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raveller (小游侠), 信区: HITComment
标  题: 高校扩招——失败的政策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0月11日14:31:51 星期五), 站内信件

1988年入学的大学毕业生张成对学费还记得十分清楚:“很侥幸,我是最后一批低学费的
大学生,当时我们上大学费用是每年50元。说真的,这些钱在当时连买教科书也不够。
此外,我们每个月还有物价补贴,大概每月20多块钱,条件好一点的同学再从家里拿一
点生活费,差一点的同学紧着点用,这些钱就够生活费了。如果以现在的标准,出生农
村的我就可能上不了大学。”
比张成晚五年上大学的郑敏学费比张成贵了十倍。“从1990年开始,高校有了自费生。
他们的学费大概每年已经是一两千元。我们考上分数线的学生每年学费400多元,再加上
学校当时开始对宿舍收费,每年还有100多元的公寓管理费,所以一年除了生活费以外的
费用是500多元。”她说。
再晚五年,现在刚刚毕业的崔良的大学学费账单则是这样的:学费4600元,公寓费1000
元,其他杂费大概1500元,加上生活费,每年家里为他上大学的开支基本在1万到1.2万
元左右。出身于城市职工家庭的崔良父母虽然收入还算不错,但也感到了孩子上大学给
他们带来的压力。因为崔良念的还是收费相对比较低的师范,“我的同学中进了设计、
艺术类高校的,收费就更高了,有些学杂费就上万。”
不过崔良还觉得自己相对比较幸运,因为他正好是在高校扩招以前毕业的,“又是师范
类,所以找工作还不算太困难。我们接下去的一届,招生扩大了一半以上,学费比我们
还高,他们毕业后找工作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就在崔良毕业的这个夏天,一场发生在他求学四年时间内的中国教育产业化实践正在引
起巨大争论。
扩招:最后一大步?
就在崔良上大学的1998年冬天,一位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中国政府高层提出了
一纸建议,建议中国政府加速高等教育产业化,加快高校扩招步伐,以此来释放居民购
买能力,缓解由当时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内需不足带来的经济压力。
这个建议几乎被不假思索地采纳了。第二年,全国各高校扩招比例高达47%,2000年这一
数字为25%,2001年为17%,2002年则为10%,高校招生人数达到275万人,学费也有了相
应增长,同时2001年的大学学费比崔良那一年又提高了15%左右。
在高校扩招措施开始实行的1999年,对这一政策国内上上下下的反应是一片叫好。当时
现实效应是高考录取比例提高了,很大一批原来要落榜的学生进入了大学校门,教育部
门收入提高了,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也迅速提高。教育部公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
,到2005年中国的高等教育要从精英型(受教育人数低于同年龄人总数的15%)迈入普及
型。
但到了今年,首先在高校扩招上,争论已经开始发生。
争论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人们面前。1999年开始
的扩招中,三年制专科学生今年已经毕业,因此今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人数是145万人
,比上一年增长了30万,但是就业岗位没有随之增长,因此到4月份的数字是高校毕业生
的工作合同签约不足30%。而2003年,毕业生就业人数还将有大幅度上升,达到212万人
,可以想见,就业岗位不会随之出现爆炸性上升,因此明年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还要加大

争论的第二个原因是,当付出高学费的大批学生进入到校园后,发现校园并没有为他们
的到来做好足够准备。表现最突出的是硬件,武汉一所高校因为没有足够的学生宿舍,
竟动起了卫生间的主意,把公寓中的公共卫生间改成了住所。同时扩招使师资大量缺乏
,浙江省的数据表明,2002年高校新生为14万人,而毕业生离校只有4万人,学生总数增
加10万人,相应增加教师7000人,加上师资原来不足数3000人,所以总的高校教师需要
量达到万人,但是该省研究生和博士生毕业总数只有2000人,因此不得不放弃高校教师
必须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要求,允许优秀本科生加入师资队伍。
争论的第三个原因是,在扩招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用教育投资来拉动消费,让数
万亿居民储蓄存款动起来的想法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产生了截然相反的作用,一个看得
见的结果是这几年中居民存款数量不是下降了,而是进一步提高。最近中国社科院调查
表明,有64%的居民把为子女教育做准备选择为银行存款的理由,这一比例甚至高于人们
一向认为储蓄最主要的两个目的——养老和医疗。这意味着,在扩招把一小部分家庭的
储蓄化成现实的教育消费的同时,有数倍数十倍的家庭在减少他们的开支,为子女未来
的教育储蓄。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江苏省今年把大学扩招和学费上升作为本
省居民储蓄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知和停扩:反思的端倪
因此教育部在8月底发出关于禁止高校招生乱收费的通知,实际上是意味深长的。
在“产业化”和“扩招”两面大旗下,高校近年来的搭车收费情况确实比较严重。一般
来说,如果一名学生学费是4000多元的话,加上各式各样费用,入学时他上交的钱不会
低于6000元,其中包括了像公寓管理费、书费等其他费用。比如苏州一所大学的学生公
寓每年每生收费是1500元,六个人一间公寓收费达到9000元,实际上已超过了同地段民
房的租金价格。这还不是教育部所说的乱收费,教育部所指乱收费的是某些学校所设的
“跨省费”、“转专业费”、“定向费”等等无中生有的费用。教育部在这个通知中对
这些收费用了“严厉禁止”这样少见的口吻。
另外,在今年高校招生中,北大清华这样的著名高校已经停止扩招,社会公议也对高校
近年扩招提出异议。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后在各种场合多次对高校的高收费和产业化
提出了不同看法,提出“要慎提教育产业化”。
在这些动作后面的,是越来越令人担忧的社会现实。有父亲因为交不起儿子学费而自杀
;有女儿因为父母付不起自己的大学学费而把父母告上法庭;有学生为打工挣学费而受
伤;还有学生在上大学前就把自己先订(学生自己的说法叫“卖”)给单位,从单位借
钱上学。当然,最多的是新闻媒体报道中一个又一个品学兼优却无力上大学、需要帮助
的学生。
教育部门的说法是,贫寒学生完全可以上大学,因为国家为此专门设立了贴息的助学贷
款,学校也有种种勤工助学方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但就现实而言,助学贷款
的主要操作者商业银行对这个项目并不热心,因为来自国家的贴息远远抵不上银行本金
风险。央行和教育部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承认,除了排名靠前的名校之外,由于商业银
行认为助学贷款的风险大、金额小、追逃困难、手续麻烦,因此一般院校的助学贷款落
实十分困难。
能与国际接轨吗?
诚如扩招设计的经济学家指出的,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一个卖方市场。卖方市场的
含义就是不管定什么价,只要能承受,人们都会购买。
那么这个社会之中谁最需要教育?无疑是社会弱势群体,对于他们来说,教育不仅仅是
学习的过程,更是改变一个人和一个家庭命运的过程。与政府花重金和巨资投入的社会
最低保障、再就业工程相比,教育和高等教育才是改变一个贫困家庭的最根本出路。正
如许多贫困学生家长所言,培养出一个,就把一家都带起来了。
不仅如此,教育更是贫困家庭的希望:“中国公众常常在教育投入上做出超乎寻常的选
择,如节衣缩食供子女出国留学等等。望子成龙和在子女身上寄托未实现的理想是中国
文化历史积淀中孕育出的社会心理,而独生子女在城市中的普遍性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心
理。”
而大学高收费事实上已在阻挡这种希望的实现,这无疑撤掉了贫富差距加大的中国社会
的一个自动平衡器。正如我们看到的,以前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大学,给全家带来的
是改变命运的惊喜,而现在,则可能是因为学费而带来的忧愁,甚至是暴力。
在教育产业化过程中,有个指导思想是一贯的。那就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应该从计
划经济中国家需要转移成为市场经济下的个人需要,理由是教育也是一种投资,而且是
一种最好的投资,因此应该提高学生自身在高等教育中所承担的费用比例。一种比较流
行的说法是现在高校学生的学费只是占到其支出的25%,是比较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

不过人们可能忘记了一点,作为一个经济正在起飞的国家,中国家庭的收入情况。据最
近的统计,14个大城市的家庭平均人均收入是800元,以三口之家的标准家庭来说,平均
月收入是2500元,年收入3万;而相对两亿城镇家庭收入人均为500元,同样的家庭收入
为1.8万,农村人均收入更低。一个高校学生一年的费用,要占大城市家庭收入的1/3到
1/2,占城镇家庭收入的七八成,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也许几年的收入才能供养一个大学
生念一年的书,这与国际上的相应指标能接轨吗?
但愿教育部的通知和名校们的停止扩招才刚刚是一个开始。

--
闲着也是闲着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08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