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lees (西伯利亚针叶林), 信区: HITComment
标  题: 学者观点:中国怕美国制裁吗?(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4月11日07:53:46 星期三),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otNews 讨论区 】
【 原文由 glees 所发表 】

 学者观点:中国怕美国制裁吗?
----------------------------------------------------------------------------
----
http://www.jczs.com.cn 2001年4月10日 20:07 舰船知识网络版
  美国电子侦察机撞毁我军机、入侵我领空事件发生后,从总统布什、副总统切尼到
国务卿鲍威尔、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都发表了十分强硬的讲话,命令中国政府不得登
机检查,必须迅速放机组人员,不会停止对中国沿海的电子侦察,而且绝不会道歉。美
国没有错,有错的是中国飞行员。对中国飞行员的不幸,美方只能感到遗憾。
  与此同时,中国舆论普遍认为,中国不但有权登机检查,而且有权以间谍罪审判美
机组人员,有权要求美国停止对中国沿海的电子侦察。最起码美国必须道歉。
  这样,双方就陷入了僵局。实际上,这个僵局拖下去是对中国有利的。因为美机组
人员在中国,美机也在中国。中国不急,美国急。于是美国政府给中国提供了两种选择
,一是拖下去,美国不给中国正常贸易关系,从而妨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月8日鲍
威尔的威胁);二是美国道歉,但仅限于没有通知中方而降落中国机场一事,而不对撞毁
我军机道歉,也不停止侦察(4月9日CNN报道一位美国政客的建议)。
  我们应该接受那种选择呢?第一种方案则是抓住中国的软肋,进行赤裸裸的威胁。
华盛顿邮报早在4月3日就威胁过,如果中国不放人,美国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的确,
经济制裁是一张王牌。美国知道中国最怕经济制裁,最希望加入世贸组织,而这都取决
于美国。因此美国相信,无论美国多么强硬,多么霸道,中国都只能忍气吞声,都只能
打落牙齿往肚里咽。第二种方案实际上是玩弄文字游戏,给各自找个台阶下,把撞机事
件当作一件小事轻轻抹去。也就是撞了白撞,死了白死,一切照旧。
  这就把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到了全体中国人面前:中国到底怕不怕美国的经济制裁?
到底要不要加入WTO?
  一、经济制裁对中国利大于弊
  要分析经济制裁对中国的影响,首先要了解多年来中美经济交往密切对中国经济的
影响。事实上,中美经济交往密切对中国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有很多,中国进口
了美国的大量高档消费品,大到波音飞机、小轿车、计算机,小到撕贴条、口红、牙刷
,使一部分中国人得以与世界消费水平接轨;中国学生大量留学美国,工作于美国,给
部分学生其及家人以一步进入发达国家的机会;中国人可以与美国人同步赏好莱坞大片
,看麦当娜的屁股,听杰克逊吼叫,沐美国先进文化之甘霖;中国的纺织、服装、鞋、
玩具制造业大量向美国出口,给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外汇和就业机会。
  坏处也不少,由于中国大量进口美国高档消费品和设备,允许美国跨国公司投资中
国,使中国的制造业受到严重损害,中国的民用飞机工业几乎全军覆没,中国的轿车工
业成为美国的装配车间,中国的电梯、程控电话、移动通讯、计算机等行业均被美资和
外资企业占领,中国的东北重工业基地气息奄奄。由于中国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受损严
重,银行贷款无法归还,职工工资无法保障,造成大量工人失业,银行坏帐大幅度增加
。不仅重工业和机械工业,甚至日化工业、医药工业、办公设备业等都存在类似情形。
而我们曾经寄予希望的技术引进却没有实现,道理非常简单,跨国公司正是依靠其核心
技术来占领市场,获取高额利润的,它们真能输出技术吗?如果跨国公司输出被淘汰的
技术给我们,我们也没有得便宜。一是二流技术被当作一流技术卖,价格奇高;二是用
二流技术生产的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三是反而培养了我们的技术依赖性,使我们永远
丧失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一部分中国人消费高档进口或合资消费品的代价,是使中国
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工业和技术受到致命打击,并使相应的国企工人大量下岗。
  中国部分学生留学美国,对他们本人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中国的长远发
展来讲却完全可能是一件坏事。众所周知,在留美学生数量迅猛增长的九十年代,学生
的留学心态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学习技术报效祖国转变为取得美国永久居留权,或
者说从爱国转变为逃离祖国。当然,更精致的变化是在那儿都无所谓,只要有钱就行。
因此,即使真有一部分留学生身怀绝技回国创业,其心态也是等待跨国公司收购,或到
纳斯达克上市,赚取一次性暴利。中国名牌大学的学生把留学当作人生“寄托”,成为
“GT”派(GRE&TOFEL),使北大、清华等院校成为新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院士张光
斗先生日前曾坦率担忧,中国大学正在培养汪精卫思想。有奶便是娘的汪精卫思想,加
上躁动不安的暴富心理,使中国大学已经不再是造就科技人才的殿堂,而成了熙熙攘攘
的低级人才生产和集贸市场。这在客观上使中国教育之花被美国轻易摘走,使中国的教
育之树腐蚀变质,从而从根本上损害了中国的技术发展潜力。
  中国人同步消费好莱坞大片,在大多数青年人来看,也许的确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
事。但是其实好莱坞大片象鸦片一样,麻醉人的心灵和意志,损害人的分析思维能力,
使人成为直觉和感官的俘虏,使人放弃对社会事务的关心,丧失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
成为社会的被动看客,直至任人宰割还大叫痛快,实际上直接损害着每一个观看者的长
远利益。与此同时,好莱坞大片还严重冲击了中国的电影电视业,使中国影视业面临着
关门歇业的危险,直接夺取着从业人员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中国的服装、鞋、玩具制造业的确是中美经济交往的直接受益者,它们占中国对美
出口的一半左右。但是在这三个行业的出口相关企业却与英美十九世纪初期的血汗工厂
十分相似,工人(大多数是进城打工的农民)每天十四、五小时的工作,所得报酬却仅能
糊口。产生的利润绝大部门流入到了企业主、中间商和美国大零售商手中。1997年国务
院新闻办《办关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白皮书中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芭比娃娃
”玩具,在美国的零售价为9.99美元,而从中国的进口价仅为2美元。在这2美元中,中
国只获得35美分的劳务费,其余65美分用于进口原材料,1美元是运输和管理费用。”而
在美国的统计中,中国对美的出口额是9.99元。由此可见,真正从中美贸易中获得巨额
利益的是美国,而不是中国。在中国,是企业主和车间工头,而不是工人。如果美国停
止从中国进口服装、鞋和玩具,受伤害的是美国消费者,美国零售业巨头,耐克公司,
而中国工人则无非回到乡下种田。只要农副产品价格上升,则乡下种田的损益比远高于
在血汗工厂打工。事实上,近几年农副产品价格一直下跌,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恰恰是美国廉价农产品对中国的大量出口。去年八月,河南郑州小麦市场上,国产小麦
售价0.40元/斤,而美国进口小麦的到岸价却只有0.35/斤。正如此廉价的美国小麦极大
地损害了中国农民的收入,迫使农民流入血汗工厂为美国制造玩具。
  如果美国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中国同时停止从美国进口小麦,进口消费品,进口
机械设备,则中国农民的收入反而会提高,农村的需求得以启动,中国企业又失去了美
国这个竞争对手,市场和利润空间同时增大,中国经济就有可能走出萧条,就业可能增
加,银行呆坏帐可能减少。不仅如此,当中国停止进口波音飞机时,一方面会给中国民
机工业提供机会,促进中国飞机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而且如果我们作为应急改进口空中
客车时,还能增强中国与欧盟的联系,在国际上进一步孤立美国。
  可见,由于中美经济密切交往对中国弊大于利,中国本来就应该兴利除弊,减少对
美经济交往。也就是说,经济制裁并不是美国手里的一张牌,而是中国手里的一张牌。
它对美国的损失远远大于对中国的损失,而给中国带来的长远利益又远远大于短期损失
。中国是一个大国,各种资源和生产能力齐全,可以做到独立自主,并在独立自主互惠
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国际经贸往来。如果别人想以终断贸易往来来威胁,只能是搬起石头
砸自己的脚。
  二、加入WTO对中国弊大于利
  中国加入WTO的利弊得失本来就是极具争议的问题,在我看来,在绝大多数国有企业
、绝大多数农民、绝大多数民营非出口型企业看来,中国以目前所承诺的代价加入WTO是
弊大于利的。
  WTO是一个贸易规则,WTO规定,各国企业都将在同一赛场上按同一规则进行公平比
赛。问题是,发达国家的企业是经过数百年市场竞争拼杀出来的大鲨鱼,而中国企业则
是刚刚经历了几年市场风雨的黄鱼、带鱼,如果按同一规则角逐,则必然成为鲨鱼的美
餐。在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前提下,盲目加入WTO,只能是为跨国公司全面占
领中国市场,兼并中国的大中型企业,使中国经济成为新式殖民地经济铺平道路。在新
式殖民地经济中,仍然会有一部分中国人受益,他们可以成为跨国公司的中高级经理,
成为跨国公司的分销,享受接近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准,但这部分人只能是极少数。由于
跨国公司的生产效率高,竞争能力强,同样产值所能容纳的就业量少,中国的大部分人
都可能失去体面的工作,或只能靠打临工和救济生存。以农业为例,中国16亿亩耕地容
纳着5-6亿劳动力,如果美国大农场进入中国农业实施大规模的兼并,使中国农业在美国
资本的统治下现代化,则中国农村将只能容纳1000万左右的劳动力。绝大部农民只能流
入城市,靠乞讨或抢劫度日。类似地,如果中国汽车工业被美国资本整合,则中国汽车
工业将减员三分之二以上。
  拙著《碰撞——全球化陷阱与中国现实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专
门讨论了WTO格局下各行各业的前景和出路,并批评了中国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的市场浪
漫主义或竞争万能论。我认为,正是这种流行理论把中国带入到竞争过度,核心工业能
力被摧毁,银行坏帐如山,外内债务急增,失业不断扩大的险恶境地。而WTO则是市场浪
漫主义思路的极致发挥,它所要求的不仅是一国范围的自由竞争,而且是全球范围内的
自由竞争,让全球500强来统治世界经济。事实上,目前各行各业大打价格战,通货紧缩
,市场萧条,正是竞争激化的结果。这样继续下去,只能是陷入越来越深重的经济危机

  市场浪漫主义的教皇则正是美国。也就是说,恰恰听从了美国的教导,中国经济陷
入了经济危机。因此,要解决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必须重新认识WTO,重新反思竞争
万能论。
  三、借美国的经济制裁,重新调整发展思路,实现尊严和富裕的双丰收
  有网友说,人在矮檐下,不能不低头。尊严和富裕不可得兼啊!
  这话乍听有道理,细想有问题。美国怎么能实现尊严和富裕的得兼呢?我们二十多
年放弃尊严,又换来了多少富裕呢?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然
而,包括农民在内的大多数中国人的实际感受却是刚刚温饱,而且前景莫测,不知道孩
子的生活是不是一定会比自己好。还是邓小平同志说得好,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
,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
遍过上小康生活。现实生活正在实现他的预见。中国如果有5%的人富裕起来,就是6500
万,这部分人就可能遍布城乡各地,遍布党政军各部门,成为人们致富的榜样,成为人
们生活富裕的象征。但是这部分人的富裕从根本上是靠95%的不富裕,因此他们的榜样无
法学习。如果把富裕的5%和贫穷的95%平均起来说成是大多数小康,我看这只能是自欺欺
人。所以,总体来看,我们今天的真正问题是尊严和富裕的双重失落。在那一小部分富
裕者看来,中国才是以尊严为代价换得了富裕;在大多数温饱线上的人看来,是富裕者
的苟安牺牲了贫穷者的尊严。
  富裕者为什么对美国硬不起来?因为他们是靠着美国倡导的弱肉强食的市场逻辑富
裕的,他们靠着把中国的资源和初级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给美国获益,他们的消费品有
赖于美国提供。因此,美国人要打,只好随它打,要骂,只好随它骂,我自缩头内心笑
。这种心态表现在外交实践上,就表现为“习惯性弱软”。
  当然,富裕者也分两类。一类富裕者是买办型的,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会对美国服软
;另一类富裕者与美国的联系较少,而冲突较多,他们遇到撞机事件也想硬,但却容易
被舆论引导,不知不觉地膝盖发软。在中国富人中,明确地属于前一类的还是少数。因
此中国仍然有可能强硬起来,争取尊严和富裕的双丰收。
  就此而言,美国还真是一个好榜样。美国在政治上独立之初,经济上仍然是英国的
殖民地,主要靠出口棉花、小麦、森林、皮毛换回英国的工业制成品。这经济殖民地模
式使美国统治结构基本上为受益于该模式的进出口商人和农场主所主导,对英国有很强
的依附性。但是,当1807年英国炮舰炮轰美国商船切萨皮克号时,美国民众被激怒了,
美国国会通过了禁运决议,停止与英国的贸易往来,即美国对英国实施了经济制裁。由
于美国制造业长期微不足道,制裁对普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困难。但是,美国
民众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了一年多,使美国制造业以200%的速度增长,奠定了美国工业发
展的基础。1812年,美英再度交战,贸易额又一次急剧下降,给美国工业提供了第二个
发展机会。此后,美国开始实施系统实施贸易保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成
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为止。由此可见,美国今天的富裕实际上恰恰是由于维护尊严带来
的。与美国相反,巴西、阿根廷、智利、墨西哥等南美大国,由于不敢维护自己的尊严
,二百多年来一直是美国的经济殖民地,被称为美国的后院,至今没有富裕起来。
  事实上,西方七国都是靠贸易保护起家的。美国、德国、日本的贸易保护是有目共
睹的,其实连英国都一样。在英国工业革命前,其纺织业竞争不过印度,英国议会禁止
印度纺织品进口,又禁止本国纺织原料出口,从而培养起了可以产生工业革命的纺织品
需求。中国目前虽然仍然落后,但是我们有发展的巨大潜力,只要我们实行恰当的贸易
保护政策,制定相应的长远发展战略,不是不可能跻进发达国家俱乐部的。但是,这必
须以不遵守发达国家制定的规则为前提。自由贸易原则是发达国家阻止落后国家强大的
战略武器,只要落后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必然成为发达国家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这正是WTO对中国的最根本的危害。
  如果我们能够认清自由贸易对中国的危害,重新思考WTO的利弊,那么美国威胁不让
中国加入世贸,就会成为中国体面地放弃所有关税减让、市场开放承诺的最好理由。事
实上,正如克林顿所说,中国加入WTO对美国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当中国认真重新思
考WTO时,真正着急的反而是美国。这样一张好牌放在手里,却让美国人当好牌来打。
  那么具体我们应该怎样调整长远对策呢?我在《碰撞》已经作过详细阐述。简述如
下:
  中国应该采取市场现实主义,认清国际经济竞争的形势,综合考虑国内资源制约,
确定国际经济竞争战略的长远目标和当前重点,规划国内各产业取舍和发展方式,以期
持久地保有国际竞争优势,或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争取将弱势转化为优势并保有之。很
显然,中国是国际经济中的弱势国,因此我们的经济竞争战略必然只能是以弱胜强的持
久战。为此,首先要考虑自身的弱点,保证这些弱点不成为对方攻击的突破口,从而使
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则是努力寻找对方的弱点,避实击虚,削弱对手,壮大自己
。这样,才可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把清醒坚定的长远战略与灵活机动的战术策略组
合起来,把国家整体力量的厚重坚实与市场机制的轻便多样结合起来,打一场以弱胜强
的经济持久战。这一战略可能将由四个要点组成:就业优先,资源节约,集中力量扶持
战略产业,为科技和教育事业重铸灵魂。
  就在结束本文时,我到网上浏览了一下,发现这样一条新闻:“尽管中美两国政府
关于撞机事件的磋商还在进行,美国海军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始策划如何欢迎24名机组成
员返回。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发言人Sean Gibson中校说,会有一个返还过程,我们正
在为这件事情做准备。”看来,美国这次又认定中国要发作“习惯性软弱”症状了。
  (经济学博士韩德强2001年4月10日下午5:30分完稿)

--

俄罗斯共产党领导人久加诺夫在总结苏联共产党垮台原因时说,
苏共的垮台在于“垄断制度、垄断权力和垄断真理”。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7.32]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7.3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2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