国门。将邓小平启动的改革开放称之为一场革 命,是不客观的,也有违历史的辩 


证法。 

  毛泽东的经济也并非完美无缺,它是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但 不应因 


此来否定毛的经济成就,进而证明邓改革的合理性。正如莫里斯·迈斯纳 所说:“毛泽 


东时代远非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 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 


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后 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 


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发生 的工业革命,与邓小平一同出名的 


经济改革家们将找不到他们要改革的对象。” 

  计划生育与农民 

  将计划生育与农民放在一起讨论,概因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 问题。 


即使在五十年代,大多数城市家庭的孩子数量也不超过两个。在讨论经济 问题时,没有 


太多涉及农业,比较毛、邓对农业的贡献不能回避计划生育对农村 经济的影响。 

  毛泽东无视马寅初的《人口论》,不搞计划生育,导致今日沉重的人口负担 。海内 


外人士在批评毛泽东的这一错误上,始终保持着惊人的一致。 

  《人口论》无疑是真理。但真理转化为科学的实践并非无条件的。首先是现 实的需 


要及该需要的迫切程度;其次是可行性,即操作的难易程度。如果现实迫 切需要,操作 


有难度但非不可操作,或现实有需要但不迫切,而操作容易。这两 种情况下,虽有争议 


,但真理具备转化为实践的条件。但如果现实需要不迫切, 且操作极其困难,再完善的 


理论也失去了实践动力。毛泽东时代搞计划生育,即 属于后一类情况。 

  首先,在五,六十年代,没有控制人口的紧迫性。解放初期,人是中国的唯 一资源 


,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人本经济的建设中,人的因素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广大农村 


地区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养一个孩子的负担并不比养一头小猪重多 少。因此,没有立即 


控制人口增长的迫切需要。 

  在“文革”期间,村庄墙壁上写着“计划生育,利国利民”的大标语。它除 了让我 


们这些上学的孩子们练习这几个汉字外,并没有任何的用处。邓小平主政 后极力推动计 


划生育,加大宣传力度,但在农村收效甚微。对广大农民来讲,他 们的晚年除了依赖子 


女外别无选择。如果说城市年迈父母只需子女生活上的照顾 ,退休金能大幅度减轻对子 


女经济上的依赖,那么农村子女则将承受照顾生活和 经济上的双重负担。“一胎化”对 


农民是极不公正的。 

  面对农村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困难和人口快速增长的严酷现实,各级政府面 临了来 


自上级的巨大压力。自八叁年起在中国广大农村掀起了异常疯狂的计划生 育风暴,对中 


国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一影响被社 会学家完全忽略。 

  这场风暴是以高额罚款、拘留等为手段,对付超生的农民。联产承包责任制 让农民 


刚尝到甜头,高额的计划生  款又将其全部拿去。就拿作者家乡说,多 生一个孩子被 


罚叁、四千元(人民币,下同),约相当于当时一个家庭年收入的二 到叁倍,单一个叁百 


人的小村庄一年的 ? 额就高达四,五万元,连续多年保持 这一水平。对大多数付不起 


的家庭,除要求来年补足外,还被牵走羊、猪等家禽 ,拿走农具等。每到检查计划生育 


季节,小村庄就陷入一片恐慌。老人们讲“当 年国民党还乡团也没这样坏过”。由于罚 


款额由基层干部确定,罚款也无收据, 而国家政策中也无此项规定,所有罚款全部被贪 


污。如果说价格双轨制开启了城 市特权阶层大 两俾 社会财富大门的话,农村干部的大 


面积鲸吞农民财富则始于 计划生 ?睢 好不夸张地说,农村年轻夫妻如生第二胎,就 


必须为基层干部家 白干叁年活。中国的农民是最易知足,也最通情达理的群体,即使在 


他们被罚得 苦不堪言时,您听他们怎么说:“计划生育不管也不行,看咱村上的田地快 


被房 子占完了,以后没地种还吃什么”。如果邓小平能象毛泽东那样善于做思想工作 

,并将罚款用于公益事业,农民的抵触情绪也不会那么强烈。计划生育对农村经 济和社 


会关系的破坏也不会那么巨大。 

  在毛泽东时代,不要说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种种强制手段被广泛应用 ,即使 


在北京郊区发生几起这样的事件也足以让毛泽东对整个计划生育政策喊停 。毛泽东那一 


代领袖们对农民的感情太深了,亏欠农民的也太多了。他们很清楚 ,是农民的巨大牺牲 


铺就了革命成功的道路。当农民终于盼来了解放,成了土地 的主人时,却因多生个孩子 


而被他们为之牺牲的政权牵走牲畜,罚得倾家荡产; 毛泽东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这样的 


事实。他宁愿选择和人民一起挨饿。 

  如果当时实行每对夫妇只生两个的话,将面临一个残酷的问题,那就是谁还 愿让自 


己的孩子去当兵。这对处于充满敌意的国际环境中的中国来说,是不可能 不予考虑的。 


征兵问题将很快成为中国的一头疼问题。未来的中国会有打大仗的 经济实力,但支撑大 


规模战争的社会基础将变的异常脆弱。 

  很显然,在毛泽东时代,人口控制在实践上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甚至可以说 根本不 


可行。 

  即使毛泽东当时强制推行人口控制(允许生二胎),考虑边远地区的隐性超生 ,今日 


的中国人口也将不少于九亿,难道说人口问题就解决了吗? 

  计划生育罚款开阔了基层干部的胃口,在计划生  款开始不久,农村乱收费的浪 

潮又起,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性收费就高达叁十多项。名目繁多的收费已 使“干部进村 


”和“鬼子进村”具有同样的含义。农民集体砸坏乡镇政府、赶走 干部、乃至干部吓得 


不敢回家的事在九叁年之前已时有所闻。作者每当听到这样 的消息难免“ 以掷只觥保?

“幸”的是它让我看到了农民的希望,对毛泽东的“ 造反有理”更有了深入的认识。老 


实且富忍耐力的中国农民只要过得去,就不会 到政府门前示威,也就没人注意他们的遭 


遇。他们只能以农民式的幽默表达不满 ,如“毛主席万岁,邓小平万税”;江泽民主政 


后,则有“毛宰东(家),江宰(人 )民”(在江北一些地区,“宰”有时和“泽”读同音 

)等。农民的积极性确实被调 动起来,但他们不积极行吗?否则,他们不可能有余钱购 

买下一季的化肥等生产 资料。“文革”期间,农民每天的工作时间约为十至十二小时, 


现在至少会在十 四个小时以上。当邓小平的改革让他们获取大量收益时,政府和贪官的 


手又将其 全部拿去,留下几枚可怜的硬币。农民的节俭会让他们几年后建起砖房,买上 


电 视,但他们对邓小平并不领情。他们说“如果按当年毛主席的方法,咱们现在也 会 

盖新房,买电视,干得也不会这样累”。农民的心中自有一公平秤。 

作者开始读博士时,对家乡农民来说无疑是学识“渊博”的。每次放假探亲,乡 亲们总 


焦急地问:“政府还让不让咱们活”,“共产党还是毛主席那时的共产党 吗”,“以后 


这农业怎么搞法”。他们用微弱的声音呼吁“政府能让我们歇叁年 ,也能攒点生意本不 


”。很遗憾,我无法给他们一线安慰。由一群不懂农业,对 农民没有深厚感情的官员制 


定的农业政策,是不会给农民机会的。 

改革开放之初,沿海农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乘上经济发展的头班快车。当内陆 地区农 


民商品意识觉醒,准备搭上后一班快车时,计划生  款和无穷的收费已 无情地剥夺了 


他们买票的权力。也许,内陆地区的农民们已永久地错过了本来存 在的发展机会,因创 


业的成本越来越远地偏离他们的能力。 

  直到一九九叁年,中国政府才不好意思地取消了对农民的二十九项收费。这 是涉及 


农民生活每个细节的收费。其中有些收费只需到农家小院站上五分钟就能 发现它的荒谬 


。之后,作者曾上书国务院,希望政府考虑将粮、棉、油基本作物 有关的农业税全免, 


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税收削减,并将其不再纳入中央和省级 税。这一基本合理的建议显 


然未被考虑。农业税在中央和省级税中(工业落后省份 例外)所占比例很小,经开源节流 


,不会对财政造成太大影响。和干部吃喝开支( 二千五百亿以上)相比根本微不足道。但 


这确是给农民的一点安慰和希望。 

  如果您到广大内陆地区的县城走一遭,会见到漂亮的路灯、新修的街道、大 型的商 


厦。可当您得知这儿没有一家工厂赚钱的时候,就会明白是谁在支撑这个 城市的运转。 


给农民一份希望,也等于给城市一份希望,给国家一份希望。国家 对每个城市人口在市 


政、就业方面要大量投资,国家给农民的仅是一块本来就属 于他们的土地。 

   固然,农村改革让中国有能力养活众多的人口;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农业政策 ,显然 


是成功的。但如果站在生产者的角度,以“投入产出比”这一贯用的方法 来评价的话, 


考虑劳动量增加和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及子女教育费用(属劳 动力再生产活动)增 


加等因素,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政策根本就是一场失败 。 

  人们也许会拿乡镇企业说明邓小平政策的成功。成功的乡镇企业在广大内陆 农村并 


不普遍。实际上,在“文革”期间,中国农村大队及公社一级的乡镇企业 已有一定的规 


模,但农村改革后,这些企业象集体农业机械一样被废弃、黥吞。 象作者家乡所在大队 


在“文革”期间建起了塑料袋厂和肥皂厂,但现在一家企业 也没有。江浙一带乡镇企业 


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与这之前所打下的基础密不 可分。尤其是毛泽东时代来自上海 


的知青,在江浙一带乡镇企业的发展中扮演了 重要的角色。从薄一波的回忆文集中可知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央从来就没想过乡 镇企业这回事,中国农民的巨大创造力丰富了改 


革的思路。当然,中央政府毫不 犹豫地将其划入自己的政绩,似乎乡镇企业只有到了改 


革开放才出现一般。 

  邓小平去世时,村民们见面打声招呼“邓小平死了”。没有怨恨,但也始终 无法产 


生“毛主席和我们心连心”的那种感觉。他们村边的河是毛主席领导下挖 掘的,路是那 


时修的,桥也是那时建的,当然已经残破……。天安门广场有一条 永不干枯的人河流入 


毛主席纪念堂。其中,经常可看到衣着朴素,年逾花甲的老 人,在儿孙们的搀扶下表情 


肃穆地步入纪念堂。他们不知如何献花,也不习惯城 里人鞠躬的礼仪,只知道用磕头来 


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仰。如果纪念堂允许的 话,中国亿万农民的双膝一定能在坚硬的 




大理石地板上跪出两个深深的凹痕。 

  

-- 

  

  今天,无产阶级又一次的被出卖了! 

  

  走资产阶级路线的当权派,在完成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背叛, 

  在完成对毛泽东思想的背叛之后,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思想?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166.111.151.16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2.66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