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ZoneII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iyta (一旦拥有,别无所求), 信区: HITZoneII
标  题: 看了不知道心理是什么滋味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3月18日18:05:35 星期一), 站内信件


与设计师、驾驶员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人不同,那些将程序改来改
去,将模块一变再变的软件人员正拿着高薪,享受着“专家”的美誉
  逃出中关村
  11月12日,中关村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园区内20%左右的主动辞
职者已经流向了外企。中国人事科学院的专家认为,在WTO面前与外企
的第一场战斗中,中方处于劣势,而且这种劣势还将延续很长一段时
间。
  一位“村内的”软件公司倒戈者明确表示:最大的诱惑是外企的
培训承诺、薪水待遇(往往是国内同等人员的1~2倍),以及带薪年假
、旅游、住房等等福利。
  长期以来,中国的专家学者们都在呼吁改善中国企业的激励制度

  长期以来,中国的专家学者们都在为企业设计各种先进的人才政
策;
  长期以来,他们伙同中国企业的老总们为企业面临WTO后的人才竞
争而精心策划、制定安排了各种精妙绝伦的棋局。可惜就因为“待遇
”二字而毁于一旦,败下阵来。
  那位倒戈的老兄还算不错,忍住了没将“薪水待遇”这条放在第
一位。其实就算他实在点告诉那些苦心积虑的人,就是因为“钱”字
而离开了那片“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专家学者们也没法挽救这种局
面——毕竟,正是因为当初许诺超出其他行业者收入的发端使这位老
兄十年寒窗苦读,义无反顾地踏上了IT这条“黄金铺成的大道”。
  笔者不是研究人事的专家,更不是心理学方面的能手,但是明白
人往高处走的道理。如果说当初为了吸引人才而呐喊着高薪的口号,
那么就势必会面临今天因为支付不了更高的薪水而败走麦城的窘境。
  逃出中关村的人们,在因为企业互相竞争而慢慢养成了高薪驱使
的习惯后,能怪他们吗?
  深圳快撑不住了
  深圳快找不到技术工人了。
  在深圳市今年第三次向社会公布的当年度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中
,高级钳工的月薪水再次超过了硕士研究生。前者的高、中、低三种
指标分别是:6600、4300和3200元;后者则为5900、3500和2400元。似
乎为时已晚,许多企业仍然聘不到高级技能人员,其实是根本就没有
目标人群。
  这是一颗酿了近20年的苦果,怎能凭一朝之力改变?为了向更高
身份或收入靠拢,奋斗在浪尖上的IT中人已经快忽略了还有技术工人
这个职务。正是他们,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模样,正是他们,在过去的
许多年中一直处于收入的低层——至少比软件程序员要低,可也正是
他们,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责任。
  当人们再次想到的时候,社会已经形成了高级技工人员的断层。
何止深圳,发达城市几乎都是如此。
  然而与此同时,中华英才网出资百万,耗时3个月,在国内外40
个城市开展的一项收入调查却又得出了这样的结果:在15个行业、23
类职务中,薪金最有吸引力的算计算机行业,平均年薪44102元(但被
调查者竟然还对目前的收入普遍感到不满),其次是律师、会计师等专
业服务行者——前三名中没有第二产业技术者。
  看来只有加薪,加薪,再加薪了。月薪不成,就用年薪,再不成,
就干脆用期权、股票作为许诺,直到拼个弹尽粮绝方才罢休。不过对
于财大气粗的外企来说,在这种持久战中一般不会败阵,倒是往往造
成中国软件乃至诸多行业陷入员工薪金一路飙升的怪圈。
  唇亡齿寒
  很多人还在高呼为我们的民族软件人员加薪,目的只有一个:留
住他们。
  留得住吗?当深圳不停地抬高蓝领收入仍求能人若渴的时候,中
国软件的发展因为从业人的高收入而赶美超英了吗?在软件公司中,
高级技术人员是否在为软件产品的失败而承担责任?
  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很多代表在讨论收入问题已经认识到
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看到了一种社会怪现象:出现了只比收入不比
贡献,只知道争财而不知道生财;社会上出现了求富心切、敛财不择
手段的情况,导致大量财富流失,造成少数人暴富。这从更深层认识
了收入的问题。
  正如“唇亡齿寒”四个字所揭示的,最初的心理防线应该建立在
整个链条中最开始那个环节。如果再没有建立起员工为事业奋斗的精
神动力,一旦被薪水击溃,就很难挽回了。这是一个全面而又复杂的
工作:包括教育、经营管理、媒体宣传等众多方面,要求是大家步调
一致,统一协调。就像抓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那样,淡化薪金在择业和
选择发展前景中的地位——至少在招聘会的时候不要再把这一条放在
最醒目的地方用红色凸出。
  中国软件人要掌握的不是薪水代表实力的硬指标,而是软件在中
国尚是一块处女地,会在其中挖掘出无尽空间和乐趣的“软动力”。
  就像为过热的头脑降温一样,软件者该降薪了。但是,降薪只是
一种说法,所以,这篇文字并不是真地建议从现在就调整整个行业的
薪金水平。而是帮助为软件行业的管理者寻找自己的软肋。如果真的
降低整个行业的“准入”门槛,那也至少能带来花同样的钱,从更多
试用者中挖掘出有潜力员工的好处。
  并不是不要去探讨更好的激励机制,不去向外国学习先进的薪金
制度,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整个软件行业浮燥的心理。单纯追求高工
资只会使公司员工用薪水来衡量企业的好坏,从根本上改变软件从业
人员的心理,用激励机制与个人发展和公司发展相统一,才是救亡图
存的根本大计。
  “淘尽黄沙始见金”,要是再有员工因为工资而“叛逃”的话,
不如说一句:由他去吧!(刘兴波)


--




酒逢知己千杯少
话不投机半句多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7.25.15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258毫秒