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ingworld (志勇), 信区: HITComment
标  题: 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反思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21日15:03:38 星期四), 站内信件


    最近,在韩国的中国学者召开了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其中关于中韩大学比较的报告
,引起了热烈议论。由于我曾经在近两年对此问题做过评论,因此,根据新的材料和新
的思考,产生了下面这篇短文。不过,本文分析的重点并不是韩国,因为笔者认为研究
别国的目的是为了给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首先,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尽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大学,但是却没有一个关于“世
界一流大学”的定义。很多人笼统地认为:只要能进《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50名大
学“排行榜”,就算“世界一流”了。那么,请问:难道第51名,或者第150名,就算不
上是“世界一流”了吗?显然不能这么认为。
    以企业为例,凡是进入所谓“世界500强”的名单,就算是“世界一流”企业了。然
而,有多少人知道,这种“排名”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意义,甚至近乎一种“游戏”呢?
因为排名的标准和方式就有好几种:比如,500家资产最雄厚的公司,500家销售额最大
的公司,500家资本最多的银行,500家员工最多的公司,等等。因此,如果读者感兴趣
的话,不妨去翻阅一下,你会看见许多中国企业或银行也是榜上有名的。
    企业如此,学校又何尝不是这样?假设美国的杂志也模仿着搞一个“世界500大学”
排名,而且也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排名组合的话,比如,教师和学生最勤奋的大
学、教职员工最多的大学、考生分数最高的大学、竞争率最激烈的大学、图书资料最丰
富的大学、学生的宿舍和食堂等设施最齐备的大学、计算机数量最多的大学,等等,那
么,不要说清华北大,就是北师大、北工大、科技大、复旦、华师大、川大、兰大、浙
大、厦大等等几十所中国著名大学,也绝不会“名落孙山”。而且,我们把这500家大学
都称为“世界一流大学”也不算过分吧?
    由此可见,现在我们的许多大学为是不是“世界一流”或是不是哪个地区哪个“级
别”的一流而苦恼,这些都是荒唐可笑的,是我们给大学校长们制造的,以及大学校长
们自己给自己制造的精神“枷锁”。因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客观”标准——实际上
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我们对各个大学进行评价的“主观”判断。
    既然如此,我们的清华也罢,北大也罢,其他大学也罢,还有必要为世界或者中国
的“一流”或“几流”而烦恼、而抬杠吗?还有必要在乎别人如何给你“排名”吗?只
要埋头苦干,为社会多培养人才,也就实现了“科教兴国”和“振兴中华”的理想和目
标。反之,如果我们的大学只是一味想着“世界一流”,那么,教育的使命和目的就会
变质,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也必然走上歧路。
    为什么要争当“世界一流大学”?
    许多读者可能会反问:照你这样说,我们就不用建设或争取“世界一流大学”了?
那么,我们怎么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呢?
    对此,可以有如下回答:
    首先,退一步说,即便果真存在所谓“世界一流大学”,那么,那些校长们的心里
也十分清楚:在世界一流的大学那里,并不是所有的院系都是世界一流的;在世界一流
的院系那里,也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世界一流的;在世界一流的教师那里,也不是所有
的学生都是世界一流的。
    第二,即便有世界一流的人才,他们也不一定是(大多不是)一流大学培养出来的
。试问:孔子、孟子、释迦牟尼、基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牛顿、达尔文、莎士比
亚、黑格尔、亚当·斯密、马克思、弗洛伊德、曹雪芹、托尔斯泰、泰戈尔、甘地、爱
因斯坦、萨特、凯恩斯、卓别林、毕加索,等等等等,成千上万的古今中外的一流人才
都是哪个大学毕业的?现在的“世界一流大学”还能培养出这样的世界一流的文学家、
艺术家、哲学家、经济学家、自然科学家吗?如果培养不出来的话,那么,得到或争到
一个“世界一流”又有什么意义呢?真理有时使人感到难堪: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不出来
几个世界一流人才,而世界一流人才也不都来自世界一流大学;不仅如此,他们当中的
许多人不是在大学里成绩平平(如爱因斯坦),就是正统大学教育的反叛者(如萨特)
,甚至根本就没有上过正规大学。
    实际上,所谓世界一流的人才的产生,既是一种个人的聪明才智的最大升华,也是
他们积极地长期地忘我地投身于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结果,同时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在
一个特定的领域和特定的时期的文明的产物。因此,如果大学校长们以为只要建立了世
界一流大学,就可以在短短的4年(本科)或8年(加上硕士博士)的时间里培养出世界
一流人才的话,那就不仅降低了人才的标准,也低估了人才培养的困难。
    因此,我们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断言:世界一流人才与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必然的
因果联系。否则,各国只要增加经费扩充大学,世界一流人才就会像流水生产线上的冰
箱和彩电一样,源源不断地大规模地大批量地“制造”出来。倘若如此,我们这个世界
恐怕早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哪里还会有这么多的贫困、疾病、犯罪、冲突、甚至战
争呢?
    在“世界一流大学”口号的后面是什么?
    既然世界“一流”大学没有一个客观标准,而且也与世界一流人才没有必然联系,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许多校长还要提出这个口号呢?
    这是因为它能给而且也确实给有关大学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讨论会上中
国有关学者的介绍:去年我国某重点大学的总收入将近16亿元人民币(相当1.8亿美元)
,按教师人头平均为20万元(合2.5万美元)。按理说,该校应当“满足”了吧?因为不
要说与中国的中小学教师相比,即使与北京的其他高校相比,该校教师的“收入”也已
经遥遥领先了。
    遗憾的是,这与该校提出的争当“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相比,还相差甚远。即使
与韩国的汉城国立大学(其地位类似于中国的北大清华)相比也还差相当的距离:汉大
的收入换算是2.7亿美元(合21亿元人民币),按教师人头平均是8万美元(合66万元人
民币)。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既然“身份”是世界一流大学,经费也要一流的话,那
么,我国的该重点大学首先需要“冲出”亚洲,才能走向世界。而即使为了达到韩国汉
大教师的水平,它的经费也还需要增加3倍以上。那么,该校与全国其他高校的差距就更
加悬殊了。假如它要像美国一流大学看齐的话,这个财政“黑洞”究竟有多大?
    对此,可能有人不以为然:我们这么一个大国难道连这点钱都拿不出来吗?笑话。
不要说这点钱,就是再给它十几个亿也拿得出来。何况我们不是也提倡高校“改革”、
教师收入打破“大锅饭”吗?
    不过,问题在于这种做法脱离国情,缺乏道德,难以持久。
    一个基本国情就是:由于我们的经济还不够发达,因此,人均GNP只有800多美元。
而韩国大约是1万美元。因此,汉大的1个教师经费可以由8个劳动者供养,而我们那个大
学要达到汉大的水平则要100个劳动者供养。据介绍,该校教师将近4000人,即需要40万
人供养;还有将近3000人的行政后勤人员,假设他们要求同等待遇的话,就需要另有30
万人供养,即一个大学一年的经费就需要70万人不吃不喝才行。假如全国还有十所同等
规模的大学要与之“攀比”的话,就需要700万人供养;假如有二十所大学的话,就需要
1400万人供养;长此以往,国民经济将如何负担?
    另一个基本国情是:我们还有许多适龄儿童上不起中小学。“希望工程”现在还在
进行,一些小学校为了维持下去、增加收入不得不让学生务工,还有许多中小学直接向
学生家长伸手要钱要物,等等。这些难道都是那些学校的过错吗?还不是因为教育经费
有限,而且,这有限的“蛋糕”又被高等教育“切”去了一大块吗?这难道是合理的、
道德的吗?
    对此,很多人会辩解:高校培养的是高级人才,当然应当受到“优待”,而中小学
只培养低级人才,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我想说的是:你们恰恰错了。高校
培养高级人才是不假,但是,最后有多少是满足了本国发展的需要,又有多少是为别国
培养的呢?90年前清华大学是“留美预备校”,现在情况有什么不同吗?不同的是,据
说那时每年出去的学生不过几十个,现在则是几乎整个班级整个年级地往外跑。这样的
高级人才培养得越多,国家的经济损失就越大,人民的血汗流失就越多。而我们培养一
个大学生的经费至少可以培养11个小学生或者15个中学生,即减少10几个文盲,增加10
几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工人或农民(注)。究竟哪种人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大,不是
一目了然吗?
    此外,我想补充一点“世情”:如果我们对上述种种状况依然不感到痛心和内疚,
反而把高级人才的大量流出也当作政府的“政绩”或者学校的“成绩”来宣扬的话,那
就未免太麻木和落伍了。因为早在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学者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
问题背后的经济和道德的因素了。比如,美国的经济学家就主张,发展中国家每往外“
输出”一个大学生、专家或教师,就应当向发达国家征收一笔“人才税”,以此来弥补
这些人才的培养和流出而给本国造成的双重损失。这理由很简单:如果出口一件服装、
一台彩电,都需要收费的话,那么,为什么“出口”一个人,而且还是一个可以创造高
附加值的人才,却免费“奉送”呢?天底下怎么可以有这样的道理?
    最后,我想提点建设性的意见:
    (1) 争当“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本身可能并没有什么大错,而且每个大学都具
有争当“世界一流”的愿望也未必不妥,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把它作为一个国家教育
的大政方针,而且有意造成教育资源对个别高校的“倾斜”,从而限制或排斥其他大中
小学利用教育资源的权利和份额,这既不符合经济规律,也不符合道德原则。因此,我
们应当在适当时期取消这个口号;
    (2) 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应当是进一步充实中小学教育,尽快结束“希望工程”
;争取在10-20年内实现国家向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而且应当使用最高级和最结实
的纸张印刷,以便转交给下一年级的学生继续使用),同时实现中小学生的午餐的免费
供应(现可以向学生家长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由专业配餐公司根据科学合理的营养配方
供应);
    (3) 对于大学,则应当实行社会办学,经费来源多样化;公费培养的大学生在出
国前,应当服务一定的年限。相反,对于那些学历较低的普通公民的自费出国,则应当
提供最大的方便。
    最后,我想指出,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倘若真能用较少的钱办成一两所世界一
流的大学固然值得夸耀,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办成一二百所世界一流的中学、一二千所
世界一流的小学的话,那更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它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影响将远远超过几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对此,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
    (注)据教育部网页资料介绍:1999年我国小学生人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415元,中
学生人均639元,而大学生7201元。因此,一个大学生(4年)的费用为28804元,相当于
11个小学生(6年)或15个中学生(3年)的费用。

--
古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
现在,我要说:给我一个键盘,我能让地球绕着月亮转!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nc.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