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qizi (棋子), 信区: HITComment
标 题: “博导”,不能再这样“混”下去了!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31日20:11:11 星期五), 站内信件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博导”,不能再这样“混”下去了!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王克安
(一)“博导读博”决不是正常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杨义所长,身为“博导”,又特意在武汉大学读
本专业的“博士”学位,此事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其他人等的强烈反响(其他也有
个别“博导读博”的,但影响没有杨义这么大,这显然与杨义的学术声誉和地位
有关),这本身就说明,该种现象具有特殊的意义。
杨义同志对自己“读博”一事作了3点解释。已经有同志作了分析。分析不
是专门针对杨义本人的。分析是为了求得真理性的认识。我想,对杨义的解释,
不必细究,一看就明白,至少有“不得已”的因素在里边,否则,就难以自圆其
说。有的网友认为,杨义“不愿意实话实说”。其实,这样评论杨义多少有一点
不太公平,因为杨义的第一条解释就是“尊重现代[行?——笔者]学术制度”嘛,
我看这意思够清楚的了。“尊重”是什么意思?学术制度,既然成为制度,还需
要尊重?既然谈到尊重不尊重的份上,还不是话里有话吗?时下就有导师“遴选”
制度,没有博士学位证书在手,“博导”身份能否长久保持?至于是否“实话实
说”的问题,这恐怕与目前中国的“国情”有关,据报道,有的人不就是因为在
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节目中实话实说了之后在本单位遭到冷遇的吗?
诚然,有的“博导”(特别是年轻者),的确是出于个人的独特兴趣和特别
需要,就是愿意去读“博士”学位。这不能排除。但可以肯定,此种情形,不会
多有。
我的看法是:一般而言,“博导读博”现象肯定是不正常的。
从宏观上讲,它是目前我国社会中腐败现象的组成部分,是某些体制和制度
上的不完善在学术界的一种不良折射和必然反映;
从微观上说,它清楚地表明,目前在我国知识界,特别是教育和科研领域,
在职称制度、学位制度、“导师”制度、招生制度、“创收”制度以及包括诸多
福利待遇在内的利益分配制度等等方面,还存在着种种缺陷和弊端,故而使一些
人为自己的“名利”也好,为个人的“发展”也罢,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千方百
计地谋取个人私利,致使不正之风在历来被称之为“清水衙门”的高等院校也大
有愈演愈烈之势。
学界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在媒体上虽有所披露,但那是远远不够的,一
些“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是很需要来一番清理的。然而,清理,谈何容易?
灵魂这个东西,既抽象,又隐蔽。请拿出法律意义上的“证据”来!——有些是
可以取证的,有些则取证困难,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心照不宣而已。现在我们
提出“以德治国”,很好,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那么,“为人师表”者呢,责任更大。可是,腐败不除,行为不轨,何以“教书
育人”,“师表”、“师范”又从何说起?!
(二)“博导”头衔的背后
记得有一位教授X ,申报“博导”之后,从与之关系密切的评委口中知道是
本单位的一位老博导y投了他的“反对”票,才使他那一次没能搞成,结果,该
教授在给我的电话中大发脾气,足足有半个小时。
为什么“博导”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原因很简单:“博导”的背后,
有莫大的利益在。
“博导”头衔,属“无形资产”,其主要价值,举例如下:
工资,国家无规定,多不了,奖金呢,“土政策”,总要多一点吧;
住房,面积大(与校领导同),楼层好(“博导”加分,《住房排行榜》上
名次大大地靠前,优先选房);
课题,申报容易,特别是国家级课题,博导身份容易被通过;
出国,相对容易(某单位,6名博导,全部出过国,有的多次出去,或“访
问”或“开会”,因为不懂外语,回来之后,多是发发感慨,讲讲国外的一般见
闻),变相的“公费旅游”;
不退,“终身制”,至少到目前为止未见有关“博导”退休之规定;不退
(有的早已不带博士生了),则奖金照拿,工资照涨,……好处无限。
正因如此,由“博导”问题引发出来种种不正常现象和腐败行为,也就不奇
怪了。
(三)“博导”队伍之现状
界外人可能不甚知情,界内则人所共知。由于历史的和现时的种种原因,
“博导”队伍的基本状况,大约是:
年龄偏大。不少“博导”是靠“论资排辈”搞上去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已
成普遍现象。某高校有一个研究所,在国内颇具名气,7名博导(实际上是6名,
因为有1名很早就调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去了,但至今仍保留“工资关系”——
调动当时之“约定”,其真实目的,究竟是为了“壮大”队伍,以有利于该单位
当时正准备申请什么“博士点”,还是什么“科研基地”,还是什么“重点学
科”,非权威的组织部门难以取证也),其中,64岁以上者,就有4名,空口无
凭,出生年月,记录如下,立此存照(制度原因,个人无过,故以英文字母代替
姓氏) :
Y------------76岁(1924年7月);
L------------67岁(1934年2月);
X------------65岁(1935年10月);
N------------64岁(1937年3月)。
身体欠佳。多年坎坷,病魔缠身,有的偶尔住院,有的几次手术,精力不济,
值得同情。
不懂外语。历史酿造。除年轻者,一般老博导均望“洋”兴叹:一不能说,
二不能写,三不能看。即使是年轻的博导,有的也是外语“不过关”,有口难开。
在这方面,理工科“博导”的状况估计要比文科的好些。
知识老化。上述综合性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必然是知识的“老化”。信息
社会,知识爆炸,网络技术,推波助澜,年轻者,尚感力不从心,追踪困难,况
老年者乎?有的恐怕连电脑也没有买;即使买了,有没有时间用?体力允许不?
白天“上网”困难,早晨四五点钟能否爬起来浏览网站?速度那么慢,有没有精
力去“下载”文件,以供研究之用?……如此这般,“指导”高层次的博士研究
生,效果如何?在这方面,理工科“博导”的情形也会比文科的要好。
多为“学术带头人”。上列4人,均为学术带头人。难以想象,那种状态,
如何能“带头”搞学问!有一位中年政治学者,学问功底深厚,治学态度严谨,
多年以来,专门从事农村问题研究,并在本所“在职”读博士学位,其(关于农
村村民自治的)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后来公布结果时,当然
也公布了“指导教师”(“博导”)的名字。然而,本所谁人不知,该“博导”
没有去过一次农村,也未写过一篇关于农村的论文,在这种情况下,“博导”的
“指导”作用如何体现?时下“教授”贬值,被讥为“教授满街走”,那么,倘
若这样的人也可以当博导,那可真的要“博导满街走”了。
顺便延伸一句:这样的“博导”队伍,“导”出来的博士生,其水平和能力,
着实令人忧虑,他们的《学位证书》,除了组织人事部门需要“认证”时过目一
下,或者晋升职称时出示一下之外,还有什么实际用处呢。
(四)对策:淡化“博导”
在“博导”问题上,不能再这样“混”下去了!
改革正在许多领域深入展开。惟独“博导”按兵不动。什么是浪费?什么是
最大的浪费?我认为,在人才培养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腐败,已成为时下人们街谈巷议、茶前饭后谴责的对象。社会上的腐败,令
人关注;司法腐败,更是众矢之的,应该。那么,学界的腐败何如?依我看,学
界的腐败最可怕,理由是:
第一, 学界的腐败,多是“灵魂”的腐败,隐蔽性强,难于治理;
第二, 学界的腐败,可以直接为腐败培养“接班人”(决非危言耸听,此
处从略,日后再说),为“可持续腐败”效力。
“博导”改革,势在必行。我的建议如下:
(1)废除“博导”职称。现在不是处处讲和国际“接轨”吗?既然国际上
不承认“博导”这样一种职称,我们取消无妨。有博士生带,你就是博导;不带,
当你的教授就是了。
(2)坚决制止“突击”招生现象。因为不断地有“博导”65岁退休的传闻,
所以,有的“博导”虽然已经超过了65岁,但还是“抓紧”招生,届时,即使有
新的改革文件下来,那也完全可以“工作需要”为名,继续“带”他的研究生,
一“带”3年,妙哉!
(3)停止审批新的“博导”。凡是有“博士授予权”之单位的教授,均有
资格带博士生。就是说,不再审批新的“博导”。否则,在“教授”上边再增加
一个层次,无异于自我否定,不但学界内部矛盾重重,国人也不甘心,至少在
“洋人”面前无形中是降低了我国学术界的水平。至于现实生活中,有的教授不
称职,那好办,“下不为例”,加大职称改革的力度就是了。
(4)取消“博导”的一切特权。其实,这是治本之策。没有利益驱动,什
么事情都好办,即使有矛盾,也不会那么尖锐。
(5)尽快出台新的《学位工作条例》。其内容可包括:学位名称、报考条
件、学习年限、导师制度、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等。
[声明] 1.这里是我的真实姓名和身份,我对我所写的一切负责;
2.欢迎社会贤达和各界有识之士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日本古代名局之因彻吐血局参考图一
├┼┼┼┼┼┼┼┼┼┼┼○┼┼┼┼○┤ 黑 赤星因彻七段
├┼┼○┼┼┼┼┼┼●┼┼┼○○○●┤ 白 本因坊丈和名人
├┼┼┼○┼┼┼┼┼┼●┼●●○●●┤ 白中盘胜
├┼●┼┼┼┼┼┼●┼┼┼┼○●●┼┤ 记录:弈龙
├┼┼┼┼┼┼┼┼┼┼┼┼┼○○┼┼┤二十六岁棋坛英才赤星因彻血溅纹枰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9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