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S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erry (想不开·撞树), 信区: HITSY
标 题: 第十二章 迈向总理之路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8月07日19:50:16 星期三), 站内信件
第十二章 迈向总理之路
在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後,朱熔基在政治方面的第一个突出
表现是,九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在英国「炮轰」港督的宪制方案。
他以责备的口吻说:「中英联合声明还要不要信守,中英双方达成的谅解是否就「
一风吹」了?这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在原则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从来是绝对不
含糊的。不要以为对抗可以迫使我们在原则问题上让步,对此,任何人都不要作出错误
的估计。」
据报导:香港证券交易所十七日开市後,恒生指数便因为朱熔基的这一阵「炮声」
而急跌,连破六千二和六千一大关,以六千零八点收市。跌了二百零六点,为到九二年
以来最大的跌幅,而且最低时跌近二百五十点。
香港著名政治评论家丁望在其文章中说:宪制方案的「建议」扩大有限度的民主,
不仅有利香港过渡期的安定繁荣与群众的「民主参与」,也可为未来特区建立「一国两
制」和「港人治港」的基础,对实行市场经济後的中国大陆具有示范性的价值。假如「
老佛爷」(指邓小平)和北京领导有宽广的胸怀,同意实行极有节制地民主政制改革,
香港绝不会引起不稳定或动乱。
丁望的这番评论应该说代表了香港民主派的观点。虽然朱熔基在英国所表示出的「
严正立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的真实意见,但这种事情自然是谁在台上表演谁就招骂,
就像「六四」开枪后,最招恨的不是邓小平而是李鹏一样的道理。
如此说来,朱熔基进中央政治局的第一个政治表现,起码今香港的民主派有些失望
,今后在香港,关於朱熔基是中国的戈巴契夫和叶尔钦的评价,也会因此而减弱。
会不会出师未捷身先死
如果仔细检视朱熔基从出任上海市长到如今的这段历史,注意观察他的每一项活动
,就不得不相信,此人的确是一个政治野心极强,同时也的确有能力、有才干的中共领
导人。
但也不得不承认,他也是一个极富有责任感的中共领导人 无论是对中国老百姓,还
是对他所效命的中共政权本身。所以有上海的记者评价他说:「这是一个一心想把中国
的事情办好的共产党领导人。」
自朱熔基到国务院出任副总理职务後,立刻开始了陆续到全国各地视察的活动。两
年半时间以後,他的足迹几乎踏过了中国的每一个省级行政区域。
在东三省,他为解决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时的最大困扰之一:「三角债」问
题通宵达旦地听汇报、读报表,商计对策;在湖北,他身著工装,与当地干部一起踏着
没膝的污水慰问遭受暴雨灾害的工农群众。在四川,听到农民抗议打「白条」的呼声,
他痛斥鱼肉乡民的地方官僚,不但没有党性,简直缺乏人性。
在山西,他看到露天积压的大批煤炭因为铁路运输紧张而长年风化自燃,痛心无比
地说,你们是否知道,现在华东等缺煤的地区因为能源不足,不知有多少家企业限产甚
至停产?说到这里,朱熔基满脸是泪,在场的干部工人无不为之动容。
每到一处,朱熔基从来是视察轻车简从;吃饭绝不准有宴席。有地方干部送上土特
产,他拉长了脸问:你一个月的工资有多少钱?怎麽买得起这麽贵的东西?所以你们要
麽是花公款送礼,要麽就是鱼肉人民,白吃白拿。
山西省著名的大寨村,过去是毛泽东亲自树立的典型。改革开放後,这里虽然不如
过去吃香,但大寨人仍然是居「功」自傲。朱熔基到了这里以後,很不客气对党支部书
记郭凤连说:过去一个副总理到这里来,给你个几十万、几百万是可以的。我现在一块
钱也没有,没有这个权力。你们要靠自己来干,靠自身发展起来,典型不是树起来的,
是干起来的。
当郭凤莲汇报到该村兴办铁合金和糖醛厂碰到困难时,朱熔基很不客气地说:「大
寨就这麽点家当,你所办的事情也只能是那麽多。你搞的太多了,没有一个重点,没有
一个计划步骤,把摊子铺开了,一件也办不成。铁合金全国滞销,包括在国际市场也滞
销,你再搞这个东西不合适。而且你的规模很小,人家都是十万吨,几十万吨的大厂,
你怎麽和人家竞争?糖醛也是积压,这样的东西不要搞。如何帮助你们,我们回省里去
研究,但是都很难救活你。救活了你,这也不是经济的办法,是行政的办法,那个东西
是没有生命力的。」
获得邓小平全面肯定
虽然仅仅是批评一个小小的大寨村,但是由小见大,人们可以由这件小事里,看出
朱熔基为政确实是踏实务实,坚决反对好大喜功,更反对许多中共领导人习以为长的 所
谓「不但要算经济帐,还要算政治帐」的做法。
各地巡视一圈後,朱熔基为全国的经济形势,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面临濒危困
境深感忧虑。
他在列席政治局会议时,不顾自己当时还只是个中央候补委员的党内身份,大声急
呼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如果再不转换经济机制,中央如果仍然迟迟在这个问题上,拿
不出决策,共和国的这点家底,就会毁在我们这一代领导人手上。
虽然有人说他如此表现过於狂妄,但邓小平通过视察首钢,却非常赞成朱熔基的想
法。
在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朱熔基决定,要把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济
机制条例》,赶在中共十四大之前出炉。按照朱熔基的想法,制这个条例,就意味著从
地方到中央的许多政府管理部门,要丧失掉相当一部分权力,甚至有些部门,根本就没
有必要继续保留。
为了说服那些一听放权就如丧考妣的官老爷们,朱熔基不得不亲自主持了十四次会
议,反覆讨论条例的细则。事後朱熔基曾解释说:「我之所以十四次主持讨论,就是为
协调。各个部门争的很厉害,我常常是先发脾气,然後道歉。」
九二年七月,朱熔基终於如愿以偿。但是,因为这个条例,朱熔基不知得罪了多少
国务院部门的干部。
曾有一位中共国务院官员九一年底和九二年底两次到西方访问,谈到朱熔基时,完
全是截然相反的态度。九一年底他评价朱熔基「前途无量,功到自然成」;九二年底他
评价朱熔基「只会骂人,不会「玩儿」人,早晚翻球」。
所以,朱熔基内心很可能是真的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但他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
在国务院系统和一大批地方官僚面前失去「人心」。
有人评析说:在共产党经过四十多年的人才「负筛选」制度,而形成了庞大官僚体
制面前,朱熔基从进入国务院第一天,就如同陷入了一个完全没有埋设规则的地雷区。
所以,即使他希望自己在将来的一天成为「中国的戈巴契夫」,却可能像胡耀邦和赵紫
阳一样「出师末捷身先死」。
与江泽民不是「一股道上跑的车」
得罪过太多的国务院和地方干部,以致幕後运作的「倒朱」暗潮,已经出现了几回
。这是朱熔基今後仕途上所面临的第一大风险,而朱熔基所面临的第二大风险,则是江
泽民和李鹏,至今与他面和心不和。
朱熔基进入中共最高领导层後,许多人分析此举标志著「上海帮」主掌中共政权,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牵强的分析。早在江泽民和朱熔基共同主政上海时,他们的一位下属
,就曾用大陆流行的一句戏言形容他们两人的关系,阿朱和小江「不是一股道上跑的车
」。
「上海帮」论者,首先从籍贯上把钱其琛、邹家华都列为「上海帮」,殊不知邹家
华只是父亲原在上海出名,而本人原籍并非上海,且邹家华也从来没有在上海学习和工
作过。而钱其琛也只是在上海从事过中共建政前的地下学运,中共建政後,则长期在北
京中央政府系统工作。
持这种分析的人,又根据朱熔基和江泽民曾一同在上海共事,作为其「上海帮」主
政的论据。但如此分析,中共十四届政治局里当时至少还应该有天津帮,因为李瑞环、
李岚清、谭绍文都来自天津。也还可以有甘肃帮,因为乔石、胡锦涛、温家宝,包括原
来的政治局常委宋平,都曾在甘肃长期工作甚至就是从甘肃起家。
「上海帮」的难以成立,还因为朱熔基与江泽民,在上海时的相互配合谈不上默契
,而他与邹家华在第一副总理的人选上,更是「一山容不得二虎」的对手关系。
在个人气质、性格、工作作风等方面,江泽民与朱熔基都有很大的差别。即使过去
两人同时主政上海时,在处理上海工业生产和治理上海的环境等方面,朱熔基都大不同
於江泽民的措施和方法,这也是为江泽民所不悦的。
一位中共上海市委官员说,待到朱熔基在市民中威信越来越高时,朱熔基似乎忘记
了自己同江泽民在党内地位的明显差别,而分庭抗礼起来。
每次,在江泽民去基层视察有消息传到市政府,朱熔基立即也会下去基层,并在第
二天报纸上与江泽民一样有新闻、有照片。因为朱熔基与市民关系亲密,他下基层後,
许多工人会争著同他握手、合影,鼓掌欢迎他,而江泽民则没有得到这样的待遇,因此
在新闻报导的现场描绘中有明显差异,江泽民看了非常不满意。
後来,上海市委办公厅和政策研究室专门给几家报纸发了文件,强调两个领导的宣
传规格要一样,「不能扬朱抑江」,如果江泽民与群众在一起的时候,群众没有鼓掌,
没有争著握手等情节,则要把有关朱熔基新闻稿中有这类描绘,一律删除等等。这即使
在芮杏文、江泽民争斗时,也没有过这样的文件。
瑜亮心结
朱熔基到北京工作,由於是邓小平钦定,江泽民似乎末曾表示过反对意见,甚至在
一些公开场合还赞扬过朱熔基。但这并不等於像外界揣测的那样,江泽民希望与朱熔基
联手,以「江朱体制」替代「江李体制」。
自九三年四月李鹏病休後,朱熔基全面主持国务院工作,自然在中共媒体上的曝光
率极高。在此之前,因为海外对中共领导人的追踪报导就从来是「扬朱抑江」,以致江
泽民心里有气又说不出口,所以江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让朱熔基在中共自己的媒体也处处
领先。
七月五日朱熔基主持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坚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於
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决策」,这本来应该是中共当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所以按照惯例
,这种新闻,应该是在党报头版头条。
但因为当天江泽民,参加了一个各省区市党委政研室主任座谈会,江泽民办公室就
指示:「总书记关於「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重要讲话内容,在报纸的位置上不能
低,要放在头条。」
谁都明白,江泽民的这个「重要讲话」,其实就是覆述了毛泽东的一句原话。另外
,这句话就同「没有水就没有鱼」同样性质,谈不上什麽「重要」。但《人民日报》等
大报编辑人员,接到总书记办公室的钦旨,也只好违背新闻常识,把江泽民的「重要讲
话」放在头条,朱熔基主持会议的内容只能屈居第二。
仅从这样一件小事,就足可以看出江泽民无时无刻都在与朱熔基斗法。所以,即使
因为李鹏激流勇退或因久病不愈,而让朱熔基尽快登上中共宰相宝座,江、朱二人也成
不了如江、李那样的「体制」。就如同当年的赵紫阳和李鹏一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至於李鹏与朱熔基的关系就更加微妙。虽然邓小平在决定中共十四大领导人选时,
李鹏和江泽民都已经表示「完全同意小平同志的安排」,但这不过是「尺蠖之屈,以求
伸也」。
九二年六月底,邓小平和陈云曾就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组成,各拿出一份增补人
选名单。邓小平的名单是:田纪云、刘华清、李铁映;陈云的名单只有邹家华、刘华清
,因为当时他还建议宋平留任。此後,双方开始讨价还价,从最後达成的妥协结果中,
即可以看出中共高层矛盾斗争的激烈,更可以看出邓小平的老谋深算。
李鹏的心事
事实上,陈云拿出的方案也是江泽民和李鹏的方案。权威消息说:九二年四月份左
右江泽民曾召见过胡锦涛,告诉他中央准备提名记他在十四大时,进政治局和书记处,
以後的主要分工是协助宋平,主抓党建和组织工作。
可见当时江泽民还是想让宋平留任。江泽民所以希望宋平能够留任,是因为必然留
任的乔石和李瑞环,从来都不买他的帐,如果没有宋平保驾,他在常委里的实际地位会
更低。
至於李鹏,他最怕的其实是田纪云进常委而不是朱熔基。因为他心中十分明白,若
邓主张田纪云进常委,虽然没有直接谈到九三年春天全国人大上的总理人选问题,但田
纪云到九三年已经两届副总理任满,按照他的资历,他不可能出任国家主席、政协主席
或人大委员长,唯一的可能就是接任总理。
出於这一分析,李鹏在政治局常委进行人事问题讨论时,对别人的关心次之,首先
要达到的目的是竭力阻止田纪云进常委。
为了达到阻止田纪云进常委的目的,李鹏一是在常委会大吵大闹,给田罗列了对党
中央镇压「六四」的决策态度暧昧等数条罪状:二是找到刚刚病愈出院的王震告状,说
田纪云一直是赵紫阳线上的人,无论如何不能重用。
在常委会上,李鹏坚持说田纪云当初从四川进京入主国务院,就是赵紫阳拉帮结派
的证明。乔石反对他的意见,说赵紫阳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期间,并未表现出这种作
风。
李鹏辩不过乔石,又改口说至少现在国内外、党内外都把田纪云看成赵紫阳的人,
所以如果让田纪云在十四大以後担任更高职务,海外内外都会猜测我们党在「六四」问
题上,已经转变态度。
李鹏在商定十四大政治局常委名单时,自然支持陈云的意见。因为他自以为如果出
邹家华顶替姚依林的位置,首先是两人好配合;其次是邹家华可以在明年的全国人大上
,继续出任副总理,最多是在副总理前面挂上个「第一」或「常务」的头衔,肯定不会
危及他李鹏的总理宝座。
这则消息还说:李鹏在向王震告状时,还专门捎去了田纪云那篇著名的在中央党校
的讲话。这篇讲话几乎通盘否定了中共在五十年代的所谓「成绩」,同时又措词激烈地
抨击了党内的「风派」人物,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矛头直指江泽民。
王震没有闲情看完,只听李鹏念了几句关键内容。当李鹏说到「建五十年代特区」
时,王震已经气得开骂起来。王震对李鹏说:你去找陈云同志,对田纪云的问题一步都
不能让。
其实,还没有等李鹏找陈云,陈云那边也早已对田纪云开骂。陈云说:没有五十年
代的成绩就没有共产党今天,怎麽能把那个时候的成绩都否定?田纪云太过分了 重用这
样的干部,什麽时候又有政治上的大风大浪,他把共产党出卖了都可能。
真正可以挑大梁的人才
官司打到邓小平那里,邓小平其实心里早有准备,但表面上还要表现得没有想到矛
盾会这样严重。
邓小平对江泽民、杨尚昆和薄一波说:我过去考虑朱熔基十三大上的党内职务,只
是中央候补委员,所以希望他十四大上先当政治局委员。现在想想,既然对田纪云直接
进政治局常委有那麽多人反对,也就只能让朱熔基上了。李鹏和邹家华都属於稳健型的
领导人,而田纪云和朱熔基则同属於敢想敢干型的干部。总理和第一副总理,总要「一
文一武」搭档才能互补,现在看来只好让朱熔基,顶替姚依林现在的位置了。
江泽民在常委会上,传达了邓小平的意见以後,平时与朱熔基常有观点和意见不合
的李鹏,竟然第一个表示「同意小平同志的意见」。
九二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在谈到改革开放的同时,曾讲过「F六四]的问题不能说是
处理过重,当时的情况已经不允许我们有比军队进城更好的选择。「六四」的案不能翻
,一翻就天下大乱。」
当时邓小平之所以又想起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外界纷传李鹏在此之前曾有一个内
部讲话,提到「六四」处理过重的问题。虽然这个讲话内容是否属实,难以证实。但「
六四」後不久,李鹏的子女即到处散布「在军队进城和开枪的问题上,李鹏不可能有决
策权」之类的话,不可能不传进邓小平的耳朵。
所以邓小平眼看李鹏在「六四」的问题上的心理防线,已经越来越不坚固,因而认
为这应是给他打气,而不是给泄气之时。
邓小平心里十分明白,李鹏这杆大旗起码是目前还不能倒。在「六四」的问题上,
李鹏和邓小平已经是站在同一防线上,双方即使在经济改革上的观点相距甚远,在政治
问题上绝对已经是「唇亡齿寒」的关系。
可见,邓小平起用朱熔基,的确是从经济改革开放的角度重用他的能力;而保留李
鹏则完全是因为「六四」情结。
有人说中共干部的一大特点就是「武大郎开店,不允许伙计比自己高」,李鹏就是
这样。不过,同邓小平的出发点一样,李鹏也是因为「六四」情结,才不得不屈从於老
邓的安排,同意让一个无论是德或是能,都会把自己比得矮半截的朱熔基,天天戳在身
边。
善于控制逆风船
中共八届人大前,海外盛传朱熔基与李鹏在总理职务上一比高低,但在国务院工作
的人员中,没有人相信李鹏会失去总理职位。
他们认为李鹏的形象在八九年後完全被扭曲,事实上李鹏在国务院有相当大的人事
阵营,「留苏派」在各部委中占主导力量。一位国务院的副部长私下大胆地说:「李鹏
的形象在民间糟糕透顶,但在中央比江泽民还要受欢迎。」
在李鹏告病之前的国务院的分工中,朱熔基被确认为「协助李鹏总理主管全面工作
,担任常务副总理,同时分管财政、金融、经贸等工作。」
政治观察家认为,这次分工,朱熔基实际上取代了李鹏,成为经济工作的总协调人
,同时抓住了国务院最大的实力--生意和钱。
当大陆的改革进入到目前的阶段,经贸、财政、金融已具有难以言传的重要地位,
朱熔基握有经贸委、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及其他专业银行,把持证券委员会,一方面可号
令中央各部委,另一方面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天子」就是生意和钱。
在中共历史上,掌握财经大权者均有实力的地位,如往昔的陈云、薄一波、李先念
,後来的赵紫阳(赵当总理时,自任财经领导小组组长)更是拥「钱」自重。
一九八八年中共政治老人及赵紫阳,在物色总理接班人选时,姚依林曾主动表示自
己因为身体健康状况不好,难以胜任。当时即有知情者评论,姚依林这是在学习邓小平
的手法,即虽然不出面挂职,但却能以「辅佐」的名义,暗中操纵幕前的表演者。
但谅姚依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鹏一当上总理,立刻在国务院会议上宣布:国务
院实行的是总理负责制,所有分工负责各口的各位副总理和国务委员,不应该成为各部
委办,同总理直接负责的中间障碍。
在後来的工作过程中,李鹏在姚依林面前的表现,虽不能说是目中无人、专横跋扈
,起码绝非任由姚依林摆布。
无论从资历、经验,事实上,还是从工作能力角度相比较,姚依林都胜李鹏一筹,
而姚依林对李鹏的自命不凡,所以还能够忍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姚依林对党内
的保守派集团有很强烈的责任感,仅仅从所谓「党性」出发,姚依林也必须维护他与李
鹏之间的表面团结。但是,如果李鹏现在把对付姚依林的办法同样用在朱熔基身上,肯
定不会继续有效。
从性格角度看,姚依林的特点是能忍则忍,而朱熔基的特点是想忍都忍不住;从工
作方法相比,姚依林和李鹏都是求稳怕乱,而朱熔基之所以被邓小平看好,就是因为他
善长开「逆风船」。还有一个关键点是,朱熔基对李鹏没有姚依林的那层同一利益集团
的责任感。
权力核心的风险
按理说,中共领导层的各派系之间,有时为了其共同的政治利益 保证共产党的独裁
政权不至於被颠覆,也不得不在一段时期内联起手来联合作战,但朱熔基其人无论从性
格、工作作风、处世方法等各方面,都同李鹏是完全相反的类型,实在是难以合作。
十四大以後,能够在宣传舆论上给李鹏帮忙的一群左派理论家,几乎全军覆没,这
自然是绝了朱熔基的一大後患。但朱熔基那咄咄逼人的作风和从不给人留面子的直率性
格,还将会不断给自己制造新的敌人。
长此以往,即使在思想观点上与朱熔基一致的人,却在反朱熔基的问题上与李鹏等
人联手,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很多人已经看到,朱熔基只有出任总理才能贯彻自己的主张,当李鹏的副手,很可
能是他干不成,李鹏也干不好。由此看来,朱熔基同李鹏相互较量的好戏还在後头,除
非李鹏真的是因病不起而体面退位。
但是,即便如此,也并不等於朱熔基从此走上了坦荡的仕途。李鹏病倒了,还有江
泽民:江泽民起不了作用了,还有无数盘踞在各个因人而设、因政治需要而设的「领导
岗位」上,自己无能也容不得别人显能的大大小小的中共官僚。
一位曾长期在上海新闻单位工作,对朱熔基有著相当了解的人士评论说:中共七个
政治局常委里,数朱熔基改革魄力最大,但在中国大陆这块土地上,工作能力和魄力,
从来都是同政治风险和官场霉运成正比的。朱熔基虽然跻身中共的核心领导层,但前景
实在是凶多吉少。
一九九三年五月十五日上午,为迎接到访的纽西兰总理吉姆。博尔格总理,朱熔基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主持欢迎仪式。他高大的身材配上一套得体的藏青色西装
,与气宇轩昂,精种矍铄的博尔格总理并肩站立在一起,显得十分匹配。
军乐队高奏两国国歌後,中国的副总理,陪同纽西兰的总理在十九响礼炮声中,共
同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此时,朱熔基显得训练有素,脚下始终与贵
宾保持半步距离。当他的目光与三军仪仗队官兵的注目礼交汇在一起的时候,脸上终於
浮现出一丝难得的微笑。
九二年的中共十四大之前,他一个学生从海外回去看他,谈到今後政治前途的时候
,他故作淡然地说了一句「总理的工作不会让我干」。但是,在九三年三月的中共八届
人大上保住了总理职位的李鹏突然告病,使得朱熔基终於有了这次检阅三军仪仗队的机
会。
对比意义明显
此时,他可能想到了他二十一岁生日的时候,也是在这个广场上,他曾经以清华在
学学生的身份参加中共政权的开国大典。当时,他曾经为这个政权的诞生欢呼雀跃,热
泪盈眶,然後,又义无反顾地走进这个政权执政党的行列。
谁知仅仅才过了八年多的时间,他却被这个政权列为「最危险的敌人」而打入社会
的最底层,经受了二十余年的肉体磨难和精坤煎熬。如今,当这个政权饱经左祸,历尽
劫难;当建立这个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开始面临民怨沸腾的时候,他却又奇迹般地成为
这个政权和这个党的首脑人物之一。
遗憾的是,到此时为止,他站在威武的三军仪仗队面前,还必须向来宾强调一句「
受李鹏总理委托」。
朱熔基是否能在不久的将来,接替李鹏的职务;继而又能否会成为西方及海外媒体
所期望的「中国的戈巴契夫」,难以预言。但是,朱熔基自步入中共高层以来,的确是
为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而且至今仍在继续为此事业矢志不移,呕心沥血。
从这个角度讲,朱熔基能否在最近或将来接替李鹏的总理职务,并非顶重要的事,
重要的是他的名字与李鹏的名字,因德、能各方面的比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
所形成的黑白分明的反衬意义。
注:一九九八年三月,朱熔基正式接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一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7.33.163]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75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